正文

俄罗斯及苏联文学概况 ZT

(2008-09-19 18:39:08) 下一个

俄罗斯及苏联文学概况

2007-07-12 


 
    古代俄罗斯人民留下了丰富的民间口头创作。勇士歌、童话、歌谣、谚语等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期望,是书面文学的重要源泉。

 

    古俄书面文学的第一部著名作品是十二世纪末无名诗人所写的英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史诗记述了罗斯公国伊戈尔公征讨草原游牧民族波洛夫人的真实历史。这部作品直到十八世纪末才被人发现。十三世纪以后蒙古一鞑靼人的统治造成俄国文化的停滞,仅有一些反映反抗鞑靼人入侵的作品出现,如《顿河彼岸之战》等。十七世纪下半叶,阶级矛盾激化,反映穷苦阶层对地主、富商和僧侣斗争的讽刺小说发展起来,流传较广的有《舍米亚金判案的故事》等。

 

    十八世纪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形成促进了俄国文学的发展。世纪中叶,古典主义文学兴起。苏马罗科夫的悲、喜剧,罗蒙诺索夫的颂诗,康捷米尔的讽刺诗,杰尔查文的诗歌虽然思想倾向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遵循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十八世纪下半期,由于阶级矛盾的加剧和普加乔夫农民起义的震动,文学中兴起两个新的流派。感伤主义代表作家是卡拉姆津(1766一1826)。他回避社会矛盾,以伤感笔调描写农民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但他善于运用流畅的口语,注重描写普通人的细腻感情,对扩大俄国文学题材,发展文学语言有贡献。具有批判现实主义因素的讽刺派代表作家是冯维辛(1714一1792)。他以自已的讽刺喜剧《纨绔少年》揭露了贵族阶级的残酷和愚昧。这一流派的代表作家还有拉季舍夫(1749一1802)。他是俄国的启蒙主义者,贵族革命家的先躯。他在代表作《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中揭露了农奴制的罪恶,描绘了农民的悲惨生活,并在《自由颂》一章中预言人民将举起利剑,反抗专制农奴制的统治。

 

    十九世纪头二十五年,由于1812年卫国战争后民族意识的觉醒和贵族革命的准备,加上西欧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上升到主导的地位。消极浪漫主义的代表是茹科夫斯基(1783一1852)。他的诗歌不接触社会主题,有迷惘朦胧的神秘色彩,但诗歌语言纯正、优美,对俄国诗歌的发展有良好影响。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是早期的普希金、莱蒙托夫和十二月党人诗人雷列耶夫(1795一1826)等。十二月党人诗人以犀利的笔锋抨击专制暴政,揭露统治阶级对农奴的野蛮剥削,进行了革命的鼓动。

 

    1825年至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从萌芽、形成到完全确立的时期。头二十五年中,克雷洛夫(1768一1844)以反映俄国现实生活的寓言,格利鲍耶陀夫(1795一1829)以揭露贵族当权者的喜剧《智慧的痛苦》(又译《聪明误》)初步显示了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但现实主义的真正奠基者是普希金,上半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最大的代表是果戈理,以文学批评帮助确立批判现实主义的是革命民主主义前驱别林斯基。

 

    亚·谢·普希金(1799-1837)是俄罗斯现代文学语言的创始者,俄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写的《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等诗歌,表达了当代先进青年追求自由,失志贵族革命的思想。他的小说,以普加乔夫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上尉的女儿》,以“小人物”命运为题材的《驿站长》等,表现了同情人民命运的民主思想,显示了作家朴素简洁的创作风格。普希金的代表作是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小说塑造了俄国贵族青年“多余的人”的第一个典型,被公认为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

 

    米·尤·莱蒙托夫(1814一1841)是十九世纪的著名诗人兼小说家。他的诗歌和小说多半表达贵族革命失败后先进知识分子的苦闷、悲愤情绪,塑造由对现实不满而发出抗议的叛逆性格。他的著名诗歌有《诗人之死》、《帆》等。在小说《当代英雄》里莱蒙托夫描绘了三十年代贵族青年“多余的人”的肖像。

 

    尼·瓦·果戈里(1809一1852)在确立俄国文学的批判倾向中起过特殊作用。他的讽刺喜剧《钦差大臣》和长篇小说《死魂灵》揭露了俄国人民的两?辛辣的嘲讽和幽默的讽刺相结合,收到明显的艺术效果。

 

    维·格·别林斯基(1811一1848)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奠基者,十九世纪上半期的革命民主主义文学批评家。他倡导果戈理为代表的“自然学派”(批判现实主义派别),使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俄国文学的主导倾向,促进了文学同解放运动更紧密的结合。他的重要文学评论文章有《给果戈理的一封信》、《论普希金的作品》、《1847年俄国文学一瞥》等。

 

    十九世纪中叶,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发展促进了文学创作的繁荣。六十至七十年代是文学杂志最为活跃的时期,最享盛名的杂志是革命民主主义者主办的《现代人》和《祖国纪事》。这期间著名俄国文学家创作的文学名著以丰富的语言,鲜明的形象表现了俄国社会生活。

 

    屠格涅夫和冈察洛夫是贵族出身的作家。他们主张通过自上而下改良的办法废除俄国的农奴制,在艺术创作上忠于现实主义原则。两位作家都通晓俄罗斯文学语言,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俄罗斯优秀妇女形象。他们的代表性作品从不同侧面忠实反映 了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的社全生活。伊·谢·屠格涅夫(1818-1883)发表的《罗亭》、《前夜》、《父与子》等长篇小说描写贵族知识分子和平民知识分子的思想面貌。伊·亚·冈察洛夫(1812一1889)则熟悉俄国外省宗法制农村生活,以《奥勃洛莫夫》等长篇小说描绘出俄国农奴制解体的图画。后者刻画的“奥勃洛莫夫性格”已成为消极懒散、不劳而获、不求进取的代名词。

 

    涅克拉索夫和萨尔蒂科夫—谢德林是出身于贵族家庭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他们主张以农民革命手段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其文学创作和文学杂志活动都表现出鲜明的革命倾向。尼·阿·涅克拉索夫(1821一1878)的长诗《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全面描绘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农村的情景,表现了人民的反抗情绪。米·叶·萨尔蒂科夫一谢德林(1826一1889)发扬果戈里的讽刺传统,成为十九世纪下半叶最大的讽刺作家。他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戈洛夫略夫一家》,以暴露没落贵族阶级的粗野、残暴、假仁假义、贪图享乐、腐化堕落为内容。

 

    十九世纪中叶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文学批评活动是促进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繁荣的重要条件。车尔尼雪夫斯基和尼·亚·杜勃罗留波夫(1836一1861)继承先驱者别林斯基的传统,利用《现代人》杂志为阵地发表一系列美学论著和评论作家作品的文章,宣传唯物主义美学思想,捍卫文学的批判倾向,揭示文学在教育和改造社会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杜勃罗留波夫的主要论文有《论俄国文学发展中人民性惨透的程度》和评论冈察洛夫、屠格涅夫、奥斯特洛夫斯基创作的四篇文章。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狱中写的长篇小说《怎么办》塑造了新型革命家形象,成为几代青年的教科书。 七十年代以后俄国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社会矛盾不断加剧,作家加深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人们心灵的观察,创作技巧也更加成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逐渐走向高峰阶段。这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和契诃夫。

 

    费·米·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对同代和后代西欧作家有影响的俄国小说家。他以四十年代发表的小说《穷人》引起文学界的重视。六十年代以后发表了《被欺凌与被侮辱的》、《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等长篇小说。他的作品描述了城市贫民的悲惨命运,揭示了人们在金钱势力支配下复杂而又痛苦的感受,显示了作家洞察和刻画人们心理活动的才能。但他的作品也表露了他思想上的矛盾——真挚地同情生活毫无保障的下层人民,热烈地向往道德高尚的美好生活,却找不到通往理想境界的道路,只希望凭借宗教信仰的威力,在容忍和顺从中去寻求解脱。 列·尼·托尔斯泰(1828一1910)是俄国最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以自己的名著丰富了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三部长篇小说分别通过描写历史事件、家庭关系和贵族地主同农民的矛盾展示俄罗斯生活的画面。作家的晚年作品写出了改革后俄国社会生活的复杂性、矛盾性,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时蕴藏在俄国农民心中的愤懑情绪,也表现了作家本人世界观的矛盾。这些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专??,但又宣传了不以暴力抗恶的思想。 安·帕·契诃夫(1860一1904)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影响深远的现实主义作家,主要创作成就在短篇小说和戏剧方面。他的短篇小说文笔精炼,形象鲜明,思想深刻,通过细小故事情节,或表现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苦恼》、《万卡》等);或揭发专制警察制度下忠实奴仆的愚蠢与专横(《变色龙》等);或讥笑小市民的庸俗习气;或暴露知识分子生活的空虚;或反映社会的黑暗(《第六病室》、《套中人》等),都能收到以小见大的社会效果。契诃夫的戏剧作品有《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等,大多反映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至1905年革命前夜俄国知识分子的不幸命运以及他们对健康生活的憧憬和朦胧追求。契诃夫的戏剧朴素而含蓄,具有哲理性,受到剧坛的推崇。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由于历史的急剧转变,文学界出现及为复杂的情况。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继续发展,但已接近尾声;无产阶级文学破土而出,茁壮成长;表现资产阶级没落隋绪的颓废文学泛滥,证明了资产阶级文化的破产和危机;同时,鼓吹“为艺术而艺术”,单纯追求形式革新的流派也纷纷形成。在这文学斗争错纵复杂的时期诞生和成长了无产阶级作家的代表高尔基。

 

    阿·马·高尔基(1868一1936)原姓彼什科夫,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创作活动。他的早期浪漫主义作品表达了人民渴望自由、追求真理和为正义而斗争的精神;《底层》、《小市民》等现实主义戏剧表现了下层人民的生活,揭露了自私守旧的小市民习气。1901年发表的《海燕歌》以寓言形式和象征手法歌颂战斗的无产阶级,预告革命暴风雨的来临。1906年高尔基发表长篇小说《母亲》,首次描写了党领导的工人阶级斗争,塑造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典型形象,奠定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十月革命后,高尔基积极从事革命文化活动,写了许多政论、特写、回忆录和文学论文。他后期的主要作品有反映资产阶级家庭三代历史长篇小说《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描写革命前四十年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生活和思想的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分别于十月革命前、后写出,描写了作家从生活底层攀上文化高峰,从寻求真理到走向革命的历程,是他的优秀作品之一。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作家队伍逐渐形成。苏联革命文学的手和创始人是伟大的高尔基。高尔基积极帮助革命前文学界的民主主义代表人物转间革命。欢迎十月革命的马雅可夫斯基、绥拉菲莫维奇、别德内、勃洛克、勃留索夫等人和高尔基一起,组成了苏维埃文学阵营的核心。国内战争结束后,一批青年从作战部队转到文学战线,如肖洛霞夫、富尔曼诺夫、法捷耶夫、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等,充实了文学队伍。

 

    革命后最初几年,苏联文学流派繁多,文学斗争复杂。1925年联共(布)发表决议,统一党的文艺政策,1932年进一步改组文学团体,1934年召开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成立统一的全苏作家协会,使苏联文学走上了统一发展的道路。由于作协倡导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苏联作家从二十年代起,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写出了一批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以及卫国战争的优秀作品。

 

    以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为题材的小说有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富尔曼诺夫的《恰巴耶夫》(又名《夏伯阳》)、法捷耶夫的《毁灭》、费定战后写的《初欢》,以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苦难的历程》、《静静的顿河》等。

 

    尼·阿·奥特洛夫斯基(1904-1936)是国内战争时期的红军战士,共青团的优秀工作者。他在负伤瘫痪和双目失明后写出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描写苏维埃第一代共青团员成长的过程,塑造了同代共青团员的典型代表,意志坚强、矢志于党和革命事业的保尔·柯察金的形象。这部长篇小说成为鼓舞许多国家进步青年的力量。

 

    阿·尼·托尔斯泰(1883一1945)俄国时期已经成名。由于不理解苏维埃政权,十月革命后逃往国外,1923年受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鼓舞重返祖国。归国后写了《保卫察里津》、《彼得大帝》等作品。他的代表作是《苦难的历程》三部曲。三部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至国内战争时期复杂阶级斗争的背景上描写俄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写出了俄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探索中走上革命道路的艰苦历程。

 

    米·亚·肖洛霍夫(1905一1984)熟悉顿河哥萨克生活,以《顿河故事》开始文学生涯。他在1928年至1940年间发表了四卷集的史诗性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小说反映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内战争时期的重天历史事件,表现了动荡年代哥萨克人在革命中走过的曲折路程。小说曾引起多次争论,但有很大的国内外影响。

 

    在恢复国民经济和战前实施五年计划期间,一批苏联作家写出了以工厂、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为题材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作家或着意表现工农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热情,或反映各阶层人们改造思想的复杂过程。这一题材的长篇小说有革拉特科夫的《水泥》(又译《士敏土》)、列昂诺夫的《索契河》、莎吉娘的《中央水电站》、马雷什金的《来自穷乡僻壤的人们》、潘菲洛夫的《磨刀石农庄》等。卡达耶夫的《时间呀。前进!》描写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项目乌拉尔大型工业企业的诞生,以激越情绪表现了工人们争取高速度的斗争。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揭示了农业集体化过程中革阶层人们的心理变化,反映了农村一场急风暴雨般的历史变革。 卫国战争期间以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作品最常见的是短小精悍的文学体裁,但也出现了一些中篇小说,如瓦西列夫斯卡姬的《虹》,戈尔巴托夫的《不屈的人们》,西蒙诺夫的《日日夜夜》等。战后,一些作家为苏联军民战争期间的英勇事迹所鼓舞,继续创作表现人民斗争事迹的长篇小说。最优秀的作品波列伏依的《真正的人》和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

 

    亚·亚·法捷耶夫(1901-1956)是苏联著名无产阶级革命作家,担任全苏作家协会主要领导职务多年。他二十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毁灭》,生动地描绘了1919年远东南乌苏里边区游击战争的壮丽画面,塑造了游击队领导者的光辉形象。战后发表的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描写克拉斯诺顿的共青团员地下工作者对德国占领者的斗争,小说塑造的共青团领导者形象鲜明、生动、富有个性特征。整部作品充满革命理想主义激情。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经济恢复的题材受到文学家重视,出现了反映战后经济建设的长篇小说《幸福》(巴甫连科)、《茹尔宾一家》(柯切托夫)等。

 

    五十年代以前的苏联戏剧文学题材与小说相呼应。反映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的剧本有《柳鲍芙·雅洛娃娅》、《决裂》、《铁甲列车1469》和《乐观的悲剧》等。以社会主义建设为题材的剧本有《速度》和《斧头颂》。以卫国战争为题材的著名剧本有《俄罗斯人》、《侵略》和《前线》。多数剧本由小说作家和诗人兼作,但也有一些专门从事剧本创作的剧作家,如特列尼约夫、维什涅夫斯基、考涅楚克和包戈廷。维什涅夫斯基的代表作是《乐观的悲剧》。它写国内战争时期以一名女政委为首的少数共产党员为改变一艘舰只上的无政府主义状态而进行的斗争。女政委以身殉职,但全剧贯穿着历史乐观主义基调。乌克兰剧作家考涅楚克从事戏剧创作将近四十年,以《前线》为代表作。剧本反映卫国战争时期两种军事思想的斗争,提倡由懂得现代化军事艺术的将领指挥战争。包戈廷写过《速度》和《斧头颂》,但他的主要成就是写出了关于列宁革命活动的三部曲《带枪的人》、《克里姆林宫的钟声》和《悲壮的颂歌》。苏联时期高尔基发表的以俄国资本主义解体为主题的剧本也丰富了苏联的戏剧文学。 苏联无产阶级革命诗歌的奠基人是弗·弗·马雅可夫斯基(1893一1930)。他的长诗《弗,伊·列宁》和《好!》是献给布尔什维克党和领袖,献给十月革命和苏维埃人的颂歌,诗歌跳动着时代脉搏,充满了革命激情。其他十月革命后的著名诗人有叶赛宁、伊萨科夫斯基、吉洪诺夫、特瓦尔多夫斯基等。这些诗人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风格各异,都流传很广。 1956年苏共召开二十大,对苏联国内国外各方面政策产生很大影响,也影响到文学创作。

 

   五十年代后期,在“积极干预生活”的口号下,苏联文学中出现了一批提出工农业中的迫切问题,揭露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的作品。这类作品有奥维奇金的农村特写《区里的日常生活》、尼古拉耶娃的《征途中的战斗》、杜金采夫的《不是单靠面包》、爱伦堡的《解冻》、罗佐夫的剧本等。特瓦尔多夫斯基的长诗《山外青山天外天》较多方面地反映了这一时??争辩的作品,柯切托夫的长篇小说《叶尔绍夫兄弟》最有代表性。 这一时期,战争题材作品数量不小,最有影响的是肖洛霍夫1957年发表的《一个人的遭遇》。小说以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苏联普通人带来的悲剧性命运开拓了表现战争主题的新角度。小说调子虽有些低沉,但却表现了苏联士兵坚毅不屈的精神。其他战争题材作品,多注重细节描写,很有感染力,但也出现过一些渲染战争残酷,表现人的求生本能,描写无谓的牺性的自然主义的倾向。此类作品有巴克兰诺夫的《一寸土》,尤·瓦·邦达列夫的《最后的炮轰》。 1962年索尔仁尼琴(1974被苏联政府驱逐出境)发表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一度掀起苏联的“集中营文学”热。

 

    六十年代中期以来,苏联作家的文学创作日趋繁荣和多样化,其内容既写英雄业绩,正面人物,也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它的首要成就表现在出版了一些线索多,范围广,具有一定深度的全景图式的长篇小说,如康,米·西蒙诺夫(1915一1980)的战争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和《最后一个夏天》;亚·鲍·恰科夫斯基(1913—)的长篇政治小说《围困》(共五部)和《胜利》(共三部);普罗斯库林的两部曲《命运》和《你的名字》,伊凡诺夫的两部曲《永恒的召唤》等。 当代苏联文学作品以题材分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从推行新经济体制以来,反映“企业科学管理”和“科技革命”的文学作品数量不断增加。这类作品或塑造掌握经济规律、精通业务、扭转企业落后面貌的管理人员和工程师形象,或颂扬工人的诚实劳动态度。柯列斯尼科夫的阿尔图宁三部曲(《培养部长的学校》等),德沃列茨基的剧本《外来人》,鲍卡廖夫的剧本《炼钢工》都是这样的作品。

 

    战争题材继续发展。六十年代以来发表的作品大多表现苏联军民在卫国战争中的英勇精神,歌颂苏军的胜利。这类作品中有从全景角度表现战争的《热的雪》(邦达列夫),把前线日常生活和主人公的英雄精神结合起来描写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瓦西里耶夫)、《活到黎明》(白俄罗斯作家贝科夫)等。

 

    道德探索主题在苏联当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反映在各种题材的作品中,但有些作品更突出地表现了这个主题。而且道德探索主题的作品中带有揭露性的居多。这类作品有特里丰诺夫的小说《滨河街公寓》,李帕托夫的小说《伊戈尔·萨沃维奇》,田德里亚科夫、拉斯普京和瓦·马·舒克中(1929一1974)的小说以及维·谢·罗佐夫(1913一)的戏剧等。有些作家借助童话、传说和拟人化的动物来描写善与恶,揭露不道德现象,如吉尔吉斯名作家钦·艾特玛托夫(1928一)的《白轮船》、特罗耶波利斯基的《白比姆—黑耳朵》、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等。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课题的提出,人和自然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这也涉及道德价值问题。达·亚·格拉宁(1918一)在他的小说《一幅图》中反映了这个问题。

 

    国际关系也是苏联文学中经常涉及的主题。影响较大的国际题材作品有邦达列夫的长篇小说《岸》等。

 

    苏联作家协会1979年有会员8000多人。作协经常组织大型文学活动,如全苏普希金诗歌节,加盟共和国、边疆区和州的苏联文学日,古典作家和著名苏联作家诞辰和逝世纪念等。作协机关报是《文学报》。作协系统1980年出版文学报纸15种,文学期刊86种。至1981年苏联已开过七次作家代表大会。培养文学人的最高学府是高尔基文学院。苏联作家协会与110多个国家的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有联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