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人

描述中关村的人和事.
个人资料
正文

中关村回顾 ( 三十二 )– 为两弹一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让人永远怀念的郭永怀

(2008-06-14 19:33:17) 下一个

 

李佩教授与作者摄于 2008 年 5 月

2008 年 5 月,一部分曾经在北京中关村北区灰砖楼居住过的第二代人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团聚,绝大多数人都已经两鬓苍白、年过花甲。我有幸见到了至今三位仍住在三座灰砖楼的第一代中关村人的李佩老师,他就是郭永怀的夫人。 89 岁高龄她,柔弱的身躯,却是个坚强的女性。 1968 年 12 月 5 日,时年 59 岁的郭永怀从青海试验基地赴北京汇报,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使 她失去才华横溢的伴侣;而他们唯一的女儿,因病又过早地离开了人世。遭受两次重大生活打击的她,坚强地挺了过来。除了在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教授英语外,她还把全部的爱心投入到公众事业中,关心中关村离退休人员,倡导发起了中关村老年互助服务中心( http://www.ocan.com.cn/li/index-li.htm ),主持老年俱乐部,办英语班、电脑班,举办各类知识讲座和活动;她经常看望年老体弱的老科学家,送寒问暖;还邀请有关人员探讨科学院建院历史、中关村的变迁等等。这位可敬的老人积极参加我们的聚会,热情支持我的写作,使我不由地联想起她的丈夫 - 为了两弹一星献出了宝贵生命, 让人永远怀念的郭永怀 教授。

1999 年 9 月 18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决定,对 23 位 “ 两弹一星功勋 ” 予以表彰,在追授 “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 的 7 名功臣中,有一个为许多人感到陌生的名字,他就是 其中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此勋章的郭永怀。

1968 年 10 月 3 日,郭永怀又一次来到试验基地,为我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的发射从事试验前的准备工作。可谁会想到,这竟是他最后一次来到倾注过他 4 年心血的试验基地了。 1968 年 12 月 4 日,在青海基地整整呆了两个多月的郭永怀,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他要急着赶回北京,一刻也不等地要人抓紧联系飞机。他匆匆地从青海基地赶到兰州,在兰州换乘飞机的间隙里,他还认真地听取了课题组人员的情况汇报。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郭永怀拖着疲惫的身体登上了赶赴北京的飞 机。


   5 日凌晨,飞机在首都机场徐徐降落,在离地面 400 多米的时候, 突然,飞机失去了平衡,偏离开降落的跑道,歪歪斜斜地向 1 公里以外的玉米地里一头扎了下去,紧接着火焰冲天窜起 ……


   当辨认出郭永怀的遗体时,穿在身上的那件夹克服 已烧焦了大半。可他和警卫员牟方东却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当人们费力地 将他俩分开时,才发现郭永怀的那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安然无损地夹在他们的胸前。


   中央领导震惊了,整个科技界和中关村人震惊了!人们为这位惨遭不测的伟 大科学家仰天顿足,扼腕垂泪!


   郭永怀牺牲的第 22 天,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了成功!

在科学发展史上,虽然没有真刀真枪的两军对垒,但确有无数的勇士为科学的发展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郭永怀就是为共和国的两弹一星献身的无畏勇士。

郭永怀, 1909 年出生于山东荣成县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放牛拾柴,因家境贫寒 9 岁才上学,先后在石岛镇明德小学、青岛大学附中就读。他成绩一直拔尖,受 到校方特殊对待和奖励, 20 岁那年,郭永怀考取了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
1931 年 7 月,郭永怀预科班毕业转入本科学习,选择了物理学专业。两年后,他来到北京大学,在光学专家饶毓泰教授门下继续深造。 1935 年 7 月,郭永怀留在饶毓泰教授身边,做助教和研究生。 1937 年 7 月,卢沟桥事变爆发,郭永怀与北大师生们一起南迁,历尽艰苦跋涉到达昆明,在新建的西南联大改学航空工程。 1939 年,他与钱伟长、林家翘一起以相同分数考上了中英 “ 庚子赔 款 ” 留学生,当时力学专业只招一名,幸亏有叶企荪和周培源两教授力争,才使这三位高材生同时被录取。郭永怀一行在上海上了船,刚上船后就有消息传出,他们将在日 本的横滨停船三日登岸 “ 观光 ” ,并接受日本政府的签证。面对这种 莫大的羞辱,郭永怀与同伴义愤填膺,一致决定,一不登岸观光,二 不接受敌国的签证 ——22 名同学全体下船,拒绝出发,毅然放弃了这次机会。在八个月后,郭永怀等人又接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留学通知,郭永怀和钱伟长、林家翘一起选择了应用数学系。成了该校第一批来自中国攻读研究生学位的留学生。从此,郭永怀开始了他的长达 16 年的海外求学生涯。


1940 年 8 月 , 郭永怀等 公费生在俄国皇后号邮轮上

郭永怀进步很快,他仅用半年时间就获得数学硕士学位。 接着便选择了空气动力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作为博士论文题目。为解决这一难解课题, 1941 年 5 月,郭永怀来到了当时著名的国际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中心 —— 美国西岸加州理工学院 (Caltech) 古根海姆 ( Guggenheim ) 航空实验室继续深造。当时 在 Caltech 的研究生中就有来自中国的 钱学森 钱伟长 林家翘 等 。   

美国宇航局有两个非常知名的太空研究基地,一个是位于休斯敦的约翰逊航天中心,主要负责载人航天研究;另一个是位于洛杉矶的 JPL 实验室,主要负责不载人太空探索计划。

  美国所有的太空无人探测研究基本都在 JPL 完成,勇气 ” 号火星漫游、 “ 卡西尼 ” 号土星探秘、 “ 深度撞击 ” 探测器 “ 炮轰 ” 彗星 …… 每一次太空探索热都会使美国宇航局的喷气推进实验室 (JPL) 成为世界的焦点。

JPL (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位于洛杉矶东部的一个山凹里,其前身是加州理工学院喷气动力研究所,由航空大师卡门于 20 世纪 40 年代牵头成立,最初的许多研究工作与火箭、导弹有关,但现在完全从事太空科学研究。

熟悉钱学森的人都知道他曾在那里师从 匈牙利裔美国物理学家、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的 航空大师冯 · 卡门教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钱学森于 1938 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火箭导弹研究;曾任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 (JPL (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 - 美国发展远程导弹和太空探索的研究中心 ) 主任、教授。

经过 4 年艰苦探索,郭永怀于 1945 年在加州理工学院完成了有关跨声速流不连续解的出色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并继续做研究。此后,他又到康奈尔大学担任了副教授、教授,发表了许多重要论文,他的研究成果为人类突破音障,实现超音速飞行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发展了新的计算方法,可以帮助解决突破音障的难题,钱学森将这一方法命名为 “ PLK ” 方法。其中 “ K ” 就是 “ 郭 ”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 “ PLK ” 方法在力学和其它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在人类已经实现了超音速飞行,这里面就少不了郭永怀的贡献。


这张拍摄于 60 年前的照片,是美国国家航空顾问委员会在 1947 年 2 月 3 日的合影。在以美国航空事业奠基人冯·卡门博士 ( 第一排左起第 7 位 ) 为核心的美国宇航精英中,共有 3 位中国学者:第一排左起第 3 位是钱学森,第二排左起第一位是林家翘,左起第三位是郭永怀( NACA LMAL 51614 February 3 , 1947 )


后来李佩老师谈起郭老,在新中国诞生前夕,郭永怀在康乃尔大学参加了中国留学生的进 步组织 —— 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大家谈论得最多的,还是中国 的前途和命运。当然,还有一个非常秘密的话题,那就是通过什么途 径,在什么样的时机,把他们学到的科学知识贡献给自己的祖国。他 们在焦灼中等待着。
  由于郭永怀在学术上的突出成就,引起了美国方面的高度关注。
   1955 年 8 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日内瓦中美大使级会谈开始。不久,美国政府就把禁止中国学者出境的禁令取消。
  在此之前,周培源、钱伟长等人已在 1947 年绕道欧洲回国。钱学 森也在 1955 年回到祖国。
   “ 禁令一旦取消,老郭就坐不住了,整天和我盘算着回国的事。 美国的许多朋友、包括已经加入美籍的华人朋友劝他,康乃尔大学教 授的职位很不错了,孩子将来在美国也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为什么 总是挂记着那个贫穷的家园呢?郭永怀说,家穷国贫,只能说明当儿 子的无能!我自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责任回到祖国,和人民一 道,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山河。 ”
  知郭永怀者,莫过钱学森。当时已任力学研究所所长的钱学森, 于 1956 年 6 月写给郭永怀的信中,盼他回国的急切之情跃然笔端: “ 我们现在为力学忙,已经把你的大名向科学院管理处 ‘ 挂了号 ’ ,自然是到力学研究所来,快来,快来!请兄多带几个人回来! …… 今天是足踏祖国土地的第一天,也就是快乐生活的第一天,忘去那黑暗的美国吧! ”
  郭永怀一回到祖国,就如愿和钱学森等人一起投身于刚组建 的力学研究所的工作。 1956 年年底,郭永怀受命出任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1960 年,汪德昭与钱学森 ( 左一 ) 、蒋英 ( 左二 ) 夫妇及郭永怀 ( 左三 ) 、李佩 ( 中 ) 夫妇游览颐和园

  他提出空气动力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应以航空航天为立足点,以理 论研究、实验研究和模型自由飞行试验为三大研究手段。郭永怀全力以赴地投入高超空气动力学、爆炸力学、电磁流体力学、飞行力学和固体力学的研究和指导工作。他从不休息星期天和节假日、从不午休,早出晚归,埋 头书案,工作是他最大的乐趣。他听音乐的时间没有了,从美国带回来的两箱新唱片一直未拆封,后来全部送给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他爱好集邮,从清朝到当时的 国内外邮票,整整搜集了 3 大本,后来全部送给了邮政总局;他十分喜爱摄影,现在也顾不上了 ……

郭永怀说: “ 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革命队伍中的一员,我衷心希望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早日实现现代化,早日建设成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以鼓舞全世界的革命人民 ” 。 1960 年,我国核武器研制工作刚刚起步,苏联的赫鲁晓夫便撕毁协议,撤走专家。

中共中央决定自力更生,从头摸索,准备用 8 年时间搞出自己的原子弹。

在我国 “ 两弹 ” 发展的关键时刻,钱学森向钱三强推荐了郭永怀。

至此郭永怀来默默无闻地为祖国献身。这位在美国坚持拒绝接触机密的科学家,在祖国召唤的时刻,毫不犹豫地投身研制原子弹的秘密工程。

1960 年,郭永怀担任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与实验物理学家王淦昌、彭桓武形成了我国核武器研究最初的 3 大支柱。

郭永怀负责核武器的力学部分和武器化。他组织大家对核武器的结构力学、结构强度、压力分布等进行具体的研究和计算;并指导大家进行核装置的静态力学研究和静态力学试验。

在核武器研制基地青海高原、在核试验场新疆罗布泊,郭永怀担任场外试验委员,他深入试验现场指导工作、开展试验,在气候环境十分恶劣,夏季酷热难耐、冬天寒风刺骨的戈壁、高原,与年轻的科技人员一起喝苦水、住帐篷,风餐露宿。

郭永怀经常奔波于北京、青海和罗布泊之间,听取汇报、指导科研,深入科室、车间,亲临试验现场,对一些关键问题开展技术讨论。从课题设置、方案制定、装置建立、实验落实、结果分析等,一一亲自过问。

与此同时,郭永怀仍关注和倡导力学新兴领域的研究工作;参与领导火箭氢氧发动机和地空导弹的研制工作;参加有关物理工程的筹备工作;参加人造卫星设计院的领导工作;参加空气动力研究院的筹建工作;参与指导重大工程防护的科研工作 ……

从外貌看,郭永怀身体瘦弱,年不到半百便已双鬓斑白,平时不苟言笑,总爱沉思。他工作起来,精力却是超人的。 1963 年迁往海拔 3000 米以上的青海基地 后,他与许多同事都有了高原反应。为了及时研究新情况,郭永怀频繁往来于北京和基地之间,每次又会增加一次身体不适应,严重损害了健康。有人劝他少跑一 些,他为了工作全然不顾。在生活上,郭永怀的简朴也出了名,一支钢笔从中学时代竟一直使用到牺牲。


永不陨落的 “ 两弹 ” 之星 郭永怀

今年将是郭永怀先生牺牲的 40 周年,特此收集有关资料编写此文,缅怀居住在中关村 13 楼的科学家前辈。共和国不会忘记你,人民永远怀念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京城曼城一线牵 回复 悄悄话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与郭永怀先生的夫人,中科院研究生院的李佩老师打过几次交道.李老师的风度和为人,令我敬佩.难忘李佩老师十几年前,在她中关村北区1号楼的家中,坐在钢琴旁鼓励我不要放弃英语学习,继续努力的情景.后来知晓,她失去唯一的女儿,同事们将她女儿的骨灰撒在昆明湖的故事,更令我动容.许多年没有听到李老师的消息了,祝李佩老师新年快乐,健康长寿!
静闲 回复 悄悄话 Thank you for sharing this great man with us. Touched.
中关村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johncrestwood的评论:
Thanks for your comments, I don't know this scholl and would like to know more if you can. About 郭永怀家境贫寒, I got it from 郭永怀资料.
johncrestwood 回复 悄悄话 Good articale.
Sorry I can not type in Chinese.
One of my uncle also graduated from 石岛镇明德小学 as 郭永怀 did in 1930s. That is a very prestige, selective school during that period, it is very expensive too. 郭永怀's family got to be very rich to be able to afford to it. So, 他从小放牛拾柴,因家境贫寒 9 岁才上学 must be some kind of messed up.
种菜得菜 回复 悄悄话 很感动。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