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正国 英文名字Chinese decent

我的中国!中国呀,你不该诞生了一个叛逆-孙中山?!
个人资料
正文

电视机发明者——贝德

(2007-09-19 07:14:42) 下一个

1。
电视机发明者——贝德  http://www.chinatelecom.com.cn/expo/06/t20061220_21569.html
 
现在,电视机也许是跟人类生活关系最密切的电器了。假如我们说电视机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塑造着人们的新的意识,那是一点也不过分的。怪不得有人把电视机比作神话中改变世界的魔匣。

电视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62年。最早研制电视机原理的是一个名叫卡塞利的法国神父,他创造了用电报线路传送影像的方法,而得到拿破仑三世的支持,获准在法国各地建立了传送站,用于通过电报线路传输手写的书信和画。这有点类似于今天的传真,但由于技术上原因,他的图像常常是一片散乱的小点和短横,因此毫无商业价值,卡塞利的实验最终没有获得成功。

1873年,一位叫史密斯的电气工程师,在工作中发现了一种被确认是否导电的元素——硒。在遇见阳光后会像电池一样放出电来。

美国一位叫肯阿里的工程师。当听到这个奇怪的发现后,他在两块金属板中间夹上硒做了一个特殊装置,这个装置在阳光照射下,会从金属板发出微弱的电流,因为这是光发电,所以他把这个装置叫“光电池”。这时贝尔已发明了电话。

光电池这种在强光下产生强电流,在弱光下产生弱电流的现象,多么像贝尔发明的能随着声音的大小而使电流变化的电话。

于是,肯阿里想:电话能够传送声音,那么用光电池的电能不能把图象或景物传送到远处去呢?

1875年,肯阿里自己研究并制作了一个实验装置。他把中间放上用黑白小点组成图像的照片,又把许多硒的小颗粒密集地排列在一块板上,另外又做了一个用小灯泡密集排列的装置,每个小点和小灯泡之间一个对着一个都用电线连接起来。

肯阿里的设想是,把用黑白小点组成的图放在硒板前用灯光照射,由于硒对光的感应,黑点的地方接受光比较弱,硒粒发出弱的电流,白点的地方发出强的电流,这样,硒粒产生的强弱电流通过电线,传到装置上的各个小灯泡,这样一幅灯光的图就会出现。

设计的道理是对的,但却没能实现,原因是硒所产生的电流实在太弱,不能使小灯泡发亮,而且在许多小硒粒上一个一个连接电线就存在很大困难。实验失败了。

十年后,在肯阿里实验的基础上,波兰人尼布可提出了一个新方案。这是用一块布满极密小孔的网板,在图或景物前旋转,使光从小孔中通过,当光射到硒粒上,随着光的变化而产生电流,电流通过电线传送到远处,使远处的小灯泡放光,这点和肯阿里的设想基本上相似。

而在远处的接受部分,尼布可是用同样的一个布满极密小孔的网板,用和发送部分同样的速度、在发光的小灯泡前旋转,小灯泡的光通过网板小孔射到白纸上,一幅和发送部分一样的图和景就会放映出来。

苦干三年的尼布可,于1887年完成了自己的设计,当试验时,也是由于光电池所产生的电流太弱,达不到要求而告失败。

失败并不意味着尼布可提出的方案有什么根本性的错误。尼布可的实验使科学家们进一步认识到,只要把光电池的效能提高,理想一定会实现。

1912年,德国人耶斯塔和盖特二人发明了“光电管”。光电池只是使光产生电,产生的电流比较弱,而光电管则是根据光的强度,而转换为不同强度电能的作用。光电管和光电池相比,光电管的效能可就大得多了。经过研究改进,1924年,光电管达到了完善的地步,而且已用于各个方面。这时,美国的富雷斯特已经发明了三极管,这是一个有放大作用的装置,它能把微弱的电流放大。这样,电视机诞生的条件越来越成熟了。

1888年出生于英国苏格兰的格拉斯哥的贝德,从小就有着丰富的想像力。他成人后,对当时科学家们正在思考的问题很感兴趣:既然马可尼能够实现远距离发射并接收无线电波,发明了无线电,那么发射图象也是可能的。这个想法启发了贝德,他潜心研究得出了这样一个推想:

一张拍摄得很好的照片有着不同的光亮与阴影。如果在靠近一块硒板的地方放一张照片,再把一束光投射到照片上,并移动光束照遍照片的各个部位反射到硒板上,那么硒板上的感光便会随着图像的明暗变化而产生各种强度不同的电流。这一过程称为图像的“扫描”。然后电流便被输送给发射机,由发射机用线路或无线电波发射出去,再由接收机接受,并把电波转换成明暗不同的图像。他如愿以偿地得到了实验结果。然而,这一过程只能产生静止图像。

如何才能得到活动的图像呢?贝德离成功还有一段漫长的距离。

贝德的工作条件尽管很差,一间房子既是卧室又是工作室,但他还是着手制造第一台电视机。他把钻了许多洞洞的圆盘安装在一根织针上进行扫描。他将光投射到转动的圆盘上,圆盘按固定的顺序照亮了图像的不同部位并将其转换成电流。他将这些强度不同的电流发射给一米以外事先准备好的接收机,接收机又将电流变成图像。

1925年,伦敦一家公司请贝德在一家大商店里一天表演三次。虽然图像有些模糊,但那台电视机的性能还算不错,人们对表演很感兴趣。1926年,他又给报界作了一次表演,这次他请了一个勤杂人员作为屏幕人物。人类看见自己在电视屏幕上出现,这还是第一次。

1931年,英国的伦敦出现了一个爆炸性的新闻,将在伦敦大剧院进行电视公开试验。

人们奔走相告,争先恐后地涌向大剧院,都想要亲眼看看这个人类幻想已久的、能把图和美丽的景色用电传送到另一个地方的新发明。赛马,在当时英国来说,是一种较流行的娱乐活动,每场赛马会总是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第一台电视发明者贝德利用人们的爱好,选择了伦敦赛马场的赛马比赛做公开的电视试验。相距23公里的伦敦大剧院里人山人海。当简陋的电视机上摇摇曳曳地出现了赛马场面时,人们大声欢呼。……马在奔跑,人在欢叫,……剧院里观众的情绪,随着赛马场上的气氛时起时伏。

贝德的公开试验取得了成功,世界上正在研究电视的科学家们更加努力。新的发明不断涌现,电视技术日新月异,终于成为今天的信息时代的重要角色
2。
静电复印机发明者——切斯特·卡尔森 
  http://www.chinatelecom.com.cn/expo/06/t20061124_20859.html
今天,复印参考资料、文件、证件已是十分平常的事,复印机是当今办公智能化的标志。只要将文件在复印机上滚一下,几秒钟就能得到与原件一模一样的复印件。这样美妙的机器是谁发明的呢?它的原理又是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蚂蚁写字的原理,先涂上蜂蜜,然后蚂蚁会爬上去,从远处看,就像是字。

我们来看看复印机。它的主要部件是硒鼓。该鼓上涂抹的硒能在黑暗中留住电荷,一遇光又能放走电荷。将要复印的字迹、符号、图表等通过光照到硒鼓上,就能将这些内容如同在石碑上先涂上蜂蜜一样“写”在硒鼓上。受光照而又无字的部分放走电荷,有字的部分留住了正电荷。当然“蚂蚁”不爬上去,是看不见这些字的。那“蚂蚁”又是谁呢?是墨粉,我们设法让带负电的墨粉吸到硒鼓的有字部分上。硒鼓转动时,让带正电的白纸通过,墨粉吸到纸上,经过高温或红外线照射,让它熔化,渗入纸中。这样便形成牢固、耐久的字迹和图表。

20世纪上半叶,美国工程师切斯特·卡尔森,发现常需要多份同样内容的信函、公文送交各个部门,让秘书抄写、打字,易出差错,份数一多又耽误了工作。这种不便与麻烦使他感到要创造一种新机器来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卡尔森潜心研究,经过长时期的探索,他成功地绘制出复印机的设计图。但没有哪个企业肯帮助他进行一项他们闻所未闻的发明,卡尔森只好在自己家中的厨房和浴室里进行研究。他白天上班,晚上废寝忘食地研究制造复印机。经常搞到第二天凌晨,啃了啃冷面包又匆匆赶去上班。在最后阶段,精疲力尽的卡尔森只能请了一名叫奥托·科尼的助手。科尼是一个勤奋的青年,他协助卡尔森日以继夜地苦拼了三周,终于制出了第一台复印机,并完成了第一张复印图片。这张小小的仅5厘米见方的小图片印着:“ARTORIAl0—22—38”。这小纸片今天成了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它记载了一个伟大的历史日期。

从发明静电复印机到正式投放市场,卡尔森足足搞了22年。直到1949年,卡尔森所在的哈格德公司生产出了静电复印机。哈格德公司就是今天以复印机而闻名世界的施乐公司的前身。施乐公司的英文名词Xerox正是静电复印Xerography中开始的几个字母。

使复印机获得发展的是卡尔森的接班人——鲍勃·冈拉克,按卡尔森设计并制出的第一批平板复印机是笨重的。复印一张拷贝需要花费四分钟,印制精密的图形,由于扫描粗糙,复印品常常让人无法辨认。那时一些企业都宁可雇用打字的女秘书而不肯购买价格昂贵的复印机。卡尔森是施乐公司的总设计师,他当然为产品打不开销路而烦恼不已。

一天,他走进车间,看到一个年轻人正滔滔不绝地告诉周围工人,如何使用经他改进的一个复印装置。卡尔森没有惊动大家,悄悄走到一边凝神静听了很久,他微笑起来,多么美好的设计啊!他当即夸奖说:“你是一个发明家!”他亲切地问了年轻人姓名,知道他是刚进公司的大学生——鲍勃·冈拉克。

卡尔森的鼓励增强了冈拉克的自信心。在此后的岁月里,冈拉克仅在静电复印机技术上就有过133项发明和改进。他作出的发明中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复印速度,冈拉克从原来每四分钟印1张发展至今可以在一分钟内印上150张。冈拉克主要是使复印机简单化。他认为“简单化是成功的关键!”冈拉克革除了复印机中不必要的部分,使复印机可放在书桌上却又能印出一码宽的文件。

卡尔森年事已高,他向董事会推荐了当时仅25岁的冈拉克。鲍勃·冈拉克替代了卡尔森,成了施乐公司的首席研究人员。由于冈拉克的努力,施乐公司的复印机成了世界上销路最广,应用最多的复印机。施乐几乎成了复印机的代名词。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复印机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现代最新科学技术成果在复印机上得到应用。集成电路板块代替了复杂的晶体管线路;激光技术使复印更清晰精细;现代摄影、化学的最新技术使复印发展到几乎完美的地步。

80年代出现了全色复印机,复印出的图画与最美丽的彩色照片无异。复印机已不仅仅是办公用具,它在生产建设、科学研究中都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它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3。 
摩尔定律四十年  http://www.chinatelecom.com.cn/expo/06/t20061121_20739.html
 
应邀撰文的作者当中有一位是集成电路制造企业的年轻的研发主管——集成电路在当时是比较新的进展,它将晶体管整合到一个芯片上,是缩小电子设备体积的很有希望但相当昂贵的途径。这位研发主管写道:“集成电子是电子学的未来之所在。集成的优势将带来电子学的繁荣,令这门科学渗透到很多新领域。集成电路将带来很多奇迹,例如家用电脑……”这是在1965年,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戈登·摩尔。

3年后,摩尔离开仙童半导体公司,与人联合创建了英特尔公司。他的这篇、刊登在当年《电子学》杂志4月19日一期上的文章设定了芯片行业的发展速度。如今该行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随着时间推移,摩尔的观点被称为“摩尔定律”。它在过去40年里为全世界的技术人员指明了方向,而且仍在起作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计算机学家卡弗·米德——“摩尔定律”一词的首创者——说:“这是一种人类精神。正是它造就了硅谷。”

摩尔通过在图表上绘制曲线表明,集成电路上的元件数量会每年增加一倍,并预测随着晶体管越来越小,这种速度将保持10年之久。他认为随着制造工艺的提高,单位元件的成本会下降。

时间证明了这一预测何其准确——以至于时至今日芯片行业的未来计划都以摩尔的预测(后来他修正为每两年增加一倍)为基础。随之而来的结果是性能的相应提高。

放在1965年,这—论断更加了不起,因为当时一个集成电路中只有50到60个晶体管。但从那时到今天,单位芯片上晶体管的增加速度非常接近摩尔预测的曲线。同时,每个晶体管的成本也一如他所预计的那样下降。1954年,平均一个晶体管的成本为5.52美元;但到2004年,它的标价只是—美元的十亿分之一。

这种趋势的意义可谓重大——不仅对于计算机行业,而且对于所有涉及电脑的领域。如今一切都变得更快、更好、更廉价——从台式电脑、多功能手机到一口香糖大小的MP3播放器。

去年,摩尔和罗伯特·诺伊斯联合创建的英特尔公司的销售额为342亿美元。如今已经退休的、76岁高龄的摩尔仍然跻身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列,估计其财产价值43亿美元。最近,英特尔和其他公司已经开始研究将两个处理器内核整合到一个芯片上。英特尔公司的竞争对手——超微公司的首席技术官弗莱德·韦伯说,多亏有摩尔定律作指导,这一行动才得以提前数年进行筹划。

然而,正如摩尔本人即时指出的,没有什么能永远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发展。在15年之内,技术人员将会陷入再想缩小芯片就需要让原子分裂的境地。于是,预测摩尔定律何时终结再度成为硅谷最流行的消遣。过去20年以来人们一直在说它的末日为期不远。但每项似乎不可逾越的障碍都逐一被克服了。
4。
马赛克之父——马克·安德里森  http://www.chinatelecom.com.cn/expo/06/t20061024_19814.html
 
如果说互联网是信息时代的火车头的话,浏览器则是驱动其前进的蒸汽机。

1993年4月底,伊利诺伊大学的软件开发人员推出了最早出现的互联网上的浏览器——马赛克(Mosaic),它使用图形界面,从此让更多人和互联网进行“亲密接触”。当时,马赛克是由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超级计算应用软件国家中心”作为免费软件推出的,现今人们所熟知的浏览器都是以它为基础发展而来——比如象微软公司的IE浏览器,网景公司的Netscape浏览器等等。

“可以这么说,它是整个互联网的加速器,大大加快了互联网的发展。”“超级计算应用软件国家中心”的前任主管拉里·斯马尔说,“它让互联网的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此言不虚。在马赛克之前,网络世界还仅仅是电脑专家们独自享用的天地。如果你要想上网的话,只能通过文本方式,必须键入一大串复杂的命令语句。而马赛克则将图像、声音、文本整合在一起,给上网带来了全新体验,一切都变得再简单不过,几乎任何人都可以使用。

马赛克是由马克·安德里森率领手下20多人共同开发的。在设计之初,安德里森和他的同事艾里克·比纳目标就很明确——它必须很容易安装、使用方便、而且可以和其它操作系统一起工作。马赛克的第一个版本只能在UNIX系统中工作,1993年晚些时候,又相继推出了适用于“视窗”系统和“苹果”系统的马赛克版本。马赛克推出后不久,它的简便易用的性能就不胫而走。根据“超级计算应用软件国家中心”网站当时的记录显示,在短短一年之内,共计有超过100万人次从他们网站下载马赛克软件,平均每月下载7万次,众多网民都渴望用马赛克体验上网冲浪的快感。

随着马赛克的日益普及,一场后来给人类带来巨大变革的信息革命也从此拉开了序幕。如同遥控给电视机带来的革新一样,该软件给高科技带来的影响也是相当深远的。在短短数年时间内,马赛克使互联网从学术研究的象牙塔走向了寻常百姓家,并且催生了一个数十亿美元的行业,对社会活动、通信甚至谈恋爱的方式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几乎波及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于那些在联网计算机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而言,这种影响尤其明显。2岁或更小儿童的启蒙游戏及计算机模拟玩具市场上比比皆是,让他们从小就意识到计算机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行为心理学家相信,这样的结果将导致一种受网络影响的全新思维模式,这在十年之前是不可想象的,但它将作为人类自然演化的结果被下几代人所接受。

多数人认为,浏览器及其分支技术的虚拟交互功能将给社会带来深远影响。科研人员开始研究网络一代新人类的行为模式。这些青少年和他们从没用过网络的父辈不同,常通过网络来交流。安德里森说:“例如一个人现在20岁,那就意味着他自从10岁或12岁就开始使用网络,这就如生来就和电视、电话、各种卡打交道的人同从没有接触过人之间的差别。”这种深远影响在包括美伊战争在内的全球冲突中得以体现。据报道,在美国仅2月份就有多达1/3的网民也就是4490万人访问其网站来关心国内外局势,比2002年12月份激增26%。

作为马赛克浏览器开发的奠基人,安德里森与吉姆·克拉克合伙于1993年联合创立了网景公司。1999年网景公司被“美国在线”收购之前,安德里森一直在该公司任职。网景被收购之后,他被受聘为“美国在线”的首席技术官。后来他离开“美国在线”并帮助创建Web基础设施服务公司Loudcloud——即后来的Opsware公司。安德里森现在任Opsware公司主席。

而作为首个与安德里森合作开发马赛克的程序员,比纳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编写了马赛克最初版本的大部分代码,并为Netscape各早期版本的开发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比纳现在仍住在伊利诺伊,淡泊名利,过着清闲的生活。比纳说,他很少会去想自己在网络发展史上所扮演的角色有多重要。而安德里森也只是将这项发明轻描淡写为“技术的必然”,他追忆道:“我们本只是想研究一些我们自己会用得到的东
5。
晶体管和光纤属于继电话之后把通信推入信息时代的最不可缺少的技术。http://www.chinatelecom.com.cn/expo/10/index.html

1947年,贝尔实验室开发出晶体管,把它当作放大电流的一种办法取代电话网中的机械继电器。这一发明成了所有电子学科的基石。如今,从电器仪表到汽车、计算机、电话,几乎每件电子设备都使用晶体管。

1959年,集成电路(指把许多晶体管和其他电子元件集中到一个硅晶片上的技术)的发展为现代电话网、计算机网和因特网打开了大门。

与此同时,光纤技术提高了网络容量和质量,并且降低了信息传输的成本。光纤技术的设计思想来自于19世纪约翰·廷德尔的发现:光可以通过弯曲的水流进行传递。

1977年,第一个商用光纤系统安装在芝加哥。光纤使得今天的高速、大容量语音流、数据流和视频流变得实用可行。第一条跨越大西洋的铜缆可以同时处理32路语音电话,而第一条跨越大西洋的光缆可以处理4万路电话,这改变了通信业的经营状况。

无所不在

未来的小电器和通信技术将更加快捷,更加便于移动,使人们从家庭和办公室里解脱出来,自由行动。无线设备将取代地面线路,只能听声音的交谈有一天也许会看起来像电报一样古老、过时。未来的通信将通过因特网传输,用网络把电话、家用计算机、电视和电器联结起来。通信业专家预计,人们将用自己的母语对着计算机或电话说话能立即同世界各地说其他语言的人们交流。

家庭中的计算机和电话将能够检查电器运行状况,安排维修时间,监视宠物和儿童所处的位置,或是当牛奶喝光后给食品店打电话订货。

电信网络、媒体和计算机网络彼此之间的区别界限将变得越来越模糊。随着计算的可移动性越来越强,移动电话、寻呼机、像“掌上导航者”这样的个人数字助理以及联结因特网,这些功能将集中、浓缩到一种设备上,这种设备在哪里都可以用,同什么设备都可以联结。未来每个人出生时都可能分配一个电话号码(或称为通信号码),这个号码将终身使用。将来把计算机芯片植入人的皮肤内,作为与通信网络联络和与他人联络的途径,这从技术上来说是可能的,然而社会接受这类进展的步伐可能会十分缓慢。
6。
 

6。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