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俱乐部的小伙伴们商量着下周去熊野古道徒步。那是一个艰长很艰苦的路程,中间有连续4天,每天有1千米的爬高加上20公里左右的徒步。
为了先热身适应一下,看看我这老胳膊老腿是否还能经受这样的考验。我来到三峡,先走一走这里的三峡之巅和神女峰两条徒步线路。
三峡之巅是中国的经典徒步线路。我以前只在江面上坐游轮看过三峡,没有从两侧的山上观看三峡,更没有从神女峰的上面去俯瞰神女。
三峡徒步先飞到重庆,然后坐高铁转到去奉节县。火车从重庆到奉节很快,只要一个半小时,一路都在山洞里走,几乎看不到什么景色。奉节叫奉节县,以为是一个很小的县城,到了才知道,这是一个巨无霸的县城,足足有130万人口。川渝地区真的是人口稠密。
三峡徒步线路很简单,就是从长江边走到人民币100元最顶上的这个尖尖的山头。那个山头就是三峡之巅。江面的海拔差不多是150米。三峡之巅是1350米。
这里总爬高是1200米和黄山差不多。路程10公里。门口标识告诉游客差不多用了5个小时的时间走完。
这个数字符合我经验。在平地上。我的步行速度是一个小时5公里,如果是爬山的状态,每个小时是2到2.5公里。所以我估计算上休息的时间,应该可以四个小时走完全程。
坐渡轮穿过白帝城,在江面上看到的三峡之巅是这样的。
沿途渐渐开始爬高。三峡的气势渐渐显露出来。三峡之巅开始被云雾遮蔽。
大部分峡谷自然景色的美丽,来自于奇特。三峡的美除了绝壁笔直奇特之外,还来自在于它的壮观。天下秀美的峡谷非常之多。以长江这样规模的江水劈开的峡谷非常之少。在山上远看感觉比在江面上更有气魄。
重庆人民用一种非常爽朗的接待游客。在一进门的地方,凭门票可以领一罐冰啤酒。景区鼓励大家喝醉了再去上山。
上午的路上人很多。非常的喧闹。很多登山者普遍背包里放在外放的大喇叭。一路放着流行歌曲。不但自己要听,还要强迫给路上所有的人听。园区自己的沿途大喇叭也是放着很大的声音的歌曲。这让我有些不适应。感觉到处都是火锅气息一样的喧闹。
沿途很多地方写着李白的绝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写这诗的时候是碰到好心情,要去当官了。我在这里却是深刻的明白什么叫两岸猿声啼不住。只要走到险要处,游客都喜欢狂呼小叫,一人带头,其他人就会跟着起哄,此起彼伏。
不知道李白当年泛舟江上。两边是不是有长臂猿在乱叫。长臂猿在那个年代已经开始被四川人收为宠物。也许那个时代也是一样有人在乱叫。李白只是随意泛指一下山林里的噪音。
前面5公里相对轻松,爬高感觉不是很多,相对比较缓。我一路上都在想,为什么在一些文化,比如四川这样的地方,人们都用非常大的声音说话。而在其他地方相对声音比较轻,比如在日本。
过去人们常常把这理解为文明礼貌。总觉得落后的地方人们是不够文明,所以会导致这样的问题。我不喜欢这样的上纲上线的解释。其实你看上海人走到世界各地,也是喜欢大嗓门哇啦哇啦的说话。
我倾向于文化的因素是占了一部分,因为在一些文化里,热情大声的说话,被视为正常和友好的。
因为声音大是对对方的一种礼貌,我付出很大的力量去说话,对方只用很小的声音就可以努力就可以听到。所以大声代表的是热情,关心,有参与感的一种行为。
反而是贵族说话更倾向于用很小的声音。等级和地位越高的人,他们用含蓄和柔和的声音去说话,让下级的聆听者付出更大的努力去聆听。
还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来自于语言本身。如果是语言的发音速度非常的快,比如日语。它是世界上是音节速度最快的语言。那么其实他是没有能力用很大的声音说话的。这就好比是汽车输出的力和速度成反比。功率一定的情况下,速度越高,输出的动力越小。学过物理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
当基频的速度变慢,特别是用声调来表达语言的时候,人们不需要非常长的音节去表达,这个时候声音就可以更大一点。越是简单短促的语言,声音就越大。有频率和音调变化的语言,可以大幅压缩音节的长度,所以可以做到声音更大。
另外一方面,声调频率越高的语言声音想越大比较容易。低频的声音如果想发出更大的动静,需要更大的能量。中文的声音频率显然比英语要高。英语还有很多喉咙震动的buzz音。
想到这点,我才意识到。中国即使以后文明程度更高了,我们依旧会长久的生活在一个大声的环境里,这是语言的本身决定的。我们可能永远做不到英国人或者日本人那样相对安静的环境。
进入66道拐后,爬坡开始变得艰难起来。从山上可以俯瞰到66道拐上的地貌。
在66道拐上可以观看完整的瞿塘峡风景。
66道拐号称转了66道弯,故名66道拐。 事实上很多人从中间直接走捷径,硬生生踩出一条土路。
这个角度看瞿塘峡,可以感受到两边峡谷的险峻。
让我惊讶的是,长江三峡黄金水道的船非常少,基本上看不到任何货船。这和修建三峡大坝时宣传的,万吨拖船巨轮可以从海上直接到重庆,完全不一样。
看着江水,我脑子里又想着李白的那句诗,“千里江陵一日还",问题是他走了。船怎么办?船需要从下游行驶到上游, 过三峡段船怎么能过去呢?其他江面可以靠拉纤从下游到上游的,可是三峡两岸陡峭,纤夫是如何走的呢? 这个问题我第二天到巫峡神女峰徒步才弄明白。
走完66道拐,来到青山之家,远眺三峡之巅,觉得剩下的路还是高的吓人。
往下看,感觉距离江面已经很远了,这里差不多海拔有900米左右。
路上有走的非常疲惫的孩子。椅子非常少,看到一个座位就像宝贝一样,赶紧去抢,你屁股离开瞬间就没有了。如果你想留下衣物占住座位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人走到这里都非常的疲劳。
来拍一张搓背洗澡的照片吧。
再往前走,这里的海拔是985米。重庆人有着他们特殊的语言娱乐方式,比如他们喜欢把BMW叫成”别摸我“。刚刚离开江面的地方有一个211的打卡处。可见211,985这些大学高等学府的代号已经变成大众娱乐文化的一部分。
终于走到了倚穹台,这是离目的地还剩最后1公里拍下的照片,最后这1公里其实是走的最艰苦的1公里。远处的山峰顶上就是三峡之巅,这里往上爬高整整有300米,却要在1公里之内完成,也就意味着坡度是30度。
这个最后1公里走得无比艰难,最后200米,50米都感觉像是无穷无尽的路。而且道路非常狭窄,人非常多,几乎没有什么休息的地方。终于到顶了,不巧碰上大雾。什么也看不见。只能在三峡之巅空对着云雾发一会儿呆。按照江面150米海拔计算,实际的爬升净高是1238米。
在山顶上打卡拍照,赶紧往下走。
回来的路不是很顺畅,虽然买了索道的票,可是下来的时候索道却要排队一个小时。转乘大巴直到索道的尽头。三峡之巅离巫山县还有一定距离,坐车整整花了一个多小时才到县城。这是重庆著名的纸包鱼。
吃完还不过瘾,派朱奕和龚春霖做先锋。帮大家找了一个烧烤店,继续梅开二度再吃一顿。
其实生活在四川还是很惬意的。居住在这里。觉得东西很便宜。自己很富有。在城里会和其他人攀比。总觉得自己差一点。
四川真是天府之国,价廉物美。我好像在全世界各地旅行,除了东南亚极个别国家,没有什么地方比四川再便宜的了。比如我住在重庆的酒店是这样的。
酒店的装修很拿得出手。
住在这样一个五星级品牌酒店里。每个晚上只需要550元。折合美元80。还包上丰盛的自助早餐。
回到标题,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红利是什么? 这可能是每个投资人关心的问题。
是投资房地产吗?那已经是往事。是利用人口红利,搞出口加工么?人口红利在消失。出口在搞贸易战。是AI计算机行业吗?那是一个拥挤不堪的赛道。是高考投身名校么学习更多的技能么?AI会取代大部分死记硬背的知识技能。 那是考公争取发不出工资岗位? 还是砸锅卖铁办企业光荣纳税?
我感觉那些可能都不是。也许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红利就是廉价舒适的生活。一个普通人只需要花很少的钱,就能享受宽敞的住房,价廉物美的食物,和优质的家政服务,性价比超高的汽车和商品。只要你去世界大多数国家走走,就会意识到这可能就是当下最大的红利。 在通缩的年代,挣钱永远比花钱要更为辛苦。在通胀的地方赚钱,在通缩的地方花钱。所以我们这个时代的东大红利可能就是花钱的红利。
明年东大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 1270 万人,创下历史最高。一边是产业在外迁,一边是千万年轻人即将走入社会。增量岗位变少、产业链在挪动、全球竞争更激烈,这一代人面对的局面比任何时候都更现实、更直接。
可惜很多人不明白这点。他们在通缩的环境里日以继日拼足了老命想去挣更多的钱。然后把钱花在企业扩大再生厂和撑场面的地方。在20年前行之有效的时代红利,也许在今天完全不适用。
今天即使滴滴司机都可以选择享受时代红利的方式生活。在一线城市每个月赚一万。然后回老家躺平休息三年,享受生活。但是大部分人不会这么做。就像曾经大部分人错过加入世贸带来的进出口红利,城镇化带来的房地产红利一样。
如果你硬是要挖掘赚钱的时代红利的话。可以参考日本的90年代。那时候是日本的低息,低成本的资本扩张全世界的时候。参考我之前写的文章。毕竟现在没有什么资金成本比东大再低了。
时代红利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肯定不是被大张旗鼓宣传催着你去搞的。
80年代的时代红利是倒卖服装。
90年代的时代红利是当资本家开厂办制造业
00年代的时代红利是炒房买地
10年代的时代红利是电商和移动互联网
20年代初的时代红利是自媒体和直播带货
我们只是时代的一粒微尘,和时代抗争没有意义,最好的生存之道也就就是顺应时代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