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401K都是个骗局 (2)
By bayfamily
煎鸡蛋太油, 水泊蛋太腥, 我喜欢整个鸡蛋煮了吃。
吃过鸡蛋、见过鸡蛋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 那就是蛋黄永远比鸡蛋小。 三岁小孩子都知道。
可是偏偏有些人不认为这样,他们认为有时蛋黄会比鸡蛋还大。 不但自己认为这样,还能让一大堆数学、物理博士、律师、教授,全国人民都相信,有一天,蛋黄会比鸡蛋还大。 厉害吧? 他们是谁?
他们就是那无奇不有,花神奇为腐朽,能把泥巴当黄金买出去的华尔街。 那个传奇的故事就是伟大的401K。
华尔街会告诉你S&P的长期回报是12%。 只要你有耐心,能够山崩面前不变色,每年存满401K,将来就是百万富翁。 华尔街说这话是有道理的,不信你把过去的数据拿出来看看。 S&P的长期回报就是12%。 这个数据我仔细考察过,没有什么问题。 还专门写了篇懒人理财法。 当然12%取决于过去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按照这两天结束的话,估计就只剩10%了。 不管怎么说,华尔街告诉大家股市的长期回报在10%以上。 你所要做的就是Buy and Hold.
当然了,华尔街会在每个Fund下面有个小注脚。就是过去的数据不代表将来。 将来没达到12%, 概不负责。
那么股市的理论上涨幅会不会永远是12%呢? 答案是否定的。
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增长12%, 就意味着全部公司的总利润会增长12%, 总利润增长12%,就意味着总收入会增长12%。 上市公司的总收入长期不可能12%的速度永远增长下去。 因为美国的GDP年增长只有2%。 如果把美国全部产业比做鸡蛋的话,上市公司只是,并且永远只是里面的一个鸡蛋黄。 鸡蛋每年增长2%, 鸡蛋黄不可能永远12%增长下去。
如果你从一个很长期的角度来看,上市公司业务总额最终极限是全世界的GDP总和。 总和在以2-4%的速度增长。 里面的一个子系统不可能能无限地以双位数增长下去。 S&P 要是将来100年每年12%的速度涨下去,会比全世界的GDP还大。
这点,凡是用DCF算过公司估值的分析师都会明白。 在算termal value的时候,用perpertuity growth,没有一个人会用比GDP增长率更大的数算企业永远的增长。
401K本质上是让下一代养上一代。 两者转移、交换财富的方式是股票。 上一代能否获得当初存入同样数量的实物和服务, 完全取决于后代是否能生产出相当或者更多的财富。 后代肯定会比前代生产出更多的财富,多生产多少呢?
如果用实物和服务来计算,每年多生产出一个GDP的增长率,大约2%的样子。 后代不可能比多前一代每年生产出12%的财富。 也就是意味着我们这代人存401K,作为整体,在实物基础上我们老了,真实的回报是GDP的增长率,决定不是双位数。
好了, 如果告诉你存401K,实物基础上的真实回报是GDP的增长率2%,你还会存吗?
2%是real return,不是nominal return. 这里面有个通货膨胀的问题。光看票子的话,表面回报是2%加上通货膨胀2%+2%=4%。 当然了,别忘了股票还有分红,S&P的分红是2~3%。 所以名义总回报是6~7%。 这个数字比较靠谱, 沃伦巴非多次指出,股市未来的长期回报是7%左右。
可为什么过去的数据是12%呢? 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50年前,S&P占GDP的比例很小,今天比比重过去要大的多。 二是跨国公司开始在海外扩张,找到了一个更大的鸡蛋在里面做窝。 但无论如何,再大的鸡蛋壳也受不了蛋黄双位数的长期增长。双位数的增长早晚要停下来。 什么时候停下来?不知道,也许还有二十年,也许就在今天。
算完了回报率,大家要好好想想match以外的401K到底值不值得存。 401K有延税功能,但是未来的captial gain要按个人税率交,多数华人恐怕在25%这一档。 不存401K,普通股票投资,capital gain的税率是15%。 如果你投资房产,税率是0%。 投资中国税率是0%,投资香港的税率是0%。
401K最大的问题是不灵活,大家大多数资产最后全部买在S&P500家上。现在买是这些股票,将来卖也是卖同样的股票。现在买的时候挤破头,将来卖的时候也挤破头。
华尔街当年出巨资游说国会制定401K的时候,绝对不是想着千千万万老百姓的退休养老。 而是自己如何能拿到更多的服务费。 当漫天盖地的宣传都是告诉你应该买Index, buy and hold的时候,你应该明白,全国人民都在想老了之后不劳而获,坐着同样的发财大梦,那么那个梦永远只能是在梦境里。
One of the real problems with 401k is lack of investment choice and relevant laws, so that companies can and often force their employee 401k to be invested in their own company, this is certainly against golden rule of investment: diversification. Enron is a perfect examp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