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乐

随遇而安,在平淡的日子里体验幸福
正文

二十一年前的那个清明节......

(2007-04-03 10:50:55) 下一个
---- 仅以此文献给我亲爱的奶奶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有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我想,那是描写清明时节的江南景色,而北方的清明却是另一番情形。

那是二十一年前一个春寒料峭的北方城市, 奶奶离开我们以后的第一个清明之夜, 漆黑的夜空没有月亮,只有散散落落的几颗星星呼应着半明半暗的街边路灯,更让人感到一种无奈的孤寂和发自内心的寒冷。我们姐弟三人随着爸爸来到一个僻静的十字路口,按照亲朋好友指点的最传统的祭奠已逝亲人的方法,点燃了一束冥纸...... 或许你会对这个迷信的做法嗤之以鼻,但在那个年代,那个环境和那个特殊的情况下似乎也找不到一个更合适的祭奠方法了。因为就在奶奶辞世不久,收藏她老人家骨灰盒的公墓失火,以至于我们不知道奶奶身在何处,魂在何方(据说,在十字路口烧纸可以把我们的思念带到世上任何一个角落)。

奶奶的一生和大多数善良慈祥的中国老人没有太大的区别,她们那一代人,经历过晚清,民国直到新中国,可以想象,每一个那个年龄的老人的一生都足以写成一本厚厚的书。而这本书,这对于那些和他们素不相识,毫不相干的人来说,实在是平淡无奇,但对与至爱他们的亲人,这本书却记载了曾经的甜蜜,欢乐,温馨,和那些永远抹不去的烦恼,忧伤和痛苦。

奶奶对儿孙们的疼爱,我想, 和大多数中国老一辈对小辈的疼爱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即使时光已经过去二十一载,奶奶那一口京腔的童话故事和歌谣,仍时常荡漾在耳畔,她老人家的拿手京味名菜小吃,仍不时出现在睡梦中。和奶奶共同生活过的那些年里我们所感受到的无私的爱不是三天两夜,更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完的,就让我们永远珍藏在心底吧。

要说奶奶对我们一生影响最深的是她老人家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诚实勤劳的人生理念。当你看到一个年过八旬的老人,每当读书看报时遇到不认识的字,就问别人或是查字典,并记在小本子上,我想没有谁不佩服这种勤学精神。其实奶奶没进过一天学堂,年轻时在爷爷的熏陶影响下开始自学识字,后来年轻守寡后继续跟儿子也就是我的爸爸学,再后来又跟我们孙辈儿学,到后来竟然达到了可以毫不费力地读小说,看报纸的程度。从奶奶身上,真的能看到愚公移山的精神和有志者事竟成的例子。直到我出国以前,爸爸还一直保留着奶奶那个写满密密麻麻生字的小本子,每次看到它都会被深深的感动。只可惜,我没有秉承奶奶的这种优良传统,倒是爸爸和弟弟都有些好学上进,持之以恒的精神。可能是奶奶的这一优良传统传男不传女吧。不过,看在俺来米国以后以四十岁高龄改换专业拿了一个Master 学位,也算是给下一代树立了活到老学到老的榜样吧 (对不起,俺顺便夸了下俺自己,别忘了俺是那个卖瓜的王婆啊)。但与奶奶的学习精神相比,俺是逼鸭上架不得不学。

虽然没能继承奶奶好学的精神,我们兄弟姐妹倒是都学会了奶奶善良诚实和乐观的做人方式。三人当中虽然没有一个人在事业上有什么建树,生活中也曾遇到不少坎坷,但一路上有奶奶的精神鼓励着和疼爱我们的父母亲陪伴着,现在也都在北美这块曾经陌生的土地上过上了小康生活。如果奶奶九泉下有知,我想, 她老人家会感到欣慰的。

又是一年的清明节,今年我终于圆了多年来一直想写一篇悼念奶奶的文章的梦,感谢我能生活在有互联网的今天,也感谢文学城提供了免费的博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