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铁原--一个应该记住的名字(组图)

(2010-04-04 14:57:11) 下一个




如果说在志愿军抗美援朝的战史中,今天韩国的领地上也有一个应该和上甘岭、长津湖一样被纪念的地方,那这个地方,无疑是 —— 铁原。

铁原——一个不能忘记的名字

这个英语叫做 Cheorwon 的小城,位于朝鲜半岛的肚脐部位,是朝鲜南北之间的铁路枢纽和著名的稻米产地,有三条铁路在此交汇,分别通向南方的汉城,北方的元山和东方的金刚山。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为它带来了灭顶之灾。 1951 年 5 月末到 6 月中旬,中国人民志愿军与美国为首的所谓 “ 联合国军 ” 在这里展开的一场激战,使铁原变成了一片废墟。 2008 年 2 月,站在这座小城曾经最繁华的站前街上,日本《朝日新闻》记者中野旭看到,周围依然到处是五十多年前那场恶斗留下的痕迹 —— 烧黑的残垣断壁和随处可见的弹孔。向北走不到三千米,一块红白相间的标志牌告诉他,那里至今是没有排除的雷区。
  陪同他访问的韩国历史学硕士, 45 岁的金勇求告诉他,因为这里是南北朝鲜对峙的军事分界区( DMZ ),所以保留了战后原始的风貌,始终没有恢复昔日的繁荣。 “ 这座城市完全被轰炸和巷战摧毁了, ” 金勇求对中野旭说, “ 因为这个地方依然不对平民开放,所以你可以完整地看到战争的恐怖。 ”
  金勇求的话有一点并不十分正确,当时铁原城本身并没有发生激烈的地面战斗。铁原的破坏,主要是远程炮火和飞机轰炸造成的。现年 77 岁的金松里出生于铁原的站前街。 1951 年的时候,他在韩国南部的美军基地作一名酒吧招待。有一天,他忽然听到一个熟识的美军军官在那里大谈前方 “ 铁三角 ” 的激战,而这名军官的任务就是轰炸 “ 铁三角 ” 的要害 —— 铁原。铁原?!金松里突然被这个地名震动,他说: “ 我无法想象这些我赖以为生的美国兵,正在每天轰炸着我的家乡。我先是被震惊,随即深刻地感到战争的悲哀。 ”


志愿军在铁原地区阻击进犯之敌


  事实上,被阻滞在南方高地足足半个月却无法进入这座城市的 “ 联合国军 ” ,每天都要对着小小的铁原城进行疯狂的轰炸和炮击,一半是为了摧毁这里的志愿军补给物资和兵站,另一半,大约也是为了宣泄无法前进的愤怒。
  南北朝鲜之间爆发的一场战争,打到一年以后,战场上的主力却变成了中国人和美国人,让人有一种黑色幽默的感觉。朝鲜战争对军史人员的魅力之一,是参加这场战争的国家,多到让人眼花缭乱,这是一场地地道道的国际战争。
  一位研究朝鲜战争的朋友曾给我讲过这样一段历史:话说麦克阿瑟指挥美军在仁川登陆之后,朝鲜人民军虽然勇猛,倒底没架住这背后的深深一刀,于是战场形势逆转,美英韩联军转守为攻。由于缺乏有力的阻击,在志愿军参战以前,联军进展颇为迅速。一日,英军 27 旅连夜行军,不想由于速度过快,在平壤以南与大批撤退中的人民军不期而遇。
  黑夜之中,英军因人数上处于劣势,一时间极其紧张,不想人民军官兵表现奇怪,又拍手又高呼口号,把英国佬们唬得一楞一楞的,可又不敢言语。直到一个人民军军官模样的人上来和一个英军军官搭腔才看清了对方的真面目,于是一声惊叫,两队散开,开火。
  原来人民军虽和美军多次交手,却很少见过英军,加上英国人穿得古怪,帽子连着围脖,朝鲜人误把他们当成苏联人了。这也怪人民军病急乱投医,老想着仗打到这个份儿上,苏联老大哥不能袖手旁观,一定派兵来保卫平壤吧。
  实际上,真正敢开进朝鲜和 “ 联合国军 ” 交手的,只有中国人民志愿军。苏联红军最后也没有动,只派了少数空军参战,还不敢穿自己的军装。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人民志愿军还真不是一般的有勇气。
  中野旭在他采访铁原后写下的文章《朝鲜战争被炮火穿梭的小城》一文中,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 有二十万以上外国军人战死在朝鲜战场,或者为北方,或者为南方作战。在这些军人中,中国军人的牺牲是最多的,是什么使这个国家为朝鲜半岛的战争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价呢? ”  
  为了弄明白这件事,中野旭特意去了中国,对很多中国人做了采访。其中包括八十四岁的志愿军老兵孙景昆(音译),一个真正的中国农民,在 1949 年获得了自己的土地,他因此至今丝毫不掩饰对共产党的感激。他是丹东人,中野旭在文章中写道,丹东不仅仅是 “ 靠近战场 ” ,而且曾经遭到美军反复的轰炸,损失惨重。在朝鲜战争爆发的时候,孙景昆参加了志愿军。 “ 在战场上我一共打死了二十一个美国兵,每一个都是面对面。 ” 老人说。孙景昆的一个连,只有五个人活了下来。
也许觉得孙的回答最为典型,中野在报道中用了颇长的篇幅描述对他的采访。老人是这样回复这名日本记者关于为何要参加朝鲜战争的: “ 和我爱人分开,是件挺难受的事儿,但那个时候我们都知道美国兵不定哪天就会打我们这疙瘩。我这是豁出条命去保卫我自己的家,我自己的地。 ” 孙景昆最终回家了,带着一块炸弹的弹片,和一条受伤后动转不灵的臂膀。从这个角度说,尽管朝鲜战争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对抗色彩,但中国军人的骨子里这一仗的含义只有四个字 ——“ 保家卫国 ” 。这是一场 “ 退后一步是家园 ” 的战争,中国军人在这场战争中证明了自己有能力保卫自己的国家。而在这个证明的过程中,铁原,无疑是一个不能忘记的名字。

历史的谜团:我们到底打了多少国家?

我一直没有弄明白,在 1951 年的春夏之交的铁原之战前后,中国军队在这个小城的南边到底和多少个国家和地区的军队交过手。仅从双方资料考证出来的,就包括美国、英国、韩国、比利时、加拿大、澳大利亚、菲律宾、哥斯达黎加, 8 个国家。如果把范围扩大一点,还要算上法国和荷兰。
  而参加过那次战役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老兵还有着一些无法考证的说法: “ 土耳其旅,仗是挺能打的,敢拚刺刀,就是个儿小 ……” 曾击毙了一个美军空降兵队长的唐满洋这样回忆道。可是,根据土耳其部队的作战纪录,这一仗前后的土耳其旅依然在舔舐年初长津湖战役留下的伤口,并没有参战。
   “ 国民党兵,主要是女兵,开着吉普车来劝降,标准的北京口音,也有男的,跟我们交过火 ……” 不止一个志愿军老兵说过在韩国跟国民党军碰过面。我曾疑惑地与他们商榷,根据文献记载,国民党军队并没有直接在朝鲜战场参战的纪录,会不会是懂中文的韩军?他们有不少军官曾作为日伪军在华北和八路军打过仗。 “ 不会! ”15 军的老兵陈景星一口否认, “ 韩国兵也有懂中文的,他们劝降的时候喊的是 ' 中国士兵们 ……' 国民党兵喊的是 ' 共军士兵们 ……' 喊法不一样。 ”
  有一天,一位知道我正在采写铁原之战的新加坡朋友忽然来电: “ 今天我坐飞机碰上一个泰国人,说他父亲在铁原和中国军队打过仗! ” 这倒是真的,泰国曾经派出一个营参加了朝鲜战争。这个营属于泰国皇家陆军第 1 旅第 21 团,团长还是个王子,陆军少将,总兵力 1057 人。他们在铁原西北的 190.8 高地与志愿军坦克第一师鏖战,这也是朝鲜战场上少数双方都出动坦克的局部战役。
   1951 年 10 月,美军第 3 师由于在前一阶段的战斗中损失较重,撤下前线休整。其据守的阵地一部,即 190.8 高地移交给泰国营防守,这个营当即成为一直对 190.8 高地虎视眈眈的志愿军重点攻击的目标。由于对志愿军利用换防发动攻击的战术早有耳闻,泰国营放了一个加强连在这个阵地上,足足配了 6 门榴弹炮, 9 辆坦克,试图打出点儿气势来。却不料一向被称作 “ 土八路 ” 的中国军队这一次玩起了洋玩意儿,刚刚开到前线的坦克第一师砰然出手,在步兵一个团的配合下夜袭 190.8 高地。由于刚刚换防,对阵地不熟悉,也因为对志愿军居然动用装甲部队猝不及防,这个加强连阵地丢失,全军覆没,整个过程不过半个小时。战斗中泰军曾动用坦克发动反击,但美制 M-24 霞飞轻型型坦克无法抵挡志愿军的苏制 T-34 ,在付出四辆战车被击伤的代价后泰军被迫后撤。可能由于后路被切断,泰军被迫放弃战车和重武器, 9 辆坦克, 6 门榴弹炮都成了志愿军的战利品。
  泰国营对这样的战果十分不满,匆匆从国内补充兵员,准备再战。但无奈坦克一师在 190.8 高地半个小时缴了泰国人 9 辆坦克的消息传开后,志愿军各部一看到泰国营就两眼放光嗷嗷叫。泰国兵为了挽回名誉也不肯示弱,每战必拼死相应。结果泰国营回国的时候统计战果令人大吃一惊,出兵 1057 人,伤亡却达到 913 人,如果不计算从国内补充的人员,几乎全军覆没。至今在韩国的抱川,还有纪念这个营阵亡人员的一个纪念碑。不过尽管损失很大,泰国营在战斗中的顽强表现还是得到了各国军事家的赞许。


朝鲜战争中被装在尸袋中送回后方的美军遗体

  不过严格说来,这次战斗距离真正意义的铁原之战,已经过去了四个月。军史意义上的铁原之战,指的是 1951 年 5 月下旬到 6 月中旬之间,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中,志愿军在铁原城南方高地对 “ 联合国军 ” 顽强的阻击作战。在我采访到的军史人员中,很多人把这次战役称作 “ 志愿军的生死之战 ” 。

志愿军的生死之战,狡诈而精明的李奇威

把铁原之战称作 “ 志愿军的生死之战 ” ,是有道理的。 1951 年 4 月 22 日,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渡过两军对峙的临津江一线南下,拉开了第五次战役的序幕。在这次战役中,刚刚正式接替麦克阿瑟将军出任 “ 联合国军 ” 总司令兼美国远东军总司令的陆军中将李奇威,采用了一个经过周密设计的战术:面对志愿军的如潮攻势,李奇威命令前线总指挥范弗里特将军步步为营,以每天 20 英里(约合 32 千米)的速度节节后退,尽量避免和志愿军近战、夜战,而依靠远程炮火给志愿军部队以最大的杀伤。与此同时,美军强有力的空军部队则受命全力以赴切断志愿军的补给线。 
  李奇威称志愿军的进攻为 “ 礼拜攻势 ” ,意思是凭借志愿军的偕行补给,其进攻态势只能维持一个星期。因此,志愿军脆弱而漫长的后勤补给线正是其最大弱点。李奇威的战术意图是保持机动兵团,在志愿军耗尽粮弹的时刻突然出击,凭借其强大的火力和机动能力,将志愿军主力全歼在堪萨斯线(美军以三八线为基准的一条战术划线)上。按照他的设想,对志愿军的这次歼灭战将是一次美军在自己设计的时间和地域,按照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进行的一场战役。
  李奇威的战略构想可以最大限度地回避志愿军擅长的迂回、穿插、夜袭、近战等手段,却最大限度地发扬美军在后勤、空军、火力、机动方面的优势,在一向依赖装备的美军中堪称罕见的经典谋划。这个战术,李奇威在第三次和第四次战役中曾进行过尝试,并且颇有成效。他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对付志愿军的灵丹妙药。不过,那时候他顶上还有一个功勋卓著又妒贤嫉能的五星上将麦克阿瑟,所以不能为所欲为。到了第五次战役, “ 联合国军 ” 方面从始至终都是李奇威自己策划指挥的,给了他充分发挥自己战略设想的机会。
  而事实上,他的谋划相当有效。根据一名当时的老汽车兵回忆: “ 美军的飞机多得像雨后的燕子,在运输线上追着我们的汽车飞。 ” 铁原之战中的英雄部队第 189 师,其师属炮团渡临津江时竟被美军飞机炸掉四分之三!
  由于志愿军在朝鲜境内没有空军基地,美军完全控制了三八线前后的制空权,使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遭到极大的破坏。 5 月 15 日,志愿军完整地拿下了北汉江上的清平川大桥,南朝鲜首都首尔已经三面被围。但此时,志愿军前线部队已弹尽力竭,连军长每天也只有一碗炒面充饥。不过,这个谋划也险些让“联合国军”溃不成军。


接近三八线的美军在遭到阻击时下车迎战


美海军陆战队一师在为铁原之战的战死者举行葬礼,时间已经是一个月之后


 志愿军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依然让如潮的攻势持续了四个星期,尽显中国人的坚韧本色。李奇威 “ 磁性后退 ” ,不打近战的战术使前线双方官兵的士气出现了极度的不对等。不只一个志愿军老兵傲然对我说: “ 美国兵不行,从来不敢和我们拚刺刀! ” 士气的不对等带来了战场态势的倾斜,受到鼓舞的中国兵把吃苦耐劳,凶狠刁钻的战斗作风发挥到了极致。
  东线,刘载兴少将指挥的韩军第三军团被打得全线崩溃,一口气向南跑出七十英里(约 113 千米),连收容都收容不起来。其所属三个师除了第 7 师有两个团可以勉强配属给美军第 2 师继续作战外,其余第 8 ,第 9 两师和第 7 师另一个团都不得不在战线之后 “ 加紧整顿 ” 。愤怒的李奇威一面下令美军第 10 军团匆匆顶上去挡住这个大缺口,一面在 5 月 23 日恼羞成怒地下令将刘载兴少将撤职,韩国第三军团解散,就此撤销建制。韩国国防部编撰的《朝鲜战争》一书,在几十年后对此依然愤愤不平,写道: “ 当时国军(指韩国军)以未经训练的新兵为主,在装备落后,补给比较困难的条件下,把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作为唯一的力量坚持战斗,但美军方面没有采取尊重军队传统和宽宏大量的态度,而是把变更配属关系和撤销部队建制当成家常便饭,这将得到历史学家的冷淡评价 …… 因为军团在前线打了败仗,一下子就撤销整个军团建制,那么整个军团的士气从何而来?一纸命令解散部队容易,但重新组建却不容易。尤其打仗不是儿戏。请问,听了《孙子兵法》中 ' 兵乃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 这一格言,不觉得惭愧么? ” 忽然在此时此地冒出《孙子兵法》,让人有一种异样的感觉。然而美国人听了大约只能瞠目结舌,不知所云。
  无论韩国人怎样愤懑,败仗总是打了,在这种情况下, “ 联合国军 ” 上下产生了极大的疑虑,美国国会在 5 月 16 日召开国家安全保障会议,提出对朝鲜战争结果的期待是 “ 在三八线上停战 ” 。李奇威因此对其计划中的反攻按照这个决定进行修改设计。
  但是,单靠精神是不可能打赢一场现代战争的,在后勤的掣肘下,志愿军的攻势终于退潮了。事实上,发动第五次战役的时候,志愿军的后勤补给就存在着相当大的缺口。当时,彭德怀为首的志愿军总司令部觉察到美军正在酝酿一次对我的战略攻势,因此下令前线部队提前发动进攻。这个情报是准确的,在 4 月 21 日,志愿军发动攻势的前一天,美军前线总指挥范弗里特中将已经下令美军 9 , 10 两个军向铁原、金化方向发起攻击。这次行动由于志愿军的大举进攻而被迫中止。但是,略显仓促的发动时间,使部队的后勤更加捉襟见肘。


美军描述在志愿军的顽强抗击下伤亡骤增,大批伤员被装船送往日本进行进一步治疗

 
 彭德怀敏锐地意识到前线我军主力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 从 4 月开始向三八线以南推进的部队,虽取得了相当大的战果,但也付出了沉重代价。特别是志愿军的补给线在敌军飞机的绞杀下完全无法跟上部队的步伐,前线部队处在粮弹两缺的危险境界,而撤退的 “ 联合国军 ” 坚决地破坏一切可能被志愿军缴获的粮食和弹药。
  三十年血战的经验让彭德怀嗅到了极端的危险。他坚信美军正在酝酿一个等待中国军队给养断绝后予以全军歼灭的阴谋。 21 日,志愿军总部下令,前线各军后撤,转向三八线进入防御。

彭德怀的回马枪

彭德怀是对的。但是,李奇威比他的动作还要快。就在志愿军下令后撤的前一天, “ 联合国军 ” 总司令李奇威已经下达了反攻的命令。这个老谋深算的美国将军准确地在志愿军前线给养用光之时全线反击。
撤退的志愿军遇到了极大的困难,老兵们回忆: “ 白天走,晚上走,敌人还是比我们跑得快,他们有汽车,我们只有两条腿 ……”
  东线, 5 月 28 日,由于指挥失误和动作迟缓, 60 军的第 180 师遭到美军围歼,成为解放军战史上成建制损失的最大部队。胜利让李奇威喜形于色,在他所著的《朝鲜战争》一书中曾这样阐述了自己此时的战斗设想: “ 由于如预期计划地攻抵了临津江,我甚至试图继续向前,攻入临津江与礼成江之间宽阔的冲积平原。故此,我打算改变原计划,以第 1 军以和第 9 军组成的左翼兵团朝铁原方向攻击前进。 ” 至此,铁原,终于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中。
  这里,是志愿军的后方补给基地,也是交通枢纽,志愿军的物资和后方机关正在从这里后撤。从前线陆续退下来的部队,都在向铁原靠拢。有的在穿插中已经失去建制,他们需要在那里获得补给,然后在其后方整理队伍并建立一条新的战略性防线。更重要的是,铁原以北一马平川,是朝鲜难得的平原地带,也正是最适合美军机械化部队行动的地区。如果被美军抢先进占铁原,那时这些弹尽粮绝的中国志愿军部队将很难停下来抵抗,没有坚固工事的掩护,没有弹药,东方人那些刁钻的战术将无法施展; “ 联合国军 ” 可以依靠绝对优势的飞机大炮将他们歼灭在汉江平原北端的丘陵上;如果他们和敌军赛跑,两条腿怎能跑得过汽车轮子?饿着肚子的中国人将成为机械化 “ 联合国军 ” 围猎的猎物。
  真正是以己之长,攻彼之短,好一个李奇威,就算是换了任何一个中国将军指挥,大概也不会比他更狡诈而精明。
  李奇威的胃口好大,骑 1 师赶来了,陆战第 1 师赶来了, 24 师赶来了,加拿大 25 旅赶来了,韩国首都师赶来了。这一战,美军集中了 4 个师的兵力,并配属韩国,加拿大,英国等其他国家的部队,以重凌寡,以己之长攻彼之短。李奇威是要一举吃掉志愿军的主力,彻底扭转朝鲜战局!
  不料,这个计划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挫折。千算万算,他没有算到志愿军在此时转过身来,打出了朝鲜战场最惨烈的一战。
  从 5 月 28 日起,在铁原前方的丘陵地带,一支临危受命的中国军队死死挡住了 “ 联合国军 ” 的去路,掩护主力重建战线。这一挡,就把包括几乎所有世界主要军事国家最精锐部队的 “ 联合国军 ” 死死挡了整整十四天。中国军队甚至在反攻种子山的战斗中,依然可以一个反击消灭一个加拿大连。彭德怀,在最艰难的时刻,打出了一记天下绝伦的回马枪。
  当他们从铁原撤下来的时候,志愿军主力已经休整完毕,在三八线严阵以待了。失去了进攻冲力的 “ 联合国军 ” 铩羽而归。从此以后, “ 联合国军 ” 再也没有做过全歼志愿军主力的作战计划。
  铁原,让他们认识到了,即便是占据全面优势的情况下,中国人的骨头,也绝不是好啃的。
  铁原之战,在世界战史上留下了一个谜团,我们忍不住猜测:没有子弹,没有粮食,全军在后退,敌人在追击,这种情况下,志愿军是怎样顶住了 “ 联合国军 ” ,而且一顶就是 14 天呢?他们依靠的是什么?
   14 天,如果今天世界上某个国家的军队与美军主力硬碰硬地顶上十四天,将是怎样的感受? 14 天,够萨达姆的全军投降两次了。也许,只有当时第一线的两军军人,能够告诉我们当时的真相。就让我们用这部作品,来揭开铁原那尘封的历史吧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