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81)
2009 (109)
2010 (67)
2011 (60)
2012 (46)
2014 (49)
2015 (47)
2018 (45)
2020 (30)
2021 (75)
2022 (58)
2023 (54)
疫情前,我周末时常兴致一来就坐上巴士去纽约了。一直很庆幸自己虽然住在小镇里老旧的小房子里,可是守着我钟爱的曼哈顿啊。
疫情三年,进城的次数屈指可数。这个周二 (4/25) 我进城了,今年的第一次呢。
我是去随访我的心脏医生的。2017年我曾突发心悸,虽然很多人包括我的家庭医生认为可能是更年期闹的,但专科医生始终没吐口,我也不敢掉以轻心,还是遵医嘱一年随访一次放心。
插播之一
2022年1月4日,我在健康坛吐槽了一篇《因为疫苗换医生》。竟然有534,301读数。是真的吗?如果是,只能说政治+疫苗这个话题深深地渗入了人们的生活,让大家没法云淡风轻。我庆幸在当时“强制疫苗”的高压下自己说出了真实的想法,更庆幸2022年2月高法就否决了强制令。
当时网友们或感谢或感叹或质疑我发声,我心里五味陈杂:打一个“不防感染”的疫苗,本应是个人决定的事情,本应和“今天晚上吃什么”一样可以随便聊的话题,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下就真地“不能触碰”,我们可是生活在民主社会啊!我也好奇那些解职无苗员工的公司、自己也是韭菜却镰刀相向在网上叫嚷“不给无苗人治病”的极端人士、那些因为“有苗/无苗”而朋友决裂家庭反目的,后来怎么收场了?
当然,我最庆幸的是一切终于都过去了(至少目前)。
那篇小文纯属吐槽,我都没收博客里。现在回看也是历史,敝帚自珍收这里吧。
当时网友们也从另一个角度让我理解了我的医生M。所以,我采用了折中的办法,还留在那个诊所,但不指定医生,这样反而更容易约见。周二就是遵医嘱去做心脏彩超的,说五年没做了,得看看结构有没有变化。等结果出来医生网诊一下即可。
清晨的纽约,一如既往地大气漂亮。
胖乎乎的塑像,跪着也这么有喜感。
插播之二
从中城的诊所出来,我坐地铁去下城的朋友家。
地铁上一位喋喋不休的贵人,不断和人搭话。先问一位中年人看什么书,然后天马行空什么战争、科技都聊上了,离得远,听不清楚,中年人有一搭没一搭地回应着。中年人下车后,贵人盯上了一位年轻白领帅哥,问人家在哪里工作,对方说在银行;“喔,那你一定很有钱啊”,然后各种有的没的一通扯。若是以前,遇到这种脑子搭错线的,脾气好的可能给个冷脸置之不理,脾气急的估计“Leave me alone”都要喊出来了。这个高冷帅哥的反应太有意思了,一副心里厌烦但不敢作声还得陪笑脸的样子,遇到问话还得答复,看着真是可怜又好笑。
扪心自问一下,如果我遇到这个场景,如果是以前,我会不作声并走开;如果是现在,我哪敢甩脸子啊?肯定得和帅哥一样啊。世道变了嘛。
下一站帅哥下车了(不知是不是真到站了)。贵人话痨盯上了坐着看报的叔叔,这下踢到铁板了,叔叔抬头大吼:忍你一路了,没好说的就不说行吗?
话痨也提高声音"Wow Wow Wow......" 然后,半车厢的人迅速涌到另一边的门口,刚好到了一站,呼啦啦全下去了。我还有一站,不过我是不敢坐了。
回到美景。难得拍到蓝天白云印衬在新世贸大厦上。以前晴天,只是看到亮晃晃的一片。
911 纪念池
插播之三
这次进城的重头戏是和住在下城的好朋友小聚。
我以前的博文里也写过和这位朋友以及她的家人、她的小狗相聚的故事。
2021年5月,小米和他们家的露露相会(详见上文)。想念小米。
好朋友夫妇一个退休两年,另一个即将退休。他们决定搬到西岸女儿工作的地方。我们这些曾经意气风发的老留,一晃就到了考虑退休和养老的时候了。离孩子近一点,其实既不是老人依赖孩子、也不是孩子”啃老”,是家庭幸福指数最大化的理智做法。这样两代人心理上有依靠、生活上便于照顾,孩子也不用像我们早年攒点假期就记挂着回家看父母而无法趁精力最好的时候周游世界痛快地玩乐。
我好像只是在文学城里看到”N个米才能退休”的忧虑(这N还逐年增长),我身边五十多或六十出头的朋友或同事们,很多都或者已经退休、或者在计划退休。我理解教授或科研工作者,在时间自由的情况下做到七老八十也很常见,但早九晚五的工作,不论是写码还是算账还是高管,都是“搬砖”类循规蹈矩耗时间的事儿,做到50多60出头其实真差不多了,多留点高质量的时间给自己为好。
有人可能说“切,凡尔赛自己的朋友圈有钱不是?”还真不是。我们这些老留,如果是20多年的双职工家庭,这么多年公司的股票、自己的投资、401/403、日后的社安金,加起来都很可观了;如果还有国内房产或遗产,更是锦上添花。老中骨子里又都不是铺张的人,花大钱的地方除了旅游、爱好(玩飞机玩船的也不多,打个高尔夫钓个鱼攀个岩滑个雪之类的虽然花钱但也不是无底洞)还有什么?老有人担心“看病”,在能力范围内买个可靠的保险,然后就好好关注健康,其他交给命运。真得了得砸锅卖铁的病到时候再说,也不能为了头上有的没的这把剑而熬着不退休啊?
有人可能说“你就是嘴炮,你怎么不退?”还真是,我那天还和朋友聊我心里的“两个小人打架”呢。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多年的愿望和计划是55岁就退休回家陪我妈。等我55岁了,疫情来了,回不去了;然后,我妈走了......上天没有给我这个机会。心痛之下,我就阿Q地想:如果我达标退休了,很可能我回去了,疫情来了,我妈走了,我封控在里面了......
现在无牵无挂了,我的退休节奏就自己掌控了。好不容易十年媳妇熬成婆了,实话说目前我这“婆婆”的日子还真舒服得很。20+年的人脉和经验,又正好能用在我们目前这个将持续五六年的大项目上,所以我也并没觉得自己在混日子,还挺“拿着鸡毛当令箭”的(行动上不能如此,心里这样也算自信吧)。
朋友也说我工作还挺顺心就先做着,等有了计划(比如出国居游、比如依亲孩子)再退也不迟。在理。那我就先订个60岁的小目标?~~
回到正题。
朋友带我去这个高大上的Brookfield Place逛逛。
我和朋友都曾是曼哈顿的“白领丽人”,回顾一下挂着工作证在各种咖啡馆、美食街吃午饭的“峥嵘岁月”。术业有专攻啊,想学人家网红拍个“就着河景吃美食”的场景,糊成这样了。
吃完了出来逛逛,看看河景。这一带属于Battery Park City。以前我总去游人如织的Battery Park,不知道往上走走就是这么宁静的一片世外桃源。
渡船码头。朋友告诉我几条轮渡线,夏天我会来坐船看景。
宁静的小湾
漂亮的绿地
夏天在这里小憩,想着都美。
朋友说这样的小区挺像国内的。还真是。朋友家住的地方更繁华更“曼哈顿”,不过他们会来这里散步看河景。
给看到这里的同学们献花。这郁金香特别繁茂鲜灵,比一般的花朵大。
谢谢看帖。周末愉快!
哈哈,谢谢觉晓。从有志青年到白领丽人到种菜大妈~
蔓丽你好!现在年纪大了,没有以前那么大的干劲和精力了,写得也少了。但凡有想写的还是会写了和大家交流~
以后我们一起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