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81)
2009 (109)
2010 (67)
2011 (60)
2012 (46)
2014 (49)
2015 (47)
2018 (45)
2020 (30)
2021 (75)
2022 (58)
2023 (54)
2024 (69)
2025 (4)
如果没有疫情期的禁足隔离,大概谁都不能有现在这样两代(甚至三代)家人长期共处的居家生活。
抛开大环境的动荡、生命和安全的忧虑,仅从家庭生活层面, 目前得以在时间和精力充裕的前提下,最大化地提升亲子关系和家庭纽带,也算歪打正着的收获。是不是?
说说我的体会。权当看到乌云的金边,给自己打气、和大家分享。
相互扶持,顺应生活。
疫情带来的焦虑人人都有。我这半年也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牵挂家里身体抱恙的老人却无法回去;身边无处不在的病毒;中美两边令人忧虑的大环境;孩子和其他小辈生活工作的转折或停摆......
但从另一方面,看到孩子平静淡定,随遇而安;每天照例收拾得整整齐齐;看书、做饭、打球,偶尔与同学朋友出去骑车、钓鱼、烧烤......日子依然充实。觉得很欣慰。
孩子长大过程中,我最重视或最不敢掉以轻心的就是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不能与生活讲和的人,即使风声水起气势如虹,却可能被一块迎面而来的小石头砸趴下。生活里这样的例子我看得太多了。
前几年我时常帮国内亲友照顾他们的小留孩子,亲友们感谢之外,也会客气地说"给我们孩子一些指导"、或者"麻烦督促他们的学业"之类的。我从不会拿着鸡毛当令箭真去指导什么,除了好吃好喝、迎往送来,我只叮嘱孩子们一件事:有压力或挫折别憋着,告诉我或者找其他方式化解。我告诉他们在异国他乡都会有苦闷:学业、交友、恋爱、想家......顺应生活,与困难握手言和,这是王道。如果他们愿意告诉我细节,我就顺势讲讲我的看法。
后来有毕业的孩子们回来说,某某时候自己很苦恼,多亏我说了什么什么,让他们豁然想开。如果这样,我也算做了点好事。
所谓抗压,就是不和自己较劲,不焦虑无能为力的事情。别太把自己当回事,更不要太把别人(尤其是不相干的外人)当回事。不是说漠视别人,而是不必要为别人的眼光或褒贬而活。敬畏生命,顺势而为。
生命这趟列车很挤、很颠簸,自己好好地找个位置坐得舒服点;如果有能力再关照一下周围的人;车加速不稳了就扶着点儿;车堵了卡了就耐心等着;不到站别自己跳下去......就行了。
现在,车卡在黑暗的隧道里。焦虑烦躁都无事于补。那么,就慢慢等着,心静自然凉。
求同存异,两代互补。
我和儿子说:看来我们两代人完全可以共同生活而没有嫌隙。在目前最坏的情形下全天候宅家也没有相互生厌,还担心什么代沟呢?
话虽这么说,两代之间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差异肯定是有的。
几乎每天都有让人掉下巴的事。政治起伏、经济动荡、人文堕落、族群撕裂......目前的世界大环境真够糟的。好在我们家人之间立场一致,可以抱团取暖。如果真的意见不同,也不必为大势而伤了亲情,避开正面交锋,家和万事兴。
年轻人常有的一些生活态势,比如熬夜、不按时吃早饭、房间乱一些,往往会让家长看不惯。我不想贴上"毛病/缺点"这样的标签,因为我自己年轻时也想任性,只是那时大环境刻板艰苦,让我们的"毛病"无处安放:大学里到点要熄灯,不睡觉宿管就来嚷嚷;溜出去谈恋爱拉个小手,巡防的手电就照脸上来了;食堂伙食永远油水不够,哪还敢漏吃一顿?七八个人一间宿舍紧着收拾都显乱,哪里还好意思不管不顾乱堆东西?
想到这些就释然了。孩子在家放松身心,任性一点又何妨?社会上给人上紧箍咒的地方还少吗?
再说对防疫和社交之间的平衡,家庭成员也得达到一个共识,有时候需要各让一步。生命攸关的事当然要小心,但如果防到神经质的地步,全家日子都难过。我们家里一直正常购物,周末郊游、打球也都如常。我们家长一辈不安排任何聚会和旅游,但儿子偶尔会和朋友聚会。既然去,我就高高兴兴目送他出门,何必碎碎念搞得他紧张?成年人,自己当然知道掌握轻重。
发展爱好,寻找乐趣。
这次宅家,有三件事让儿子的生活不烦闷:看书,做饭,打球。
他看了不少我推荐的、以及朋友推荐的好书。
他向来喜欢下厨,但以前是玩票性质,试个新菜式什么的。这次完全担起了采购和每天做晚餐的重任,真的非常感谢他的付出,惠及全家。
这次时间充裕,他也希望可以精进一下高尔夫。谢天谢地开春后球场都如常开放了。
我最近没干什么正事。啃下不少长剧,比如"Westworld", "Homeland"这类的。在家没事就玩土(种菜)玩面(养面宝宝、做面食)。
一个较大的收获是静心。我不打坐或修行(道行不够),但会花更多时间观察细微琐事(比如看松鼠、看鸟);或在重复劳动中体会静心的感觉(比如拖地、揉面);或置身一件不喜欢的事情让自己喜欢起来(比如听雨,看乌云)。我不知道怎么表达,但确实在这些琐碎的事情里感受到身心的平静或成长。我本来就不是急躁的性格,现在更像老人一样:又慢又静又独......
贴几张照片吧。习惯了看图说话,也是一个毛病,得改。
儿子做的菜曾专题贴过。再贴几张。他会拍照存档以利改进,但从不发社交媒体。我开玩笑说你要是搞个小视频亲自出镜,没准能火。他说:"然后呢?"懒人一个,像我。
烤羊排。我们常买,儿子尝试过各种不同做法。
糖醋小排。我最爱的菜,小时候爸爸常做。儿子做得比我爸做得还好。
儿子一向吃得健康,基本不吃甜食。但他也会尝试做一些给家人。这是他做的日式奶酪蛋糕。左边的脱模没弄好,不那么漂亮;右边的加了松子夹心和涂层。口味很好,不似美式的那么甜腻和口感单一。
我家晚餐常常花花绿绿一桌子,其实就一个主菜,其他都是下酒菜和沙拉水果。
好吧,再拼个十全十美。
打住。简直是无可救药的吃货。说说别的。
买了一车肥土东填西撒,累得够呛。但今年的花花菜菜确实有改进。
喂养了面宝宝不能浪费,于是时常做点面食。对我这个手笨的南方人来说也是进步。
坏了,又拐到吃的上面了。贴两张球场上的小动物。下班,去帮工做晚饭啦(还是吃!)
谢谢看贴。祝大家夏安。
Sunron你好!是的,原生家庭对人的成长和一生太重要了。所幸的是我们都成长在充满爱和包容的家庭里,对孩子的教育也承传了我们父母的方式。
牵猪的事情得随缘。我家小帅就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的那种。哈哈。
亮妈:亮亮是英雄,向他和一线的医务人员致敬!他是专业人士,会懂得保护自己的,亮妈别担心。医生在目前的非常时期,劳累和压力肯定是异常地大。四个多月没见到他了,真不容易。
知道亮亮在我们这里,觉得有一份亲切呢。为他祈福,祝亮亮一切顺利!
aoliao:谢谢你这么关心我。感谢!!好细心的妹妹,是我老伴。我的所有家人(包括我儿子这样的小年轻)都不喜欢上网,除了我唧唧哇哇。所以我不怎么说他们的事儿。我自己分享无所谓,反正已经这样了,就想写啥写啥给自己留个生活的记录。
龙龙好!好久不见,问好!是啊,也算意外收获。只能多看好的方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