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人间正道是沧桑 --- 纪念蒋国兵zt

(2007-06-24 22:07:50) 下一个
人间正道是沧桑 --- 纪念蒋国兵

来源: 思告发可卖若堪 于 06-07-28 18:01:55 我的> [档案]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人间正道是沧桑 --- 纪念蒋国兵

一周以来, 陆陆续续地看了网上关于蒋国兵事件的报导, 特别是“有一千零一种理由活下去”和昨天看到的“一首理想主义者的葬歌”(觉得改成“献给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挽歌”更好些), 一个鲜活的形象逐渐建立了起来。 通过他的所学、人生经历、他的性格、为人处事、 他的家庭, 我想我们应该能够解开他选择自杀的谜团。

有人说凭什么他的死能够引起我们的震撼和强烈的关注, 就因为他是清华大学毕业、双料博士从而比别人高人一等吗? 对于我们身处其中的这个社会, 我想一定有这个因素; 但是, 蒋博士之死绝对揭示了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比如现代社会的专业与职业选泽、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幸福婚姻、如何面对挫折和在逆境中生存等等; 在今天这个高度发达、人口过载、资源短缺、竞争激烈、道德与传统缺失、信息令人眼花缭乱的后现代社会, 这些问题就变得尤为突出。本人作为一个至今仍不断地为理想工作而奋斗的电脑工程师,不想也没有能力去解答这些问题, 但希望在此表达一己之见,给别人以启发和思考。

表面上这只是另一起自杀事件, 它发生在我们身边, 只不过这一次是博士, 最高学历, 实则不尽然。仔细想来,会觉察出这是一幕彻头彻尾的悲剧,因为它太沉重。关于悲剧, 鲁迅曾有过著名的论断: “悲剧就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就是说, 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 由于客观社会原因或历史的必然冲突, 真、善、美、生命、爱情、信仰、理想等等“人生的有价 值的东西”被损害或被毁灭, 这个过程或结果使人们陷入剧烈的悲痛。

我们每一个经历过高考的人,永远不会忘记那段紧张忘我的学习、考试、模拟训练的经历。记得当年我们那届高三七个理科班,考上六个清华, 其中有一个的成绩排进辽宁省前十; 虽然不是状元, 但也几乎就是了, 所以我了解他们。 首先他们无一例外的差不多在各门科目上都是高手, 不佩服不行。 在只追求分数、看重学习成绩的社会,这也不是他们的错!不可否认的,他们也都无一例外地聪明。更何况,蒋国兵以一个农村家庭的孩子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在当地引起轰动,而且二十几年过去了,当地的学校仍然把他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从他的经历中,我觉得能够得出这样一些判断:

蒋博士纯朴、正直、甚至有些书生气, 这和中国官场上文凭作假、吃着、喝着、装着、贪着、春风得意着的赵局长,杨局长们形成鲜明的对照。

他曾经有过闪光的过去, 他自己一定是主动淡忘了, 一定的。

能在加拿大的油漆厂工作半年之久, 以他的经历, 包括当年高考成绩全省第一、清华硕士,美国的博士、清华的副教授, 能过承受下来,很不简单,说明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没问题, 这可能因为农村长大的孩子从小能吃苦吧。

如果做妻子的不肤浅、不慕虚荣、理解并支持丈夫,蒋博士决不会走到这一步。
由于做妻子的对现实不满, 免不了经常吵架, 甚至出现诸如“书呆子”, “学习好有个屁用”, “有本事去挣钱呀”这些极伤自尊的刻薄。 你会说我在杜撰, 可如果有个贤惠的妻子, 蒋博士怎么会仅仅因为事业受挫和怀才不遇就选择绝路呢? 这是不大可能的。

蒋博士是个爱妻子和对家庭极有责任感的人。
他爱妻子可以从他们是同乡、从小青梅竹马、并以兄妹相称推断出来, 而且这么多年不弃不离也是印证。 他们当初在来加拿大的问题上,一定大吵了一次, 蒋一气之下将移民纸撕掉以示自己的决心。 卢坚持丈夫不去也要和孩子去,而且就真的去了。蒋后来还是来了加拿大,我想一是因为当时那是潮流,二是对本专业在加拿大的就业严峻认识不足, 可谁又看得清呢。来了总得坚持一段时间吧, 专业工作哪是说有就有的。 打工先维持吧。 想必这时候清华的职位就由别人替了。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无奈在多大又念了个博士(总不能回来念硕士和学士吧) 。本来已是栋梁之才,正是施展才能,为公服务于社会、为私持家立业的时候,又被回炉重塑,这种深深的痛苦想必只有当事人自己体验了。也许也想过分手,可是考虑到孩子,考虑到留下一个女人不能独撑这个家,就委屈求全吧,好在生活本身就是平淡的,即便事业不顺, 聊以告慰的还有这里的蓝天和白云, 有个家,一个可以看着孩子长大的地方。 蒋博士内心深处想的是什么,只能在这里猜测了。作为喜欢哲学的他, 定有一番深刻的领悟, 包括对学术、对人生、对自己。 但每每念及回国发展, 就被家庭的责任感平衡掉了, 以及因为家庭和自己的软弱做出的一次次错误决择。

出走之前的那天或者那个夜晚,猜测他们一定是大吵大骂了一通,作丈夫的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还被深深地误解和伤害了,使得多年来藏在内心深处的失意、委屈,终于突破了最后一道心理防线,平时最理性的人此时就产生了一种最不理性的冲动,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悲壮方式, 做一个了结, 从此以后再也不要有什么责任了, 于是一个最有责任感的人也就最不负责任了。

哎,实在可惜呀!其实他们是到了守得云开见日出的时候。

有人天真地希望这里的主流媒体能像华人一样关注此事, 这怎么可能呢? 孰不知多元文化就是不可穿越文化。它可以连篇地报导赖昌星事件,因为在他们眼里那更有价值。 去他妈的主流媒体,谁care啊? 老子关心的媒体,就是主流媒体;如果多伦多半数以上是华人的话,中文就是主流媒体。

蒋博士,你生前默默无闻,有才能没处施展,不知你在最后的二十分钟里,究竟想了什么,当你纵身跃下的时候,你知道吗,有多少人在为你哭泣了-- 他们来自你的家乡天门,来自清华的校友,来自多伦多,来自一切了解了你的有良知的人们!你若在天有灵,请接受我们的祝福吧!

徐永利
于多伦多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