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柞里子:秦失其鹿(6)

(2009-03-15 13:54:02) 下一个

 

     郭开这一招,看似简单,其实高明得很,即使使者不干,甚至到赵王面前予以揭发,大不了挨顿训斥。谁没仇人?谁不想破坏仇家的好事?琐屑私事一桩,绝对不会令人疑心到里通外国。

     廉颇见到赵王使者,一心逞能。如何逞能?据《史记》记载,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一顿饭吃下一斗米?十斤肉?想必是文学的夸张。要不,就是当年的斗与斤不可与今日的斗与斤相提并论。无论如何,廉颇肯定是吃多了。吃得过多,难以消化,结果大约是当着使者的面去了几趟厕所。使者是个见机而作的高手,回报赵王时说轻描淡写地说了这么一句:“廉将军虽老,还挺能吃。不过嘛,与臣坐,片刻之间就上了三趟厕所。”赵王听了,摇头一叹,从而彻底打消了召回廉颇的念头。

     收买郭开之计旗开得胜,李斯以功拜为客卿。所谓卿者,大臣的通称。所谓客卿者,也就是外籍大臣的意思。未必是个实际的职务,很可能只是一种以示荣宠的虚衔。不过,即使是虚衔,拜为客卿之举,表示赵正对李斯的信任有加。

     可是好景不长,李斯拜为客卿不旋踵即出了纰漏。不是李斯本人犯了什么错,也不是赵正与李斯的关系出现了什么摩擦。纰漏由一件间谍案子而起。秦国能在六国搞间谍活动,六国何尝不能也在秦国搞间谍活动?捅出篓子的间谍,是韩国派往秦国的间谍,姓郑,名国。但凡有些水利常识的,想必听说过一条称之为郑国渠的灌溉渠道。这渠道之所以如此得名,正因为设计与监修,皆由间谍郑国一手包办。郑国既为间谍,怎么不搞间谍活动,却替秦国兴修水利?原来兴修水利就是韩国的间谍计划,目的在于消耗秦国的人力与物力,从而给予韩国苟延残踹的时间。

     郑国在秦国兴修水利,一搞十年。秦国因此而放慢东进的步伐了么?无从追究。秦国因此而大获灌溉之利却是有案可稽。郑国在秦国开工的第十个年头,李斯在韩国收买的间谍出卖了郑国身为间谍的秘密。李斯以为自己又立了一功,正等着领赏之时,忽然接到驱逐出境的通知。怎么会因功而获罪?因为秦国本国贵族得了红眼症,眼看外籍人士在秦国蹿红,一个个妒火如焚。郑国间谍身份的暴露,给了这帮人一个天赐良机。一窝蜂抢着向赵正进言:外来的,没有一个是好东西!无论是干什么的,都可能是间谍,郑国不就是最好的证明么?架不住这帮人的疲劳轰炸,赵正下一道逐客令:但凡客卿,一律走人。

     如果李斯这时候负气一走了之,秦灭六国之计会受阻么?想必不会。不过,如果李斯走了,秦灭六国之后很可能只会建立一个类似夏、商、周的封建王朝,而不是建立非封建、反封建的朝代。如果李斯这时候负气一走了之,李斯能落得个好死么?很有可能。不过,成就一番大事业的机会就渺茫了。当时李斯不会想到什么非封建、反封建,更不会想到死,一心惦记的,只是事业。当初他向荀况辞行之时,曾经夸下海口:“弟子此番入秦,必获重用。扫荡六国,一统天下,直如灶头吹灰耳!”荀况听了,捻须一笑,只回答了四个字。四个什么字?“物禁大盛。”什么意思?李斯没问,他懂。不就是说:别得意过了头么?

     师傅既然以“物禁大盛”四字为临别赠言,不正说明师傅对我李斯必然马到成功没有异议么?就这么灰头土脸地被人赶出去,怎好意思再见师傅之面?想起师傅荀况,李斯忽然联想到从荀况那儿学的帝王之术。什么是帝王之术的核心所在?他曾经问过荀况。荀况当时也是捻须一笑,也是回答了四个字。四个什么字?“时至自知”。呵呵!难道不正是揣摩帝王的心思从而诱导帝王顺着你自己的思路推理么?怎么到这时候才幡然醒悟?还好。还不太晚,还在押送出境的途中。想到这儿,李斯笑逐颜开,抖擞精神,奋笔疾书,写下千古传颂的名作“谏逐客书”一文。

     “谏逐客书”这标题,是后人编辑文集之时加上去的,当时李斯所写,只是一封上呈赵正的奏章。这篇奏章着实写得好,遣词造句如行云流水,说理辩难似入木三分,即使苏秦、张仪再世,也不过如此。赵正看罢,赞口不绝,立即下令停止逐客。令下之日,李斯恰好行至函谷关口,被使者追回,官复原职。

    

     见逐,自然不是什么好事。既见逐而复召回,应当是好事。可被召回的不止李斯一人,同为客卿、同样见逐,自己没写什么“谏逐客书”,却因李斯的“谏逐客书”而获召回的,有姚贾其人。姚贾,魏国人,大梁监门之子、大梁监门之孙、大梁监门之曾孙。大梁,魏国的国都,如今河南开封即其故址。监门,就是看守城门的小吏。世世代代为这么一个小吏,其出身,自然是微贱之至。

     不过,监门的身份虽然微贱,大梁监门可是出过赫赫有名的人物。魏公子信陵君引为上客、终得其力以破秦军的侯赢,魏征引以自况而其实不能况的侯赢,就曾经做过大梁的监门。姚贾在后世没有侯赢出名,可当时的社会地位却高出许多,不像侯赢止于公子的门客,姚贾在秦国官拜上卿,居李斯之上。因何能如此?李斯替赵正出的主意,是不能见光的阴谋诡计。姚贾替赵正立的功劳,在于出使楚、齐、燕、赵,令四国散伙与秦结盟,是光明正大的外交。

     姚贾因李斯上书谏逐客而同被召回,复居李斯之上,令李斯心里极不痛快。不久,韩非为韩国出使秦国,李斯捻须一笑,计上心来,对赵正道:“韩非是个才不世出的人物,大王可别把他放走了。”

     “何以见得?”赵正反问。

     李斯道:“韩公子与臣,皆曾师从荀卿,是以知其学识渊博,绝非臣能企及。”

     李斯称韩非为公子,不是虚文客气,韩非的确是韩国的公子。李斯当真认为韩非才能远出自己之上么?那就只有天晓得了。不过,即使李斯由衷佩服韩非的才干,这绝对不会是李斯之所以把韩非推荐给赵正的缘由。已经有个能人姚贾在碍事,怎么还会再找个能人来挡道?李斯之所以推荐韩非,因为韩非一向鄙视出身微贱之人。姚贾不仅出身微贱,而且言行嚣张。这样的人,韩非如何容得下?留下韩非,必然会上演一场鹬蚌之争。如此这般,他李斯方能收渔翁之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