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撒在旅馆房间内的旅游杂志介绍,水城俄罗斯美术馆正在举办俄罗斯现实主义画展。柞某生也晚,学俄语、穿苏联花布蔚然成风,甚至中文系的教材都是苏联翻译文学作品的时代,柞某没多少印象。刚上初中,苏联专家就撤走了,莫斯科展览馆也正名曰北京展览馆。记忆之中,在北京从未见过苏联或者东欧国家的画展。也许有一次例外?忘了是63还是64年,中山公园的水榭举办过一次莱比锡印刷技术展览。虽然展览名曰印刷技术,实则与工业技术关系无多,展品都是美术作品的复印件,说是一次画展,也未尝不可。不过,东德虽然在政治上惟苏联的马首是瞻,在美术上却另有传统,此外,那次展出的大都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作品,不唯与苏联的画风无关,与马列主义也无甚瓜葛。记得展品中有几幅德国表现主义的复印件。究竟什么是德国表现主义?嘿嘿!说不好。窃以为颇像德国的足球,无论男足还是女足,都看不出个什么特别的名堂,可就是能赢。德国表现主义作品看不出什么门道,却总能予人以深刻的印象。如果油画也可以论输赢,予人深刻印象也应当可以算是能赢吧?
侨居美国之后,同样与苏联的美术作品绝缘,原因依然是政治的,虽然有细节上的不同。这回机会得之于意外,自然是不曾放过。出Walker Art Center,驱车顺高速公路35W向南开大约6、7英里,在路西边有一幢旧式的新房子。称之为旧式,因与如今美国大都建筑风格不同。也许应当称之为俄式?或者苏式?不敢肯定。说新,应当是无可争议,因为那房子是2002年4月方才竣工的。那就是俄罗斯美术馆之所在,英语名称是The Museum of Russian Art,缩写为TMORA。
踏进展览馆的大门,立即发现所谓俄罗斯现实主义画展,其实是个炒作。更正确的说法,应当是Geil Korzhev油画个展。Geil Korzhev的作品属于俄罗斯现实主义,不假。但以一个人而概括全俄罗斯一个画派,总有些不妥吧?此外,与其说Geil Korzhev代表俄罗斯现实主义,还不如说代表苏联现实主义,因为展出的主要作品统统党气十足,令柞里子以为又回到了老毛时代的北京。北京?不错。从Geil Korzhev的作品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当年中国油画受苏联现实主义影响之深。其实,影响所及,还远不止于当年。就是80年代培养出来的中国油画家,其用色、笔法、构图,甚至作画的用意,也依然同Geil Korzhev如出一辙。Geil Korzhev几乎在每张作品之下都用文字写出作画的目的,唯恐观众以为他在无的放矢或者无病呻吟。好些国内美院毕业的学生,也表现出同样的使命感,与中国传统文人书画意在消遣的境界格格不入,甚至是背道而驰。
Geil Korzhev的油画虽然蕴含深厚的政治用意,同时却也散发强烈的宗教气息。政不离教,教不离政?从Walker Art Center的货箱、破车,到TMORA的政治·宗教油画,距离不过5、6英里,时间不过30分钟,看到的却显然不止是美国与苏联在美术领域之别,而且也是个人主义的散漫与集权主义的功利之异。
还是那份旅游杂志,说MN州立大学的美术馆在举办“记录中国”(Documenting China)的影展。于是,从TMORA出来之后,就再顺着35W向北折回河滨。先南再北,好像是走冤枉路。其实不然,因为是回旅馆的路。MN州立大学环境不错,尤其是靠河边一带,风景如画。贪图看景,竟然忘了数天前正在这35号公路上发生跨河大桥倒塌事故。先前去过的三个美术馆,游客都不多,州立大学的美术馆就更加冷清了。冷清到什么程度?在柞里子的参观过程中,面积相当宽敞的展厅一共只有三个人:一个游客,一个门口坐台,一个时不时探头看看游客是否在从事破坏活动的保安。
影展的作品来自七个摄影师,除一人外,六人的作品都是黑白的。彩色作品却悬挂在最显眼的位置,全是河南辉县的农民照,背景一概都是堂屋。摄于1993年,而人物对着镜头的神态却让人感觉是30年代的上海。城乡之差,以至于此!另一人的作品摄于1978-79,也全是农村的题材,名称就叫“村落”。不言而喻,图象上情景相当凄凉。第三位的作品题曰“农村包围城市”,摄于1992年,突出显示住宅的短缺。第四位的作品以洛阳街道为主题,题曰:“洛阳的新居”,摄于90年代。房屋显得颇为破旧,与“新”字不怎么吻合,让人怀疑英文题目中的“new”,是否出于翻译的错误。然后看到的是“工业的悲哀”,摄于1998年,集中表现重工业工人的艰辛。第六位的作品,名叫“上海居民”,摄于1992-1995,意思好像是要表现上海本地居民相对于外来移民的没落。摄影师是上海人,这意思大约是出自内心的彷徨与呐喊?最后一位的作品也以上海为目标,题曰:“上海速写”,是展览会上最新近的作品,摄于5年前,浦东正在打造中,新旧建筑参半,大抵是要记录上海的变迁。
总的印象,是不够与时俱进。当然,每个人都有选择表现什么的自由,不能说作者的选择有什么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