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三年的观察感悟

饱经战患动乱,提笔写下生活感受。。。UH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积肥

(2024-09-16 05:27:54) 下一个

   

 

                积              刘振墉

  1969年冬天,我们全校教职工,奉命来到运河水利工地,与民工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
    湖滩上排列着一个个用芦苇搭建的工棚,每个工棚住三十多人,其中约七、八成是民工。民工们全是江苏宝应人,宝应属是低洼水网地区,农民们个个都会撑船捉鱼。通常他们是同村人,属于一个生产队。

  一个工棚既是劳动单位,也是个生活单位,负责人叫做“排长”。排长多数是原来生产队的队长,或者是生产队的会计、队委,总之是生产队里的骨干、当家人。

  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积肥是生产队当家人的大事。因为化肥不但价格贵,而且供应量太少买不到,所以肥料主要还得靠自然肥料,也就是人的粪便、家畜的粪便、河泥。现在有上千人集中在湖滩上,是个积肥的好机会,生产队的当家人是不能错过的。

  每个工棚附近都放着一、两只尿桶,有人负责管理,晚上就放在棚前五、六步远处,每天早上,就将桶中一夜聚积的尿水倒尽,再移置到棚后稍隐蔽的角落上。

  工地上经常晚上放露天电影,无论看过多少遍的老电影,大家还是去看。以屏幕为中心,不分正面反面,内层的人安稳地坐在小板凳上,外层的是站着并经常移动。在距人群约十几公尺的四周,分散放着十几只尿桶,都是各排里积肥人员放置的。在昏暗的星空下,看到有人影在外围站着不动背向放映场,那就是在“方便”了。

  要大便有“活动厕所”。用铁铣在地上挖两个坑就是便池,上面搁一个芦苇棚,既能遮羞,又可避风挡雨,大小可以蹲两个人。白天活动厕所就设在工地旁。下工后两个人将小芦苇棚抬到宿舍区附近,下面再挖两个新坑,又是干干净净的新厕所了。

  黑夜里急需大便的人,走出工棚门外,就能见到不远处有几盏风灯在闪烁,人们向着最近的亮光匆匆走去。那里正是夜班厕所,必有一个十四、五岁的大男孩(是生产队里的半劳力)在灯下打盹。见有人来,他就挣扎醒来,递给你一张草纸。如厕者离去后,男孩随即将粪便掏出另放。第二天他将地坑填平,挪块地方另挖坑重新开张。所以,这些“肥料收集站”反而较干净而无强烈异味。

  各生产队都有农船停靠在不远处的河汊里,收集到的尿液和粪便都挑到小船上,待聚积到一定量后,就将小船摇回村里去。
    来年的收成,还指望着这些珍贵的有机肥料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