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jcedu.org/fxzd/zgl/1030.htm“五戒”是一切诸戒的基础,一切戒必须从五戒筑起,如同我们盖房子,一定须把地基先打好。若五戒持不好,以后你能持什么戒呢?这是不可能的。佛陀制戒的目的,是希望佛弟子们能够持戒,因为“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若能如法(如法是指按照佛陀所说的戒条、戒的内容与戒的精神而持守),个人能增长功德,团体则能和合安乐。
有的人认为持戒是一种不自由,而且有被束缚的感觉,其实是他不了解,戒并不是束缚,戒是自由的良药。就如同佛教里的三法印,也是佛教的防腐剂,若无戒,那么佛教就容易烂沙一把;教法教理若无三法印,那每个人就会各自一个样子无所依止。所以三法印是教法的防腐剂,戒则是团体与个人修养的防腐剂,可以不容易腐败,这是很重要的,千万不可认为无所谓。
你若误以为戒只是束缚,而以后不受持众戒,反而会被不自由所束缚;其实对戒了解的人,会当它是自由的良药,是真正自由的良药。比如说:国家有国家的法律,尤其是每个国家的法律也不相同,像美国的法律,日本就不能完全适用;新加坡的法律,犯错可以鞭打,别的国家就不一定有;有的国家有枪决,有的就没有枪决;就是美国国内各州法律就不尽相同,那州会枪决,这州就不会枪决。所以团体必须要有法律。
但是对于守法的公民,无论法律多么严格,像新加坡犯错要被鞭打,你若不犯错,即使订再严的法律,也对你起不了作用,对你根本不产生影响。像很多人看见警察,警察是保护我们的,你若去贩卖毒品,去做坏事情,自然你看到警察就混身不自在。警察的责任是保护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那么你若守法,在你身上是不产生作用的;你若不去遵守,当然就会产生不良后果。所以各位要了解这个意思,戒也是一样。为了维护人民的安全,所以必须要有法律来限定,因为社会中个人的理念及思想不一定相同,你的思想和他的理念、你的业力与我的业力不同,观照不同,思想不同,智商不同,所以必须要有法律。为了要保护大家,避免为了一点小事而造成千古恨,所以要有法律。若人人守法,社会就安乐太平,所以国家的法律不是束缚,而是自由、安乐、和平的一种规范。佛教的戒律也是如此,在众多的弟子中,也必须要有如国家法律般的戒律来维护团体的和乐,国家有国家的法律,佛教有佛教的戒律。佛陀初成佛道,根本没有所谓的戒律,因为那时亲近他的出家弟子,或是在家居士素质都很好。后来弟子增多了,质方面渐差,所以才制定戒律。
不持守戒者,就会妄作恶业,导致产生两种不自由的身心果报,身受法律制裁,心自欺不安。因为要骗别人,必须先骗自己;你若不先骗自己,就无法去骗别人。怎么说呢?你要骗别人之前,你的心已经知道自己要去骗别人了,所以已经自己先骗自己了。自欺欺人,不自欺怎么去欺人?自己不先欺骗自己,怎么去欺骗别人呢?加上业力的因果报应,业力的因果轮回是很恐怖的,只是因缘未成熟,不是业力因果不报;等因缘成熟时,必然自受,绝对自受!这是佛陀在本缘经里提到的。
从过去的修行过程中来看,不管是对不对,是劝人的或是实际的姑且先不论,但事实上人在业力论当中一定要注意。佛教无灵魂论,但是佛教重视业力论,业力的行为要自己承受,自己做自己承受,谁会替你承受呢?没有人可以替你承受。所以因缘若到时,果报还自受,无人能替你承担,不要时间一到来便怨天怨地。这是希望我们先了知因、了知果,做每一件事情因果同时看,这会比较安全。
所以持戒是自由的,并不是束缚;何况无持“戒”身心如何安“定”呢?如果说我今天不持戒,做了一件坏事情,看见人就提心吊胆,听人在说话也会心想:我是不是做了坏事让他知道了?还是我昨天在做坏事时,他看见了?于是内心产生不安。你的心产生不安,怎么能生定呢?心若持戒,不论什么事,即使天塌下来,也一样安心,因为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做事不违犯一切道德范围自然心安,无论谁来都不会怕,也不会提心吊胆,所以心能安。
心安了之后就是持戒,然后定。心安之后,你减少紧张,放松你的身心,明觉清楚行住坐卧,自然慢慢生出定来;你心不安就不能定,不能定则生妄念紧张,那样如何将精神集中思惟甚深的缘起正法?缘起法甚深,并非简单懂一些名相就可以。阿难曾说了一句话:“缘起法很简单。”佛陀就说:“不是,阿难你别误解,缘起甚深,甚深!”所以佛法的三学“戒、定、慧”是有它相当周密的次第,不知者千万不可自作聪明,本末倒置,以为先修“慧”就不需要修“戒、定”了,这个就太天真了。你无戒心就不定,怎么能集中精神来思惟慧?你讲的不是慧,那只是世智辩聪,本末颠倒。如此邪见之人,永远是世间狂乱者,没有止息生死轮回烦恼的一日。
|
|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
大愿法师 讲述
| |
| 01、 戒律乃为道德之本
02、 持戒律行 以无我精神服务社会
03、 戒律制定的源起
04、 受持三皈 依教奉行
05、 了义皈依与非了义皈依
06、 自灭贪瞋痴 亲证八正道
07、 正见引领 正道以行
08、 皈依目的为成就佛道
09、 戒乃自由良药而非束缚
10、 止持戒律 息灭三毒恶径
11、 以戒为师 依四念处为住
12、 推广五戒 息灾纳福
13、 戒罪可忏 性罪不可忏
14、 慈悲戒杀 论心成罪
15、 食如药石 止饿疗饥
16、 举离本处 不与而取谓之偷盗
17、 正业正命远离偷盗之过患
18、 邪淫乱静损德障菩提
19、 妄语诳惑人心不堪入道
20、 佛教的特质——不饮酒
21、 饮酒乱性五戒堕
22、 五戒十善与沙弥十戒
23、 功德导引入门 随分证、 随分得
24、 持戒为悟道的资粮
25、 学佛证道的第一步
26、 八关斋戒乃是解脱道的起点
27、 待缘制戒与不待缘制戒
28、 六斋日的渊源
29、 正直以圆智 方便导正法
30、 不了义法须依止于了义法
31、 渐次戒与顿立戒
32、 安住六念 清净梵行
33、 适度香饰 身心庄严
34、 出世法喜乃为最胜
35、 贪执名利物享 难成离苦道业
36、 八关斋戒中 不非时食
37、 饮食乃以养身命为目标
38、 受持八戒学五思念
39、 六念持斋戒 圆满悲智法
40、 念天持戒积福 增长解脱资粮
41、 布施舍悭贪 利己兼益人
42、 自觉佛道 下化众生
43、 学佛乃为知苦以离苦
44、 菩提道次第 三十七道品
45、 回归根本佛义
46、 法尔如是 提升教众素质
47、 出家的动机及目标
48、 佛教的组织及教徒
49、 三品沙弥的缘由
50、 简朴生活以制贪执
51、 式叉摩尼戒不可偏废
52、 式叉摩尼戒之内容
跋
自 序
当今世界人人不安,互相无法信任,甚且疑心重重,导致引发社会乱象。若欲对治此一乱象病态,必须先了解聚集乱象之因,才能对治下药渐趋好转,否则费心费力徒劳且无功。那么乱象主因为何?就是因为人人无法以五戒(十善)自严身心的缘故,佛陀制定五戒包含十善戒在内,凡佛教七众弟子,无论是出家、在家,或非佛教徒,只要是关心世界、关心社会、关心家庭、关心自心及他人者,都必须持守五戒,因为持戒是自己修习福德的根本,也是世界、社会和平不可缺的条件,只要持守五戒(十善)清净,福德必能增长、社会自然就和乐。
戒律是修习一切善法的基础,佛陀即将入灭时,于最后遗教开示世人:必须「以戒为师、依四念处为住。」但慢慢至今已遭遗弃,如此重要教诫一旦遭遗弃,世界、社会如何得以安宁呢?佛陀又开示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无明覆蔽)不能证得(佛道、觉悟)。」若能远离妄想执着(无明),智慧自然渐渐开启,由此足证众生皆有成就佛道的可能,只要舍离颠倒妄想执着,终能成就佛道。既然成就佛道必须断除妄想执着,当然首先就必须持戒,藉由持戒得心安宁、清净,摄心修定就容易多了,继而起观思惟而发慧,戒、定、慧三无漏学是解脱苦恼、成就佛道不可缺的法宝,只要人人持守五戒(十善),世界、社会自然和平安宁,期望大家共同持守五戒(十善),为后世代代留下一片净土!
一九九七年三月六日大愿写于慈莲寺大悲殿庭
大愿法语:
「欲求福田者,持守五戒最为胜;戒乃菩提本,培福成佛道;人人持戒、培福,世界、社会和平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