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一早,就看到万维五味斋牢头同学的一篇新文章《六经注我:(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在这美丽的清晨,坐定、静心地读一篇隽永的文章,对于我来说是一种享受。我将其摘录下来收入我的博克,也许在某个月朗星稀的夜晚,我还会再读到它。
我在牢头的文章下跟贴,和他开了个玩笑。
六经注我:(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 。。。 。。。
人走上社会,现在有种说法叫“行走江湖”。海外也是江湖。既然是江湖,就有险恶。过去说孔子是入世,是担当,老庄是出世,是超越;儒家积极,道家消极。现在看,也不尽然。积极进取难免磕磕绊绊,功成名就也落得个遍体鳞伤,儒家说半天,也只能让你做到“宠辱不惊”。而老子讲的却是“不辱”“不殆”,根 本就不让你有辱我的机会。他教你沉稳内敛,是一种生活的大智慧,大修养,活的是一份自信和潇洒。当然,凡事有度,过犹不及,掌握不好,会流于世故圆滑,不 过那是你做人的性格问题,怨不得老庄。
后来,孔子的弟子曾子在《大学》里借鉴了老子的思想,进一步发展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儒家主张修齐治平经邦济世,还是为了得。
听说李叔同有幅字,就两个字:“知止”。李叔同是什么人?他是生在天津富商家的江浙人(哈哈,这位是江浙人天津话)。自幼神童,号称“二十文章惊海内”,集 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等于一身。他在多个领域具有开创性,就是“改变或制定规则”。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其所作《送别 歌》(长亭外古道边)经久传唱不衰。他也是中国一个用裸体模特写生的教师。他还是中国话剧的鼻祖。用他的弟子丰子恺的话说:“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 了。”他出家后号弘一法师。先在杭州的寺院,后来决心远走永嘉掩关静修,为了远避世俗的应酬。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他在闽南已经住了10年,为报答当 地人的“护法厚恩”,又到泉州、漳州、惠安等地多次讲律弘法,并为善男信女们写了许多字幅,祝愿他们来生如意,也出席一些信徒们的简单宴请,目的是不使他 们失望。就在这时,永春有个15岁的男孩叫李芳远,给他写来一封长信,说他不应该一改常态,变成一个“应酬和尚”,劝告他远离“名闻利养”。弘一法师看到 信以后大为感动,立即复信说,见到这样的提醒,真是惭惶万分,又庆幸之至,决心“自明日起,即当遵命,闭门静修,摈弃一切”。后来又说,“当韬光埋名,遁世终老”。1938年,弘一法师在佛教养正院同学会上,还专门谈到李芳远对他的提醒,发表了沉痛的“最后的忏悔”。
不知止止,知止不止。李叔同的“知止”,使他登攀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弘一法师圆寂后,弟子丰子恺总结出他的人生真谛——即“人生三层楼”。他说:“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懒得(或无 力)走楼梯的,就住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慈父孝子,这样的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 数。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他们把全力贡献于学问的研究,把全心寄托于文艺的创作 欣赏。这样的人,在世界也很多,即所谓的‘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世界就不过这三种人。”
“知足不辱”,知足者长乐,一般人做到知足已属不易,现在看来,“知止”比知足境界更高一层。<周易>有"艮"卦,即"止"之意。艮为山,一阳止于二阴之上,阳自下生,止于极而不进。
解卦的说:知足是由人的,知止由自己。知足是不贪,知止是不随。知止,简单来说,就是知道什么时候够了,知道什么时候该走,知道急流勇退。
不是难在不知,而是难在不舍,不愿意。
快乐固然短暂,但如果不“知止”,痛苦往往随之而至。
那些走上绝路,自我了断的人,其实也是不“知止”。
知止,是一种定力,不动如山。
我的跟贴是:牢头同学,我来总结一下你的人生三层楼或三阶段。
第一阶段:当食肉动物阶段。
第二阶段:当食草动物阶段。
第三阶段:当植物阶段。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