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家妈妈

写儿童故事几年,终于鼓起勇气给大家看,请您多提宝贵意见。
个人资料
正文

天才也走常人路--小提琴演奏家李传韵

(2007-04-22 04:19:05) 下一个

 人们喜爱天才,崇拜天才,因为他们的人生与众不同,更加绚丽多彩。我最近对李传韵有点着迷,看了有关他的很多资料,以下是最为完整的一篇采访录,完整地展现了他的生活历程,特别是有一段讲述他的叛逆期,很有意思,我将全文贴出,与同博们共享。

 

天才也走常人路--小提琴演奏家李传韵

 

"如果中国希望可以出一位伟大的小提琴家,他们已经拥有了......在技术上和音乐感上, 他的反应十分快...... 那是与生俱来的......他有很富的气质......" (小提琴大师里奇)

 

当今世界最年轻的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李传韵生于中国青岛。三岁开始随双亲学习小提琴。五岁参加北京市少年儿童小提琴比赛获第一名, 被享誉国际的小提琴家及评委林耀基教授赏识, 并被收为入门弟子。

1986,李氏全家定居香港,他便每年随葉氏儿童音乐实践中心赴海外演出。其后, 通过一位热心人士的奖学金,李氏得以定期前往北京继续跟随林教授学习。

1991,十一岁的李传韵参加了波兰第五届维尼亚夫斯基国际青年小提琴比赛, 在少年组(十六岁以下)四十三名参赛者的三轮比赛中, 被来自十一个国家的二十名评委一致评为冠军, 成为该赛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冠军得主,并被誉为"天才神童"

19938,年仅十三岁的李传韵在香港文化中心举行"帕格尼尼"专场音乐会, 一口气演奏了被公认为小提琴演奏试金石的二十四首随想曲,并录制了此曲目的CD

1994,李氏被中国杰出少年音乐家音乐会约请在北京演出。 1995,他更获约与由十五个乐团的首席及一级演奏员组成的中国爱乐交响乐团合作,引起强烈反响, 获各界新闻媒体高度赞扬, 被誉为"未来的大师"

1996,李氏赴美国朱丽亚(Juilliard)音乐学院,获最高奖学金,跟随小提琴教授多尔茜·迪蕾(Dorothy Delay) 及小提琴大师伊扎·帊尔曼 (Itzhak Perlman)深造。自同年夏天起,他每年都参加于科罗拉多举行的"阿斯本音乐节"

199712,李氏在纽约作为多尔茜·迪蕾教授最好的学生, "LarchmontChamber Music Circle"举行独奏音乐会。

1998,李氏在美国阿斯本音乐节获"Nakamichi"小提琴协奏曲比赛第一名。

1999,李氏在致力于发现和资助具有杰出天份和国际水准的音乐家的社团大力推荐下,获得了此年度颁发的 "Salon deVirtuosi"高级奖学金。

1999年至2001,李传韵跟随Dorothy DelayKurtSassmannshaus 教授在美国辛辛那瑅(Cincinnati)大学音乐学院学习。2001年李氏以香港最杰出小提琴家同香港小交响乐团赴法国音乐节演出, 被誉为2001年法国音乐节最获吸引的音乐会及最天才青年音乐家之称。

2002,李氏录制了由著名导演陈凯歌执导的电影 << 和你在一起 >> 的全部背景音乐小提琴独奏部分, 并饰演了电影中的一位美籍华裔小提琴家, 从而获得了国内外一致好评。

20034月,非典时期,作为香港人的李传韵勇敢地由纽约回港顶替小提琴大师索罗门.泯茨的音乐会,成为港人佳话。

2004年,通过香港政府电台推出华人青年音乐家系列之后,李更成为香港人所喜爱的音乐家。同时被香港大学邀请,进行示范,讲解,交流音乐会。

2004年,李氏被荷兰,鹿特丹爱乐约请在世界最著名大师捷吉耶夫得执棒下合作演出。

20056月李氏在北京音乐厅用由美国斯特拉底瓦里协会特别赞助的十把价值两亿人民币的意大利古董名琴举办了一场震惊和轰动京城的独奏音乐会京城各大媒体称此次音乐会为令观众狂喜般喝彩的神奇音乐会。

现在,李氏在纽约The Clarisse B.Kanspel基金会的支持及关怀下,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各种学习。

多年来,李氏活跃在世界各地,并与美国,加拿大,中国,韩国,新加坡,日本,台湾,冰岛,法国, 等地的国家交响乐团合作。同时,他也经常举行独奏会。

关于李传韵,这些年来我不断地听到过一些传闻,这其中,大多是小提琴大师音乐天才一类的美誉。然而,也正是在这几年中,中国诞生了很多的大师天才,多到这样的命名已经不能再使人感到新奇。

其实,在那些关于李传韵的传闻里,最使我感兴趣的,却是当年他从朱丽娅音乐学院逃走的佚事。传说中,他头也不回地在前面跑,他的妈妈拼命地在后面追。母亲 手里拿着被传韵扔掉的小提琴,声泪俱下地喊着:你回来,你给我回来!。可是,李传韵却根本不顾母亲的恳求,逃也似的跑走了。

后来,我曾经向传韵的妈妈丘星冶问起,是不是真的发生过这样的事,她只是苦笑了一下,未置可否。不过,她还是毫不隐瞒地告诉我,曾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李传韵对拉琴失去了兴趣,家里人怎么劝他、求他,都不管用。他整天呆在家里,玩电子游戏,或是看电视上的体育比赛,他可以把电子游戏玩得登峰造极,对 NBA篮球明星如数家珍,但是,谁也别想和他提拉琴的事。

在李传韵的个人网页上,读者可以看到那些他曾经受到过的众多好评。早在1987年,李传韵还只有7岁,美国《华盛顿邮报》的音乐评论专栏就这样写道:这名年轻的小提琴家虽然还不是帕尔曼,但他潇洒地在令人眩目的音乐中翱翔,博得了所有听众的狂热的掌声。澳大利亚媒体评价说,他在演奏时俨然就已经是一 位音乐大师。

这样的溢美之辞一直延续到今天,出自的媒体也跨越了海内外。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在2000年到2001年之间存在着一个隔断,而这,正是他职业生涯的一段低潮期。

2002年,导演陈凯歌在执导电影《和你在一起》的时候,邀请李传韵为影片的配乐演奏小提琴。在对李传韵推崇备至的众人当中,陈凯歌恐怕是最坚定、又是最身体力行的呵护者之一,甚至有传闻说,他曾经一度想亲自做为李传韵的经理人。丘星冶告诉我,陈凯歌四处向人推荐李传韵,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李传韵是一个超级天才。”2005年,陈凯歌在新片《无极》的拍摄过程中,再次与李传韵合作,他说:我老是会想到这个人(李传韵),老是想着我要能做点什么事能帮助 到他最好,因为他是块美玉,他应该被人识。今天他还坐在直播室里,过十年我们再想见他恐怕就很难了。

当然,希望帮助李传韵、帮助他回到音乐中来的人,不止陈凯歌一个。小提琴家盛中国对这个年轻同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这样说:“能够让世界去公认他,去承 认他,在中国当今年轻的小提琴演奏家中,首推就是李传韵。主要是他演奏的级别,不是一般当今的小提琴演奏家,我讲的是有资格的小提琴家所能达到的。这么说 ,他的技巧超过帕尔曼。帕尔曼,知道吧?他超过了帕尔曼。他有很多东西不是做出来的,是他内心深处流出来的,这是上帝给他的。

 

意大利着名小提琴演奏家、被喻为帕格尼尼再世的里奇(Ruggiero Ricci),更是语出惊人:这个年轻人必将成就大业,他演奏能力极强,速度惊人却极富音乐感,他具备所有必要的条件。如果中国渴望出现一位伟大的小提琴家,你们已经拥有了,李传韵就是。一位熟知李传韵的朋友对我说,李传韵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小提琴,听过他演奏的人,没有不被他所征服的。他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很可惜,他这样的人却被宣传得不够,很少有人知道他,我真心地希望能为他做些什么,不为别的,就为不想让他被埋没掉。

 

今年56日到527日,李传韵将随同中国交响乐团进行美国巡回演出,主办方之一的申建明律师就是在听过李传韵的演奏之后,毅然决定参与此次演出的承 办。为了集中精力办好这次活动,他已经暂停了其律师事务所的业务,全身心地投入到演出的准备工作当中。在申律师为巡演专门制作的网页右上角,有这样几行 字:如果您不为李传韵的音乐所动,主办方(而非票房)将全额退还您的票款。

 

良师打造,一帆风顺

1980年,李传韵出生在青岛一个音乐世家。传韵的奶奶王重生,1935年开始留学生涯,属于中国较早的一批出国学习西洋音乐的留学生,她曾就读于美国俄 亥俄州玛丽曼斯大学钢琴系,1941年毕业回国,此后在青岛从事钢琴教育几十年,为中国培养了众多的钢琴表演艺术家和教师。

 

传韵的父亲李厚义、母亲丘星冶都是职业小提琴演奏家,他的亲戚中还有更多的专业音乐家。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李传韵从小就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他后来的音乐生涯也可以称得上是一帆风顺。

3岁起开始随父母学习小提琴,5岁时参加北京市少年儿童小提琴比赛。那次比赛的评委会负责人、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教授后来回忆说:李传韵报名演奏的曲 目,是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那时候他只有五岁。这个小孩子居然演奏拉罗?!不可以,这样不行,这岂不是助长好高鹭远的风气,不打好基础,爱挑战高难 度。我想先听一听吧,结果听下去,表现最好的是他。我说这个孩子真棒,我认为他是帕尔曼的材料。他演奏完,我建议不要让他拿第一名,他年纪这么小竟演奏这 么难的乐曲,如果其他人都效法他,那便糟了,给他第二名,其实他应该拿第一名。

就这样,李传韵屈居了那次比赛的亚军,但是,他却因此受到了林耀基的赏识,并被林教授收为弟子。1986年他随父母迁居香港,在香港参加了叶惠康组织的叶氏儿童音乐实践中心,并在蔡建中资助下定期到北京求教于林耀基。

1991年,李传韵赴波兰参加第五届维尼亚夫斯基国际青年小提琴比赛,赢得少年组(11-16岁)比赛冠军,成为该赛事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冠军得主,从此有了天才神童的声誉。

1991年,李传韵赴波兰参加第五届维尼亚夫斯基国际青年小提琴比赛,赢得少年组(11-16岁)比赛冠军,成为该赛事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冠军得主,从此有了天才神童的声誉。

1993年,13岁的李传韵在香港文化中心举行帕格尼尼专场音乐会,成功地演奏了被世界乐坛公认为小提琴试金石的《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至 此,许多音乐评论人士认为,从技巧上来说,李传韵已经到达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已经几乎没有他攻不克的技术难关了,他所欠缺的就是在生活修养上和对音乐内容 的表现上下功夫了。

1996年,李传韵赴美国朱丽娅音乐学院学习,师从世界一流的小提琴教育家、人称现代小提琴教母的多罗茜.迪蕾(Dorothy DeLay)。这位被音乐界尊称为迪蕾女士的小提琴教师,一生培养多位世界级大师,其中包括如今首屈一指的演奏家帕尔曼、华人小提琴家林昭亮、吕思 清、韩裔女演奏家张永宙(Sarah Chang),日裔五岛绿(Midori Goto),等等。迪蕾女士已经于20023月去世,李传韵成为她最后一个中国弟子。

迪蕾女士对李传韵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将是继帕尔曼之后另外一个伟大的小提琴家。然而,正是在这个时候,李传韵对小提琴产生了厌倦。

 

从笼子里飞出

在采访李传韵之前,我曾经得到过这样的警告,传韵思绪跳跃,说到兴头上,他可以山南海北,天花乱坠;话不投机的时候,他就会一语不发、默不做声了。 而,当我真的坐下来,和他面对面侃侃而谈时,却发现那是一件非常轻松愉快的事情。在谈话中,他会经常讲起一些笑话,使气氛显得很轻松;间或,他也会迸发出 几句很有哲理的话,让人在诧异中不免点头称是。

在纽约法拉盛传韵三姨的公寓,我开门见山地问起他,关于那段逃学的经历。他嘴里嚼着母亲为他准备好的午餐,开诚布公地讲开去:

我小的时候一直是听话的好孩子,对于父母师长的话,向来是百依百顺的,从来没有反叛过。大概就是因为小时候太乖了吧,内心的狂野没有释放,等我到了美国之后,看到这个大千世界,心就飞到教室外面去了。

我的转变就是在刚来美国的时候产生的。我觉得,人在转变生活环境的时候,是比较脆弱的时候。那时,我没有伙伴,香港的朋友不在身边,我天性多愁善感。在 音乐里,多愁善感可能是好事,在生活中就不一定了。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叫做你可以生活艺术化,不能艺术生活化。生活中太软弱了,太感情用事了,遇到 困难时就会选择逃避。

我那时候演出挺多的,经常回香港大陆演出。朱丽娅学校不希望学生在上学阶段有太多的外出演出,学校就开始不满意。我呢,又天生好动,静不下心来学习,技巧课还过得去,那好歹也是在动嘛,呵呵呵呵。其它的课程,象理论课啊,我就学不进去了。实际上,我也知道,我最欠缺的正是这些,我是应该在技巧之外更丰富 自己的,对于音乐史、音乐家的生平,应该多一些了解,丰富自己的阅历,就会在演奏的时候,对音乐多一层理解,多一些理性。可我又没做到,只好靠感觉、靠感性去弥补。学习成绩不好,就不好意思去上学。逃学的主要原因是不好意思见老师,其实我也是懒惰。

李传韵先是劈头盖脸地进行了一番自我批评,从他的讲述中,不难将那些听来的传闻一一得到确认。李传韵调皮、率真、执拗,对世界充满好奇。逃课的日子里,他 曾沿着百老汇大道,从朱丽娅学校所在的曼哈顿67街,一直走到30街,沿途,他钻进一家家路边的商店,在他的眼里,所有学校以外的事情似乎都那么新奇有趣;他曾经和一些黑人同学流连爵士乐酒吧,对那些无拘无束、自由发挥的爵士乐手,流露出敬佩和羡慕之情;他曾经驻足地铁的站台上,看着那些地下艺人们的表 演,迟迟不肯离去;他也曾干脆凑上前去,用自己的小提琴和流浪艺术家共奏一曲,吸引了等车的人们围上前来,纷纷慷慨解囊,他没有从小费中拿走一分钱,悉数让合奏者拿去。

我那个时候,就像一个从极度框住的笼子里飞出来,得到了一种彻底的释放。有时候,我半夜都不回家,你不会相信,我还住过街边呢。李传韵的神情中并没有什么洋洋得意,对自己曾经的不经所为,他不时地表露出一股自嘲和内疚。

我曾问起传韵的母亲,在传韵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是否给他施加了太大的压力。丘星冶回答,压力肯定是有的,但绝对不是过份。传韵小时候练琴,是不用逼他的,他很懂事。

丘星冶曾经对媒体介绍,李传韵3岁刚开始学琴的时候,每次拉上两分钟,三岁的孩子,不可能长时间集中精神。过一会,再拉两分钟,一天十多次,二十多次。4岁的时候才正式开始学,那时候时间就比较长了。4岁的时候也可以坚持,因为他不停地学,集中精神的时间越来越长,到4岁一下子就一天半个小时,一天多几次,就有23个小时的。跟随了林耀基教授以后,每天起码要练习68个小时。

在父母的眼中,至少到16岁进入朱丽娅音乐学校之前,李传韵一直是一个听话的孩子。自觉和勤奋,并不是他身上所欠缺的素质。即使是在这所世界着名的音乐学府,他娴熟的技巧和与生俱来的音乐感觉,也足以使他在同学之中脱颖而出。

 

音乐之外的学问

1905年建校的朱丽娅音乐学校,刚刚度过她的百年大庆。这所由匈牙利着名钢琴家李斯特的孙子--戴姆若池博士(Dr. FrankDamrosch)--创建的音乐学府,原本是为了让美国的孩子不必远赴欧洲,而在本土就可以受到一样水准的古典音乐培训。100年后的今天,它已经成为 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音乐教育机构,慕名而来的学子汇集了世界各个角落、各种肤色的年轻人。近些年来,亚裔学生的比例越来越高,学校专门负责外国学生的主管申 格拉雅女士(Nona Shengalaia)告诉我,在钢琴和小提琴专业,来自亚洲和出生在世界其它地方的亚裔学生比例高达40%

可想而知,在这样一所学府中,学生之间的竞争也是异常激烈的。对于音乐院校的学生来说,入门之后的技能训练只是通向未来事业之路的一部分,而其它部分,或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重要的部分,则包括很多与社会上一样的、在职场竞争中不可忽视的潜规则。比如,选择谁作为自己的指导老师,会直接影响到今后进入什么级别的乐团。课余时间更多地争取私人辅导,可以看作是力求上进的努力,也可以是为了在老师眼里留下好印象、和老师增进关系的一种曲线战术。

迪蕾女士是十分赏识李传韵的,她数任在身,时间有限,别的学生要求课外辅导,经常要吃闭门羹,而李传韵的请求却总是被欣然接受。这不免引起一些同学的妒嫉和不满,便有人表示出抱怨之辞,背后流言渐渐发展成当面对传韵的责难。

对于这种他从未考虑过的处事之道,李传韵的反应显然有些稚嫩,与世无争、与人为善一直是他成长过程中的行为指南。丘星冶告诉我:传韵一直没有经历过这种竞争环境,从小都是私人教育,后来被林(耀基)老师收做弟子,也多是私人辅导,没有同别人产生发生过利害关系。周围的人,大多象在香港资助他的蔡先生那样,一心向善,不与人计较得失。在他的世界里,人与人的关系是极为简单的,远没有学校里那么复杂。

在回首往事的时候,李传韵更多地是在剖析着自己,似乎曾经走过的弯路,全是自己的责任。但是,从他的言谈中,还是多少流露出一丝对于外界压力的无奈。 他说:以前,总是我妈妈跟着我,从北京到香港,她不仅替我打理生活上的琐事,也给我在学业上把关。到了美国,进入学校,妈妈总不能每天跟着我到教室去 吧?我就时常会有一种孤军作战的感觉’”

厌烦了这种同学之间的明争暗斗,恐怕也是他疏于学业的原因。别人嫌他受宠于老师,他就干脆不去见老师了。迪蕾老师也说过我,有时候,你就是心太软了。’”

李传韵现在回想起来,对自己进入社会的过程有着无限的感慨。我这人没有主见,容易受别人左右,太多同情心。这用在音乐中,可能是好的,但是在生活中,可能就不一定合适了。在这个领域里,就跟开车一样,左冲右突,才能够抢到前面。

他话锋一转,半开玩笑地感叹到:有时候,我觉得,我需要改头换面,才能够抛头露面。呵呵呵呵。人都说,见鬼说鬼话,见人说人话,虽然听上去好像有点虚伪,但真实生活中,这又是必须的。你能说,应该见人说鬼话吗?

 

与人为善感恩戴德

别人说他是天才神童,李传韵却认为:其实,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天才之处,每个人都可以是天才。天生我材必有用嘛。只要你找对了方向,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加上一定的努力,就可以做到最棒。上帝给予每个人都应该是公平的。

人们经常拿他与其他同辈音乐家相比较,李传韵却总是对这些同僚赞不绝口,从没有一丝的不屑之意。他总是能够从别人身上发掘出优点和长处,无论是音乐技 巧还是舞台风度,希望能从中学到为己所用的东西。我在他三姨家里遇到几个他的音乐家朋友,他一一介绍,这个是很棒的,那个是杰出的,你也应该写写他 们。传韵为华人各方面的人才在世界舞台取得成功而感到骄傲,尤其是古典音乐,古典音乐的天下,将来肯定是咱们中国人的。

林耀基教授曾说:李传韵是我所见过的少数天才之一,他从小就非常有灵感。他有一个特点,感情丰富,富有同情心,很天真,很真,他的音乐是出自真心、 真情的。林耀基收下5岁的李传韵为学生时,没有收学费,在教琴时却是严格要求,丝毫不放松。在他的指导下,李传韵到13岁的时候,林耀基就认为:他已经没有任何技巧上的问题了。传韵十分感激林老师的知遇之恩,总是在嘴边挂着我林老师林老师短,他说,我这辈子对我影响最大的人就是林老 师。

对于迪蕾女士,李传韵同样充满尊敬。她总是仔细地听我的演奏,给我一些正面的鼓励,让我坚持自己的风格。迪蕾对于李传韵也是负责到底,1999年,李传韵又经她的安排进入辛辛那提大学音乐学院,并于2001年,在迪蕾和她的另一位学生KurtSassmannshaus教授执导下,完成了学业。

丘星冶多年来一直跟着儿子走南闯北,不仅是事业上的经理和监督人,也是生活上不可缺少的好后勤。对此,李传韵心知肚明。尽管他会在开玩笑的时候,称母亲为慈禧太后很慈悲,也很严厉,但他知道,没有我妈妈,就没有我的今天。他对我说,我依赖性太强,交际能力也不行,不会和人打交道。只能和那些跟我谈得来的人叫朋友,喜欢玩的,是玩友;不会交那种搞关系的,能用的上的那种,我不会,我妈就会。这是一种非常高深的交际能力。现在我才认识到,这种 能力是绝对必要的,是成功之路上必备的一种技能。有时候,我也感觉得到,自己应该更多一些独立意识,最近的一些演出,她有意不跟着我,我才明白还要有那么多的杂事需要自己来打理。对于母亲的付出,李传韵心怀感激,他说,我现在最希望的就是能够独当一面养家糊口了,不能总是让妈妈替我鞍前马后地奔走。

1986年举家搬到香港,到1996年赴美念书,李传韵在香港度过了10年,这是他成长岁月中最温馨的一段时光,而香港也是他居住过最久的城市。他说,我对香港有很强烈的认同感,后来懂事了些,就一直想为这个城市做些有意义的事。

2003年非典流行期间,香港的经济文化生活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香港交响乐团的小提琴独奏家索罗门.泯茨临时推辞掉演出,避难离港。面对已经做出的演出 宣传和有票在手的观众,万般无奈之下,乐团找到远在纽约的李传韵,希望他能够紧急救场。传韵知道后,二话不说,欣然前往。此事后来被香港媒体评入香港古典 音乐十大新闻,电视台还为他拍摄了电视专辑,电视上,传韵戴着大口罩走出香港国际机场时,显出一脸的兴奋。

我非常为自己感到骄傲,觉得这是自己这辈子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李传韵对我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越是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我趁机夸我自己一下吧,呵呵呵呵。

紧接着,他话锋一转,又回到了他一贯的嘻嘻哈哈的样子,其实吧,我也就是有点好奇。人家都说挺可怕的,我倒要看看有多可怕,看看果子狸是不是卖得便宜了。

 

最自然的演奏最真诚

无论是家中聚会,还是走亲访友,传韵的表演经常是饭后的固定节目。他被大家围在当中,时而紧锁眉头,紧紧弦,敲敲琴身,拉一首严肃的曲目;更多的时候,他会在大家的叫好声中,来一段随兴所至的调子。救护车的尖叫、手机铃声音乐、或者对着台灯罩拉起电影《星球大战》的配乐,那声音,真是唯妙唯肖。有时 候,他侧仰在地上,或者干脆拿个大顶,继续挥弓,甚至将琴弦一端放开,表演起各种功夫绝活。音乐对于他来说,充满着创意和乐趣。

许多专业音乐人都对李传韵的演奏技巧倍加称道,也对他处变不惊的大家风度印象深刻。日本音乐评论家池田卓夫的评价颇有代表性:李传韵的演奏极具 震摄力,他拥有魔鬼般高超神奇的技巧,同时,返场演出中那首充满激情的巴赫无伴奏,也显得洒脱漂亮。《恰尔达什》也是无伴奏的,他一直以双音弹奏。兴之所 至时,随手把自己抹过汗的毛巾递给指挥家用,然后搁在指挥台的扶手处继续演奏,这等洒脱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厉害。

 

据大陆媒体报道,2005年在大陆的一场演出当中,演奏《十面埋伏》时,他刚拿起琴拉了一下,突然停下来很无辜地说:哦,我背不出这首的谱子了,我 进去拿个谱。说着,就自顾自进后台去了,观众先是一愣,随之又给了阵真诚的掌声。在拉奏《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时,他又把琴弦给拨断了。他跑进后台, 不久,麦克风里传出他妈妈,没带备用弦的声音。幸好现场有一位女孩带着小提琴,帮他临时换上。这一中断,足足有十多分钟,可是现场无一人退场,甚至无一人抱怨,当李传韵再出现时,迎接他的是阵阵掌声。

上海歌剧院院长张国勇平时说话极为严谨,却连用两个最最表达他对李传韵的欣赏和赞美之词。他称,李传韵是中国当代最最好的、最最有才气的小提琴家

美国着名小提琴收藏家、斯特拉迪瓦里名琴协会创建人福喜(Jeffery Fushi)这样说:李传韵的演奏太令人震惊了,他是如此优秀、如此有天赋。他用最高超的技巧做到了这一切,他把那么多的情感倾注到了使人感动的音乐 上。他是一个充满了激情的家伙,所以如此动人。

2005年,是李传韵事业开始腾飞的一年,这一年他马不停蹄地到世界各地进行演出,并于614日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了各人独奏音乐会。福喜先生的斯特 拉迪瓦里名琴协会专门为这场音乐会送来十把十七、十八世纪的意大利名琴,总价值2500万美金。中央电视台为这场演出录制了节目,主题就叫做名琴之夜

在正式的演出场合,李传韵经常会根据原谱加入一些自己特色的改变,比如增添几个滑音,或者将一段单弦上的旋律在双弦上拉出。这种俗称加花的表演给 听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却也使得一些人不以为然,认为那是一种对技巧的炫耀。对此,李传韵表示,自己的目的是要让音乐添加一分光彩,这是发自内心的,而不 是想糟蹋音乐,作曲家作得真好听,令我有一种欲望要改它,要再加一些色彩。

 李传韵热爱爵士乐,对爵士乐手在现场演出时的即兴创作很是推崇。他坦诚地表示,自己在演奏中的加花,大部份是练习的时候就准备好的,只有小部份是 即兴发挥。他认为,现在的小提琴演奏家已经不再停留于一成不变地照本宣科,而是要增加一些新的理解,以表现现代人的口味。这些发自我的内心,表明 我对音乐的真诚。上台就是要表演、要夸张、要显摆,否则就是木头人。有时候我也很矛盾,但是上台后我就对自己说,听我的灵魂的,那是最自然的。

 李传韵对我说,演奏家需要对作曲家的音乐做出再创作,不仅要力求表现作曲家的音乐语言,也要融入演奏家自己的风格。自己风格所占的比例因人而异,但现代派的演奏家会把个人风格放在前面,原作曲家的风格放在后面。

 

 学无止境

 心宽者容易体胖,不拘小节的李传韵总是给人一付憨憨厚厚的样子。随着这一年多以来他在大陆媒体频频曝光,很多人难免对他音乐之外的东西品头论足。有人说他拉琴很放荡,不拘小节,不修边幅,形象不好,也不懂得包装;也有人说他平抑随和,象个邻家大男孩;有人认为他行为怪异,将他冠以白痴天才的称 号;也有人将他描述为二十五岁的年龄、十三岁的智商、五十岁的音乐表达能力、九十岁的哲学思想

 对于所有这些评价,李传韵并不将其看得很重,在接受中央电视台的访谈中,他坦诚地回答,希望自己能够做到大智若愚。他说:“‘十三岁的智商这个说法我还是同意的,因为很多人看我觉得我是怎么这么小孩啊。像个大baby,甚至有人说我是弱智也有,我也是坦然接受,因为我样子本身就是其貌不扬嘛。我是既 来之则安之,人家既然说我弱智那就弱智吧。但是反正我该怎么样怎么样,我拉琴好好拉。五十岁的音乐表达能力我觉得有点太夸张吧,我还是属于我这个年龄 的表达能力,就是血气方刚的,五十岁的人早就老气横秋了。九十岁的哲学思想,我还没有到那种境界,我觉得我的资历根本不行,那得读过很多哲学的书才可 以呀。

在古典音乐越来越商业化的今天,许多非音乐的因素超越了音乐本身,使其成为流行文化的牺牲品。2005年底,纽约大都会乐团的一位大提琴手就将公司告上法庭,理由是性别歧视。他的演出合约被终止,只是因为乐团想要引进两名资历和经验都不如他的妙龄女郎。

李传韵也曾因为自己的形象遭受过挫折。他告诉我,他曾经参加过两次世界顶级音乐经理公司的面试,尽管连主考官都在私下对他说,他拉的是最好的,可最后的名额还是被水平不及他的美女演奏家所获取。这对他来说,不啻为一次深深的打击。不过,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李传韵知道自己的实力,暂时的挫折只能使他加 倍努力,争取在他力所能及的领域做得更好。
  对于今后的目标,他希望能多练习一些曲子,多录制几盘经典的曲目,要是能把世界所有着名的小提琴曲都录制下来,那是我的一个梦想。经过事业上的起伏迭荡,他深知音乐在他生命中的重要性,他曾说:我从小在小提琴世家长大,小提琴就像水一样这么重要。没了它,可能我就缺乏了一种最重要的元素,好像跟我长在一体了,它代表了我的一切。

古典音乐的流行化,也使得明星乐手的光环成为一种票房保障,许多人为李传韵没能成为一个乐坛明星而感到遗憾。然而,流行文化的明星往往只是短暂地发光,来自外界的光环往往使人失去脚踏实地的坚韧。经过这些年的闯荡,李传韵深知这一点,也清楚地知道哪里是自己未来的道路,他对我说,我后来又开始拉琴 了,是因为我明白了,我不能离开音乐,小提琴是我生命的一部份。而且,我只有通过我的琴声,才能带给我身边的人一些快乐,带给那些关心我爱护我的人快乐, 而他们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

凭借着对音乐的至真至爱,邻家男孩的音乐生命或许会长寿许多。

告别李传韵的时候,我忽然想起最后一个问题,便转身对送出门来的他问道:你是希望人们更喜爱你一些呢?还是更尊重你一些?我不知道他是否听出了我问题背后的意思,实际上,我是想知道,他更希望别人象对待一个普通人那样看待他,还是象对待明星那样仰视。

李传韵将右手在脑后挠了几下,转了转他那狡黠的眼睛,反问道:能不能两者兼顾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