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的炒邮心得(比较长)

(2007-05-28 13:11:02) 下一个

不知大伙是否记得,今年恰好距97年中国邮市疯狂爆炒10周年。

 

其实,炒邮,炒股,EBAY和很多其他商业行为都有很多共性。其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低买高卖。所谓“炒”就是利用供求关系,造成全局或局部的供不应求,从而把价格抬高。“炒”的另一层次含义就是价格已高于物品应有的价格。投资和投机的区别就在于到了物品应有的价格后是打住还是继续走高(这里很难界定,但还是有个范围的,如大米的价格是2/斤。在一定时期内,1-4/斤也算是正常的,但是如果还是同样的米,可能6/斤以上就不是合理的价格了。股市如此,邮市也如此。)。

 

炒与流通变现能力以及信息的传播有很大关系。(1)正常情况下,你今天买的房子,明天必须卖,损失一定不小,房地产变现能力差。股市不会(除非遇到突发事件)。一般而言,投机者偏好变现能力强的。(2)由于信息分布不均,先知道的人会占先机,如80年代初有人在陕西某县邮局仓库里发现大量文7的第一张(毛泽东在写字),带到上海大赚了一把(当地的人不知道8分一张可卖几十块);90年代初又有有心人钻到重庆市高级法院的档案堆里,发现大量国民党时期(陪都)的实寄封。炒则是利用信息分布的不均衡找到差价,再利用资金优势迅速拔高价格,如在股市里机构对上市公司的了解远强于散户,你都不知道为什么,一只股票的价格就突然窜上来了。世上无无缘无故的爱也无无缘无故的涨。一想到这几个月拿养老,买房的钱或贷款来股市报到的兄弟姐妹们,心里就觉得不妙。一轮新的财富再分配又开始了(我在文学城的博客里写了一篇小短文)。

 

言归正转,经历了几次股市风波后,96年初强烈感受到邮市的行情要来了。一个最显著的信号是,95年发的很多新邮票,市场已见倒最低打折打到3折多。邮票是一个国家的信用,可惜发行量太大(几千万,甚至几亿枚),价格被邮贩们折磨的不成样子。邮市,股市和债市是当时中国最主要的投机战场。但是投机的总资金是有限的不像现在这样热钱汹涌澎湃。95年国债期货市场由于过度投机关闭了。97年股市也不太景气。 因此,这就为邮市爆炒准备了资金。那段时间,我经常和两个朋友讨论邮市,就像毛主席他老人家所言问题越辩越清。觉得机会难得,决定投机一把。

 

“炒”就是短期内大幅度改变供求关系,造成供求失衡。价格就自然而然地上来了。待大家追涨时市场价格就超过物品应有的价格。我一小民,哪有那么多的资金来炒,只能是搭顺路车,或早早坐在轿子里等人来抬,没人抬你还得自己下轿。去哪里找顺路车或轿子?掉过头来分析一下,大户们最可能炒什么?我的看法是能抄的必须有以下几个基本标准:(1)发行量小,物以稀为贵(被炒的概率大),少量资金就可以拉动全局,四两拨千斤,90年代初爱使股份涨到100多元就是这道理。(2)容易收集的,近期发行的(庄家和大户还来不及收集),以往每轮股市或邮市牛市的开端也都是逢新必炒。(3)有想象空间的,这是为未来拉高做铺垫。这么多年来股市上什么并购,什么优质资产注入,什么年报翻多少番(今年已有季报翻1000%多,非洲一小国给某上市公司100多亿定单,估计该国人民知道后要立即推翻现政府)。都是为了拉高出货。(4)便于携带,如年册市场还好,但不便于携带。股票全是虚拟的,流动性最好,房地产最差。当然你还可以找出几十条标准来挑股票或邮票,问题是几十条标准都符合的东西,99%轮不到你我,这么好的东西谁不知道谁不要。记得在国内读书时,有位老师说他选股有15条标准并一一介绍一下这些标准。我也记下了这些要件,有的想法确实不错。不过我只用6-8条。后和证劵公司的同学们一讨论,都觉得,在当今高手云集的股市,能满足这些条件的股票应该不会存在。这就如同既要满足极大的概率又要满足极小的置信区间 (或在冒最小的风险的同时想得到最大的收益)。

 

回顾一下那段经历,有成功也有失败,各举一例,先从失败开始,先苦后甜。

 

当时看到那么多打折的邮票,心里还是痒痒的。(1)打折的邮票由于敞开供应,便于大户收集。(2)版票适合大宗交易也便与携带。(3)听集邮协会的人说,国家要收回部分库存。因此对其未来的预期较高有一定的想象空间。决定买打折的新票。专挑打折扣多的买,心想到面值就抛。就这样陆陆续续的买了不少(认识了很多邮商)。

 

可是到了97年,市场价格的变化和预期的不一致。是的,不少打折扣的票涨上来了。但我买的却几乎未涨多少。和朋友们一分析,其实还是那个理:一分钱东西一分钱货。折打多的往往是发行量大的且面值高的。整版整版面值5元多的邮票除了寄信(国内的还用不了)谁要。卖打折的新票时,贪便宜把发行量小这点忘了。后来这些邮票大都又倒给了小城市来的邮贩,他们就是零售给那些平时邮寄量大的客人(估计现在就是卖给国内的EBAYER了)。就这样还剩了一些尾货,出国前联系学校时一点也不心疼邮费。哪天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国内邮票也能在这里使用就爽了。这两年也忘记让家人拿出来晒晒,怕是长霉了(由于不值钱,就放在床肚下)。虽没有赔多少钱,但错过了一次大行情(感觉和亏不少钱一样)。其他的失误也有(如早期的首日封和IP电话卡),但和这项比,小巫见大巫。既没赚钱又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劳民伤财。

 

再说说甜的(多吹一点),根据上述4条标准,我还发现了别的一些品种。如风光邮资明信片(每套十张):(1)风光邮资明信片发行量小,如最少的西藏风光高值仅大约7万套,很多品种也就几十万套。(2)新的和几年前(92年以后的)的还在集邮门市部出售。随便买。(3)早期的如第一套黄山风光,桂林山水已很贵(如,当时桂林山水价已达300多元每套),其他种类的邮资明信片单枚已超过2-3元且发行量大(几百万枚),而第二套黄山风光售价仅4/套。(4)整箱购买(大约300/箱)便于携带便于交易。

 

当时邮市低迷,这些从92年开始发行的风光邮资明信片在市场上几乎都可以原价买到。买第二套黄山风光邮资明信片时,由于买的多还送我年册(平均下来,每套3.7元)。营业员很愉快,估计很久没人来买而且我买的多。很多营业员也渐渐熟悉了,05年回国时,还碰到了一位居然还记得我的姓(可能也是碰巧)。97年新年前我去给他们送挂历时(当时单位里挂历较多,那怕有一点关系的都给他们发过去)。有一位营业员告诉我,她们仓库里还有100本西藏风光高值,掏空口袋只够25本(18/套)又没带银行卡。我让她帮我留一下,第二天下午我去时已被一上海客人买走(另一营业员的朋友或亲属)。也难为他们,这些已库存了45年了。好不容易有人来买,赶紧出手。没买到我也无所谓,因为当时可买的各类风光邮资明信片很多且都是面值,只要有钱。由于不知道哪套风光邮资明信片未来涨得狠,几乎能买到品种的都买了。不过根据偏好(画面是否吸引人以及发行量),黄山第二组买的最多,天津最少。

 

当时还有一件趣事,96年的某个星期天,看见有人在为希望工程义卖,其实我看见的是他们卖的希望工程邮资明信片(还没有看见该片在邮局出售)。走过去问他们能否多买,一听可以,立刻说我都要了。义卖的人激动地说了半天感谢的话。我到是不好意思了,又拿了其他的一些东西,记得还有蔡国庆的磁带(实在是没东西挑了)。这些片97年之前一直没有涨(0.3/张)。

 

对于风光邮资明信片我的心理价位是10/套(一元一张)。高值的是50/套(原价18元)。我认识的很多邮商,他们也看好风光邮资片。不过看到随便可以买,真正进货的很少。因为他们只做已开始炒的品种。我的想法就是,如果价格严重背离合理的价位不管别人如何,我先杀入。我想其价值迟早会被发掘。第一次我得知二套黄山风光片涨上来了就已到了12/套(可能就3-4个月,记不清楚了)。去邮市的人一天比一天多。我还遇到过去股市里的熟人。如果有人统计一下每天进出邮市的人数,就不难发现,人数与平均邮价正相关。几乎是一天一个价。黄山风光片16 元时走了1/319元又走了1/3。其实最高已到28-30元,不过我没赶上,下跌也是一天一个价。到24元时,有价无市,大家都不敢收(相比之下,股市流通性好,变现能力强)。根据股市的经验,这还有得跌。我虽没把剩下的卖掉,但拿它折22/套换了其他邮商的文革票(大家都不愿掏现金,我看好文革票和清代邮票)。更令人惊奇的是当时西藏风光片高值可能是在2周内从30元冲到380元。由于手头太少,留了几套,其他200多元走了。就连希望工程邮资明信片也被邮商在3.5元价位接走。风光邮资明信片画面确实很漂亮,每种我都留了几套。有人要问为何当时不一起走?因为我不知道,哪点最高?哪点最低?我通常是进货分批进(大势下跌时);出货分批出(大势上涨时)。这样可以避免风险(特别是在股市里),赚得平均利润。

 

估计现在黄山风光片的价位也没有到22元(今天到TAOBAO查了一下,10/套。西藏风光片高值80/套)。文革票其实没有清代邮票涨得多,97年它已涨了不少。现在来看,应该在98年以后买更合适。后来把兑现的资金又买了清代邮票。因为当时一张猴票的价格都接近了一套大龙(薄纸和厚纸)。一张猴票甚至可以买2张红印花小字当一分或当二分。至今我认为大龙应比猴票贵3-4倍。毕竟它是中国政府发行的第一套邮票(上海工部大龙虽更早,但它是上海租借地工部局发行的,这也是帝国主义在我国本土践踏我们主权的证据噢),存世量小,而红印花决不亚于大龙,这里不是指红印花小字或大字当一元,当五元这些珍品,而是红印花当一分,当二分或当四分这些目前还不太贵的品种(旧票250-400刀)。如果这俩个品种涨了,其他清代邮票会跟涨。整版猴票存世量至少几百张以上更不用说大的方连。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查整版大龙(且不说阔边大龙,薄纸和厚纸也可)有几张(真正的国宝)。

 

其实在96年(记不清楚了或是98年)还有一个非常有投资价值的东西,当时很少有人认真对待它即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熊猫金币。简单介绍一下,最低时10盎斯熊猫金币的价格大约是相当于70/克(有兴趣的可以查查当时的国际金价大概就是这么多)。发行量仅为999枚且有中国人民银行的证书。这个品种绝对是投资投机两相宜。可惜手头银两有限,不宜分兵作战。

 

到目前为止,我始终坚持一个理念:以投资的标准来投机,无论是炒股,炒邮还是投资别的收藏类物品。找那些不被人们看好,价值被低估的物品, 即所谓的价值凹地。即使你不赚钱或被套牢,你知道这是ZHAN时的。迟早价值凹地是要被填平的。这样一来,你的心态就不会乱,就会减少心态不稳而带来的决策失误。减少投机风险。以投资的标准来投机,不仅可以收到投资回报,还可以得到投机的高收益。这种方法的风险是时间,你不知道哪天其价值被别人认可。5.19行情之前,我全线套牢(其中还有别人要我帮他们炒股的钱),知道这就是底部一定会涨,但不知道还要等多久。当时的心情就像意志不坚定的共产党员关在49年十月份的渣滓洞里一样。幸好国债期货的关门,使我一夜间扭亏为盈(从周五580点收盘到周一770点开盘,大概就是这点数)。在这轮股市1000点时我多次打电话给我国内最要好的哥们(在北京读博并在一家证劵公司工作,号称中国拿工资最高的全脱产博士生)让他进货。他告诉我他们公司认为股市还要跌。当时很多股票都跌入净资产,这就是一个强烈的见底信号。奇怪的是当时很多看空的股评家们,在股市涨到3-4千点时却看到了10000点。股市邮市要赚钱都必须遵循顺势而为。说简单,做很难。顺势而为即追涨杀跌,大势转牛你要追涨,大势转熊你要杀跌。问题是什么时候转牛或转熊?见仁见智。所以有人在大势转牛时杀跌,在大势转熊时杀入(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应放在大千股坛讨论)。顺势而为对于做EBAY而言可能是指在众多的细分市场里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条件找到你最能满足客户需求且利润最大的目标市场。热门货市场大竞争也大。对于我这样的小EBAYER最好是找冷门。还有一点,似乎投资比EBAY来钱快,投资动不动就翻番。可是除了风险之外(投的多),投资要等较长的时间才能收割回报。EBAY的风险很小(对我来说),如果做得好,几年的累计收益也还行,至少在做EBAY的同时,你还可以干别的,我在读书(说起来就惭愧),兄弟姐妹边工作边EBAY,另外,你还可以炒炒股或炒炒邮。如果EBAY做大了,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投资(积累资金积累经验)。

 

投机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因为对长期趋势的看法上大部分人的观念是错误的(这就是为什么1000点是人们还要抛,4000多点时人们还要买)。否则不会有一轮行情下来(从低点到高点再到底点的一个循环)1人赚,2人保本,7人亏的不二法则。过去股市里有这样的说法:当你把一根棍子扔到证劵交易所砸不到人时,可以考虑建仓;当你看到你楼下修皮鞋的老师傅开始炒股时,可以考虑退场。一句话,投资或投机,不要人云亦云,要独立思考。几天前,不少人(还有个别牛人)在国内股市上鼓吹:风险当前,散户们不抛股票,让海外投资商来接盘。且不说,国外投资商的脑袋不是花岗岩也是肉长的,如果你是散户你怎么做?假设风险当前,股市要跌。你不抛别人抛,你被套;你抛别人不抛,别人被套。你唯一的选择就是抛(这就是一个最典型的PRISONER DILEMMA 问题)。这里我们不讨论股市是涨是跌(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应放在大千股坛讨论)。类似的事是96年全国各大彩电生产厂商为了阻止价格竞争成立了彩电价格联盟,信誓旦旦要捍卫彩电价格。我当时发了一篇文章认为这是不合理的(价格操纵)且联盟本身就是一个不可置信的承诺(你降我不降,我丢失市场,我降你不降,我的市场份额扩大。因此降价的收益大于不降,我必须降价。),所以必不长久。总之,钱是自己的,在经验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自己判断如何操作。如果实在理不出头绪,先休息休息,钱不动,至少不会少。不过实际上能做到很难。当然你的独立思考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的基础上,如果这些基础变了,你也必须调整自己的思路,正所谓顺势而为。对不起,我要强调一下,我不是说别人的看法没有价值,真金白银可能就藏在只言片语中。问题是你得去鉴别他们,去发掘这些宝藏。即使牛人的言论你也可以批评性地评价他们(CRITICAL ANALYSIS,这应该是西方科学观的基石之一。马克思也曾说过:怀疑一切,别人说老马千错万错,这句话还是不错的。)。对于意见相左的观点,不妨反过来问问:他们为什么这么说?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这么说?其前提条件或假设是什么成立吗?从逻辑上来看这些前提条件或假设就一定能推出其结论吗? 多听听不同的意见有助于减小风险。

 

扯远了,回到正题,目前还是一直关注EBAY上便宜的邮票(特别是清代的,由于国内国外市场有差价,国内买家越来越多),因为是投资所以比较有耐心(等个几年的时间吧)。希望它们多涨一点,在TAOBAO上开个店卖。

 

不好意思,写的时候天马行空(说难听一点就是猪八戒脚踏西瓜皮,滑到那是那),没有考虑上面的逻辑(心得多了一点),可能有误导,另外可能有些数据由于时间久远不一定准确,请多多包涵。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