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体会差异 在碰撞中成长

(2007-05-17 21:15:25) 下一个

中新网5月16日电 现在,英国等国家的一些大学里,每年都会有一批来自中国的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以学校公派的形式来到这里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他们在英国的身份叫访问学生。中国人常说大学生是天之骄子,这些访问学生看起来就应该是骄子中的骄子了。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海外求学一年之后,从对求知的理解到对生活的看法,都会发生很大变化,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发生改变呢?中央电视台《华人世界》最近一期节目展现了他们的海外生活学习的状态。

 扫去暗藏在内心深处的自卑

  刘沛是一个中国东北女孩,现在是南安普敦大学的在读研究生,她的导师说她的学习成绩,是英国本国学生都难以企及的优秀。然而,2004年,当刘沛作为上海财经大学的访问学生,初来英国的时候,她却觉得自己不过是一个天资平庸的人。

  “在财大的时候我学习成绩也不是属于特别好的那种,然后上大学一直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目标,一直属于安于现状那种吧,每天上课、下课、吃饭、睡觉就这样,然后到了南安之后第一学期我的状况基本上就是跟国内差不多,就是基本上没有什么目标的。后来考试的时候考的一般,就是相当于这边的良好吧,平均分60分,我当时还挺?獾模?蚁肓粞???0分我觉得也可以了,可以向父母交差了。”就在刘沛还沉醉在自我满足的状态的时候,负责中国学生的南安普敦大学的导师找她谈了话,这次谈话彻底改变了她对学习甚至对自身能力的认识。

  刘沛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后来考试过后陆老师找到了我,然后他问我说你觉得这个分数怎么样,后来我说挺好的,可以交差了,他说你有没有想过你能拿更好的成绩,我说没有,我能吗?我当时就这样问他,我们老师:‘说你能,只是你自己从来没有想过’,我说:‘嗯。’”

  刘沛所说的陆老师,就是陆懋祖博士。陆老师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从中国走出来的留学生,如今,他已是南安普敦大学的当代中国中心的主任。“他说其实每个人都有这样一种潜力,只是你自己是否挖掘了它。后来他说我知道你行,你一定能成功。”刘沛对陆老师的这番话印象深刻。

  陆懋祖认为,国内来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背书,如果他本人来讲,他刚来的时候没有对他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可能取得的成绩的自信心。“我所做的一切只不过就是激发他一下,能够做得好的。”他说。

  “他说其实每个人都有这样一种潜力,只是你自己是否挖掘了它。后来他说我知道你行,你一定能成功。第二学期的时候,我就是这样觉得我行,我不比别人差,当时我就是真的特别用功,基本上每天都在图书馆泡两个小时左右,最后考试的时候三门平均分80,当时成绩出来之后我当时我自己也惊呆了,这就是我能得到的成绩。自从那件事情之后我特别感谢陆老师,他让我对自己这个学习方面有了很大的自信,我认为别人做到的事情我也能做到。”刘沛如是说。她在上海财经大学毕业以后,再次回到了南安普敦大学,并成为了这里的一名研究生。

  英国教育自称是天才教育,你不想干的,无所谓,你想干的,他可以把你激发得很高,国内基本上比较平均,不能少做,不能多做,等他全做完了以后,没有精力做太大的,压得死死的,所以大家比较平静,这样很努力,可以做得很好,陆懋祖说,“像刘沛她考的,很少有每门功课都考到优秀的,在我这20多年的时间里面还没有看到过。”

  刘沛应该说是幸运的,她的访问学生生涯扫去了暗藏在她内心深处的自卑,她的生活也从此更多的充满了自信。不过,对于刘沛这样的访问学生来说,在英国求学的成本也是不低的。他们每人一年在英国的所有费用差不多十几、二十万人民币,和在那里读研究生所需的费用差不多,但是他们却可能还不能获得所在大学的文凭,那么,最终的结果,他们会觉得值吗?

  “金陵十二钗”英伦感受“颠覆”

  2006年,上海财经大学有13名学生来到南安普敦大学访问学习,13名学生当中,12名都是女生,她们也因此自谑的把自己称作金陵十二钗。现在,十二钗们即将结束英国的学业,回到中国的母校继续大四的学业。尽管在中国的时候,她们的学业从小到大基本上都是一路顺风,而在英国,她们以前所习惯的学习方式几乎在一夜之间被颠覆。

  “我觉得在国外学习跟在国内学习最大的差别就是自主能动性的问题,因为我们在这边参加过一个小组讨论,就是那种科技研究室的,我好紧张。”

  “像那种小组讨论和课题研发式的在国内是到研究生才开始有的,在国外他们听说从小学就开始了,就是自己决定一个课题,然后去选一下数据再做一些分析,得出自己结论之类的,这跟国内比较流行的做论文的方法很不一样,因为国内很多做论文都是直接上Google上面搜一搜,然后粘一粘。”

  “还有就是我觉得国外的学生在自己做论文这方面能力特别强,他们会自己安排时间定计划,然后效率特别高,比中国学生更加的有这种自主能动性吧。”

  “对,主要就是一个自主能动性的问题。”

  “他们应该是从小学到大学都一直是这样的一种教育延续下来,所以我觉得他们在这方面的能力比中国学校强很多。“

  “对,而且他们是自己找东西学,而我们就是老师让你学什么就学什么,国内真的是有点像填鸭式教育,这边是因为加进了自己的兴趣,然后我知道我要学什么,我想学什么,我打算怎么学,这样学习起来就比较有动力,而且我觉得效率也比填鸭式的要高。”

  就在同学们体会着中英两国教育方式的差异的时候,英国教育界的人士也在观察着他们。琳达是布鲁奈尔大学的一名教授,近几年来,她多次往来于中国和英国之间,对中英两国教育文化的差异,她有着很深刻的了解。在她看来,中国的大学生的优势是基本功很扎实,但另一方面,和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学生相比较而言,劣势也是很明显的。

  琳达说,“在英国,我们始终都是希望年轻人有一个主动积极的态度,要总是充满疑问并作出评论,比如对政治,对媒体,对名人明星等等。我们不希望学生们我们教他们什么,他们就按步就班的学什么。我从读过的一些关于中国教育方面的书籍上和我对一些学习非常好的学生那里了解到,可能是由于中国的传统和文化,给我的感觉就是对于一些权威人员一定要非常的尊重。所以两种教育系统都是适应不同的国家的。”

  “我教过很多中国学生,也到中国访问过中国的大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果让我说我很了解的一些学生,我就觉得他们来到这以后从不期望来试图向我挑战,但我却觉得他们应该向我挑战,这应该是我们在一起共同做的事情。我会想办法给中国的学生时间试图让他们了解在中国和西方这种文化是不同的。”

  体会差异 改变自己

  而对于生活在英国的访问学生们,也体会得到这种差异,并慢慢地改变着自己。

  张璐,这个曾经的访问学生,如今即将获得伦敦经济学院的硕士学位,现在她已经被英国的一所大公司所录用。作为上海财经大学一名优秀的毕业生,她在英国的求职经历也是历经坎坷。而正是这些挫折,让她认识到,在英国,求学阶段的学习动机将对未来的工作产生巨大影响。

  张璐感受最多的是开始找工作。“我发现为什么很多中国人其实他们的能力真的很强,英语也不见得差,为什么最后会找工作会失败呢?然后我就总结了所有我面试的问题,你会发现大部分中国人都是因为他们的动机不强,为什么动机不强,他会说你的背景真的很宽泛,但是我看不出来你宽泛的背景对于我们这个行业显示出任何你会忠于这个行业的动机,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英国人是这样的,如果你申请一个职业,他会看你的能力,但他更看重的是你的动力。他要你能告诉他为什么你要进这个行业,你是不是从小,你是不是从你高中到你大学,到你本科,然后到你硕士,你是一步一步,你所有的实习背景,你所有做的都是为了做这个行业,也许你喜欢摄影,也许你喜欢金融,你是不是一直都显示出来你对这个行业的热情,但是我觉得大部分的中国孩子,他在中国的时候想的是我怎么把学习学好,我以后学习学好了我出来就能找到好工作,很少会想到自己一直一直很有目标性的做一件事情。”张璐说,“这边是我好想就认准这条路,我一定就要做这件事情,我所做的所有都是为了做这件事情,所以我能把这件事情做好。”

  而作为张璐同届同学的陈郢南,如今也是伦敦经济学院的研究生,他对当年的访问学习也有着自己的看法。

  “带给你不同的可能性和不同的思考性,是你出国最大的收获。”陈郢南说,你不一定要计算,我出国花了十万块钱,这十万块钱会找到多少工作,多少工资,有多少回报,如果你抱着这样精确计算你出国的价值,你算不出来,你会越算越悲观。“把观念要放开一点。”“如果我没有经过大三一年的交流,我并不敢来申请经济学院这样优秀的学校。”

  每一年,在英国的这些中国访问学生们来了又走了,来的时候他们带着些许期盼和焦虑,走到时候,他们带走了知识和对求知的全新理解。而对于那些英国学校,访问们在学业上的良好表现,也彻底打消了他们对中国学生们质量的疑虑。

  “我们的学生有1/3的学生得到了优秀,但是我们这儿自己本国的学生得到优秀的比例一般在8%到10%,他一下子就非常吃惊,就没有想到我们大陆来的学生,财大来的学生能够达到这样的,一下子我们从国内,对我们国内大学的一些学生的质量等等,观点都改变很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的项目还是促进了双方的了解,和互相对学生质量的联合培养。”陆懋祖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