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4 修道成仙的传说
虽然读了《金花的秘密》一书使我对修炼内丹心动神驰,但金华和博士的警告还是令我暂时停止了尝试的冲动。我又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研究有关的书籍,有一段时间简直达到了全神贯注废寝忘食的地步,期间从各种书籍和视频看到的故事和传说恐怕一千零一夜也说不完。我发现很多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背后都有着清晰的儒道佛思想影响的脉络,而在关乎生死和启迪智慧的方面,儒道佛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只不过他们所关注的重点有所不同而已。儒家并不否认鬼神的存在,但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而是把关注放在如何建立一个和谐繁荣的人类社会上。道家的理想是炼尽身上的阴气,得到纯阳之体,也就是修道成仙。而佛家要修炼四禅八定,逃脱六道轮回。道家与佛家都把生而为人看成大苦,所以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要摆脱无限轮回的宿命,脱离生死而不生不灭。
通过一段时间的研读,我发现无论是儒家、佛家还是道家,全部修行的关键都在于一个“静”字。比如礼记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浩如烟海的佛经中,强调先戒而后能入定、能入定而后能生慧的说法非常多,还有很多佛经比如《华严经》、《瑜伽师地论》和《阿毗达磨》等更非常详细地记载了经由禅定修炼成佛的方法以及四禅八定的各个阶位的实证体验;而道家关于得道成仙的修炼方法虽然多是在关门弟子间秘传,但还是可以在不少道家经典中看到经由经由静坐而得道的理论。比如《庄子》(南华经)还有这本《太乙金华宗旨》。
《太乙金华宗旨》是一本传授了道家修道成仙的秘诀的书。据说这本书是吕洞宾传授给后人的。关于吕洞宾的故事也很有意思,他是唐代道教的祖师,被尊称吕祖,也是有最多民间传说的八仙之一。按照《吕祖全书》中的吕祖本传记载,他虽然出身名门但仕途坎坷,40岁之前一直庸碌无为,直到40岁时遇到火龙真人传剑术,46岁时又遇到也是八仙之一的钟离权传授修道成仙的丹法后才成了剑仙。而吕洞宾遇钟离权即弃俗向道的那个故事,则完完全全是“黄粱一梦”故事的翻版,我不知道到底是吕祖本传抄了唐代小说《枕中记》,还是《枕中记》其实就是以吕祖的奇遇为原型写成的。在《吕祖本传》中,钟离权不但让吕洞宾“黄粱犹未熟,一梦到华胥“而悟到人间的一切繁华没落最终都是梦幻泡影,还详细解说了吕洞宾的很多关于人体脉络、修炼丹法乃至天地人之间的关系等等的疑问,看起来天花乱坠,似乎是集前人各种学说之大成者。
我对于《太乙金华宗旨》究竟是吕祖亲传的还是后人伪托的并不十分在意,而且在一开始的时候,对于书中很多有关怎么样籍由静坐而修道成仙的东西也不太关心。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它所说的人的生命来源于太乙---也就是真炁、而真炁是形成宇宙万物的原始能量---的观点。据我所知,这个炁是一个很古老的字眼,它最早是出现于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炁以为和”。本书的第一章“天心第一”说:人是在充入了真炁后才有了生命的,真炁是一个不分阴阳清浊的混沌状态,只是与元神和识神相遇时才有了阴阳清浊。元神属阳,真炁被元神充满便呈现为清气。识神属阴,真炁被识神充满就呈现为浊气。所以当一个人的元神充足时便显得神清气爽,气质超凡脱俗;当一个人的识神压倒元神时则显得污浊不清,气质庸俗昏沉。这个说法与博士说过的“凡尘之气有清有浊。吸入清澈之气的人自然而然地自带清贵之气,就像一块晶莹剔透的美玉。而吸入越多污浊之气的人就越平庸无奇。”不期而同,因此才令我特别有兴趣。
这么说来,也许从最根本上来说,我的书华的确是有着特别的天赋异凛,他的天性中是元神更为充沛的,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清澈如玉的气质吗?这样的想法令我惭愧,但同时也带给了我莫名的欣慰。后来,我又跟金华有了一段对话:
“这本书关于元神和识神的说法真有意思。元神是清气、属阳、向生;识神是浊气、属阴、向死。所以一个人如果元神充足就神清气爽精力充沛、如果元神衰败就浑浊昏沉行将就木了。那么如果一个年轻人的气质看起来很俊雅清新,是不是因为他天生就元神充足呢?”
“你是说是不是有人天生元神更加充足?嗯,说实话我之前真没想过这个问题,不过听你这么一说,我想到确实有些人看起来比一般人更加清雅一些,可以说是天生自带仙气。有可能这些人是元神比识神旺盛一些吧!”金华沉吟着说。
“有没有可能这些人更加文弱一些,反而不够阳刚呢?”我又问,同时灵机一动,又加上一句:“比如说,像林黛玉那样的?”
“怎么说呢?按照道家的说法,人一生下来就是被识神控制了的。所以也可能一个人即使天生元气比其他人充沛,如果不注意修行也会慢慢被识神消耗掉。这种天生自带仙气的人被识神控制时可能会比一般人更加痛苦,所以就显得更文弱一些?当然这只是我的想象,我也不太清楚啊!”金华说。然后又调侃地问道:“你为什么关心这个?难道你自己就是个像林黛玉那样弱不禁风自带仙气的人?”
“不是,我是个虎背熊腰的大妈,像刘姥姥还差不多。”我忙说:“我只是觉得林黛玉那样的人好可惜啊!”
“哈哈!其实刘姥姥比林黛玉更加适合这个世界。”金华说:“不过,如果想修道成仙,林黛玉需要吸入更多阳光。别忘了,元神属阳,向生。识神属阴,向死。黛玉要是学了静坐,让阳光从天心进入体内,克制住识神,可能就真的能成仙了。”
“啊!不是吧?只要静坐就可以成仙了?”
“静坐是唯一可能的途径。看来你还是没有很认真地读这本《太乙金华宗旨》啊!建议你再认真读几遍,然后再读读道德经。真读懂了就可以开始学静坐了!”金华正经地说。
“刘姥姥也可以修道成仙吗?应该很难吧?”
“修道谁都行啊!能不能成仙就要看你的造化了!我也没指望自己能成仙呀!不过,你想想,修行也没坏处嘛!即使不能成仙成佛,至少能比别人健康些,又有什么损失呢?”
“有道理,那我就准备修行去了?下次再请教,谢谢!”我哈哈地笑了。
话是这么说,我并没有立即开始静坐修行,而是如金华所建议的,又重新将《太乙金华宗旨》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读了好几遍,并且还重读了《道德经》和《庄子》。读庄子时,我又特别注意到了在《庄子。大宗师》里提到了一个名叫女偊的人永葆青春的秘密: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1):“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闻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南伯子葵曰:“子独恶乎闻之?”曰:“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於讴,於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
用现代的话来说,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个名叫南伯子葵的人,问一个名叫女偊的:“你的年纪已经很大了,为什么还能保持孩童一样的容颜?”
女偊说:“因为我得道了!”。
南伯子葵又问:“那个道我也可以学吗?”
女偊说:“不行啊!你不是能学得会的人。有一个名叫卜梁倚的人,有圣人的才能,却不知圣人之道。我知圣人之道,却没有圣人的才能。我想把圣人之道传给他,让他真的可以成为圣人。我本以为传道给这么有才能的人应该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实不然。我必须要聚精会神地静修后才能传道给他。我静修了三天才能忘记外面的世界;又静修了七天,才能忘记身外之物;又静修了九天,才能忘记自己的存在;忘记自己的存在之后,心境才明澈了。心境明澈之后,才能看见独一无二的‘道’;见道之后,才能超古越今,之后才能进入超越生死的状态。忘记‘生’的人才是真活着,念念不忘‘生’的人其实已经死了。世间万物均是有送有迎,有毁有成的,这叫做‘撄宁’。‘撄宁’就是指在纷扰中保持宁静的心境,然后才能得道。”
南伯子葵叹说:“怎么偏偏是你能够得道呢!”
女偊答道:“我从副墨(文字)的儿子那里听到的,副墨的儿子从洛诵(背诵)的孙子那里听到的,洛诵的孙子从瞻明(目视明晰)那里听到的,瞻明从聂许(附耳私语)那里听到的,聂许从需役(勤行不怠)那里听到的,需役从於讴(吟咏领会)那里听到的,於讴从玄冥(玄妙幽深)那里听到的,玄冥从参寥(虚空高远)那里听到的,参寥从疑始(怀疑开始)那里听到的。”
据考证,这个女偊也是《庄子。齐物论》里提到的那个在“今日吾丧我”的状态体会地籁、人籁和天籁的南郭子綦。那个故事也很有意思。一开始的时候,南郭子綦靠着桌子坐着,仰头向天慢慢呼气,看起来好像灵魂已经脱离了身体。他的学生颜偃站在身边看见这样的情形,便问:
“怎么会这样的呀!一个人虽然可以让自己的身体像干枯的树木一样,又怎么能让自己的心变得像死灰一样呢?今天靠着桌子的您,看起来不像平日靠着桌子的您了。”
南郭子綦回答说:“偃,你能问出这样的问题,很不错啊!今天的我已经忘记了自己,你知道吗?你听说过人籁,而没有听说过地籁,听说过地籁,却没有听说过天籁吧!”
于是颜偃便向南郭子綦请教。南郭子綦说:大地吐出的气叫风。风发作的时候,地上千窍百孔便会发出怒吼。你仔细倾听过呼呼的风声吗?风吹过山林,巨大的树木上有各种各样的孔穴,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吭吭凹凹形态各异,使风吹过孔穴发出的声音千变万化。在山谷深沉回荡,呼应唱和。清风徐徐,飘风呼啸,暴风突然停止时,大地便寂然无声。你仔细观察过风吹过时杨柳依依的样子吗?
颜偃又问:“地籁是风吹过各种孔穴发出的声响,人籁是吹奏竹箫发出的音乐,请问天籁是什么?”
南郭子綦答道:“风声虽然千变万化,能使风声发出或停息的,除了天籁还能是什么?”
在这两个故事中,女偊或者说南郭子綦都是靠静修到“忘我”的境界之后才见道的。而在见道之后,女偊进入了超越古今、超越生死的状态,所以他返老还童了,虽然年纪很大了,但还是保持了孩童一样的容颜。
女偊通过静修而永葆青春的故事令我入迷了。于是我蠢蠢欲动,决心真的开始静坐修行了!
下一节:初学打坐、一头雾水
上一节:金花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