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学着点(一)

(2007-06-07 07:53:12) 下一个
连载:于丹《论语》心得   作者:于丹   出版社:中华书局
 

  爸爸跟孩子来到了篱笆旁边,意味深长地说:“孩子你看,篱笆上的钉子都已经拔光了,但是那些洞永远留在了这里。其实,你每向你的亲人朋友发一次脾气,就是往他们的心上打了一个洞。钉子拔了,你可以道歉,但是那个洞永远不能消除啊。”

  这个寓言,可以用来解读《论语》中的“言寡尤,行寡悔”这句话。

  我们在做一件事之前,要想一想后果,就像钉子敲下去,哪怕以后再拔掉,篱笆已经不会复原了。我们做事,要先往远处想想,谨慎再谨慎,以求避免对他人的伤害,减少自己日后的悔恨。

  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这是为人处世很重要的一点。

  要想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处理好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懂礼节。

  那么,在孔子看来,什么叫礼节呢?

  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他尊礼,守礼,行礼,并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一种自我修养。

  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不管这个人多么年轻,他也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

  对有官位的人,应该表示尊敬;对身上戴孝的人,他们是遭遇不幸者,也应该表示尊敬。对盲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叫“弱势群体”,更应该表示尊敬。你不要打扰他们太久,不要惊扰了他们的伤痛,你应该悄悄地从他们面前经过。

  这就是一种礼仪,这就是对人的一种尊重。

  孔夫子在其他场合也是这么做的。

  《论语·乡党》记载:“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乡亲们一起行乡饮酒礼,仪式结束后,孔子总是要等扶手杖的老人出门后,自己才走,绝不与老人抢行。乡亲们举行驱除疫鬼的仪式,孔子一定穿着朝服,恭敬地站在东面的台阶上

  这都是一些最小最小的礼节。大家可能会觉得,一个圣人做这点事,还用记载在典籍上吗?这不是谁都懂的道理吗?这是夸圣人吗?

  其实,所谓圣贤的言谈举止就是这么朴素,朴素得甚至让今天的我们都有些怀疑。这种故事就像发生在你的邻里,发生在你的家里。

  但这是多么温暖啊。它让我们觉得圣贤未远。他依然在把自己感悟到的道理,体会到的经验,留给我们,一起分享。

  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问他的老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说:“修己以敬。”好好修炼自己,保持着严肃恭敬的态度。

  子路一听,做到这四个字就能当君子了?不会这么简单吧?于是又追问,说:“如斯而已乎?”这样就行了吗?

  孔子又补充了一点说:“修己以安人。”修炼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让别人安乐。

  子路显然还不满足,又追问:“如斯而已乎?”

  孔子又补充说:“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修炼自己,并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像尧、舜这样的圣贤之君还发愁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做好呢。做到这一点,难道还不够个君子吗?

  《论语》中到处是这些朴素的、就好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故事,而很少长篇大论的大道理。我们不会觉得《论语》所说的道理遥不可及,而是会感到很温暖、很亲切。

  孔子告诉我们的,首先不是如何安天下,而是如何做最好的自己。“修身”,是对家国、对社会负责任的第一前提。孔子和他的弟子力争做“最好的自己”,而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履行对家国、对社会的责任。

  别人曾经问子路:你的老师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后来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呢:“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我发愤用功的时候,我可以忘了吃饭;当我快乐欢喜的时候,我会忘了忧愁。在这样一个行所当行,乐所当乐的过程中,不知道我的生命已经垂垂老矣。这是孔子的写照,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理想人格的一个写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SINEAD4273 回复 悄悄话
回复米兰的评论: 你女儿能读中文吗? 看来你这个中国妈妈还挺“尽哲”的。。 你和她探讨吗?


SINEAD4273 回复 悄悄话
潜移默化... 基因。。。 一点点小理论有时比较经典,言简意核。。 比较容易记住。。

不知道,这里有没有这样的教育。。 儿童童话故事,好像。。。

记不清了。。
piao11 回复 悄悄话 太深奥了
做人其实不要学
完全是潜移默化的结果。。。


这个潜移默化
指的是家庭教育:父母言行;
社会教育:学校、周边生活环境等。

不是刻意去学去修就能得来的。。。
还有我认为血缘(遗传)也有一定的影响
米兰 回复 悄悄话 学着点...你知道么...我女儿现在也在学孔子...修中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