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快乐

(2007-06-01 17:24:34) 下一个
This is not my opinion.  It is a copy to share the view.  It definitely has some truth in it...

快乐当从佛法中去寻求
(zt) 

    人是从娘胎出来,就知寻求快乐,出降人生哇的一声啼哭,就是因为出胎之苦而不快乐。可以说,人从出生到死,都是在找快乐这个东西。上至帝王,下至乞丐,无不例外。但是,真正无忧无虑,其乐陶陶的人可以说没有,这个结论。看起来主观武断,其实不然,不信,请无忧无虑只有快乐的人,出来说说话,如果有这样的人,我毫无怨言的给他磕三个大头,决不食言!

     人生本来就是苦乐参半,有苦有乐,真正没有烦恼只有快乐的人,惟有超凡脱俗的圣贤,已经不是凡夫俗子了。人生追求快乐,是人的本性,甘冒杀头之险的贪官,走私犯毒,杀人越货,也是为了寻求快乐。辛勤打坪,苦苦经营,弯头哈腰,阿谀奉承,陷曲献媚,卖欢卖笑,充当走卒,恕不敢言。街头乞讨,短信诈骗,等等,也无不是为了寻求快乐。

       人生追求快乐,这个愿望本身并没有什么过错,错误的是怕方法不当,有些尽管能获得一时短暂的成功和快乐,但付出的三途业因的代价实在是太过太过惨重,得不偿失了!

        读好书,可以陶冶情操,提升人的道德,深音人情世故,心量旷大,知趣高雅,凡事不会太过计较,可以自得其乐,但是这样的快乐,毕竟是识心的感受,识心是变化无常的,因此,这种快乐是不恒常的,是脆弱的,也是非常有限度的,如果其人一生平坦,没有大的波折,或许可以成为一个雅土,但如果经历大的变故和挫折,能不能保持着这样的快乐?这就很难说了。

     进一步的快乐,是乐善好施,古训“为善最乐”,这是至理,因为乐善好施的人,心地善良。心底善良的人,自然通情达理,私欲轻,不与人计较,这是一种天性的流露,不是做作出来的。一心向善的人内心一定相对平衡,不会欲火烧身,是一种非常健康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情绪上表现为快乐,生理上内分泌必然平衡,对身心都有极大的好处。此外,在帮助他人度过人生困难的善行中,又能获得非常美妙的愉悦。从因果理论来说,天佑善人。因此,为善之快乐,又非读书可比了!

     而真正的快乐,只有从佛法中去寻求。因为整个佛法无不是在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学佛的人没有必要搞些不伦不类的东西进来。任何哲学,思想,理论,文学,艺术。。。都没有我佛释迦世尊的说理之妙,内涵之广。正如当代大师方东美教授所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们又何必去捡些差劲的东西过来,对没有学佛的人来说,能淡薄宁静,潜心读书,有研习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高雅的爱好,那是值得嘉许的。但对于已经归入佛门的弟子来说,再花大量的时间醉心于这些特别能牵动人感情的东西,那却是非常的不宜的,古今高僧大德无不示现惟勤闻思修习佛法为行持,无不劝谕后学惟了脱生死为救头燃。呵斥迷恋于世间文学艺术而不肯自拔的人。祖师大德对佛弟子连高雅的世间爱好尚不被允许。低级庸俗不堪的东西就更不必说了。这又是为什么呢?细细思量,生命无常,一息不来,便又要成为了古人,若对尘世间的所有兴趣爱好不肯放弃,必然会导致无明增长,妄心难息,实在与菩提觉路背道而驰。欲真想解脱生死,只有惟佛法是求,不思轮回苦,难得脱六道。应空掉所有一切的兴趣,永发菩提心,精进念佛,朝夕锡厉,才是真正的曙光和希望!

            功德回向法界十方众生
            无论有色无色有情无情
            得此功德皆现平等自性
            消除恩怨嗔恚我相无明
            共生妙明大觉身心清净
            万法皈一佛道菩提必成

    南无阿弥陀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piao11 回复 悄悄话 是不是大彻大悟阿拉啊啊?

SINEAD4273 回复 悄悄话
I like this one:
心地善良。心底善良的人,自然通情达理,私欲轻,不与人计较,这是一种天性的流露,不是做作出来的。
linzi* 回复 悄悄话 内心的安静即快乐。
米兰 回复 悄悄话 功德回向法界十方众生
无论有色无色有情无情
得此功德皆现平等自性
消除恩怨嗔恚我相无明
共生妙明大觉身心清净
万法皈一佛道菩提必成
南无阿弥陀佛!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