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95)
2008 (89)
2009 (62)
2014 (3)
| |||
因为周围人际关系冷漠,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障碍越来越多了。 这种障碍多了以后会怎么样呢?就会加重我们所信赖的几个朋友身上的负担。 你会觉得:我的好朋友应当对我好一点,我也会自觉地对他好一点。你会觉得:你们家有什么私事,比如两口子打架了,为什么不告诉我呢?我可以给你们调停啊! 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 大家真的应该听听子游的这句话:“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距离过近,必然要伤及他人。 那么,应该怎样与朋友相处呢? 子贡曾经问过他的老师,孔夫子告诉他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论语·颜渊》)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事,你要真心地劝告,善意地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就算了,别再说了,不要自取其辱。 所以,与好朋友相处也要有个度,不要什么样的事情都大包大揽。 《论语》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 那么,对待自己最亲近的家人,是不是就可以亲密无间了呢? 父母和子女之间、夫妻之间、恋人之间,也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吗? 心理学上有一种界定,说现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种行为叫做“非爱行为”。什么意思呢?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性掠夺。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母子之间,父女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间。 夫妻和恋人之间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面:一个对另一个说:你看看,我就为了爱你,放弃了什么什么;我就为了这个家,才怎么怎么样,所以你必须要对我如何如何。 不少母亲也经常会对孩子说:你看看,自从生了你以后,我工作也落后了,人也变老变丑了,我一切都牺牲了,都是为了你,你为什么不好好念书呢? 所有这些,都可以称为非爱行为,因为,它是以一种爱的名义所进行的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我曾经看到有一本写如何为人父母的书,作者是一个英国的心理学女博士。她在书的开头说了一段非常好的话。她说: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 无论父子母女之间,还是多年夫妻之间,一旦没有了这种距离、这种尊重,越过了这个尺度,到了《论语》中说的“数”这个阶段,彼此已经不独立了,就产生了隐患,离疏远甚至崩溃就不远了。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这非常像禅宗所推崇的一个境界,叫做“花未全开月未圆”。 这是人间最好的境界。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仍使你的内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 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亲人,都应该把握一个分寸,适度为最好。 那么对待工作是不是应该越热情越好呢? 无论是份内的工作还是份外的工作,我们是不是都应该做得越多越好呢? 对待工作,也有分寸需要把握吗?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宪问》)也就是说,你在什么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这是当代社会特别应该提倡的一种职业化的工作态度。 可能有许多大学生去外企实习过。你一进去,人力资源部门的主管会给你一个job description,就是关于你的工作岗位的描述,告诉你,这个岗位是干嘛的。从一个文秘打字员,一直到高级主管,都有自己的岗位描述。 |
回复piao11的评论:
我认为:夫妻之间更因该 保持一定的距离。要不就完了。 你不认为。。。 ????
我以为:除了夫妻,其他的人员都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
而很多的人不赞同我的这一点
觉得说的反了
他们认为都要有距离或除了夫妻,其他的人员都应该没有距离。
可我以为
所谓的夫妻
(当然特指感情和睦性情交融的夫妻,那些内心、情感等有隔阂者在此不论)
应该是生死与共合而为一的整体
如果有距离了
一定是有不能或不想再或不便于公开面对于对方了
随即什么冠冕堂皇的
必须或和适当的拥有
个人隐私
个人空间
个人自由
个人。。。
。。。。。都来了
这些于我而言
只是夫妻之间已经或有苗头不和(合)的借口而已!
如果真爱一个人
是全身心的
没有任何身心思想距离的
不是么?
这样的思想
估计是我俗
你别见笑!
至于其他成员
因为不存在肌肤之亲的夫妻情分
反倒没有什么距离可言
面对只有血缘和亲情或没有血缘亲情的人
你要距离干什么?
就放心的打成一片吧
大不了人家不欣赏你(包括自己的父母子女)
或你不欣赏别人
跑开好了
是不是?
呵呵
才女就是这样地..
谢谢二位。借花献佛。。 共勉并祝大家好。。
凡事有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
禅意悟人。
谢谢好文!
这些人生哲学百读不厌,每读一次,心灵修炼一次.谢谢你的辛劳,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