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342)
2009 (460)
2010 (278)
2011 (313)
2012 (348)
2013 (195)
2014 (83)
2017 (86)
2018 (143)
2019 (39)
2020 (63)
2021 (104)
2022 (98)
2023 (365)
2024 (329)
新注册公众号
2025年02月08日 23:00
已经阵亡的新能源车企名单如下:
拜腾汽车:曾与蔚来、小鹏等并称造车新势力 “四小龙”,经历 6 轮融资,总融资金额高达 84 亿元,2023 年 6 月 14 日破产清算。
威马汽车:曾是造车新势力 “四小龙” 之一,2019 年在造车新势力中销量排名第二,2023 年 10 月向法院提交破产重组申请。
爱驰汽车:2017 年成立,2019 年首款车型 U5 上市,2022 年基本停工,拖欠员工工资,2023 年被申请破产清算。
奇点汽车:2014 年成立,融资 170 亿,未有量产车上市,2023 年 6 月申请破产清算。
雷丁汽车:成立于 2008 年,曾连续三年蝉联国内低速电动车销量冠军,2023 年破产。
力帆新能源:力帆科技全资子公司,2020 年以来无实质业务开展,2023 年 3 月向法院申请破产清算。
极越汽车:2021 年由百度和吉利共同成立,2024 年 12 月 11 日,CEO 夏一平声称公司进入 “创业 2.0 阶段”,实际生产与销售终止,研发部门全部淘汰,大量员工被迫离职。
高合汽车:2019 年 7 月成立,2024 年 1 月半停工状态,2 月 18 号宣布停工 6 个月,最终破产。
游侠汽车:2014 年在上海成立,发布过互联网汽车 “游侠 X”,因市场和财务挑战等未持续发展。
此外,天际汽车,爱康尼克、博郡汽车、昶浦汽车、国机智骏、红星、陆地方舟、绿驰、敏安、御捷、前途、长江 EV、正道汽车、赛麟、时空电动、知豆、自游家汽车、小猬汽车、新特汽车等也已倒闭。
?
倒闭根源
一、技术积累不足:从“颠覆者”到“淘汰者”的致命陷阱
新能源汽车行业常被冠以“颠覆传统汽车”的标签,但这一领域的竞争本质仍是制造业的技术硬仗。许多新势力企业低估了造车的技术门槛,试图通过互联网思维快速复制特斯拉的成功路径,却忽视了核心技术积累的重要性。
电池与三电系统的短板:电池成本占整车成本的40%以上,但多数倒闭企业缺乏对电池技术的掌控力。例如,威马汽车因电芯供应商频繁变更,引发用户对续航缩水的质疑。
智能化“画饼”难落地:自动驾驶、车联网等概念成为融资时的标配故事,但实际研发投入远低于宣传。奇点汽车曾高调发布L4级自动驾驶计划,最终因技术团队流失和资金断链沦为“PPT造车”。
传统制造能力的缺失:部分新势力将生产外包给代工厂以轻资产运营,但品控问题频发。拜腾汽车曾因南京工厂生产线调试失败,导致首款车型M-Byte量产计划无限期推迟。
技术空心化的企业,终将被“造车”的真实成本压垮。
二、资本狂欢下的畸形扩张:从烧钱竞赛到资金链断裂
新能源汽车行业具有典型的“高投入、长周期”特征,但资本市场的短期逐利性往往扭曲企业发展节奏。
过度依赖融资输血:据不完全统计,2020-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融资总额超5000亿元,但90%以上的资金集中于头部5家企业。二线品牌如天际汽车、爱驰汽车等,在资本退潮后迅速陷入流动性危机。
产能泡沫与无效扩张:部分企业为争夺地方政府补贴和土地资源,盲目建设生产基地。拜腾汽车南京工厂投资超110亿元,最终仅生产不足百辆测试车。
销售端“赔本赚吆喝”:为抢占市场份额,新势力普遍采取“低价换量”策略。2022年威马汽车单车亏损高达12万元,最终因现金流断裂申请破产重整。
三、市场博弈:需求分化与错位竞争的双重挤压
新能源汽车市场看似高速增长,但需求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企业定位失误将直接导致出局。
价格战下的生存夹缝:特斯拉连续降价和比亚迪“油电同价”策略,挤压了10万-30万元价格区间的生存空间。2023年哪吒汽车被迫降价15%,但仍未能阻止销量下滑。
细分市场误判:部分企业过度押注小众市场。高合汽车专注60万元以上高端市场,但品牌溢价能力不足,年销量不足5000辆。
出海战略的“水土不服”:爱驰、威马等企业过早布局欧洲市场,却因未能通过欧盟严苛的认证标准,导致库存积压。2023年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发起反补贴调查,进一步加剧出海风险。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能利用率不足60%,而头部企业产能利用率超过90%,尾部企业普遍低于20%。
四、政策退坡与产业变局:从温室到丛林的角色转换
各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政策曾为行业注入强心剂,但政策红利消退后,企业必须直面市场化竞争。
补贴退坡的连锁反应:中国新能源国补在2022年底彻底退出,导致多家企业毛利率转负。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对电池本土化比例的要求,则让依赖中国供应链的企业成本激增。
技术路线博弈:欧洲多国宣布2035年禁售燃油车,但同时对合成燃料(e-fuel)开绿灯;日本押注氢能源路线,这些政策变动让押注单一技术路径的企业陷入被动。
基础设施滞后拖累需求:充电桩建设进度不及预期,2023年中国公共车桩比仍为2.5:1,三四线城市用户里程焦虑未解,制约市场渗透率提升。
五、生存法则:未来行业的洗牌与重构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淘汰赛远未结束,存活企业需跨越三重门槛:
1. 技术护城河:通过自研电池、智能驾驶全栈能力或模块化平台降低成本。
2. 精细化运营:从“烧钱换规模”转向用户全生命周期价值管理,如蔚来的换电生态和软件订阅服务。
3. 全球化抗风险能力:建立多元供应链和市场布局,比亚迪在东南亚建厂、宁德时代德国工厂投产均为典型案例。
新能源汽车行业正从“资本游戏”回归“制造业本质”,唯有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敬畏产业规律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成为最终赢家。而那些试图用互联网速度颠覆百年汽车工业的公司,终将在市场的熔炉中现出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