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342)
2009 (460)
2010 (278)
2011 (313)
2012 (348)
2013 (195)
2014 (83)
2017 (86)
2018 (143)
2019 (39)
2020 (63)
2021 (104)
2022 (98)
2023 (365)
2024 (329)
如锋 2025年3月27日6:30
当我们拥有一样东西的时候,我们就赋予了这件东西一股神奇的魔力,我们会高估它,就像我们常常高估我们自己。
这被称为禀赋效应,或者占有物效应。
一个简单的实验就可以验证这个效应。准备两个价值相等的礼品,巧克力条和咖啡杯,让人们自由选择,结果选择两种礼物之间的人数比例相当。
现在改变赠送的顺序,先给他们赠送一个咖啡杯,过一段时间,再建议他们用这个咖啡杯交换巧克力条。大多数的人都不同意交换。先赠送巧克力条,结果也是不同意交换的多。
而且,人们占有的时间越长,在某个对象上投入的感情越多,就越难与之分离。
投入越多越难割舍,被称为沉没成本效应,又或者不浪费任何东西的谬误。
这在本质上其实是一种损失厌恶。相比趋利,人们更愿意避害。损失带来的痛苦要双倍于获利带来的喜悦。
“我们错上加错,只是因为想避免损失,因为不愿承认自己犯了错。只要继续坚持我们原有的计划,我们就会让自己产生幻觉,觉得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事。”
你开始花了1000块订了一次到A地的旅游,后来又花了500订了一次到B地的旅游,可惜最后发现两个时间冲突了,而B地的旅程比A地要有趣得多。
基于以上的条件,还是有超过一半的以上的人会选择去A地,因为这样显得自己损失更少。
人们为什么总是卖掉盈利的股票,然后保留亏损的?
因为一旦卖出亏损的股票,这个亏损就变成了现实,这是人们最不想面对的。当面对这种选项时,很多投资者倾向于售盈持亏,这样就导致自己承担了更大的风险。
这其中也有一定的锚定效应,或者说框架效应。
1000或者500,只是这次旅游的价格,而不是它真正的价值,但是它却真真切切地影响了我们的最终选择。
当我们买入一个股票时,我们就下意识地给它开了一个心理账户,而当它下跌,出于对关闭这个亏损账户的恐惧,我们会一直持有这支股票,希望它至少能涨回到买入价格,最后将这个账户轧平。
投资者还常常为错误持仓寻找合理化理由,而非客观理性分析市场趋势,以维护自我认知的完整性,从而妨碍了及时止损的决策。
而且赌徒输得越多,就会越加大赌注。因为“现在这已经不再重要了”。当亏损几块钱变成亏损几千块之后,到底是亏2000还是3000,已经没有那么大的区别了。
这实质上是一种相对性效应。当一个决策处于不同的前后关系中时,我们对待风险的态度也会有所不同。
意外得到的钱,总是会特别好花。这也是我们资产流失的一个常见的方向。
“这点小钱算什么?付款吧!”
当然,很多时候事情并没有这么复杂,而只是单纯因为我们懒,我们倾向于维持原状,倾向于不作为,放任了不良结果的发生。
“如果负面的结果不是由积极的行为,而是由不作为引起的,你们对他的评价就不会那么差。作为似乎比不作为更糟糕一些,尽管实际上两种情况下的结果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因为一个小红包就买入的基金,尽管已经亏损了,我们却常常过了很久都没有赎回。
我们经常狂妄自大,或者说处于一种下意识的自律性偏差。
我们常常把“成功归因于我们拥有卓越的能力,失败则是由于运气不好,偶然因素以及外部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注定会不断重复错误,因为我们没有从失败中吸取任何教训。”
“一旦我们知道了一个故事的结局,那么这个结局对我们来说就是符合逻辑的,所以我们相信它是可以预知的。”
然而,事实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