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明究竟空,达到无所求,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
将我的博客复制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于数据量较大,请您耐心等待复制完成
复制
正文
书摘 54(ZT) happy trading! (图)
(2010-06-10 18:26:55)
下一个
当具备一定的学历时,人们会认同你是个读书人。可是,当我们有一天突然静下心来,重新开始读书时,竟然发现不知道该读什么书,怎样读书才是卓有成效的?
现代人有一种感觉,读书好像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必要了,现代化高科技的传媒取代了以往由书本所提供的部分功能。这些传媒可以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更多的东西,但是,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因此,书籍依然是我们获取资讯和增长理解力的重要载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今天更需要阅读。
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目的,读书的目的要么是为了获得资讯;要么是为了消遣;要么是为了理解力的提高、心智的成长。无疑,增进理解力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获得资讯和消遣不需要更深刻的理由来支持,也不需要太多的技巧,而增进理解力则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达到的,它需要我们掌握阅读好书的艺术,即增进阅读的技巧。
阅读是一种活动,必须要有一些主动的活力。我们不可能在双眼停滞、头脑昏睡的状况下阅读。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这个读者比另一个读者更主动一些,他在阅读世界里面的探索能力就更强一些,收获更多一些,因而也更高明一些。读者对他自己,以及自己面前的书籍,要求的越多,获得的就越多。
阅读的艺术在尽可能掌握住每一种讯息的技巧。成功的沟通都发生于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讯息,刚好被读者掌握住了。作者的技巧与读者的技巧融合起来,便达到共同的终点。拿同样的书给不同的人阅读,一个人却读得比另一个人好这件事,首先在于这人的阅读更主动,其次,在于他在阅读中的每一种活动都参与了更多的技巧。这两件事是息息相关的。阅读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包含了大量不同的活动。要达成良好的阅读,这些活动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人越能运作这些活动,阅读的效果就越好。
阅读的四个层次
阅读不一定能提升读者的理解力,收获程度取决于读者的主动程度与技巧。阅读一本书,一定要提出四个基本问题:一是整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二是作者细部说了些什么,怎么说的?三是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四是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带着这四个问题进行阅读,才可能获得你需要东西。
阅读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四个层次。这个阅读层次通常是在小学时完成的,是进入更高阅读层次的先决条件。
检视阅读是一种训练有素的快速阅读。方法一为略读:快速地浏览书衣提供的诸如书名、宣传文案、序、目录、索引等讯息,随意翻读内文;方法二为粗读:读一本难读的书,必须从头到尾读完,不停顿思索或查询任何不懂的地方,初步了解书的类别与内容。检视阅读约略于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分析阅读在掌握书籍的内容大意外,更求读者对书的主旨论述有更深一层的诠释,进而对书做出评价。
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分析阅读的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你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双X光船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那是你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分析阅读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依照书的种类与主题来分类。使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什么。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出来。将全书的大纲列举出来,并将各个部分的大纲也列出来。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第二阶段是诊释一本书的内容。包括诊释作者的关键字,与他达成共识。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知道作者的论述是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重新架构出来。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没解决的。再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没解决的问题。第三阶段是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在说出评论之前,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批评观点有几个特别标准:能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知识错误、不合逻辑或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阅读的最终目标是主题阅读。在做主题阅读时,第一个要求就是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来说,所牵涉的绝对不是一本书而已。第二个要求则是要知道应该读的是哪些书?在主题阅读中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准备阶段,另一个是主题阅读本身。准备阶段是针对你要研究的主题,参考图书馆目录、专家的建议与书中的书目索引,设计一份试验性的书目。然后浏览这份书目上所有的书,确定哪些与你的主题相关,并就主题建立起清楚的概念。收集到书籍后,浏览所有被认定与你主题相关的书,找出最相关的章节。根据主题创造出一套中立的词汇,建立一个中立的主旨,列出一连串的问题,所有的作者,或者至少大多数的作者都要能解读为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了他们的回答。然后将作者针对各个问题的不同意见整理陈列在各个议题之旁。各个作者之间或之中,不见得一定存在着某个议题。有时候,你需要针对一些不是作者主要关心范围的事情,把他的观点解读,才能建构出这种议题。分析这些讨论。这得把问题和议题按顺序排列,以求突显主题。比较有共通性的议题,要放在比较没有共通性的议题之前。各个议题之间的关系也要清楚地界定出来。
主题阅读与分析阅读的差异在于:后者适用于单一的作品,前者则以单一主题贯穿众多相关书籍;后者书籍为主体,读者必须进入其独特的语汇系统,了解其思想或论述;前者读者易客为主,各个击破相关主题之书籍、章节的语汇,建立自己的语汇与论述系统,解决某些问题或提出观点。是以主题阅读是最主动也研究性最高的阅读。
阅读的四种层次是累积渐进的,环环相扣,后一阶段涵容前一阶段的阅读技巧与能力,是完整的螺旋状阅读技巧。
好书能给我们什么帮助
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想变成一个更好的阅读者,你不能摸到任何书或文章都读。如果所读的书都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就没法提升阅读能力。你必须能操纵超越你能力的书,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只有那样的书能帮助你的思想增长。
因此,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你不只要能读得好,还要有能力分辨出哪些书能增进阅读能力。一本消遣或娱乐性的书可能会带来一时的欢愉,但不可能再期待其他的收获,这类书无法增进阅读的技巧。为了讯息而阅读,就跟为了娱乐阅读一样,没法促进心智的成长,只是脑袋里多了一些之前没有的讯息而已。
一个好的读者自我要求很高。你想要用来练习阅读技巧,尤其是分析阅读技巧的书,一定要对自己也有所要求。这些书一定要看起来是超越你的能力才行。你大可不必担心真的如此,只要你能运用正确的阅读技巧,没有一本书能逃开掌握。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技巧可以一下子像变魔术一样让你达到目标。无论你多么努力,总会有些书是跑在你前面的。这就是你要找的书,它们能让你变成一个更有技巧的读者。
有些读者会有错误的观念,以为阅读技巧不断提出挑战的书籍——都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中的书。一般人都相信只有科学作品,或是哲学作品才是这种书。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伟大的科学作品比一些非科学的书籍还要容易阅读,因为这些科学作者很仔细地想要跟你达成共识,帮你找出关键主旨,同时还把论述说明清楚。在文学作品中,找不到这样的帮助,长期来说,那些书才是要求最多,最难读的书。
在这里所谈的困难跟阅读一本烂书所谈的困难是不同的。阅读一本烂书也是很困难的事,它会抵消你为分析阅读所作的努力,每当你认为能掌握到什么的时候又会溜走。一本烂书根本不值得花时间去努力,甚至根本不值得尝试。
读一本好书,却会让努力有所回报。最好的书回馈也最多。这样的回馈分成两种:第一,当你成功地阅读了一本难读的好书之后,你的阅读技巧必然增进了。第二,长期来说这一点更重要——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读得更好,还更懂得生命。你变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识。你会成为一位智者,对人类生命中永恒的真理有更深刻的体认。
书的金字塔
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百分之九十九都对阅读技巧毫无帮助。许多书只能当作娱乐消遣或接收资讯用,扫描一下便够了。但有的书籍是学习的书——学习如何阅读,如何生活。只有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甚或万分之一的书籍合乎这样的标准。这些书是作者的精心杰作,所谈论的也是人类永远感兴趣,又有特殊洞察力的主题。这些书可能不会超过几千本,对读者的要求却很严苛,值得做一次分析阅读。你把这本书读过一遍,便可以放回架上。在阅读时,你的心智反应已经与书中的经验合而为一了,掌握了它的精髓。你的心智成长,理解力增加之后,这本书对心智成长不会再有帮助了。你用不着再读一遍,但可能要常常翻阅,找出一些特定的重点,或是重新复习一些想法或片段。
在几千本这样的书里,还有更少的一些书——很可能不到一百种——却是你读得再通,也不可能尽其究竟。如何分辨哪些书是属于这一类的呢?当你尽最大努力用分析阅读读完一本书,把书放回架上时,心中会有点疑惑,好像还有没弄清楚的事。如果你确知你错过了什么,就有义务立刻重新打开书来,厘清问题是什么。事实上,你没法一下子指出问题在哪里,但你知道在哪里。你会发现忘不了这本书,一直想着它的内容。最后,你又重看一次。你会发现书中的内容好像比记忆中的少了许多,原因是在这个阶段中你的心智成长了许多。你的头脑充实了,理解力也增进了。书籍本身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你自己。这样的重读,无疑是让人失望的。
但是如果这本书是属于更高层次的书——只占浩瀚书海的一小部分——你在重读时会发现这本书好像与你一起成长了。你会在其中看到新的事物——一套套全新的事物——那是你以前没看到的东西。你以前对这本书的理解并不是没有价值,真理还是真理,只是过去是某一种面貌,现在却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你到这时才会开始明白,最初阅读这本书时,它的层次就远超过你,现在重读时仍然超过你,未来很可能也一直超过你。这是一本真正的好书——伟大的书——可以适应不同层次的需要。先前读过的时候感到心智上的成长,并不是虚假的,它确提升了你。但是现在,就算你已经变得更有智慧也更有知识,还是能提升你,而且直到生命的尽头。
显然并没多少书做到这一点。这样的书应该少于一百本。但对任何一个特定的读者来说,数目还会更少。人除了心智力量的不同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不同。品味不同,同一件事对这个人的意义就大过对另一个人。你该自己去找出对你有特殊价值的书来,它能教你很多关于阅读与生命的事情。这样的书你会想一读再读,帮助你不断成长。
生命与心智的成长
有一种很古老的测验——目的在于找出对你最有意义的书目:如果你将在一个无人荒岛度过余生,或至少很长的一段时间,而假设你有时间作一些准备,可以带一些实用的物品到岛上,还能带十本书去,你会选哪十本?
试着列这样一份书单是很有指导性的,这不只是可以帮你发现自己最想一读再读的书是哪些。事实上,和另外一件事比起来,这一点很可能是微不足道的。那件事就是:当你想象自己被隔绝在一个没有娱乐、没有资讯、没有可以理解的一般事物的世界时,比较起来你是否会对自己了解得更多一点?
你或许会觉得这样想象有点稀奇古怪,不太真实。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跟被放逐到荒岛上的人没什么两样。面对的都是同样的挑战——如何找出内在的资源,过更美好的人类生活的挑战。
人类的心智与身体的截然不同。身体是有限制的,心智却没有限制。其中一个迹象是,在力量与技巧上,身体不能无限制地成长。人们到了30岁左右,身体状况就达到了巅峰,随着时间的变化,身体的状况只有越来越恶化,而头脑却能无限地成长与发展下去。心智不会因为到了某个年纪死就停止成长,只有当大脑失去活力,僵化了,才会失去了增加技巧与理解力的力量。
这是人类最明显的特质,也是与其他动物最主要不同之处。但这种特质也潜藏着巨大的危险。心智就跟肌肉一样,如果不常运用就会萎缩。心智的萎缩就是在惩罚不经常动脑,它可能要人的命。除此之外,似乎也没法说明为什么许多工作忙碌的人一旦退休之后就会很快死亡。他们活着是因为工作对心智上有所要求,那是一种人为的支撑力量,也就是外界的力量。一旦外界要求的力量消失之后,又没有内在的心智活动,便停止了思考,死亡也跟着来了。
电视、收音机及其他天天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娱乐或资讯,也都是人为的支撑物。它们会让我们觉得在动脑,要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但是这些外界刺激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像药品一样,一旦习惯了之后,需要的量就会越来越大。到最后,这些力量就只剩下一点点,甚或毫无作用了。这时,如果没有内在的生命力量,我们的智力、品德与心灵就会停止成长。当我们停止成长时,也就迈向了死亡。
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