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更要做到》
前言
追求卓越、渴望富强,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也许正因如此,2004年仲夏,我们请来了世界上最成功、最强势的“全球第一CEO”,在北京举办了为期4天的“2004年杰克·韦尔奇与中国企业高峰论坛”。
在这次有2000多名中国工商界精英参与的头脑风暴中,许多人都希望从杰克·韦尔奇那儿得到“一招灵”式的秘诀,但他们大多都失望了。而下面这段经典而简短的对话,却永远留在了许多人的脑海里:有中国企业家问:
“我们大家知道的都差不多,但为什么我们与你们的差距却那么大?”
这位通用电气前总裁、20世纪全球最杰出的经理人一字一句地回答说:
“你们‘知道’了,但我们‘做到’了。”
1原来,这平庸与卓越的差别不在别处,竟在“知道”还是“做到”这寥寥四个字上!
是的,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知道”固然重要,但如果仅仅停留在“知道”上,再好的理念、再好的原则、再好的诀窍、再高的智慧,也只是一些毫无意义的资料,最重要、最关键的是“做到”。可以说“做到为王”!
很简单,“知道”并不等于“做到”,而且远不等于“做到”。这正如人们都“知道”吸烟的害处,但真正“做到”戒烟的人却寥寥无几一样,要从“知道”到“做到”,还有极长的距离,还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然而恰恰在这个问题上,目前国人有个极大的误区,仿佛“知道”了,就大功告成了,就万事大吉了。正因为此,如今在我们周围,到处都弥漫着一种当事者沾沾自喜、而实际上可悲可叹的“知道文化”──什么都知道,说起来一套又一套,谈起来一个比一个头头是道,但就是做不到。
因此,如何改变这种只重“知道”、不重“做到”的“知道文化”,如何前进一步,从“知道”变为“做到”,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大问题。每一个希望从平凡走向卓越的个人、企业和其他组织都不能忽视它。令人欣喜的是,借助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人类智慧,通过自己长期艰苦的实践和探索,笔者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本书就将笔者寻找答案的过程和结果,一一呈现给大家。
我相信,读完本书后,大家就会相信并努力践行“知道,更要做到”这一理念,就会懂得怎样寓智慧于行动,寓伟大于平凡,寓成功于习惯之中了。
作者简介(图)
周士渊,著名演说家、习惯研究专家,是我国广义习惯的提出者和开拓者。上海宝山人,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留校任教后,曾陷入九死一生的绝境,肉体和精神几乎化为一片废墟,幸而得到无数善良人的关爱,加上他自身的顽强拼搏,才使他反败为胜,在生命的废墟上重新崛起。此后,他努力进取,不断探索卓越人生之路;1983-1988年旁听了北京大学的人文主干课程;后曾在全国各地巡回讲学,深受欢迎;1990年从清华园投身商海,曾任公司总经理、某跨国公司亚洲批发商会秘书长等职,成绩斐然;1998年后辞去一切商务活动,专职从事感悟人生、启迪智慧的成功学研究,并进行培训和公众演讲,以启迪更多的人走上卓越人生之路,曾在北京大学百年大讲堂、郑州人民会堂、石家庄人民会堂、湖南科技大学体育馆、广东兴宁文化广场等地进行大规模公众演讲。独特的经历、传奇的人生、不屈不挠的精神,使他的演讲既真挚感人、催人泪下,又激动人心、催人奋进,极富感染力。
作者现为清华大学兼职教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公众演讲特训营培训师、北京博士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高级培训师、北京卡耐基学校名誉校长。
所著《终生的财富》一书,曾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共青团中央颁发的“第八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奖”。在这本《知道更要做到》一书中,作者更是把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研究成果,提炼成了一种理念——知道,更要做到!希望人们寓智慧于行动之中,寓伟大于平凡之中,寓成功于习惯之中。
行动力告诉我们:知道不如做到
我的巨大的疑惑与好奇:一个隐藏着的成功秘密
在美国某公司的一次促销会上,销售经理请与会者都站起来,看看自己的座椅下面有什么东西。结果每个按照要求做的人都在自己的椅子下面发现了钱——最少的捡到一枚硬币,最多的有人捡到了100美元。
这位经理说:“这些钱谁捡到就归谁了,但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这样做吗?”与会人员用眼神和表情相互交换了意见之后,面面相觑,不明白经理的用意。最后经理一字一顿地说:“我只不过想告诉你们一个最容易被忽视甚至忘掉的道理:坐着不动是永远也赚不到钱的!”
是的,很多人都知道“坐着不动是永远也赚不到钱的”,要取得收获就要有所行动。但我们怎样行动才能取得成功呢?靠凝结着人类智慧的行动。
再多的知识、再伟大的智慧,如果不能应用到行动上,也将只是毫无意义的资料。同样,一个人的行动如果没有凝结着相应的知识和智慧,就只能是盲动,是没有意义的行动;只有凝聚着智慧的行动,才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才能够取得成功。
所以,知道,更要做到。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
经过痛苦的实践和长期的摸索,我终于找到了答案——一个凝结着毕生心血的答案。
这一切要从我那不堪回首的经历说起。
路漫漫兮,我上下而求索
那是个不堪回首的清华园之夜——1971年8月4日深夜,我由躯体健康引发了精神抑郁,又从精神抑郁导致精神崩溃。而就在那一夜,我下定了最后的决心,决意要离开这个我依然无限眷恋的世界(详情请见本书所附《一个关于我的真实故事》)。
当时的情景真是不堪回首啊!而就从那一夜、那一天开始,作为一个中国最高学府里的天之骄子,我顷刻间便从一条顺畅无比、充满希望的金色大道猛地跌进了一个深不见底的万丈深渊。而当我睁开双眼,发现自己已鲜血淋淋、气息奄奄,离死神仅一步之遥。
当我生命垂危之际,善良的白衣天使用她们温暖的生命之手,把我拉回了人间。但今后的人生之路毕竟要用我自己的双脚去走啊!我本已是绝望才做出了这样的事,而经历了那晚几乎九死而无一生的自我摧残,更是愈加地绝望了。可既然大家这样全力地抢救我,难道我还要重蹈覆辙吗?可不这样,我又怎么去走今后的路?又怎么去面对我无法面对但又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呢?
在这以后的10年中,也就是从我25岁到35岁这人生最宝贵的黄金岁月里,我面对的正是这种我无法面对但又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先后病休四五年、住院两三年、动了三次手术,成了清华园有名的重病号。而恰恰就在这时,“四人帮”粉碎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春天到来了。与我当年一起留校的同学几乎都上了研究生,他们一个个进修的进修,深造的深造,出国的出国,留洋的留洋,人人都摩拳擦掌,准备在未来的岁月里大干一番。可我呢?依然长病不起,孤苦伶仃,只能独自躺在病床上长吁短叹,不知这苦苦长夜、漫漫严冬何时才是尽头。
啊,
前路难,前路难,
难于上青天!
人生多少梦,
迷失红尘间。
……这就是那些年我最真实的写照!
但是,在这痛苦长夜和漫漫严冬里,作为一个脉搏还在跳动、脑中还有思维的人,尤其作为一个已受到水木清华那么多年熏染的人,我何尝不渴望黎明、不渴望春风、不渴望也能像我当年的老同学们一样,去伸展拳脚、施展才干,在我们这个新生的共和国大显身手啊!
因此那么多年,我虽躺在病榻,但醒着或梦着,脑海里却始终没有静息。我考问人生、探索成败、寻觅真谛,恍如当年的屈原,在漫漫的人生路上,上下求索。
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就在我考问人生、上下求索之际,书成了我最知心的朋友。我慢慢迷上了人物传记,迷上了励志读物,迷上了成功学,并日夜与它们为伴。这些书中一个个从逆境中奋起,并最终取得辉煌成就的真实故事常常令我热血沸腾,心潮澎湃。读着读着,甚至还会禁不住独自惊呼起来,并一连用几个惊叹号在旁边倾注我当时最强烈的感受。
是的,“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王安石这句千古名言说得多准确、多智慧啊!而我正是在这些书上、在我们人类这些最宝贵的精神遗产中,得到了慰藉,受到了启示,看到了希望,得到了力量,并又慢慢清晰了我生命的航向。而就在此时,一本使我的命运发生奇迹般变化的旷世奇书也在我的生命中出现了。
这本旷世奇书不是别的,就是被誉为“风靡西方商业世界的《圣经》”的《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这本旷世奇书写的是一个耶稣时代发生在中东耶路撒冷的传奇故事。由这个传奇故事,引出了十卷神秘而又神奇的羊皮卷。
可就在我研读书中那个传奇故事时,无意间却鬼使神差般地被其中一句话深深吸引住了。而你也许难以置信,正是这句话,引发了我一个巨大的疑惑与好奇;正是这个巨大的疑惑与好奇,揭开了我充满希望和力量的后半生的序幕。说到此我真有些感慨无穷——有时人生的重大转机缘于一本书,有时甚至只是关键的一句话!
一个巨大的疑惑与好奇
读到此,你脑海中也许也会产生一个巨大的疑惑与好奇——究竟这传奇故事中哪句话有如此魅力,竟能对你的人生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呢?
要了解这句关键的话,就请你先听我简单介绍一下这个传奇故事。
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耶稣时代,地点在中东耶路撒冷。当时有一位名叫海菲的喂骆驼的少年仆人,正在一个小村镇千方百计推销他手中的一件红色的羊皮袍。因为他的主人——当时世界上最成功的商人柏萨罗许诺,如果海菲能推销掉这件袍子,主人便可将自己成功的全部奥秘传给他,并让一个他看中的最美丽的少女做他的妻子。而当年海菲的主人曾在那里推销掉了几百件类似的袍子。
但哪里想到,历尽了千辛万苦,海菲不仅没能推销掉那件袍子,却在一个狂风呼啸的寒夜,由于不忍看到一个刚诞生在马槽里的婴儿受冻,把那件对他意义如此重大的袍子盖在了那婴儿身上,送给了这个全家人都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穷苦人家(据说耶稣2000多年前便是降临在当地的一个马槽里)。
当海菲返回驻地见到主人时,他无颜以对。因为他感到自己辜负了主人的希望,不仅没能卖出那皮袍,反而将它送给了素不相识的人。但没有料到的是,正是海菲的这一举动,最后打动了他的主人,使他下决心把自己珍藏了几十年的成功秘籍——十卷最珍贵的羊皮卷传给眼前这位纯正少年。而这位当初喂骆驼的少年仆人,按着这十卷羊皮卷上所写文字的指引,最后也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商人。这就是那个有关十卷羊皮卷的传奇故事。
了解了这个故事,我就可以向你介绍这故事中那句引起了我巨大疑惑和好奇、并使我后半生发生根本转变的话。
这句话是这样说的:
“这头一卷里隐藏着一个秘密,能领悟它的智者历史上寥寥无几。”
记得那天读到这句话时,不知为什么,我的双眼像被止住了似地不能动弹,而脑海随即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疑惑与好奇:
“这第一卷羊皮卷里隐藏着一个秘密,而‘能够领悟它的智者,历史上寥寥无几’。那如果我能把这个隐藏的秘密挖出来、领悟它,我岂不就成了‘历史上寥寥无几的智者?’”
当时,一想到此,我简直两眼放光、精神陡增,一种罕有的勃勃“野心”从我胸中升腾而起——我倒要看看这隐藏在第一卷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因此我暗下决心:即使掘地千尺,也要把这个秘密给挖掘出来,以让自己也跻身于“世界上寥寥无几的智者”之列。
“秘密”揭晓,大感意外
这说起来有点像《天方夜谭》,当我掘地千尺后,得到的结果,竟使我大感意外。
为什么?
原来,诚如我前面所谈,由于我的特殊经历,我在相当一段时间里痴迷于各种人物传记、励志读物、成功学,对于那些书中的许多成功原则——诸如情商、心态、创新、价值观、道德观、人际沟通、自我超越、自我突破等,早就耳熟能详、如数家珍,但当我怀着极大的好奇,对第一卷羊皮卷里那个隐藏着的成功秘密进行一遍又一遍地深究、细挖、筛选、甄别后,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严酷地摆在我面前,令我一时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
为什么?
因为这结论太出人意料了——这秘密竟是两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以至我们从小耳朵听得都快磨出老茧的字,两个毫无任何神秘色彩可言的字——
“习惯”!
你听了一定也大感意外吧——“怎么可能是这两个字呢?这两个字,怎么能配得上如此传奇的故事,如此伟大的商人,如此神秘的羊皮卷,和‘风靡西方商业世界的《圣经》’这顶如此迷人的桂冠呢?”
其实,当我最初明了这一点的霎那间,我内心何尝不是如此,简直有些“大惑不解”。
但是,随着我对这两个字的深入探究和挖掘,随着我近十年孜孜不倦地研究和实践,我当初的疑惑不仅慢慢化解了,而且“习惯”这两个字简直像一座丰碑,已越来越高地耸立在我的生命世界里,以致让我感到对这两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字,已经要去远远地仰视了……
“知道”远不等于“做到”
我的一个重大发现:“知道文化”
对“习惯”这两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字,我如今为何会像一座丰碑似地去远远地仰视它呢?
如果你深入了解了自从揭开那个谜底以后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你可能就会很容易理解了。
这谜底揭开后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以往自己从未深究的有关“知道”和“做到”的问题。因为有一天我似乎突然悟到了一个最普通的常识——“知道”不等于“做到”,甚至远不等于“做到”!
什么都知道,说起来一套又一套,谈起来一个比一个头头是道,但就是做不到。
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缘于我学车时轧死三个“警察”的故事。
大概在十年前,我到驾校学开汽车。在学车的几个月中,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挨骂。可以说,我年过半百加起来挨过的骂,恐怕也没有这几个月多。
一次,我们在教练场上经过一个十字路口,当时正值我在练车。
“左转弯!”右座上的教练突然对我发令。
“左转弯!”根据要求,我嘴里应了一下,同时战战兢兢地把着方向盘,向左转去。
你一定知道,刚学车的人把着方向盘都有些紧张,再加上教练场上来往车辆很多,因此很容易发慌,注意了这个,忘了那个,弄得手忙脚乱。等我好不容易转到左边道上,刚想松一口气,突然右边一声大骂,劈头盖脸冲我而来:
“你没长眼睛!你轧死一个“警察”知道不知道?!”
我听了猛吃一惊:怎么?我轧死了一个“警察”?!
还没等我回过神来,右侧的吼声又跟着冲了过来:
“你没看到那十字路中间画的圈?那是什么?是岗亭!岗亭里是什么?是警察!是警察,你怎么还敢大模大样轧过去?!”
后面这一骂,可把我给骂醒了——原来是这么回事!可我以前不知道啊,俗话不是说“不知道不为过”吗?
但问题就出在这“不知道不为过”上。这第一次也许是教练为了痛快痛快他的嘴,故意不先给你说,因此我确实不知道。那第二次我应该知道了吧,第三次更应该知道了吧。但没想到第二次过那儿,我又轧死了一个“警察”;而第三次呢,我又轧死了一个。到第三次,教练几乎怒不可遏了:“你轧死三个‘警察’了,你知道不知道!!!”时至今日,这教练的怒骂声仿佛还在我的耳边,令我终生难忘。这就是我学车时“轧死三个‘警察’”的故事。这件事也使我第一次想到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知道”和“做到”的关系。你看,我第一次确是不“知道”,第二次、第三次我“知道”了,但为什么还没“做到”呢?可见“知道”是一码事,但“做到”是另一码事。“知道”固然重要,但“做到为王”,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到”啊!许多重要的东西,如果我们“知道”了而没“做到”,甚至远没有“做到”,那就很值得我们思考了。
而伴随我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竟然引出了又一个令我吃惊的重大发现。
带有强烈中国印记的文化
我发现,在我们整个社会生活中弥漫着一种极强的、带有我们中国特色的文化——“知道文化”。
对此,只要我们稍加考察,便会发现如下现象:
我们谁都知道读书可贵,但究竟有多少人在经常读书?
我们谁都知道运动重要,但究竟有多少人在时常运动?
我们谁都知道心态关键,但究竟有多少人能善加控制?
我们谁都知道忠诚敬业,但究竟有多少员工确实如此?
我们谁都知道信守承诺,但究竟有多少商家做到这点?
我们谁都知道公正廉洁,但究竟有多少官员问心无愧?
我们谁都知道戒烟限酒,但究竟有多少烟民戒了烟、又究竟有多少酒仙限了酒呢?
……是的,“知道”却没“做到”,这在我们个人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中已变得俯拾皆是,见怪不怪,习以为常。而如果对以上种种我们尚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话,那对以下报道,我们就不能不好好反思、深刻反省了。
这篇报道写的是在泰国某著名旅游景点足以令我们每个国人都汗颜的事。
据报道,就在这个景点,就在这个世界各国旅客都熙来攘往的著名旅游景点,却处处醒目地用中文写着如下警示——
“此处不能进去!”
“此处不能洗手!”
“请不要骑上马背!”
“请不要骑上大象!”
“请保持清洁!”
……在这个世界著名旅游景点,全世界的游客都有,全世界的语言都有,全世界的文字都有,但为何惟独用我们特有的文字写着这样令人刺目的警示呢?难道我们不“知道”不应乱闯禁区吗?难道我们不“知道”不应在碧水中洗手吗?难道我们不“知道”不应骑到那些专供观赏的木马、石象上吗?难道我们不“知道”应该保持清洁吗?不,对于这些我们每个人全知道、全明白、全清楚!但既然全知道、全明白、全清楚,那为何人家还惟独用如此刺眼的方式专门向我们警示呢?
我认为这原因不是别的,而是因为我们全社会都弥漫着一种我们特有的、可悲可叹的、带有强烈中国特色的文化,这种文化摡括起来就是四个字——“知道文化”——一说起来全知道,一个比一个谈得头头是道,但就是应做做不到!这种“知道文化”几乎成了我们的专利,我们的印记,而且正在极大地侵蚀着我们的国民性,危害着我们的民族素质,降低着我们的国际声誉。难怪我国一位旅游界的前辈不无感慨地说,一到海外,我们的游客就特别容易辨认:一是过马路不走人行道的;二是上车抢坐不排队的;三是在公共场合大声聊天旁若无人的;四是向旅游车窗外随手扔易拉罐的;五是围着浴巾在宾馆过道内来回串门的;六是借豪华客房的台灯罩晒裤衩、晾胸罩的……
说到此,有关这种典型的“知道文化”的种种,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去反思、去反省、去研讨、去深究吗?
以上就是笔者所发现的、带有我们强烈中国印记的“知道文化”。
寻找“知道文化”的破解之道
关于“知道文化”的论断,不知你是否觉得笔者下得有些武断,很有些当年柏杨先生《丑陋的中国人》的味道,也很有些像当年的鲁迅,对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此刻,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觉得我与这两位先辈的内心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我之不同,一是因为我从当年“文革”的极端荒唐到如今我们中华的腾飞在即,仿佛看到了事物发展的一种内在规律性——否极泰来。因为很显然,当事物发展到某种极致的时候,其内部一定会凝聚起一种强烈的、伟大的,甚至是冲天的、势不可挡的力量,从而使事物从一个方向逆转到另一个方向,恰如我们阴阳两极的互相转变。因此我坚信,我们这种如今正引起越来越多国人强烈关注的“知道文化”,也一定会否极泰来,开始向着充满希望的方向迅捷逆转。
我之不同,还因为纵观中外古今,任何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国民性和民族性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变的、可升可降的,根本不存在什么天生的优劣之分。试想,世界上有两个以纯正、高贵血统自居的民族,他们如今也的确展现了一种令人羡慕的民族素质。然而就在半个多世纪前,他们一个在西方曾使几百万无辜犹太人惨遭不幸,一个在东方曾使几千万我们的同胞生灵涂炭,其行为现在回忆起来依然令人发指。因此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妄自菲薄、自惭形秽、自怨自艾。只要我们发现问题、正视问题、万众一心,尤其借2008年在我国举办奥运会的大好契机,全民动员、奋起直追,赶超他们只是个时间问题,就如我们这20多年来奥运会金牌的节节攀升。
当然,笔者与之不同,更因为笔者不仅从理论上找到了这一问题的破解之道,而且还以亲身实践,证明了这条破解之道的切实可行和行之有效,而这正是笔者在下面要一一向你展示的。
说到此,还请你与我一起回到那个久违的秘密,回到那个隐藏在第一卷羊皮卷中的那个只有“历史上寥寥无几的智者”才能领悟的秘密,因为我们正在急切寻找的“破解之道”,原来就在这个秘密之中。
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知道文化”的破解之道:“广义习惯”
在我们回到那个秘密,揭开“知道文化”的破解之道以前,请允许我先给你讲一个关于足球门将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西方一个著名的“足球之乡”。
一天,这个“足球之乡”的一幢居民楼突然发生了一场大火。刹那间,火势汹涌,人声鼎沸,浓烟裹着红红的火舌,眼看就要吞噬整幢大楼。
这时,楼下惊恐的人群猛然发现浓烟中一个阳台上,被困着一位妇女。那妇女怀抱着一个婴儿,正焦急万分,不知如何是好。
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人群中有人大喊起来。
原来,有人发现,一位妇孺皆知、最富盛名的足球门将正好在场。于是人们齐声大喊着让那位母亲快把那婴儿扔下来,扔给那门将,并自动闪开了道。
情急中,那位母亲果然看到了那位她十分熟悉的门将,于是,就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婴儿向他扔去,也顾不了其他什么。
那门将见婴儿朝自己飞来,便一个箭步扑过去,把那婴儿稳稳地接在自己手里中。
全场人顿时一片欢呼。
但哪知这个门将刚接过婴儿,便来了个使全场人都始料未及的动作——
只见他顺势把手中的婴儿向上一抛,随即便对准婴儿,飞起一脚。
“啊!”全场人几乎同时惊叫起来,一个个变得目瞪口呆……这就是有关一个足球门将的故事。这个故事也许多少有些虚构,但我听后却感慨无穷。
我感慨什么呢?
我感慨自己仿佛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两个字的含意。
这两个字便是“习惯”,就是隐藏在第一卷羊皮卷中的那个秘密,就是你我当初知道后都很有些大感意外的那个秘密。
而现在看来,我们当初之所以会不约而同地对此大感意外,很可能是由于这两个字对于我们来说过于熟悉,因此我们反而谁也未曾去深究过它——深究它的确切定义、深究它的科学内涵、深究它的内在规律、深究它对我们人类的无穷价值。
而上面所讲的足球门将的故事难道不值得引起我们的思索——如此奇闻,究竟原因何在?
原因当然既简单又肯定——那就是“习惯”,是因为习惯使然。
而正是听了这个故事,我对第一卷羊皮卷中的一句关键之话才恍然大悟:
“我们的行为受到品味、情感、偏见、欲望、爱、恐惧、环境和习惯的影响,其中最厉害的就是习惯了。”
是啊,这个故事不是再充分不过地说明了这一点吗——在所有影响我们行为的因素中,“最厉害的就是习惯”!
“最厉害的就是习惯。”请千万别疏忽了这句话。因为世界上每个人都最关心自己的命运和前程。而命运当然是由你的行为造成的——好的行为,造成好的命运;坏的行为,造成坏的命运。而现在我们清楚了,习惯是影响我们命运诸因素中“最厉害”的一种。既然如此,那你我从今往后怎么还能对这两个字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漠不关心,不给以足够的重视呢?按说我们应该将其放在首位才明智啊!否则我们何谈对自己的命运负责呢?而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命运都不负责任,那又何谈其他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老祖宗几千年前就留下的谆谆教诲,而如果我们现在连最基本的“修身”都不去做,那又何谈“齐家”、“治国”、“平天下”呢?
对“最厉害的就是习惯”的质疑
我们前面谈及了第一卷羊皮卷中的一个重要论断:在影响我们行为的诸因素中,最厉害的便是习惯。由于这一论断对我们人生太重要了,因此我们必须加以质疑,否则会贻误自己和他人。
那实际情形是否确实如此呢?
经过认真探索,我发现,实际情形确实如此。对此容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成了习惯,触发时通常没有中间过程
如果你仔细思考,是不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旦某种行为成了习惯,触发时通常没有中间过程。
实际上我们从刚才足球门将的故事中已经看到了这一点——由于他过于熟练那一整套动作,结果竟做出了那样不可思议的事。这原因何在?显然不在别处,而在习惯。由此可见,某种东西一旦成了我们的习惯,它就会不经我们的意识、越过我们的意识,立即产生相应的行为,这之间常常连起码的缓冲、过渡、中间过程都没有。
这就是习惯的厉害了,它竟能越过我们的意识自行其是、自作主张、为所欲为,连一声招呼也不打,就直奔它的主题和目标而去。因此一旦成了习惯,结果几乎就只能是必然。
我们人类的行为大部分是习惯性的
如果再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人类的行为大部分是习惯性的,这也是习惯的厉害之处。
比如说话,你的语速、语调、抑扬顿挫,甚至你惯用的口气等都可以说是习惯性的,是带有你强烈的个性特点的。因此别人一听,就知道是你在说话,而不是其他人在说话。
再比如走路:你的步速、节奏、力度、模样,是外八字还是内八字、是挺胸抬头还是弯腰驼背,甚至你走路时是前脚掌用力还是后脚掌用力、是鞋前跟磨得厉害还是鞋后跟磨得厉害等,这些几乎都是习惯性,是带有你强烈的个性特点的。
如果再仔细想想:
我们如何发问、如何思考、如何激动、如何生气,甚至生气时如何拉开序幕、如何渐入高潮、如何自下台阶等,这一切似乎也都是习惯性的,各有其特点、各有其模式(当然,以上种种都含有若干先天的因素,但主要是由后天不同环境所形成的不同习惯所致)。
据说对于一个抽烟的人,如何抽烟、如何吐烟圈、吐出的烟圈是何形状等,这种种也几乎都是习惯性的。而正因为此,日本警方在5、6年前还成功抓获了一个潜逃了30年的恐怖集团女首犯。请看如下报道——《容貌易改,习性难变》:
日本警方10月8日在日本西部一个小城的旅馆中逮捕了潜逃了30年的重信房子。
为了捉拿这个创建了日本恐怖主义组织——“赤军旅”及其军事组织“赤军”的女人,日本警方费尽了心血。但是,有谁知道,重信房子竟是由于她抽烟时的一个小习惯被警方认出而被捕的。
据说,55岁的重信房子年轻时非常漂亮,可经过几十年的沧桑,容貌已今非昔比。但容貌易改,习性难变,重信房子非但依然抽烟,而且还能吐出完整的烟圈,如同吸烟斗一样。而就是这样一个看来毫不起眼的小习惯,使警察终于认出了她来……从以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人类的行为大部分是习惯性的,这应该毋庸置疑!既然如此,习惯之厉害也就可想而知了。顺便说,你刚才之所以能看到这条趣闻,实际也缘于习惯——因为我有剪报的习惯。
习惯是我们人类大脑最优秀的软件
经过深入思考,笔者还发现,习惯竟是上帝为我们人类大脑——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硬件特地精心配置的最优秀的软件(当然是指好习惯而非坏习惯),如果这一点没有错的话,那我们就更知道习惯的厉害了。
对此我们先来研究一例——2004年雅典奥运会最后一场中国女排与俄罗斯女排的殊死搏杀。
你思考一下,如此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激战,女排姑娘们绝大部分动作——接、传、扣、杀、弹、跳、腾、跃都是下意识的、是潜意识决定的。因为在如此快如闪电的拼杀中,就绝大部分动作而言是根本不可能有时间去思索的。在同一刹那,既有头的仰合、又有脚的跳跃、还有手的接应、更要有全身所有器官的高度协调配合。光靠我们即时的意识,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必须靠平时长期刻苦训练所形成的下意识和潜意识动作。
那这种下意识和潜意识动作是什么呢?
当然就是她们长期刻苦训练所形成的习惯。而这些习惯的形成过程和性状与电脑软件的研制过程与性状又是何其相似:习惯要逐步养成,电脑软件也要逐步研制而成;习惯养成后,会进入我们的潜意识,软件研制成后,会置入我们的电脑;习惯在一定条件下会自动自发、悄无声息地发挥作用,电脑软件也会在一定条件下悄无声息、自动自发地发挥作用……
想到此,笔者不禁要问:如果上帝为我们这个世界创造的最优秀的硬件是我们人类的大脑,那上帝是否会忘记去为这个最优秀的硬件配置最优秀的软件呢?如果上帝没有忘,那这种最优秀的软件又是什么呢?
笔者断言,与我们大脑匹配的这种最优秀的软件不是别的,就是习惯。或者说,习惯起码是其中的翘楚者。
如果笔者以上断言并不过分的话,我们是否又看到了习惯之厉害的又一侧面——试想,比尔·盖茨因为为电脑硬件配置最优秀的软件而成为世界首富,那如果我们终生孜孜不倦地为我们的大脑——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硬件去配置各种最好、最卓越、最优秀的习惯软件,那我们的人生又将是一种何等璀璨的情景啊!
综上所述,对影响我们人类行为的诸因素中,“最厉害的就是习惯”,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它影响和支配着我们绝大部分行为;它一经形成,便会直接产生相应的行为结果,没有最起码的中间过程;它更是上帝为我们大脑这个最优秀的硬件特地精心配置的最优秀的软件。既然如此,我们还能轻视它、小看它、忽视它和对它漠不关心吗?
“广义习惯”的提出
说到此,我们前面所谈的“知道文化”的破解之道实际上就在眼前了,但为了让这种破解之道对你的人生产生更加不可思议的巨大力量,在我将其最后揭晓之前,请你再与我一起先去解开一个疑团。我相信,一旦这个疑团解开,你的眼前就会一片豁亮了。
这个疑团是什么呢?
这个疑团便是当初我们一听到那个隐藏的、只有“历史上寥寥无几的智者”才能领悟到的成功秘密是“习惯”时,所不约而同产生的疑惑。
那为何我们内心都会不约而同地产生这种疑惑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在我们心目中,一想到习惯,自然就会想到“早晨起来要刷牙,饭前要洗手,不要随地吐痰,不要乱扔纸屑”之类。而在我们看来,这些习惯固然重要,但再重要,总不至于是只有“历史上寥寥无几的智者”才能领悟的成功奥秘啊!
是的,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疑惑所在。如今,一想到“习惯”,一谈到“习惯”二字,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这样理解,这也无可厚非。
即使打开我们最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对“习惯”二字,也基本上是这样解释的:
长时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动作、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也就是说,“习惯”二字就个人而言,主要是指长期养成的、种种不易改变的“动作”和“生活方式”。
那这两个字在西方最具代表性的美国又作何解释呢?
我从一本来自美国的畅销书——《习惯的力量》中看到了对“习惯”二字的如下解释:
1?一种重复性的、通常为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它往往通过对某种行为的不断重复而获得;
2?思维和性格的某种倾向。同时,在《美国传统词典》中也对“习惯”一词做了这样的解释,即一种习惯性的态度和行为。
读到这儿你一定恍然大悟了吧?原来东西方对“习惯”二字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是有极大差异的——我们所理解的习惯,主要是指各种习惯性的动作和生活方式,而西方所理解的习惯,则几乎涵盖了我们人类的各种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各种习惯性的行为、习惯性的态度、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习惯性的性格倾向等。
对此,又一本来自美国、风靡全球的超级畅销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也印证了这一点。据我所知,这七个习惯世界500强都在争相学习;更有人说,强盛的美国,就是由一大批高效能的人士组成的。
那这七个能使人变得高效能、甚至能使一个国家变得强盛的习惯究竟是什么呢?
它们是——
积极主动、明确目标、掌握重点、利人利己、设身处地、集思广益、综合平衡。
按我们理解,以上这些哪是什么“习惯”啊?!它们既不是什么习惯性的“动作”,也不是什么习惯性的“生活方式”,分明是一些作为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观念、原则、美德、态度、方法,而这些怎么能称其为“习惯”呢?可人家却堂而皇之地将这些全都称为习惯,统统称为习惯。
这当然也无可厚非,因为人家对“习惯”的定义便是如此,这是全社会约定俗成的。
现在看来,我们当初的疑惑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原来我们东西方对“习惯”二字的定义是不同的、是有着巨大差异的。
那怎么去弥合这条东西方的鸿沟呢?我们碰到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当今时代,又是一个正在向世界一体化迅猛发展的时代,这条鸿沟不弥合,将会产生许多歧义。
有鉴于此,经过反复思考和研究,笔者提出了一个“广义习惯”的概念,试图来解决这道难题。所谓“广义习惯”,是指长期形成的、不易改变的各种人的基本素质——如各种习惯性的动作、行为、态度、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情绪模式、性格倾向等。一句话,它是指我们在后天生活中“习”而成“惯”的种种个性特质。
“广义习惯”的提出,对我们有诸多益处:
第一,它包容和涵盖了东西方对习惯的理解,能有效地弥合双方对习惯理解的鸿沟。
第二,它使“习惯”二字又回归到了它的本义——“习惯”,“习惯”不就是“习”而成“惯”的意思吗?既然各种动作能“习”而成“惯”、各种生活方式能“习”而成“惯”,那为什么各种行为、各种态度、各种观念、各种原则、各种美德、各种思维方式、各种情绪模式、各种性格倾向等就不能“习”而成“惯”呢?
第三,它使我们的思路一下子变得十分简单明了了:既然习惯囊括了我们人生几乎所有最重要的后天特质,那我们就一定要有意识地下功夫,将这些特质一一化为习惯。由此,我们的人生之路,我们的自我修炼、自我成长、自我超越、自我突破之路也就变得十分清晰了。
“知道文化”的破解之道
实际上落笔到此,关于“知道文化”的破解之道已经水到渠成了。
我们能用什么利器来破解这“知道文化”呢?
显然是用“习惯”——用“广义习惯”,用只有“历史上寥寥无几的智者”才能领悟到的这种“广义习惯”。
因为很显然,当我们抓住了“广义习惯”所涵盖的各种决定我们命运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特质,当我们下功夫去将它们一一化为自己的习惯,这些特质就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我们的血液里,渗入到我们的细胞内,化入到我们的生命中。而到了此时,“知道文化”也就不攻自破了。因为既然成了习惯,你就一定会做到、必然会做到、肯定会做到。试想——
倘若终生学习已成了你的习惯,那你怎么能做不到时时学习呢?
倘若积极心态已成了你的习惯,那你怎么能做不到情绪高昂呢?
倘若锻炼身体已成了你的习惯,那你怎么能做不到时常锻炼呢?
倘若爱人如己已成了你的习惯,那你怎么能做不到慷慨热情呢?
倘若做事认真已成了你的习惯,那你怎么能做不到凡事负责呢?
倘若清正廉洁已成了你的习惯,那你怎么能做不到为官清廉呢?
倘若专心致志已成了你的习惯,那你怎么能做不到读书用功呢?
倘若观赛礼仪已成了你的习惯,那你怎么能做不到文明看球呢?
倘若遵纪守法已成了你的习惯,那你怎么能做不到奉公守法呢?
倘若企业优质产品、优质服务所需要的每一个细节、每一种规范、每一种量化标准成了每个员工的习惯,那我们怎么能做不到顾客满意、社会满意、老板满意、员工自己也满意呢?
……总之,“知道,更要做到”。当我们把我们所知道的各种最重要的观念、原则、美德、态度、方法都化为习惯,我们就不仅“知道”,而且一定会“做到”,必然会“做到”,肯定会“做到”。这是习惯的各种基本特性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也是本书所提出的最核心的理念。
也许你难以置信,但如果你翻开我们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便会发现,原来这还是我们人类几千年文明史的智慧结晶。
请允许我引经据典
“知道,更要做到”:人类几千年文明史的智慧结晶
“知道,更要做到”——架起“习惯”之桥,使我们从“知道”的此岸,抵达“做到”的彼岸——这是我们人类几千年文明史的智慧结晶。对于这一点,你听了也许会瞪大眼睛惊呼起来——这可能吗?
是的,听到此,你很可能会难以置信。但请你相信我此时对你的一片挚诚。因为作为一个年已花甲的长者,我没有必要在你面前将一样东西无限地夸大、拔高。
为了让我们对这个事关重大的社会问题有一个最恳切的探讨,请允许我引经据典,从以下几下个侧面一一加以阐述。我相信,当你耐心看完我的阐述,一定会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并会从内心深处确信我所谈的一切对你人生的价值。
人类先知最富睿智的箴言
为了与你一起来探讨这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人类的一些先知们在这个问题上最富睿智的箴言。
还记得我们儒家经典最有代表性的《论语》开篇第一句说的是什么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看,这儒家经典开篇第一句就出现了一个“习”字,就在强调“习”的重要和意义。而如果我们细细品味,这“习”不就是“学习”的“习”吗?
那我们老在说“学习”——企业要成为学习型企业,城市要成为学习型城市,国家要成为学习型国家——那究竟何为“学习”呢?
以上这句出自我们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之口的经典名言,不就再清楚不过地告诉了我们——所谓“学习”不是指别的,而是指“学”了还要不断“习”、时时“习”。因为只有不断“习”,才能温故知新;只有时时“习”,才能熟能生巧;而对许多其他东西,也只有不断“习”、时时“习”,才能“习”而成“惯”,才能变“知道”为“做到”。
可我们目前有多少人在“学而时习之”呢?依我之见,我们几乎大部分人都把“学习”两字的本义给忘记了。学而不习、知而不践、说而不行、言而不信,反倒成了时尚。
我们再来看看总结了我们几千年文化的《三字经》开篇第一句又是如何说的: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三字经》开篇第一句也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个“习”字,也在强调“习”的重要和意义。那这里的“习”是何含义呢?如果说《论语》中的“习”还有温故知新、熟能生巧的含义,那这里的“习”显然就完完全全是指“习惯”了。它分明就在告诉我们:我们人性原本是善的,先天的个性虽有差异,但总体差异并不是很大;而到了后来,我们人与人之间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异,也就差在这后天所养成的各种不同习惯上。
是的,我们人与人之间有如此大的差距,主要就差在这后天的习惯上。而正因为此,在《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由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孙云晓和著名心理学家张梅玲教授联合主编)一书上,你竟还能看到世界行为心理学鼻祖华生如下的一段经典名言:
给我十来个健康的婴儿,形体良好,并在我自己独特的世界里让他们长大,我担保随便从中挑选一个,就可以把他训练成我可能选择的任何类型的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巨贾,甚至乞丐和大盗,而不管他的天分、倾向、能力、职业和他祖辈的种族是什么。这位心理学大师的这段名言是否需要商榷,我们姑且不论。但如果他真要去实施,他将从何着手呢?毫无疑问,他一定会从习惯着手。而环顾我们四周,实际情形不正是如此吗?不同的环境,养成不同的习惯,不同的性格,从而带来不同的命运。关于这一点,哈佛历史上、也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就说出了下面脍炙人口的经典话语: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
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
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而古希腊几乎最富盛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则在2000多年前就说出了这样一句充满睿智的话:
人类的行为总是一再地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应了以上箴言,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则谆谆教诲我们:
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才能一辈子也用不尽。
谁是美国历史上智慧和财富的代表
为了进一步引经据典,为你阐述那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我特别想介绍一位代表了美国智慧和财富的典型人物。
在美国短短几百年飞速发展的历史上,究竟是谁代表了他们的智慧和财富呢?
据说当年在为100美元面值的美钞选择头像时,人们便碰到了这个问题——100美元是美钞的代表,因此他们必须在美国历史上选出一位在智慧和财富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经过精心挑选,人们选中了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年)。
那为何人们选中本杰明·富兰克林作为美国智慧和财富的化身呢?
这就要谈到他传奇而又辉煌的一生。
本杰明·富兰克林年少时只读了两年书便辍学去当了学徒。那么,这个学徒出身、只读了两年书的年轻人,在美国这样一个崇尚自我奋斗的社会里,最后究竟成就了什么呢?
他是个享誉世界的伟大的政治家,美国独立战争的主要参与人和《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
他是个享誉世界的伟大的科学家,是他揭开了雷电之谜并发明了避雷针,被歌德称为“第二个普罗米修斯”,被后人颂为“电学中的牛顿”。
他是个享誉世界的伟大的慈善家,是他出资建立了美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还襄助创办了美国著名的宾夕法尼亚大学。
此外,他还是个作家、画家、外交家、哲学家,还自修了法文、拉丁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
在1790年,84岁高龄的他,因患肌膜不幸去世后,当时美国最著名的诗人菲利普·弗瑞诺用这样的诗句悼念这位不朽的世界伟人:
帝王们辗转衰落于尘埃,
寻找一个继承者轻而易举;
举世无双的富兰克林啊,
却又有几人可与您匹敌!
你横扫了暴君的飒飒威风,
让九天的怒雷远远回避!读到这儿,你也许会惊叹:一个学徒出身、只读了两年书的年轻人,何以能使自己的人生如此辉煌?!
这个谜在富兰克林至今仍畅销不衰的自传中得到了揭示。
原来,年轻时的富兰克林尽管是个学徒,而且只读了两年书,但他却刻苦自学、嗜书如命,并强烈渴望着成功。
渴望成功,他便开始研究各种成功人物,试图从中找出成功的奥秘。
他发现各种成功人物之所以成功,最关键的是他们都有完善的人格。
深入研究后他发现,完善的人格应包括13种美德:节制、寡言、秩序、决心、节俭、勤奋、诚恳、公正、适度、清洁、镇静、贞洁、谦逊。
进一步研究之后他又发现,光知道这13种美德,还远远不够,正如他在自传中所说:“仅仅是抽象地相信完善的人格的价值,还不足以防止过失的发生。坏的习惯必须打破,好的习惯必须培养,然后我们才能有希望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始终如一、坚定不移。”
于是他开始了一种由他自创的独特的自我修炼:
我自己制作了一个小本子,每一项美德占据一页。每一页用红墨水划成7行,一星期当中的每一天占一行,每一行上注明代表礼拜几的一个字母。我用红线把这些直行划成横格,在每一条横格的头上注明每一项美德的第一个字母。在这横格的适当直行中,我可以记上一个小小的墨点,代表在检查当天的该项美德时所发现的过失。
……而为了督促自己和激励自己去做到这种严格的自我修炼,他在那本小册子上还引用了一句名言作为座右铭,以鞭策自己:
我要坚持到底!
若是上苍有灵,上帝必然喜欢美好的德行;
而上帝所喜欢的人必然幸运。他还写了一篇短短的祈祷文,置于小册子前面,每日必读:
啊,全能至善的上帝,慈悲的天父,仁慈的指路人!增添我的智慧,使我能够看清我真正的利益。加强我的意志力,使我能够执行智慧的命令。接受我对您其他子民的衷心的服役,作为我对上帝不断福佑我的惟一可能的报答。就这样,经过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刻苦修炼,那13种美德后来真地变成了他的习惯,由此便奠定了他一生成功的基础。在他79岁高龄时,他写了整整15页纸,记述了他的这一项伟大发明,因为他认为自己的一切成功与幸福皆受益于此。
富兰克林在自传中写道:
“我希望我的子孙后代能效仿这种方式,有所收益。”这就是代表了美国智慧和财富的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经典故事。听了以上故事,你有何感想?对于“习惯”二字的认识,你是不是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对宗教千古价值的追问
领略了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成功之道,我还有个重要的问题想与你探讨。
你知道在我们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哪一种文化现象有着最顽强的生命力和最巨大的影响力?
对于这个问题,我相信,你稍加思考,便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宗教!
的确,是宗教,一点都没有错。请问,世界上有哪一种文化现象能像宗教那样,生命力如此顽强、竟能绵延数千年而依然长盛不衰呢?有哪一种文化现象能像宗教那样,至今仍对我们这个世界有着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呢?
可一提起宗教,我们会将其与迷信、愚昧、教条等联系在一起,但如果它确是如此、仅仅是如此,那又如何去解释它如此悠久的历史和如此巨大的影响呢?
以上便是久久萦绕于我脑海的一个困惑,我对此百思不得其解。
但冥冥中有一点我确信:宗教一定有其价值所在!否则,它的影响怎么会如此深广,以至许多盛世皇帝、科学巨匠、世纪伟人都曾对它俯首称臣、顶礼膜拜呢?
那如果宗教确有其价值,其价值究竟何在呢?
你也许难以置信,经过我久久的思考,我发现有着如此顽强生命力和巨大影响力的宗教,其核心价值之一,竟然也是“习惯”!
你听了一定又会惊呼起来:这怎么可能?
的确,对于这个结论你听了一下子肯定难以接受。那就请你循着我的思考,与我一起做一次思想之旅吧。要知道,在“文革”那个年代里,我曾经也是个把宗教贬得一无是处的人。
偷偷自学
许多年以前,在我与爱人结婚后,我便进入了一个伊斯兰家庭。因此我对宗教真正的思考,可以说是从进入这个家庭开始的。
进入这个家庭后,对伊斯兰教自然也逐步接近了。接近的结果是,我对它的好奇心越来越大,随之,困惑也越来越多。
你一定知道,在所有的宗教中,伊斯兰教几乎是“清规戒律”最多的一个。而正因如此,我爱人不希望我在她家里多问,生怕我“问”出什么。可我这个人偏偏是个又好奇、又好问的人,这下麻烦就大了。于是,我只能转入“地下”,偷偷“自问自答”式地自学起来。
没想到我这种“自学”还真管用,其结果让我大开眼界、大长见识。
对每天五次礼拜的困惑不解
我对伊斯兰教的一个巨大疑惑,便是它每天的五次礼拜。
不知你是否知道,最虔诚的伊斯兰教徒每天从早到晚要做五次礼拜(当然,礼拜会因人、因时、因事而有一定的灵活性)。这“五拜”名曰“晨、晌、晡、昏、宵”,时间是因季而变的(如2005年6月19日,这“五拜”的时间分别是早晨4点、中午1点、下午6点、黄昏7点40分、晚上9点30分)。如果有条件,这礼拜通常都要到附近的清真寺做。到了清真寺后,首先要 “净身”。所谓“净身”,就是用特殊的器具虔诚地洗手、洗脸、洗脚等。净完身后便进入大殿做礼拜。礼拜过程又十分严格,怎么站、怎么立、怎么跪、怎么拜、怎么男女分列,甚至连怎么朝向都有讲究,必须向西,因沙特麦加(穆罕默德的出生地)在我国西方。
听到这些,你一定会想:这不是再典型不过的形式主义、繁琐哲学吗?
是的,当初我嘴里不说,可心里也是这样想的。
但没想到,后来的一本书从根本上动摇了我,使我觉得有必要去重新认识宗教。
对宗教的再认识
这是一本名为《从穆罕默德到伊斯兰教》的书,是我和爱人到银川最大的清真寺参拜时买的。没想到正是这本书,揭开了久久萦绕于我脑海的疑团。
因为我万万没有想到,在我们看似种种繁杂的形式、教条背后,竟有着如此厚重的文化积淀。
还是让我们来看看那本书中对每天五次礼拜的种种是如何解释的吧:
每次礼拜,最多需时一刻钟。
如果我们在每天工作告一段落之后,到拜堂里做片刻的休息,便能调节我们的疲劳,使我们的精神得以安适、舒畅、焕发、恢复,还可以彻底反省自己的行为,以求人格道德进修一步。
我们礼拜的时候,周身各部都循环动作,像柔软体操一样,对我们的体格锻炼有极大的帮助。
礼拜有法定的有效时间,不得无故提前或延后,这是为了养成我们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礼拜有晨礼,我们可以吸收新鲜空气,策划一天应做的事;还可以让我们养成早起、做事有步骤的好习惯。
礼拜时,大家自动地排队,站立不许说话、喧哗、骚乱,这可养成我们团结一致、步伐整齐、循规蹈矩的好习惯。
礼拜时,必“拜主犹见主”,不麻痹、不苟且、不欠损、丝毫不错,这养成我们诚实、认真、全神贯注、目标专一的好习惯。
礼拜时,男女、小孩各分一班,同拜一个真主,毫无轩轾,这养成我们分工合作、一律平等的好习惯。
礼拜完结,必须共同祈祷,这养成我们工作有始有终、有辛苦才有收获的好习惯。
……看到这儿,这古老宗教的神秘面纱已经被撩开了。我想,你会和我一样,第一次对它有了一种崭新的认识:原来在这种种我们难以理解的形式背后,都有各种极为重要的价值,而且这些价值几乎都有着同一指向。
这指向是什么呢?
这指向不是别的,显然是 “习惯”——即通过种种看似繁杂的形式,将各种对我们社会、对我们人生最重要、最有益的美德逐步化为每一个、甚至整个社会的“习惯”!
对此,只要我们再看看那书上对礼拜前何以要“净身”的解释,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就会更清楚了:
我们洗手的时候,便想到要戒绝偷盗、赌博、杀人、放火,而要使用双手劳动生产、仗义疏财,去做好事;
我们洗脸的时候,便想到要戒绝干一切不要脸的事,以顾全“人”的脸面;
我们洗脚的时候,便要想到戒绝走邪路、为罪恶费力,而要走正路……读到这儿,你是否已经彻底明白了——原来这伊斯兰教礼拜前之所以要洗手、洗脸、洗脚,实际上是要通过这种形式,确保你每礼拜一次,必想到要做好事、顾脸面、走正路。而这样的结果,一天五次礼拜,你就必会想到五次;那一百天呢?必想到五百次;一千天呢?必有五千次。试想,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其不可思议的威力不就逐步显现出来了吗?——这做好事、顾脸面、走正路的美德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在潜移默化中变成了你的习惯,化为了你生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我们再想一下,倘若我们不是用这样的办法,而只是简单地告诉一个年轻人:“你应该顾脸面。”他当时也许会答应得很好,但一转身,就可能又去做那些不顾脸面的事了。
由此,我们难道还怀疑我们先人的超凡智慧吗?他们真可谓是一些先知先觉、大智大慧、超凡脱俗的人。因为道德的教化、习惯的培养,尤其是种种恶习的攻克,对于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是难题,有的甚至是束手无策的难题。但这些宗教家们以他们的大智大慧为人类找到了种种行之有效的破解之道,而且这些破解之道又经受了千百年历史和千百万人的检验。说到此,我们难道不应该对他们肃然起敬吗?而再联想到他们为此所遭受的巨大磨难,所忍受的巨大苦痛,所付出的巨大的牺牲,我们难道不应该对他们由衷地崇敬、崇拜吗?而也许正因为此,所谓“信仰”就是——对某种宗教和某种主义信服、崇拜而奉为言行的准则。
也就是说,揭开宗教信仰神秘的外纱,我们发现宗教信仰虽缘于我们对那些宗教家们的“信服”和“崇拜”,但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我们每个凡人的言行,即落实到我们每个人、每一天的每一言、每一行,落实到我们要把各种最重要的准则化为我们日常的言行习惯。这里的奥秘当然十分显见,因为各种有益而重要的言行准则,只有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千方百计地化为我们的习惯,我们才能不仅“知道”,而且必定“做到”、一定“做到”、肯定“做到”。否则,如果光“知道”而做不到,一切岂不枉然?
而当我们再联想到各种宗教都强调要“修炼”,都强调要戒这、戒那,都强调要信徒不断“念经”、“祈祷”、“做礼拜”,我们对宗教的核心价值之一就理解得更清楚了:它就是要千方百计地通过育成“习惯”、养成“习惯”以使我们实现——“知道,更要做到!”
综上所述,如果说宗教确是我们人类几千年文明史上一种生命力几乎最强、影响力几乎最大的文化现象,如果说它的核心价值之一又确是通过习惯之桥来达到我们“知道,更要做到”的核心理念,那我们完全可以斩钉截铁地说:我们的这一理念绝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来自我们先祖的伟大实践。它是我们人类几千年文明史的智慧结晶!
挖掘你的无限潜能
习惯是纲,纲举目张:无比神奇的新大陆
如果你读到这里,并没有因为我以上的絮絮叨叨而离开,那我既要深深地感谢你又要衷心地祝福你。
因为从现在开始的以下文字,你便能看到,我们所讨论的问题绝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最现实的问题。
它实际上会影响到你每天的心情是痛苦还是快乐、你的事业是失败还是成功、你的身体是病弱还是健康、你的家庭是不幸还是幸福,甚至它还会影响到如何实现你的理想、如何达成你的目标、如何培养你的孩子、如何解决你的难题、如何突破你的瓶颈、如何增强你的才干、如何鼓起你的钱包、如何使你变得更潇洒、更漂亮、更阳刚、更温柔、更“酷”、更“靓”、更生机勃勃、更魅力十足、更充满活力、更阳光灿烂……
说到此,你也许又要认为这是“天方夜谭”了。
但我还是要告诉你:不,这不是“天方夜谭”!
为什么呢?
因为道理很简单,正是借助了“知道,更要做到”这一核心理念,正是借助了我们人类几千年文明史所凝成的这一智慧结晶,我这个当年在清华园败得惨不忍睹的人与过去已判若两人。
如今的我,老当益壮,老而弥坚,仿佛自己还是早晨8、9点钟的太阳,仿佛一切才刚刚开始。
我不仅时常活跃于全国各地的无数会议室、报告厅、大礼堂,不仅能面对无数热情洋溢的听众激情满怀、情绪高昂、话语铿锵,而且居然还能铁树开花,枯枝发芽,以花甲之年在全国几个领域里先后获奖……
是的,如今的我确实变了,完全变了,变得与过去判若两人。而我之所以要这样掏出心来与你交流,是因为我坚信一个事实——
我行,你也行!我能,你也能!!
因为我们人类有着无限的潜能,因为你我都有无限的潜能,因为你远比我年轻。
试想,一个花甲老人尚能如此,一个灵魂和肉体曾是一片废墟的人尚能如此,你为何就不能呢?
当然,你也许会说,你有高学历,又是名牌大学毕业,所以你行,我不行,你能,我不能。
但请你看以下事实:
比尔·盖茨世界首富,但大学没有毕业;
张瑞敏中国经营大师,但高中没有毕业;
李嘉诚华人首富,但初中没有毕业;
成龙的功夫威振全球,但高小没有毕业……而本杰明·富兰克林呢?他代表了美国几百年历史的智慧和财富,但他却连初小也没有毕业,只读了两年书。
因此,问题不在学历、不在出身、不在年龄、不在背景,你完全不必望洋兴叹、妄自菲薄。
要知道,你的基因里同样带着我们人类所有智慧的遗传密码,你的身上一定潜藏着上天赐与你的无限潜能。问题在于你能否找到一把钥匙、一把能开启你无限潜能的金钥匙。
如果你能找到这把金钥匙,并能在一条扎实可靠的成功之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认真实践,那我相信,你也一定会像我一样,在人生的各方面都发生惊人、甚至是不可思议的变化。
因此,在这一章里我不准备谈古人、谈洋人、谈名人、谈伟人,我只准备谈一些我这个曾一败涂地的人如何发现自己的潜能、如何去打开自己的潜能宝库的真实故事。
她行,我为何就不行呢?
我给你说的这个故事,缘于2004年春《北京晚报》的一篇不长的报道:
昨天,家住南京市中央门五百村104岁的老寿星郭彩如,向外界郑重宣布:她将从2005年4月1日开始,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在南京、上海、北京、天津、武汉等大城市设立巡演擂台,接受75岁以上老人的挑战,不论男女,更无国界限制。比赛内容包括太极拳、太极剑、功夫扇、八段锦、十八法等竞技健身项目……她将通过比赛,以武会友,并从中挑选出全球2008位100岁以上的健康老人相约2008年奥运会,为奥运加油!看完这篇报道,我深深地被这位104岁老人的精神所感动。但最使我感动的还是这篇报道所附的照片。照片上这位104岁高龄的老人居然还能英姿飒爽地双腿劈叉,这真使我惊叹不已。我当时想,这老人的一身绝技一定是自小练就的,尤其是这劈叉,不自小练,常人根本就不可能有此功夫。
但不料就在这以后,我在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中看到了一期这样的节目:一帮大连的60岁左右的老太太要到澳大利亚演出,其中有一个劈叉的舞蹈动作难度较大,许多人都会了,但其中一位就是不会。怎么办?她只能独自刻苦练习。没想到,一个多月后,她居然也行了。
这个节目对我内心触动很大,因为它彻底破除了我心中的迷信,说明劈叉这种高难度动作我们常人完全能做到。你想,我们年龄相仿,她行,我为何就不行呢?
于是,决心向自己挑战,看看我这个老胳膊、老腿的人能否也练就这劈叉。为安全起见,我特地请教了我家楼上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的健美操教练。她告诉我,不要勉强,一点点谨慎地练,不仅没有问题,还有不少好处。听她这一说,我信心就更足了。
就这样,我这个年届花甲的老人真地开始上路了。我知道让自己实现这一目标,只要设计出一个容易做到的习惯就可以了。因为一样东西一旦形成了习惯,就一定会天天做;而天天做的结果,就是慢慢便会水滴石穿、水到渠成。
那我具体设计了一个什么习惯呢?
我要求自己从某一天开始,按照当时所劈的程度(开始当然劈不开,两腿肌肉是僵硬的),随着我默念的指令自然往下劈,不要有任何的勉强,完全顺其自然,指令念毕,我当天的训练也就结束了。
我默念的是一个什么指令呢?非常简单,就是以极快的速度念:“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二三四、五六七八,三二三四、五六七八……”一直念到“八二三四、五六七八”,因为速度极快,因此累计时间不过20秒或者30秒。
那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呢?当天我能劈开的幅度当然微乎其微,但我相信习惯的威力,只要天天做,就会形成习惯;成了习惯,就更会天天做。而这样日积月累,这劈叉怎么能做不到呢?别说劈叉,铁杵也能磨成针!这应该是一个最简单的道理。
就这样,几个月以后,这劈叉我真地轻而易举地做到了。而如今,每当我演讲中表演完劈叉,全场都会骤然响起惊叹不已的掌声。但我却知道在这掌声背后,与其说是毅力的价值,还不如说是习惯的力量。可以说,是一个简单易行的习惯,使我从“知道”变成了“做到”,将平凡化为了神奇。
神奇记忆术
我上面讲的故事,如果有兴趣,你也一定能做到。为了让你对此有更大的兴趣,让我再给你讲一个类似的故事。
这次的故事是关于神奇的记忆术,由于它涉及一些专门的技巧,因此我会说得更加详细些。
关于记忆术,你一定会极感兴趣,我们从小到大有多少东西要记忆啊!而假如你是个学生,过五关斩六将都要靠记忆。也许正因为此,人们往往会把记忆力的好坏,看成是人聪明与否和有没有前途的重要标志。
可你是否知道,在你的无限潜能中,记忆力是一种特别值得开发的潜能,因为它的潜力实在是太大了。对此,我只要举一个发生在我身上的近乎神奇的记忆表演,你就会看得很清楚了。
近乎神奇的记忆表演
2003年春节前,我在北京红塔礼堂与近千名中小学生中一起,听了一天的快速记忆课。那天临下课时,老师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我心里清楚,几乎绝大部分的人,“知道”了,也就“知道”了,不会去“修行”,因此最后的结果,也就是把这“知道”的全还给了老师。而我是懂得如何通过“修行”使“知道”变成“做到”的人,因此回家后我真地认真“修行”起来。没想到修行了不久,奇迹就在我身上出现了。
那是大概一个月后,经过不断练习,我自感记忆长串数字的能力的确在不断提高,于是有一天,我突然心血来潮,要我爱人写100位没有任何规律的数,看我到底能不能记住。记得那天我们是开车去超市,她写完这100位数后,便进去购物了。而我则坐在车里,独自设法去记这100位长数。
你可以设想一下,我们平时记8位电话号码也并不轻松,但现在却要记这100位长数,谈何容易,更何况我已是花甲之年。
但没想到,半小时后我爱人回来,除了一处请她稍加提醒外,我从头至尾将这100位数全都准确无误地背了出来。可这还不算什么,这之后我竟还能将这100位数倒背下来;而更绝的是,后来我请她随便从中抽出一位,比如“第56位”、“第32位”、“第92位”,我只要稍加思索,便能准确无误地予以回答。
奇迹是怎样产生的
那这奇迹是怎样产生的?这100位数我是怎样记住的呢?
我具体是这样记的:
我先把这100位数10个一行,写成10行。这应该说不难吧?
好,现在先看第一行。假设这一行的数字是这样的:
6850573413
如果我能将这10个数以一种极巧妙的方法记住,其余9行道理岂不相同?
那我怎么去记这10个数呢?
我将这10个数两两一组,分为5组,这样10个数就变成了5个两位数,即:
68,50,57,34,13
好,有了这5个两位数,我就把它们分别变为5个词。数字是抽象的,不易记;但词是形象的,容易记。
那这5个两位数我分别将它们变为哪5个词呢?
我一看“68”,脑海里立即会闪出“坦克”这个词,因为在我脑子里“68”这个数的代码(即能代表这个数的一种东西)就是“坦克”。同样,一看“50”、“57”、“34”、“13”我脑海里分别就会闪出“周春园”、“林彪”、“非典”、“女巫”几个词,因为这几个词也是这几个数在我脑中相应的代码。
看到这儿,你也许会好生纳闷:这5个数在你脑子里怎么会是这种代码呢?这些代码究竟是怎么回事,你为何要为这些数编代码呢?
请先别急,我一会儿会好好回答你,因为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现在我们先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设法去记住这5个词上。
这些词相对于那些数,的确形象了不少,但它们是分散的、孤立的,也不容易记。
那怎么办?
办法很简单,我们只要设法把它们串起来,串成一句有一定逻辑又有些荒诞的话就可以了。因为常识告诉我们,有逻辑的、荒诞的东西是很容易记的。
于是我们可以把“坦克”、“周春园”、“林彪”、“非典”、“女巫”这5个词串成这样一句话(你也可以试着用你的方法串):
坦克兵周春园对林彪恨之入骨,于是千方百计使他感染了非典,让他变成了一个面目可憎的女巫。你看,以上串成的这句话是不是既有些逻辑、又有些荒诞,记起来很容易?也许你只要默念两遍,就能深深地刻在你脑子里了。
而记住了这句话,一切就好办了——我们很容易从这句话,依次找出那5个关键词:坦克、周春园、林彪、非典、女巫;从这5个词,我们又可以很快将它们分别还原为那5个数:68、50、57、34、13;而从这5个两位数我们又可以将它们很快还原为第一行那10个数,即:6850573413。
有了上面那句话,将这10位数从尾背到头也会变得易如反掌:你看,这句话最后一个关键词不是“女巫”吗?“女巫”相应的两位数是“13”,那倒过来岂不就是“31”?同样,倒数第二个词是“非典”,“非典”对应的是“34”,那倒过来岂不就是“43”。用同样方法则这一行10个数从尾到头的排列就很容易背出来,应该是:3143750586。
那为何任意从中抽出一位,我只要想一下,也都能准确回答呢?
这其实也很简单。
比如你问:“第5位是什么?”
第5位一定是第3个词所代表的两位数的前1位。第3个词是“林彪”,林彪对应的数是“57”,这“57”的前1位是“5”,则第5位数应是“5”。你看,有多简单!
现在你明白这其中的奥妙了吧?而我前面不是把100位数分成了10行吗?实际上只要记住了第一行,记余下面9行的道理也完全一样——将每一行变成一句话,记住余下9句话不就可以了吗?
而如果我们再设法将每句的第一个词也串起来,串成一句很容易记的话,那我们岂不就很容易从第一句连到第二句,从第二句连到第三句,直至将这100位数整个都有秩序地串起来。
关键的一步
听了我以上介绍,你有何感想?是不是感到又新鲜又好奇?但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你一定纳闷,而且一定会问:刚才第一行那5个数“68”、“50”、“57”、“34”、“13”在你脑中的代码怎么会是“坦克”、“周春园”、“林彪”、“非典”、“女巫”呢?
这的确是个关键问题。因为很显然,如果你脑子中每个两位数都有其对应的代码,这些代码又形象易记,你一见到某个两位数脑子里立即能飞速反应出它的代码,那以上一切岂不就是一件轻而易举、谁都可以做到的事?
于是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做到这一步。这一步做到了,一切就水到渠成;这一步做不到,那一切就只是枉然。
现在问题又返回到了我们本书所讨论的最核心的问题上了—— “知道”了,但如何“做到”?如果做不到,那知道得再多、懂得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
而我们许多人就是在这一步上给卡住了,而且许多事情都是在这一步上给卡住的,我甚至敢打保票,那天与我一起在红塔礼堂听课的近千名小同学,绝大部分也都是在这一步上给卡住了。他们虽然知道了有关记忆的种种神奇,但他们身上却并没有产生奇迹。相反,这奇迹却出现在了我这位年届花甲的人身上。
因此,如何从“知道”变为“做到”,这里是一个关,这里有一道坎,成功与失败、快乐与痛苦、富足与贫穷、健康与病弱、圆满与不幸,往往就在这里分出了叉路。
那这奇迹如何会诞生在我这位年届花甲的人身上的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面对这个关、面对这道坎,我有一盏奇妙无比、法术无边的东方神灯——这神灯便是习惯,它能化为一叶轻舟,载着我很容易从“知道”的此岸,驶向“做到”的彼岸。
我的第一步行动
因此那天从红塔礼堂听完课后,第二天我就开始了第一步行动。
我知道要达到对长串数字神奇的记忆效果,关键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代码。如果所有两位数都有一个代码,而且这些代码都能编得确实很容易记忆,那问题就等于解决了一半。
于是我开始了第一步行动——为所有两位数编代码,目的是使一个个抽象难记的数,变为一样样形象易记的东西。
那什么东西形象易记呢?
根据记忆的规律,这样一些东西是很形象易记的:
有形状的东西容易记;
有色彩的东西容易记;
有声音的东西容易记;
有节奏的东西容易记;
有动感的东西容易记;
有性感的东西容易记;
有次序的东西容易记;
有逻辑的东西容易记;
有意义的东西容易记;
有夸张、幽默、荒诞、惊险、刺激的东西容易记;
……根据以上规律,我决定对从1到100的所有数都编码,因为以上我们谈到的两位数肯定都在这100个数中。但这样做工作量会很大,会望而却步。
怎么办?
这时那盏奇妙的神灯——习惯——就发挥其神威了:我给自己设计了一个习惯,每天只编10个码。第一天从1到10,第二天从11到20,这样每天就轻松多了,用10天不就编完了吗?
因此第一天我就对1到10这10个数编码。
那根据以上记忆的规律,‘1’这个抽象的数用什么作为代表,最形象易记呢?
“形状、颜色、声音、节奏、动感、性感……”我逐一在这些易记的要素中搜索。
“对了,可用‘树’来代表。‘1’这个数从形状看,多像一棵挺拔的树啊!”
就这样第一个代码我编好了,以后一碰到“1”我就用“树”来代表(你也可以用你相应更熟悉易记的东西来代表)。
那“2”呢?
“‘2’多像在水中游来游去的‘鸭子’啊!”
很快,第二个代码又编好了——“2”就用“鸭子”。
……
就这样,第一天用不到5分钟我就完成了任务。而依靠每天编10个代码的习惯,我真地只用了10天,就很轻松地为这100个数全都编好了代码(但在平时运用时,一般会选择使用两位数的代码,因为这样更容易记忆)。
谈到这里,有一个问题想顺便回答你。你前面不是纳闷过,为何一看到“68”、“50”、“57”、“34”、“13”,我的脑子里会立即闪出“坦克”、“周春园”、“林彪”、“非典”、“女巫”这些词吗?
知道了以上编码原理,现在这个谜就可以给你揭开了:
我们先看“68”为何是“坦克”。
1968年我们清华发生武斗,情况非常惨烈。当时我们班同学高晋占是“坦克手”,驾驶着由拖拉机改装而成的土坦克,在战场上运送物资。一天,他因事进城,但就在这一天,临时替他上阵的一位清华同学就惨死于对方的穿甲弹下。要不,我们高晋占那天也就给“壮烈”了。因此用“坦克”代表“68”,我印象会特别深,很难忘。
我们再看“50”。1950年我大弟周春园出生。我们手足之情,他哪年出生我当然难忘,因此我便用他的名字代表“50”。
再看“57”。不知你是否知道,文革中林彪为了谋害毛泽东,搞了个臭名昭著的《571工程纪要》,因此“57”用“林彪”代表印象会很深。
那“34”呢?你看,“34”两字的读音,多像那年可怕的“SARS”?因此用“非典”代表“34”,也许再妥当不过。
那最后一个“13”又何以是“女巫”呢?这道理很简单,在西方“13”这个数字是不吉利的,许多高楼没有13层,许多房间没有13号,因此用“女巫”来代表“13”,自有它的妙处。
通过以上种种,现在你知道了这编码是怎么回事了吧?我相信用这套方法,不出10天,你也很容易给这100位数编上代码。至于你编的代码和我是否一样,那没有关系,只要你自己容易记,也就行了。
以上是听完课后我所采取的第一步行动。
我的第二步行动
有了第一步,我为何还要采取第二步行动呢?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这100个数的代码我虽然现在都“知道”了,但真正要用的时候我还是没法“做到”。因为我对它们十分生疏、根本不熟,甚至前记后忘。
那怎么办?
此时那奇妙的神灯——习惯——又大显神威了。我又给自己设计了一个习惯:每天必须将这100个代码从头至尾背一遍,不多不少,就背一遍!
每天背一遍是什么概念?就是每天花上两三分钟时间。但没想到,就是这每天两三分钟,使这100个代码在我脑子里由生而熟,由熟而巧,以至到了后来,我只要一念数字,其代码立即会“倏”地一下,条件反射似地在我脑海里闪现出来。
而你想一下,当我走完了这第二步,对那100位数的顺背、倒背、抽着背不就功到自然成了吗?平凡不又化为神奇了吗?我们无限的潜能不又一次得到了不可思议地开发了吗?!
神奇健康术
习惯像一盏奇妙的神灯,它能极大地开发出我们的潜能,使我们变有限为无限,化平凡为神奇,将不可能变为可能。而你也许不会想到,正是习惯这一盏奇妙的神灯,能使你我都渴望的健康,也发生奇妙的、甚至可以说是奇迹般的变化。而这一点在我身上体现得再充分不过了。
你一定很难设想,我当年这个清华园有名的重病号现在是何模样,但我只要告诉你一件事,你就会有一个大概的印象,甚至你听了还会对我羡慕不已。
那是前几天,也就是在2005年6月28日晚上,我到我们小区的游泳池游泳。那是个颇具现代化的室内游泳池,泳池长33米,来回66米。你能否猜一下,我这个当年的重病号那晚一口气在那里游了多少个来回?
“51个”,也就是说我在那里一口气游了51个来回!我是从7点55分下水的(泳池两头都有挂钟),一直游到10点03分,总共2小时08分,脚没沾过地。
这就是今日的我,这个经历了近10年健康习惯洗礼的我。因为当你真的在运动、营养、心态、预防、治疗、保养等一系列环节上养成了众多习惯,当你真地下功夫通过习惯使“知道”变成了“做到”,你就会一天比一天变得更强健、更有力、更自信。而如今的我,实际情况确实如此。我不敢说自己已是个十足的健康人,也不敢说明天我的健康将会如何,但此刻我要告诉你,借由习惯这盏奇妙的神灯,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五快”的标准我几乎全部具备:
第一快是“睡得快”。
“睡得快”我的确是名副其实。用我爱人的话说,我现在是“枕头一沾就着”。
第二快是“吃得快”。
对“吃得快”千万别误解为吃饭要狼吞虎咽。吃饭一定要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这对你的健康将极为有益。“吃得快”在这里主要是指食欲旺盛、胃口好。因此用天津话说,我现在是“吃嘛嘛香”!
第三快是“说得快”。
在这方面我应该说的确是很不错的。我演讲时的语速绝不会比你慢多少,而且还从不拿稿,讲半天、讲一天,能一气呵成,还能把大家讲得像被打足了气、充足了电似的。因此我到企业做内训,老板会特别满意。
第四快是“便得快”。
这“便得快”表示肠胃功能较好。我现在差不多一天一次,进了洗手间,三五分钟就解决战斗,而且颜色和形状还都比较规范。
第五快是“走得快”。
你一定知道我国最著名的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吧?他提出“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运动是步行,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最好的心情是宁静”。而在这“最好的运动是步行”中,他认为最理想的步行应该是快走。
知道了这一观念后,从2003年9月25日开始,我下决心养成了快走的习惯。如今,两年过去了,快走已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每天快走十二三里地,还在每天的日记上累积我快走的里数,争取到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时,我能在我们院内用快走完成我那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举(到2005年7月7日,已累计快走13303里)。借此习惯,“走得快”对我而言,岂不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当你把“习惯”二字认真地用在对你我都如此重要的健康上,当你真的不是在口头上,而是在行动上将各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化为自己的良好习惯(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影响人类健康的五大要素中,遗传因素占15%、社会环境占10%、医疗手段占8%、自然环境占7%,而生活方式则占60%),当你对这一切不仅“知道”而且真地去“做到”,那你的健康状况怎么能不大幅度改善呢?你的病痛怎么能不有效地减轻甚至消失呢?你的情绪怎么能不因此而越来越快乐、越来越舒爽、越来越振奋、越来越高昂呢?
《一千零一盏心灯》的灵光闪现
以上我给你谈的种种,是否都近乎天方夜谭?而你一定知道,真正的《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民族的一部巨著——《一千零一夜》的别名。可你是否知道,受此启示,当年在清华园败得如此惨不忍睹的我,竟大着胆子,也试着要去创作一部类似巨著?“这不真的成了天方夜谭吗?”你听了也许会说。
是的,我的这个构想确有些像天方夜谭。但请你相信,如今我给你讲述时,我的这个雄心早已化为了蓝图,变成了我实实在在的行动。
听了我以上这番话,你一定难以置信。如果你确是这样,那就请你听我讲述一个关于《一千零一盏心灯》的真实故事吧,而且真实到我能追溯到它开始于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甚至是哪一天的哪一时、哪一刻。
故事之缘起
那是2000年11月8日6点22分。窗外,万籁俱寂。我坐在书房静谧而白晰的灯光下,铺开了稿纸,拿起了笔。
是什么促使我在这个初冬的清晨坐在静谧而白晰的台灯下,铺开了稿纸,拿起了笔呢?
原来就在前几天,我到外甥女家,她女儿正捧着一本薄薄的小书,津津有味地看着。我拿起一看,是台湾旅美作家刘墉写的,都是一篇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小巧而精美,抒发着种种的人生感悟。
“这不正是我一直想写的那种短文吗?!”我当时看了几乎要惊叫起来。因为这许多年来,我脑海里总有一些火花在闪烁。而每当心中“怦”然一动,我立刻会习惯性地打开笔记本,记下一个小标题,准备在日后写成一篇短文。没想到在不知不觉间,我竟积攒起了1062个这样的小标题(每个小标题我都认真做了编号)。但可惜的是,这些小标题始终沉睡在我的笔记本上,从未被人唤醒。
那天回家后,我的脑海里一直在萦绕着一个问题——既然自己正在研究习惯,既然自己被称为“中国研究习惯问题的专家”,那为何不设法让自己去养成一天写一篇随感的习惯呢?试想,倘若这个习惯养成,那些小标题岂不就会逐渐被我唤醒?更何况有此习惯,以后我就可以随时捕捉灵感的火花,日积月累,岂不就是一笔巨大而宝贵的精神财富?
但每天写一篇随感,谈何容易!我有这种能力吗?我有这种精力吗?我有这种毅力吗?我有这么多题材吗?我写的这些东西将来能被世人接受吗?……
那些天我内心一直在为此激烈地斗争着——这习惯我究竟是去养成还是放弃?因为我深知,这习惯一旦下决心开始,那就意味着从今往后我每天要额外地为它付出更多的艰辛、劳碌、思虑、心血……
但斗争的结果,我还是义无返顾地上路了。因为我确信这一习惯对我人生的重大意义,同时作为一个习惯专家,我决不允许自己本身是个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一位哲人不是这样说过吗:“构想再好,但1毛钱能买上一打;只有那些勇于把构想付诸行动的人,才是无价的。”而我就要做这种勇于把构想付诸行动的人。
……
以上就是2000年11月8日清晨那一刻我最真实的内心。就在那一刻我下了最后的决心,决心从那天起,养成每天清晨写一篇随感的习惯。而也就在那一刻,我抬头看了一下墙上的挂钟,记下了6点22分——这个对我而言将十分庄严、神圣的时刻。
而如今这个时刻真成了我生命中一个庄严、神圣的时刻。因为正是从这一刻开始,我养成了一日一文的习惯;正是从这一刻开始,我养成了天天写作的习惯;也正是从这一刻开始,许多思想的火花、灵感的闪光、难以割舍的情愫、已经流逝的往事就像涓涓细流,每天从我笔下汩汩流出……
《一千零一盏心灯》的灵光闪现
习惯这东西真是奇妙莫测。还记得当我下决心养成之初,那是何等艰辛,真可以说是咬着牙才坚持了下来。但哪想到这习惯一旦养成,当初的艰辛竟逐步演化成了无穷乐趣。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又一个的奇思妙想竟不断地从我的脑海里跳跃出来,以至弄得我常常兴奋莫名、难以自制。
记得最初我兴奋于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现在这一日一文已成为我的习惯。既然这样,100天岂不就能写100篇(当然,那仅仅是初稿),1000天岂不就能写1000篇!
100天100篇,1000天1000篇!天天写就会成了习惯,我怎么就做不到这一点呢?我肯定能做到!而既然我肯定能做到,那积累起来,岂不就是一笔巨大而宝贵的精神财富吗?!
就这样,我每天一篇,每天一篇,内心十分兴奋;再联想到100天100篇,1000天1000篇,兴奋中更有不少亢奋。
但哪知就在这亢奋中,有一天,我脑海里突然“倏”地一下,闪出个大胆而奇特的想法:
“西方有部名著叫《一千零一夜》,刘墉有本书叫《点一盏心灯》,那我有没有可能写一部书,这部书就叫《一千零一盏心灯》呢?!”
这简直是灵光一闪!那天,当脑子里闪出《一千零一盏心灯》这道灵光时,我眼前猛地一亮,仿佛天地万物都给照亮了似的——是啊,《一千零一盏心灯》,多响的书名!多亮的书名!!多确切的一个书名啊!!!我每写一篇,不就是与年轻人的一次交心?每一次交心,不就是点亮年轻人心中的一盏心灯?而如果我用3年时间,真能写出一千零一篇,那不就是名副其实的《一千零一盏心灯》吗?
就这样,我越想越兴奋,越想越觉得有道理,越想越觉得自己值得去为之奋斗。试想,倘若3年以后,不,倘若10年以后,我真能出一部《一千零一盏心灯》,那多神圣、多崇高啊!简直神圣、崇高得有些伟大了!而对于我这样一个当年曾想放弃生命的人来说,还有什么能比这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呢?!
因此,就从那一天开始,我每天清晨一日一文的劲头更大了,不管春、夏、秋、冬,不管元旦、春节,不管发烧、感冒,日日不辍、天天不断,向着那个伟大而神圣的目标挺进。我心中充满了豪情,脚下充满了力量!我几乎每天都能感受到一句箴言的伟大力量——高尚的品质,一旦与坚定的目标融为一体,它的力量就可以惊天动地,势不可挡!
是的,正是依靠这种可以惊天地、泣鬼魂的神奇力量,如今,当我向你提笔写上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已经可以骄傲地告诉你:我没有违背自己的诺言,我没有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一千零一盏心灯》我不仅想到了,不仅说到了,而更重要的是,我真地做到了!因为全部初稿我真地用1001个清晨,一篇不落地完成了。而完稿的日期是2003年8月8日,一个多吉利的日子啊!(如果你有兴趣计算一下,从2000年11月8日到2003年8月8日是多少天,那一定不多不少,正好是1001天!)
以上就是关于《一千零一盏心灯》的真实故事。那一盏盏心灯,记录着我对人生最深切的感悟和思考,也是我内心深处最真诚的坦露和表白。我多么希望有朝一日,这一盏盏心灯像一碗碗饱含着我浓浓深情的“心灵鸡汤”,能去滋养我们祖国的每一个蓓蕾、每一朵鲜花,去润泽我们祖国每一颗年轻、稚嫩而又充满了饥渴的心田!
为了实现以上宿愿,目前我正在对当年的初稿精心修改。我准备一年精心修改出100篇,变成薄薄而精致的一卷,呈现给我的读者;待10年完成10卷后,再集结成完整的一部,献给我所有年轻的朋友。现在我对第一卷的修改已近尾声,初定名为《梦回清华园——〈一千零一盏心灯〉卷一》,因为我在那里记录了许多我对母校清华的深情回忆。
《永恒的一刹那》(1)
在我这《一千零一盏心灯》的真实故事行将结束之际,你也许很想领略其风貌,为此,我特将其中惟一发表的一篇,向你献上(2001年7月25日发表于《北京青年报》),以供你窥一斑而知全豹。
可你也许不会想到,我这惟一发表的一篇,不是一篇一般的随感,竟是一首诗、一首长诗、一首我平生所写的第一首长诗。而你也许更不会想到,我这平生所写的第一首诗不仅得以发表,而且居然还在一次全国性的诗歌比赛中得了大奖,还在一次与香港著名歌手张明敏同台演出的万人广场晚会上,获得了爆炸性效果。
“这简直又是天方夜谭,怎么可能?”你也许会这样想。
如果你真是这样,那就请你耐下心来,再听我讲一讲关于这首长诗的近乎神话的真实故事。
你一定还记得2001年7月13日那个永远难以忘怀的仲夏之夜吧?
我相信你一定不会忘记。因为就在那一夜,我们全世界的华人几乎在同一瞬间不约而同地跳跃起来——我们久盼的北京申奥终于成功了!
再追忆一下那一晚你的狂喜之情吧!再追忆一下那一晚你和你们全家、你们全乡、你们全城和我们几乎所有华夏子孙的狂喜之情吧!
而那晚的我,那晚的我家,何尝不是如此呢?可以说一直到第二天清晨,当我和爱人一起在院内散步时,我们依然沉醉在这狂喜之中,以至于使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要表达、要倾泻、要喷涌的感觉,只是一时还不知从何突破。
但就在此时,就在这无法抑制的狂喜中,我的脑海突然像闪电一样,闪出了一道耀眼的光亮——那“一刹那”,也就是萨马兰奇拿着那张纸,宣布“北——京——”的一刹那,多罕见、多难得、多经典啊!因为就在那一刹那,我们莫斯科的代表几乎同时骤然腾起;而那一刹那在我家、在北京、在全国、甚至在全世界,情形不也同样如此吗?可以说我们全世界的华人在这一刹那几乎都同时骤然腾起。而这一切有谁指挥、有谁组织、有谁命令呢?没有,根本没有!这一切完全发自内心,发自我们全世界所有华夏子孙的内心!
就这样,萨马兰奇宣布“北——京——”那一刹那,我越想越觉太激动了。我心里清楚,刚才脑海那道耀眼的闪光不是别的,是灵感,它已帮我找到了表达我强烈情感的最佳突破口。而我平时就有抓住和记下灵感的习惯。因此那天我散步一回家,就立即找出了纸笔,也不管这纸笔的好坏,就飞速把这灵感——这“一刹那”和由这“一刹那”联想到的种种记了下来。因为我知道灵感这东西,往往一闪而过,你稍不留神,它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还记得那天我在纸上凌乱地记下那灵感不久,忽然想起每天清晨的那盏心灯还没完成。那今天这盏心灯写什么呢?思索中我突然像猛醒了似的——既然刚才记下了“一刹那”的灵感,那为何今天不以这“一刹那”为题写一篇随感呢?
说写就写,不能耽搁!我的脑子是热的,要趁热打铁!否则,过了几天,不就凉了;不就会像新鲜的水果、蔬菜,全蔫了?!
于是我坐在了写字台前,拿起了笔。由于当时我的大脑还处在狂喜之中、沸腾之中,各种思绪、联想还在奔涌之中,因此,当我下笔时,笔下竟像是在喷涌似的。结果,我这个从未写过诗的人,竟破天荒第一次喷出了一首诗,而且是一首长诗。而这首长诗不仅在当时得以全文发表,而且在2005年《北京文学》和北京朗诵艺术团联合举办的全国性的“‘新北京、新奥运’朗诵诗歌有奖征文比赛”中竟还获得总体第二名、二等奖第一名的优异大奖(请见《北京文学》2005年第七期)。更令我欣喜不已的是,在2005年9月17日内蒙古乌海市举办的一场《青春·草原·美文诵读晚会》上,我自告奋勇亲自上台朗诵了这首长诗。那天的晚会主要由三位来自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主持,香港著名歌手张明敏也应邀登台。而没想到在如此一场晚会上,我自编、自导、自演的这个长诗朗诵节目竟取得了轰动性效果。当我朗诵完走回嘉宾席时,许多嘉宾和朋友都纷纷起立,同我握手致贺。
作为一个从未有过诗作的人、作为一个从未在万人晚会上登台演出的人,能有此殊荣和幸运,应该是很值得庆贺的吧!下面就让我把这首获奖长诗全文向你呈上,让你也来分享我的喜悦和快乐,让我们在一起,再一次回到那个仲夏之夜,回到那个令我们所有华夏子孙终生难忘的一刹那吧:永恒的一刹那
——为申奥成功放歌这一刹那已成永恒,
它已深深镌刻在每个中国人心上;
这一刹那已成历史,
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将永远铭记。
这一刹那,使百年梦圆;
这一刹那,使屈辱扫尽;
这一刹那,使激情点燃;
这一刹那,使火山迸发;
这一刹那,使神州沸腾;
这一刹那,使环宇惊诧!
这是何等动人心魄的一刹那啊——
目不转睛、凝神屏息、心跳怦怦之后,
几乎在同一时、同一刻,同一分、同一秒,
当一个熟悉的词从一串陌生的外文后蹦出时,
刹那间,
无数黑头发、黄皮肤的人从荧屏前骤然腾起。
没有人命令,没有人指挥,没有人组织,
但几乎以完全相同的身姿骤然腾起。
《永恒的一刹那》(2)
人们激情迸涌、纵情欢呼、相互拥抱、喜泪横流,
任狂喜洒满不眠之夜的每一寸土地。
这一刹那何时有过?
天上人间,中外古今,
谁能说没有?
但无论哪一个一刹那,
都没有像这一个一刹那那样,
那瞬间是如此整齐划一,
那欢呼是如此排山倒海,
那不可抑制的情感是如此感天动地、动地感天。
我们在一个普通的客厅,
朋友已相聚在一起,
几乎不差分秒、不差毫厘,
当那个熟悉的词刚一撞击我们的耳膜,
刹那间,
我们全屋的男女老少也几乎同时骤然腾起。
我似乎感到,
这已成永恒的一刹那,
同时腾起在我家楼上、我家楼下,
同时腾起在整个京城、整个中华,
同时腾起在日月潭、在铜锣湾、在唐人街、在富士山,
也同时腾起在每一个有我们华夏儿女的地方。
世界上有哪一个一刹那
有如此众多的人同时骤然腾起?
世界上有哪一个一刹那
有如此众多的激情汇成山呼海啸?
世界上有哪一个一刹那
有如此众多的热血在一起汹涌澎湃?
世界上有哪一个一刹那
有如此众多颗心在一起狂蹦欢跳?!
人常说,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我却要说三百年球西,三百年球东!
谁说落后的一定永远落后?
谁说病弱的一定永远病弱?
谁说八年挫败,我们不能越挫越勇?
谁说百折不回,我们不能后来居上?
谁说卧薪尝胆,我们不能反败为胜?
谁说众志成城,我们不能梦想成真?!
是的,
二十一世纪定将是我们中华重新崛起的世纪,
二十一世纪定将是我们中华辉煌再现的世纪。
“中国是一头沉睡的巨狮,
当它一旦醒来的时刻,
整个地球,
整个世界,
都将为之震颤!”
凭什么为证?
就凭这一刹那—
公元2001年7月13日22时08分,
当“北—京—”两字
从万众瞩目的萨马兰奇口中蹦出的、
已成永恒的、
一—刹—那——!!!读罢这首长诗,你心中感触如何?这长诗是否准确地记录下了我们华夏文明史上那个最令人难忘的瞬间?是否再真实不过地表达了我们全世界炎黄子孙渴望中华重新崛起的强烈愿望?是否最忠实地再现了那一夜、那一刹那你我胸中那种最炽热、最真挚的中华情、爱国心?
而如果我不告诉你,有谁能想到这首诗竟出自一个从未写过诗的人,出自一个当年在清华学工科的人,出自一个曾经痛不欲生的人!这不是一个小小的奇迹又是什么?
《永恒的一刹那》(3)
而如果这确是一个小小的奇迹,那这奇迹的背后是什么呢?
是我的天资?是我的禀赋?是我的才华?
不,显然不是。这里最关健的,显然是习惯!是习惯的伟大力量创造了这奇迹!试想,倘若我没有随时抓住灵感的习惯,倘若我没有每天写一盏心灯的习惯,这奇迹能产生吗?肯定不能!由此我们不止一次看到了“习惯”二字对我们人生、对我们人类的巨大价值!
综上所述,是“习惯”使我这个年届花甲的人如今居然还能“劈叉”;是“习惯”使我如今居然还能轻松自如地记住100位数,并能倒背如流;是“习惯”使我如今居然还能在33米长的游泳池内一口气游51个来回;是“习惯”使我如今居然健康,“五快”标准样样俱全;是习惯不仅使我完成了《一千零一盏心灯》的初稿,而且惟一发表的一篇如今居然还是一首长诗、还得了大奖……想到这一切,谈到这一切,我能不感到习惯对我们人生的巨大价值吗?我能不从心灵深处感到它是我们人生之纲,抓住它,就能纲举目张吗?
习惯是纲,抓住它,你的人生就能纲举目张。试想,本来你对你德、智、体、事业、情绪、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那些最重要、最基本的观念、原则、态度、方法都只是一知半解、都只了解一些皮毛、都只停留在“知道”上。而如今你不仅“知道”,而且还能认真、虔诚地将其化为自己的习惯,那这一切你岂不就一定能做到;这一切你一定能做到,那你的各种素质岂不就一定在不断提升,你人生的各方面岂不就一定会变得越来越扎实、越来越坚强、越来越有力?
因此,抓住习惯这个纲吧,它会使你所有的良好素质落到实处,它会使你所有的方面逐步改观,它会使你眼前逐步展现一个本属于你的无比神奇的新大陆!
我相信,你我素质提高一小步,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就会提升一大步!因此让我们从我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每一点做起,从脚下的每一步做起。我坚信,人生的大厦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一个伟大民族的宏伟大厦也是这样逐步耸立起来的!
“知”与“行”
习惯“五动”理论:超级行动力的提升
从前面我们谈及的种种,你是否已经感受到了习惯的巨大力量?
我在《终生的财富》一书的扉页上就发表了我对此的感慨——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世界上最神奇的力量也是习惯!也正因为此,我认为良好的习惯,就是一个人“终生的财富”;培养良好的习惯,是对自己人生所做的最好的投资,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投资,是一定能让你终生获益的投资。
那习惯对我们何以有这样巨大的影响力呢?
经过近十年的实践和思考,我发现这与“知”和“行”这个最基本的哲学问题密切相关。
众所周知,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这个问题上有着里程碑式的建树。他姓名本身的变化,就是一个最经典的故事。
他原姓“陶”,叫“陶知行”。所谓“知行”,即万事一定“知道”在前,而后才有“行动”,因此这两者的关系应是“知”在前,而“行”在后。但他后来发现,“知道”是容易的,最难、最重要、最关键的应是“行”,而世人最容易忽视的也是“行”。
于是,为了提醒世人、警示世人,他干脆将“行”置于“知”之前,把自己的姓名由“陶知行”改为“陶行知”,意在表示“行”重于“知”,“行”胜于“知”。对于人的成功而言,“行动”比“知道”更为关键。
而《追求卓越》一书的作者托马斯·彼得斯和罗伯特·沃特曼辗转美国各地,花费数年时间,从数百家大小公司的第一手材料中筛选出了43家最卓越的公司,为世人精心提炼出了美国最优秀、最卓越企业成功的八大精髓:
崇尚行动
贴近顾客
自主创新
以人助产
价值驱动
不离本行
精兵简政
宽严并济你看,这八大精髓排在第一的不正是我们所强调的“行”、“行动”、“崇尚行动”吗?
因此“行”、“行动”、“崇尚行动”,无论对个人、对企业、对社会都至关重要。
那我们本书最核心的“习惯”与如此重要的“行动”究竟是何种关系呢?
经过我的深入思考和研究,尤其通过我亲身的体验,我发现习惯与行动起码有五大关系,我姑且将其称之为“习惯‘五动’理论”。
下面我对这“五动”理论一一加以阐述。
第一动:起动
“习惯‘五动’理论”的第一动为“起动”。要养成一个好习惯,光在脑子里转,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这个习惯养成的,还必须动,必须起动。
许多年前,我们全社会有一句特别有价值的流行语——“关键在于观念转变。”
我觉得这句话讲得太有道理了。因为许多东西之所以问题严重、之所以落伍,关键在于有许多陈旧的观念始终在脑子里制约着我们,控制着我们。因此我们要变,要前进,就必须首先从观念着手,将那些陈旧的观念转变为崭新的观念,否则,一切将无从谈起。因为观念犹如一粒种子,又仿佛是水之源,木之根,是一切的初始。种子出了问题,后面一定问题严重;种子是优良的,等于就开了个好头,后面就大有希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觉得有一种倾向是不是也值得我们全社会去关注——因为观念重要,因为种子重要,于是大家纷纷天南海北地去找观念,找种子。结果种子是找了一大堆,但却只堆在自家库房里,时间一久,反而发霉、发烂了。
在我看来,观念的种子再重要,但它毕竟还是种子。最终论英雄的,还要看它能不能在你的土地里结出沉甸甸的属于你的果实。因此,你种子再多、再好,但如果你只是将它们堆在库房里,那它们就永远只是一堆种子而已。
那我们强调习惯是什么含义呢?
我们强调习惯,就是指当我们有了许多观念的良种以后,不要只是将它们堆在库房里,而要对它们进行精心筛选,选出其中最适合自家水土、气候的良种;选好后,就要将它们适时播下去;播种以后,还要给它们培土、锄草,除虫、间苗、施肥、灌溉、整枝、剪叶。因为,没有春天的播种,哪来金秋的收获;没有辛勤的耕耘,哪来累累的硕果?
而我们“五动”第一动的“起动”,便是指及时播种,即一旦我们下了决心要养成某个习惯,就要立即起动,千万不能明日复明日,千万不能只在脑子里转。如果是那样,那这习惯是永远不可能养成的,这金秋沉甸甸的谷穗也永远不会是属于你的。
第二动:百动
要养成习惯,第一动是“起动”。那起动后第二动是什么呢?
第二动是“百动”。
何为“百动”?
“百动”就是“起动”后,要不断地“动”、足够地“动”、一直动到习惯养成为止。这很像你烧开水,要不停地烧、不断地烧,一直烧到100度烧开了,你才罢休。
说到此,我想了那位20世纪全球最杰出的职业经理人杰克·韦尔奇所说的一句经典名言:“一旦你产生了一个简单的、坚定的想法,只要你不断地重复它,终会使之成为现实;提炼、坚持、重复,这是你成功的法宝;持之以恒,终将达到临界值。”
我想,杰克·韦尔奇这里所说的“只要你不断地重复它”、“坚持、重复”、“持之以恒”,指的也许就是要不断地“动”,要足够地“动”,要“百动”。因为只有不断地“动”,只有足够地“动”,只有经过“百动”,一个坚定的想法,一种重要的观念,才能变成习惯,才能变为大家的行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毕竟,“做到”才能“为王”啊!
在这里,有一点我想特别加以说明。我之所以在这个“动”之前冠以一个“百”字,意在强调我们对这个“动”是有严格的量化要求的。因为量变只有到足够的程度,才能发生质变。
就如我们烧开水,烧到90度不开,99度不开,99?9度不开,99?99度也不会开,只有烧到100度才能开。在习惯培养上也完全如此,你必须动到足够量,这习惯才能养成。否则,尽管你也动了,但因为量不足,这习惯还是无法养成,结果“行百里者半九十”,中途而废,岂不可惜。
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憾事简直俯拾皆是。
我们的家庭、学校、企业、社会都在讲“养成教育”,都在试图培养各种良好的习惯,可惜的是我们往往缺乏耐心或不明此理。
水烧到40度就烦了,到50度就没有耐心了,再到60度就失去信心、认为烧不开放弃了。而放弃的结果,水岂不就凉了。可过了一阵,我们渴了,又想喝水,于是又60度、70度、80度地烧,结果又没耐心,又放弃,水又重新变凉……
试想,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全社会在这问题上岂不总在烧夹生水、总在做夹生饭,这对我们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是一种多么巨大的浪费啊!而实际上,如果我们一直烧下去,坚持烧下去,一直烧到100度,这量变怎么能不发生质变?这水怎么会烧不开?这习惯怎么能养不成呢?
第三动:自动
一旦你坚持不懈,做到了“百动”,量变真的就会发生质变——你所渴望的、将使你终生受益的习惯就养成了。而到了这个阶段,一种奇妙的现象就在你身上产生了——“自动”。
什么叫“自动”?
不用问,自动就是无须监督,无须压力,你自己就会动;自动就是这样动了,你内心就舒服,不这样动,你内心就不安;自动就是有人在,你是这样,没有人在,你照样这样;自动就是你一定会这样动,而且一定会保质保量地这样动。试想,这对全社会将是一种多么求之不得的情景啊!因为很显然,哪一个企业不渴望自己的员工能这样“自动”?哪一个家庭、哪一所学校、哪一级政府不渴望自己的孩子、学生、百姓能这样“自动”?而也许正因为此,一本名为《自动自发》的书引起了全社会广泛的青睐,许多老板、官员趋之若鹜,以少有的“大度”,让自己所有的员工、让自己的部属人手一册。但细想起来,要你的员工自动自发、要你的部属自动自发、要你的孩子自动自发、要你的学生自动自发、要你的全体百姓自动自发,难道能离开习惯、离开对各种好习惯的培养吗?不能!一定不能!舍此没有他途!这已为我们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所证明,更为我们人类所有各民族的文明史所证实!
习惯到了“自动”阶段,对社会意义如此重大,而对我们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细想一下,一旦你在人生各方面养成了各种好习惯,这将是一种多么理想的状态啊——你既无外压,也无内压,却总在做着有益于自己也有益于社会的事;你每天的安排既紧张、有序,又充实、舒心;你做起事来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却又张弛有度、高效卓越;你无论内心情感还是与人相处都因有许多良好的习惯而愉悦欢畅、如鱼得水……
一旦到了这个层次,这对我们将是一种多么自在、理想、美满的人生状态啊!
第四动:永动
过了“自动”,又一种奇妙的状态出现了,那就是“永动”。
那何谓“永动”呢?
“永动”就是你总在动,总在自觉地动,总在经年累月地动,总在默不作声地动。
这是什么呢?这实际就是毅力。而有谁能想到,这人人称羡、向往而又自感遥不可及的毅力,原来竟源于习惯!
对于毅力的价值,我不说你也清楚。闻名于世的麦当劳创始人克罗克就曾说过:“在世界上毅力是无法替代的。天赋无法替代它,有天赋却失败的人比比皆是;才能无法替代它,有才能却失败的人时时可见;教育无法替代它,受教育却失败的人处处可闻。只有毅力是无所不能,所向披靡的。”
对此,我仿佛觉得自己便是这方面最能经得起检验的绝佳典型。
为什么?
因为年轻时的我,是一个绝对没有任何毅力的人。当年,在我痛苦得要离开这个世界前,我对自己的失败不断反思。反思的结果,我把自己没有毅力、只凭小聪明做事,看成是导致自己人生走向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如今年届花甲的我,情形如何呢?我铁定自己是个极有毅力的人。这不是凭我怎样说,而是凭我用实际行动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做出来的。
你看,我从2000年11月8日下决心养成一天写一篇随感的习惯以来,到现在已近5年了。在这5年间,我几乎每天清晨5点钟左右会起床写作;我书房的灯,几乎每天清晨都是亮的;我的《一千零一盏心灯》的初稿真地用1001个清晨,一篇不落地完成了。我能做到此,能说我没有毅力吗?那这毅力源于何处?不是源于别的,而是源于习惯。
为了使自己的演讲轻松活泼、更能为大家接受,从1998年12月6日开始,我决心培养自己的幽默感。为此,我每天都会在我自制的“随身宝”上,用简单的几个字记下一个我所见、所闻或所悟到的小幽默。屈指数来这习惯已有近3000个日子了,我这方面自然大有长进。2005年1月22日我受南京《市民学堂》邀请,在南京大行宫会堂面对1400多位市民作了“习惯改变命运,习惯铸就未来”的主题演讲。第二天,《南京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相关报道和我演讲时的特写镜头,并在第二版以大半个版面予以详尽报导。而就在第二版的最上端,编者以这样的文字作为导读:“激情、欢笑、互动、参与,演讲者声情并茂、幽默风趣,听众被深深吸引,演讲结束后还迟迟不肯离去……”我的演讲能有如此反响,能得到如此好评,与近3000个日子每天那一个个小幽默能没有关系吗?而如果这也是一种毅力,那这毅力源于何处?显然,它也源于习惯。
我上面提到的“随身宝”是我几乎每天都带在口袋里的一张折叠的复印纸。那是从1998年4月开始我自己设计的一张每月日程表。它一折叠就可随时放在口袋里,用起来十分方便。那上面记着我每月的安排,每星期的安排,每天的安排。每一天我都会尽量按重要程度的顺序,列上我起码要做的6件事,当然还一定会用寥寥数字,记下一个小幽默。那表格的背面,我记着一些随时看到的、听到的最精彩的话语,同时还记着我必须背诵的一些名言警句。而到了一月之末,我都会将原始的空白月历复印一份,供下个月使用。这“随身宝”在7、8年来几乎天天伴着我,给我的身心、事业带来巨大的好处。正因为此,从1998年4月到2005年8月累计88份“随身宝”,我都珍贵地保存下来了。能做到这些,你能说我没有毅力吗?而这毅力源于何处?不也缘于习惯吗?
至于有关我坚持锻炼的毅力,则可以追溯到25年前一个难忘的日子——1980年4月14日。因为就在那一天,我从校医院住院病房偷偷溜进了母校的二教会议室,在那里参加了清华园十年浩劫后的第一期气功学习班。而当时的我,可以说贫病交加,久病难愈,前途一片渺茫,不知这漫漫黑暗何时才是尽头。
但没想到就在那一天,我看到了自己健康的希望、人生的希望,同时第一次知道了健康除了躺在病床上靠医、靠药之外,最关键、最重要的要靠自己。于是就从那天开始,我练上了气功,踏上了向自己要健康的道路。多少年后,我在气功的基础上增加了步行;又多少年后,我将步行转为每天一个小时左右的快走;而从2005年起,年届花甲的我,又将每日锻炼转为游泳、快走、兼以气功。这25年来,多少个酷暑严寒,多少个春夏秋冬,我日日不辍,月月不停,年年不断;而25年坚持锻炼的结果是(当然,还有其他各种手段的配合),我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好,以至出现了我前面所谈到的种种健康奇迹。我能25年如一日地每天锻炼至今,你能说我没有毅力吗?当然不能!但这毅力来自何处?显然也是习惯,是每日运动的习惯,是坚持锻炼的习惯,是健康主要靠自己主宰的习惯!
因此,别再对有毅力的人盲目崇拜、盲目迷信了,别对自己总是妄自菲薄了。我虽不敢说习惯就等于毅力,但至少毅力要通过习惯来体现。因为我所有看似很有毅力的行为,实际上几乎都源于当初的一个小习惯。而当这个小小的习惯“起动”后经过“百动”,就必然“自动”;“自动”的结果,就必然“永动”;“永动”的结果,就必然会显现出一种特有的毅力。因此,从本质上说,这毅力是习惯使然,是习惯的力量所致,是习惯的本性所致。因此,如果你要有毅力,如果你要有这种可贵的特质,那你就从习惯开始,就在习惯上狠下功夫吧!我敢担保,如果你真地这样做了,要你没有毅力也难!
第五动:乐动
看了我以上的文字,有的朋友也许会问:
“养成了习惯,每天要做那么多事,而且要咬着牙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地做,这多累啊!这岂不和我们人生的本意背道而驰了吗?”
这样问当然是很自然的,但我要告诉你的是,当我养成了大量好习惯,置身其间,我不仅没有那种感觉,相反,我是乐在其中。我常想,倘若人生的快乐能用一个指数来衡量,而最高分是5分,那我是几分呢?我觉得我肯定不是3分,也不是4分,而是5分,有时甚至是5加。而有这种感觉我已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已经有近10年了。
你听了一定难以置信:“这可能吗?”
是的,你一定难以置信。但我要告诉你,这是真的,千真万确。因为你不知道,当习惯到了最高阶段,还会出现比“自动”、“永动”更奇妙的现象——那就是“乐动”!
对此,我只要稍加解释,你就十分清楚了。
根据我的亲身体验,习惯到了“乐动”这一阶段,起码有“三乐”:
一乐是,一个好习惯养成后,你这样做就舒服,不这样做内心就会不安。对此,我相信你也一定会有不少类似的体验。既然如此,这舒服岂不就是人生一乐。
二乐是,当你养成了各种好习惯后,人生会变得十分充实。你从早到晚都在做各种事,而这些事既有益于自己,又有益于社会,因此心里会觉得很踏实。由于这一切习惯都是你自己精心设计、精心培养的,因此每一天你虽然很忙,但忙得很主动、很自在、很有序,又很高效、很健康、很潇洒。试想,我们的人生能因习惯而变得如此生动活泼、丰富多彩、高效有序,这岂不又是人生一乐,而且是一种几乎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的快乐?
这第三乐我则要浓墨重彩地为你描绘,因为它对你我都太重要了。这也是我有一天突然悟到的。
我有一天突然悟到了什么呢?
我发现我这近10年来,尽管生活中也有不尽人意的事,尽管家中也会有难念的经,但我内心却始终很快乐,就快乐指数而言,这指数还非常高,居高不下。
“这究竟是何缘故呢?”有时我自己也不免好奇和纳闷。
而我以往对此的解释一直是积极的心态。因为我从10多年前就从世界成功学鼻祖拿破仑·希尔那里知道了积极心态的价值,并将其养成了习惯。因此我认为我之所以能如此,完全得益于这种积极心态。
但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这个结论必须修正,而且必须做重大修正。
为什么?因为我发现我这些年之所以心情很好,情绪不错,甚至这情绪还可以用“高昂”二字来形容,除了积极的心态以外,最重要的还是“习惯”所起的作用。因为当我试着去养成各种习惯,当这些习惯起动、百动、自动、永动后,我发现自己的能力总在一步步提升,自己的目标总在一个个达成,自己的难题总在一个个解决,自己的奇迹总在一个个出现。也就是说,我总在不断变化、不断进步、不断超越、不断突破。一个人能时时处在如此境地,你说我的心情能不快乐吗?我的情绪能不高昂吗?
是的,请再与我一起回顾一下,这一切你就会看得很清楚了:当我决心做到劈叉,由一个简单的习惯,有一天真地做到了劈叉,你说我能不快乐吗?当我渴望健康,当我养成了各种健康习惯,如今的健康状况竟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五快”标准,尤其当我在花甲之年居然还能一口气在游泳池游上51个来回时,你说我能不快乐吗?当我希望提高记忆力,听完课后凭借一种巧妙的习惯性修炼,能在我爱人面前将100位数顺背、倒背、抽着背时,你说我能不快乐吗?当我决心写出一部《一千零一盏心灯》,当我经过1001个清晨的习惯性劳作,初稿真地一篇不落地完成时,你说我能不快乐吗?当我想表达我心中无法抑制的狂喜,我因抓住灵感的习惯和一天一篇随感的习惯写就了我平生的第一首长诗,当这首长诗在报上全文发表,尤其当我又得知自己第一次的诗作荣获了全国比赛的第二名时,你说我能不快乐吗?当我近10年来一直心无旁骛地专注于习惯研究,当我获知自己撰写的习惯专著——《终生的财富——习惯、性格、命运》又荣获了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和团中央联合颁发的“第八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奖”时,你说我能不快乐吗?……
是的,这近10年来,我真地感到自己的能力始终在不断提升,自己的目标始终在不断达成,自己的难题始终在不断解决,自己的奇迹始终在不断出现,而究其原因,这一切难道不都是习惯的力量所致吗?就说几个月前我开始游泳,我发现自己的腹部仿佛已有两三个月的身孕,这样既看着别扭,也有损健康,怎么办?
对很多人来说,这肯定是个难题,发展下去,将不可收拾。但对于我,却毫不惧怕,因为我似乎有一盏无所不能的神灯,这神灯自然就是习惯。于是从2005年7月18日开始,我决定养成一个阶段性习惯——每天不吃主食,只吃副食,瓜果、饮水等照常(这样既省事,又简单,不会给家中增添任何麻烦。而不吃主食,只吃副食,只当自己是吃草的牛、喂料的马,它们不也世代生活得很强健吗?)。没想到就这一个小小的阶段性习惯,一个半月后,我的目标竟然达成了,腹部又平坦如初……
因此,使你也拥有习惯这盏奇妙的神灯吧。试想,当你也拥有了一盏如此奇妙无比、法术无边的神灯,你能不拥有无穷的快乐吗?
而由这无穷的快乐中,由这“乐动”中,我们是否又看到了一种更难能可贵、更为无数人企盼的生命层次——我们的人生由此进入了良性循环!
是的,习惯既然给我们带来了如此丰硕的成果,我们自然就快乐无穷;而这快乐无穷的结果,我们自然对“习惯”二字兴趣更浓;兴趣更浓,我们自然又会播下新习惯的种子,用习惯“五动”去迎来又一个硕果累累的金秋……我们人类不就这样,春播、夏耕、秋收,又春播、又夏耕、又秋收,由这种良性循环螺旋式地将我们引向更高的生命层次。
而在这由“五动”而形成的良性循环中,我坚信每个人一定会获得一种超级的行动力。而我相信,能有如此超级行动力的人,一定是强有力的;能有如此超级行动力的企业,一定是强有力的;能有如此超级行动力的国家和民族,也一定是强有力的!
以上就是笔者由自身的实践而发现的“习惯‘五动’理论”,希望能对你有所裨益。
我行,你也行!
习惯培养的三大要诀:写在 “‘三二一’模式”之前
洋洋洒洒,写得那么多,真可谓苦口婆心。但请你相信,我这一切不是为了别的,都是为了你,都是为了让你对“习惯”二字的价值、对“知道,更要做到”这个重要理念的价值,不但从理论上认知,更是从内心信服,而且是深信不疑。因为任何事情,只有信服,只有深信不疑,你才会有兴趣、才会下大功夫去实行。而只有肯下大功夫的人,才能有大收获。
从本章开始,我们就要逐步进入实战操作层面了。在下一章,我将正式向你介绍培养习惯的一种极有效、极简捷的方式——“‘三二一’模式”。一旦掌握这种模式,你将惊喜地发现,培养习惯决不是一件令人望而生畏的难事,而是一件简捷、明了、有规律可循,且能让你其乐无穷的趣事。因此我希望你一如既往,随我前行。我深信,通过我们最后两章的努力,尤其最后通过你随本书而进行的每天仅需三五分钟的习惯修炼,一个月后,三个月后,半年后,一年后,你的身心一定会发生一种你自己都难以预料的惊人变化。
为了让这种我所精心总结的“‘三二一’模式”对你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了让它使你的一生真能发生惊人的变化,在这一章,我还要推心置腹地给你讲一些话。
首先我要告诉你,一谈到习惯培养,千万不要难字当头,对它望而生畏、望而却步。因为既然我行,你为何就不行呢?你想,既然我一个曾败得如此惨不忍睹的人能行,你为何就不行呢?既然我一个年届花甲的人能行,你为何就不行呢?
因此在这里我要斩钉截铁地告诉你——
我行,你也行!
两封值得你一读的听众来信
是的,我行,你也行,而且一定行!
为什么?
因为除了我以外,还有我无数听众的惊人变化可以证明这一点,可以使你确信这一点。
这里我只选出我曾经收到的两封来信。
第一封来自浙江,主人是浙江金华市少先队总辅导员何若伟先生。尊敬的周老师:
您好!
参加完这次团中央轮训班快一个多月了,但您那精彩的演讲至今仍鲜活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这一个月来,我认真拜读了您的《终生的财富》,认真实践了您的“‘三二一’模式”,我欣喜地感受到收获的显著与巨大。今天,我正是满含着这种感激之情提笔给您写这封信的。
惊喜一:妻子的病明显好转了
听完您的课,我是第一个上台请您签名售书的。我妻子在家乡坐月子,得了严重的抑郁症。回家后我第一件事,就是让她看您的书和书上所附的光盘。没想到她看完后一蹦一跳地笑着告诉我:“太对了!太对了!人生真地就应该去积极地选择;积极选择的确应该成为我的习惯!”周老师,她脸上这种笑容对我来说已经是久违的了,以至于我半天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后来这本书几乎成了她的命根子,与她形影不离,每晚必读,有的段落她还努力去背。这期间,她还配合服用了一些抗抑郁的药物。现在,健康、快乐的爱妻又回来了,再过些天,她又能重回三尺讲台了。
惊喜二:我也能记100位数字了
按照您培养习惯的“‘三二一’模式”和您的那种记忆习惯的养成妙招,我也尝试着快速记忆10位、20位、50位数字。现在时间虽然可能要长一点,但100位数字我也能记下来了。这两天,我用这些体会给我市少先队辅导员、少先队员讲课,引起了轰动,效果十分惊人。
惊喜三:电视台做专题片
我们电视台了解了这些事情后,专门到我家给我做了15分钟的专题。其中专门反映了您的书和光盘在我夫人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何以发挥了这样显著的作用。
……以上是第一封来信。
接下来的第二封,来自上海宝山少年宫,主人沙林芬是中央团校何若伟的同期学员,还是全国青少年宫优秀教师。她的信是这样写的:
周老师:
您好!
……今年10月到中央团校培训学习,有机会聆听了您的精彩演讲。您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诠释了习惯、性格、命运的深刻含义,那样让人感动,那样让人热血沸腾。您说:“我们现在还处于‘知道文化’,更应该向‘行动文化’发展。”这让我深刻地反思自己。是的,我们往往只停留于认知,只停留于脑子里想、嘴上说,很多事情没有付之于行动,成了“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回到上海后,按照您说的培养习惯的“‘三二一’模式”,又根据我的实际情况,我决定先培养自己两个习惯:每天做操5分钟(因为我有较严重的颈椎病)和每天坚持看10页书(因为我觉得自己太需要学习了)。从制定目标开始实施至今,我发现自己的颈椎已经好多了。以前疼得让人难受,常常手都举不起来,现在关节不那么僵硬了,身体也轻松了许多,脚步也更快了。回来至今,我坚持每天看10页书(有时不止),至今我已看了3本书:您的《终生的财富》、《重建学校精神家园》和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每天这样看书,我觉得书中确有黄金屋;与好书交流,我觉得自己更充实、更宁静了。周老师,您将自己的终生财富告诉了广大读者,让它也能成为有志者的终生财富。
我不但自己这样做,还鼓励我的女儿养成好习惯,她也非常愿意。如今她已养成了每天早上空腹喝一杯水、每天晚上喝一杯酸奶的习惯。以前她不喜欢喝水,也不喜欢喝酸奶,大便也不正常,常常便秘。如今她养成了这两个习惯,大便也正常了。我还积极向单位的同事,全区的大队辅导员介绍您的书,推广您培养习惯的“‘三二一’模式”,大家的反响都很好。
周老师,“听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这是我这次到北京的最大收获……接连收到两封如此热情洋溢、令人喜悦的读者来信,说实在的,那些天我浮想联翩、思绪万千。我欣喜于自己短短两个小时的演讲和一本薄薄的小书,竟能让这些学员和他们的家人产生如此奇妙的变化!而这一切才仅仅一个多月啊!试想,如果他们真能以此为契机,抓住习惯这个纲,不断培养自己的各种好习惯,那他们的人生岂不就由此步入了一种良性循环?如若这样,那再过三个月、半年、一年,再过三年、五年、十年,他们的人生、他们家人的人生,将会发生何等巨大的变化啊!
想到此,我多么急切地想将自己受益无穷、我的学员们也受益无穷的“‘三二一’模式”推广出来啊!我真恨不得让全国每个人都看一遍我的书、都听一次我的演讲。我确信,若能如此,不仅人人都能因此大受其益,而且我们整个民族的素质都能向前迈出一大步!
务必注意的三大要诀
我前面说过,从下章开始,我就要给你介绍我所精心总结的培养习惯的“‘三二一’模式”了。
“‘三二一’模式”可以说是我近十年习惯研究和实践的结晶。这近十年来,我把我的全部精力和心血心无旁骛地聚焦于习惯问题,我不仅研究它,而且实践它,更是极大地受益于它。正因为此,我的一位朋友、原中央教育电视台编导林佳称我是“中国习惯问题的研究者、实践者、受益者”。而“‘三二一’模式”就是我在这些年培养了自己数十种习惯的基础上,总结提炼而成的。
在正式介绍“‘三二一’模式”之前,有三大要诀,请你务必注意:从我做起、认真第一、善于聚焦。
第一大要诀:从我做起
培养习惯的第一大要诀是:从我做起。
你也许会奇怪,我的第一要诀为何如此严肃?
这当然事出有因。
因为有朋友看了我以上种种后,会很兴奋。
兴奋什么?
兴奋自己爱人的问题、自己孩子的问题、自己员工的问题终于找到答案了。
答案是什么?
答案是他们的问题就出在这“习惯”上。
什么习惯?
自然是坏习惯!
于是放下书,他们立刻就对自己爱人“下手”了,从自己孩子身上“开刀”了,在自己员工队伍中“大开杀戒”了。
如果是这样,那就麻烦了。为什么?因为你一下子要去改变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而且要改变别人的坏习惯,那谈何容易?改变别人,尤其改变别人的坏习惯,那就等于要去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而要根本地改变一个人,能那么容易、那么轻而易举吗?
因此这一点望你务必注意,千万注意,否则会碰钉子的。在习惯问题上我希望你要特别注意“智慧”二字。所谓“智慧”,我认为就是要注意方法、注意策略、注意技巧,注意怎么才能最后真正达成你所要的目的,而不是相反。
那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呢?
应该是严于律己,从我做起。
为什么呢?因为:
第一,你也许可以不关心别人,但一定要关心自己;你也许可以不对别人负责,但一定要对自己负责。既然习惯对我们的人生如此重要,那关心自己、对自己负责,我们为何就不在自己的习惯上狠下功夫呢?而要在习惯上狠下功夫,自然要“严于律己,从我做起”。
其二,我们国人的传统抱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修身”显然离不开习惯。既然如此,倘若我们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都不屑一顾,那我们又何谈“齐家”、何谈“治国”、何谈“平天下”呢?
其三,“身教重于言教”。这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依我之见,在习惯问题上这一点尤为重要。试想,你一心想克服你爱人、孩子、员工身上的各种坏习惯,一心想养成他们的各种好习惯,可你自己在这个问题上一无所为、一无所成、一无所获,那你用什么去指导他们、影响他们、说服他们呢?你的种种说教又何以能使人信服呢?
其四,习惯是一门学问、一门大学问、一门古今中外的道德家、宗教家、哲学家、甚至政治家都在探讨的大学问。试想,面对着2008年即将来到的奥运会,我们的政治家们最头疼、最担心的,难道不是届时我们国人在赛场上可能出现的种种尴尬行为吗?而在这种种可能出现的尴尬行为背后,哪一种与习惯无关、哪一种能离开“习惯”二字呢?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把各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文明素质变成国人的习惯,让国人不仅“知道”更要“做到”,这已不是个学术问题,而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试想,如果我们只是表面上让大家“知道”了一大堆,但到时还是“做不到”,那岂不就出大洋相了?
而要从“知道”变为“做到”,惟一的路,就是把“知道”的变为习惯,舍此别无他途。可从我们这一代指挥者、发令者、训导者的实际人生经历看,我们自己何时在习惯这个重大问题上有过系统地学习、认真地修炼、深刻地体验呢?
而如果连自己都没有学习过、修炼过、深刻体验过,那我们何以对他人去进行卓有成效的指挥、发令和训导呢?
因此,“从我做起”是我在具体介绍“‘三二一’模式”之前要大家注意的第一要诀。
说得更具体点,那就是培养习惯必须对自己严,必须从我做起,必须从领导、老板、老师、家长自己做起。
因为只有自己有了收获、有了体验,才能去指导他人,这应该是一种毋庸置疑的常识。
第二大要诀:认真第一
培养习惯的第二要诀是:认真第一。
你是否发现,世界上许多聪明人,其人生并不如意。究其原因,很可能因为其仗着自己的聪明,却忽视了认真。而许多先天条件并不出众的人,最后反倒比较成功。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先天不足,迫使他后天要更努力。而在这种种后天的努力中,态度认真自然是首当其冲的。
在“认真第一”的要诀中,我特别要推荐海尔总裁张瑞敏的一句名言。我觉得这句名言如果你不仅“知道”了,更是“做到”了,那你就可以获得一种惊天动地、势不可挡的力量。用它培养习惯,简直可以所向披靡。
那张瑞敏这句如此重要的名言究竟是怎样说的呢?
“什么叫做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叫做不简单;什么叫做不容易?大家公认为非常容易的事情,能够非常认真地做好它,就叫做不容易。”
多么朴素的话啊!其实,海尔的成功,古今中外无数优秀企业、优秀人才的成功,几乎都依靠了这种极认真的精神。这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的,“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种极认真的态度和精神往往就表现在张瑞敏所说的简单事“天天做”,容易事 “认真做”上。这样“天天做”、“认真做”,自然就很容易把各种最基本、最优秀的技能、态度、素质内化为每个人的习惯。而养成了习惯,不就能一定这样做、自动这样做、自觉这样做、坚持这样做、天天这样做了吗?人们到了海尔,一定能看到一道独特的、亮丽的、与众不同的风景线——海尔的员工走在厂区,必定个个靠右行;海尔的员工离座,必定椅子归位;海尔的员工用餐完毕,必定自动用桌上的抹布抹净,并将垃圾倒掉;海尔的班车司机接员工上下班,必定时间不差分秒;海尔的成品库房1964块玻璃,必定有专人负责……凡此种种,不都是通过“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把容易的事情认真做好”养成了习惯才做到的吗?而倘若没有养成习惯,倘若海尔没有在习惯上下大功夫,海尔能有这道独特的、亮丽的、与众不同的风景线吗?
因此认真第一,就要像张瑞敏说的那样,通过简单事“天天做”、容易事“认真做”去养成各种习惯。回忆我养成的所有习惯,可以说无一例外,都是用这种方法和态度养成的。可惜的是,我们许多人总想凭小聪明一蹴而就、一步登天,简单事不愿“天天做”,容易事不肯“认真做”,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与习惯这盏世界上最奇妙、最有价值的神灯失之交臂,岂不令人痛惜?
因此“认真第一”是培养习惯的要诀之二,请你务必注意。
第三大要诀:善于聚焦
培养习惯的第三大要诀是:善于聚焦。
这可是毛泽东重要的军事战略思想。毛泽东不就是靠“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等一系列战略战术而打败了国民党军队吗?而这“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和“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不就是指要“善于聚焦”吗?
因此一个人能“善于聚焦”,做任何事都会事半功倍,都会如鱼得水,都会所向披靡,都会所向无敌!培养习惯当然也不例外。
“善于聚焦”就是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你看一个钉子为何能钉进很坚实的墙体?第一,是不是靠钉子很尖,也就是目标要很集中?第二,是不是靠力量要大,也就是用铁锤使劲往里砸?但可惜的是我们许多人常常像用拳头砸擀面杖,还非要想把这擀面杖砸进墙,那怎么可能?
关于“善于聚焦”,我举一个例子,你就能更明白它的价值了。
比如我现在站在马路边,眼前的车辆川流不息。此时有人突然问我:“周老师,刚才5分钟内经过你眼前的红色夏利有多少?”你说我能回答吗?
我肯定回答不出。
但紧接着那人又问我:“周老师,5分钟后请你告诉我,刚才5分钟内经过你眼前的红色夏利是多少?”你说我能回答吗?
我肯定能回答!
一个一定不能回答,一个肯定能回答,两者差距如此之大,这是不是就很值得你我去思考了——这究竟是何缘故?
这原因当然很简单,全在于我们的注意力:前者我们根本没有注意;而后者我们注意了、盯住了、目光全聚焦于红色夏利,我们当然就能轻而易举地回答。
由此可见,“注意力”三字里有大学问、大智慧。我敢说,能集中注意力的学生,学习成绩通常会不错;能集中注意力的成人,事业通常会不错;能集中注意力的纪检人员,业绩通常也会不错。为什么呢?因为,腐败的官员就怕被你盯住。你一盯住,他就跑不了了。这盯住是什么?就是善于“聚焦”。
因此,把“善于聚焦”用在习惯培养上,当然就大有益处。运用这一要诀,我们培养习惯千万不要贪多,先从一个开始。这样你精力集中了、注意力集中了,当然就很容易成功。而一个习惯养成了,你的兴趣也自然来了,信心也自然有了,于是就会接二连三,兴致越来越高,信心越来越足,成功率也会越来越大,最后便会形成一种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的大好局面。
可惜的是,我们许多人不善于利用这种智慧,我们要么认为培养习惯是件难而又难的事,对其望而生畏、望而却步;要么想培养,就恨不能一口吃成胖子,一天就改掉所有的坏习惯,一天就养成所有的好习惯,这当然会适得其反。
以上就是我在正式介绍培养习惯的“‘三二一’模式”前希望你务必注意的三大要诀:一是“从我做起”;二是“认真第一”;三是“善于聚焦”。
简明而又高效的培养习惯妙方(1)
“‘三二一’模式”:简明而又高效的培养习惯妙方
“‘三二一’模式”简述
我设计的“‘三二一’模式”,是一种简明而又高效的习惯培养“模式”。所谓“模式”,就是你只要按这个模样做,按这个套路走,你的习惯就很容易养成;如果不这样,这习惯就很难养成,因此这也是我们培养习惯的妙方。
那“‘三二一’模式”中的“三二一”指什么呢?
“三二一”是指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要注意的三个“性”、二道“关”、一个“数”。
三个“性”,即要把握习惯培养的三个“性”——策略性,可行性,操作性;
二道“关”,即要闯过习惯培养的二道“关”——开头关,信心关;
一个“数”,即要牢记习惯培养的一个“数”——21。
我相信如果你按此模式去做,那培养习惯真地会变得简捷、明了,而又趣味无穷。下面容我一一给你详加解释。
“三二一”自我超越模式
“三”——培养习惯的“三”个性:
1?必要性:即重要性;
2?可行性:科学、合理、符合自己实情并尽可能量化;
3?操作性:用“一分钟自我超越‘傻瓜日志’”提醒和监督。
“二”——培养习惯的“二”句话:
1?关键在前3天;
2?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缠上新的一段,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一”——培养习惯的“一”个口诀:
三七二十一——“三”指前3天一定要认真;“七”指一星期7天,还指一星期后会产生兴趣;“21”指培养一个习惯平均用21天。
2“‘三二一’模式”之“三”
诚如我前面所说,“‘三二一’模式”之“三”,是指要把握习惯培养的三个“性”——策略性,可行性,操作性,具体如下:
策略性
培养习惯特别要注意策略。不注意策略,就很容易碰钉子,事倍功半;注意了策略,就会节节胜利,事半功倍。
策略性之一——逐个击破
前面讲到的“善于聚焦”就是指这一点,因为这一策略太重要,因此我专门拿出来予以强调。希望开始培养习惯时,千万不要着急,先从众多习惯中挑出一个,全力盯住它、对准它,这样就很容易成功。
策略之二——从容易处着手
这实际是古今中外成功的一条规律。老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这里有一件事颇有意思,你不妨听我一讲。
最近有朋友送我们家一只小白狐,取名欢欢。在它两个半月左右,我想教它一些简单的动作,将来朋友来了,好做些表演。
从哪儿教起呢?
当然先从容易处开始。
于是我与爱人商量后,从众多习惯动作中,决定先从“趴、趴”开始。
为什么?
第一,它本来常趴在那里,这是它自然的动作,因此这样做,顺乎它的天性;
第二,指令单一,这里实际就一个“趴”字,它很容易记;
第三,这小东西很馋,因此很容易用食物诱导。
就这样,由于我们一开始选择了一个单一的、容易的习惯进行训练,没两三天,它就进入角色了——只要我手里悬一样好吃的东西,嘴里“趴、趴”、“趴、趴”地发出指令,它很快就会抬起头,像小学生似的恭坐在那里,等待着食物从天而降。而能有此成果,我们当然兴趣大增,我相信这小东西以后对此类学习,也一定会兴趣大增。
通过此事,你是不是看到了从容易处着手的好处呢?试想,如果开始我们不是从简单容易处着手,而是一上来就让它“先360度横向打个滚,再来个前后鱼跃滚翻”,你说那将是何情景?
策略之三——从好习惯开始
为什么?
实际这就是上面的策略在习惯问题上的具体应用。你想,相对于坏习惯,培养好习惯就一定容易得多。坏习惯害己又害人,我们谁都深恶痛绝,恨不能一下子把它们全部铲除干净。但问题是克服坏习惯并不那么容易,太难了。因为它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而是几年、十几年、几十年逐步形成的,可以说已根深蒂固、盘根错节。这就很像我们要盖房,如果在郊外一块空地上就很容易盖;但如果你要到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盖,那就麻烦了,光拆迁就会把你搞得焦头烂额、狼狈不堪、筋疲力尽。因此如果你培养习惯一上手就立即要去对付你的坏习惯,那很容易碰钉子,而几个钉子一碰,你很可能对整个培养习惯也会失去信心。
那按你所说,难道坏习惯就不要去对付了吗?
不是的,我说的是一种策略。等你在好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取得了信心和经验,又增强了对自己的控制力和驾驭力,再去对付,那一定容易多了。我们对待别人的习惯也是这样。我不是说你不要去管你的孩子、学生、员工的习惯,而是告诉你应从自己开始,在你自己身上取得成效和经验后,再去改变别人,这样一定更有成效。你说是吗?
简明而又高效的培养习惯妙方(2)
策略之四——好习惯加法,坏习惯减法
这是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和著名心理学家张梅玲教授在进行了大量研究后的概括,更是培养习惯的一种重要策略。
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比如,从不读书的人培养读书的习惯,可先从你爱看的武打小说或言情小说开始,再一步步进入那些理论性较强的书籍。千万不要一上来就抱一本大部头的《资本论》,那就麻烦了。从不运动的人培养运动的习惯也如此,先外出散散步,时间短些;一边散步一边还可带个随身听,让赵本山给你说说小品,让宋祖英给你唱唱山歌。千万不要一上来就俯卧撑、引体向上、爬20层高楼,那肯定也会遇到麻烦的。
克服坏习惯用减法。比如戒烟,你下决心立刻戒当然可以;但也可以一天一天减着戒,这样成功率也许更大。改变好发脾气的习惯也是这样,你可先给自己规定每次发火不能超过一小时,不要一来就半天、一天,没完没了;待这一小时有成效了、巩固了,再慢慢半小时、一刻钟、甚至更少。如果你真能这样做,真可能把你这坏脾气慢慢给制服了。据记载,当年默罕穆德在阿拉伯世界征服酗酒的陋习,也是用这种减法才做到的——他先大力宣传酗酒的危害,但在行动上还是提倡自觉;等这样做有成效后,他再进一步宣传酗酒的危害,在具体行动上规定做礼拜时必须戒酒,其余时间依旧靠自觉;等全社会无论从思想认识还是具体行为上都成熟到相当程度时,他就严格规定伊斯兰教徒不得饮酒,更不能酗酒。就这样,阿拉伯世界酗酒的陋习让默罕穆德真地给征服了,他由此也在教民中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而且,我们还可以用将其转化为相应好习惯的办法去克服坏习惯,这也是一种策略。因为我们一提克服坏习惯,往往很头疼;但说养成好习惯,就轻松多了。比如我们要克服随地吐痰的习惯就很难。那假如我们养成一个相应的好习惯——随身带几张餐巾纸、面巾纸之类的东西,一旦有痰,立刻吐在那上面再扔掉,不就完了?而当我们把注意力的重心放在这好习惯的培养上,解决坏习惯起来当然就容易得多了。因此你想克服某个坏习惯,就可把它转化为一个或几个相应的好习惯,再去对付和解决。
以上我们讲的是策略性,实际就是讲智慧。由于习惯培养总地讲还是人生和社会的一大难题,因此讲究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可行性
把握培养习惯的三个“性”,其二便是可行性。
上面所讲的策略性主要指这习惯培养先从哪一类习惯开始、先挑哪一个习惯突破,这习惯培养怎么一步步打,才使我们势如破竹、节节胜利。而可行性则主要是指,既然我们决定了要培养这个习惯,那这个习惯怎样培养才可行、才科学、才符合你的实际情况,才能最后真正培养成功。因为我们一直强调“做到为王”!
我们以李开复先生的事迹为例,就可以很好地说明培养习惯的可行性。
李开复在全球IT行业中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是原微软副总裁,又是这个行业著名的科学家。在《读者》杂志2004年第24期上,他发表了《人生成功三步曲》一文。其中涉及如何一步步实现自己目标的部分,很值得一读。
他在文中说,他的目标是对人类发挥自己最大的影响力,于是必须找出自己与这个目标的差距。
他寻找后发现,他与自己目标间的主要差距有两点:必须提高自己的演讲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那具体怎么才能提高这两大能力呢?
“任何目标都必须是实际的、可衡量的,不能只是停留在思想上的口号或空话……几年前,我有一个目标是扩大我在公司里的人际关系网,但‘多认识一些人’或‘增加影响力’的目标是无法衡量和实施的,我需要一个实际的、可衡量的目标。”那他找到的那些实际的、可衡量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呢?
在演讲能力提高方面,他找到的目标是:
1?“我要求自己每个月做两次演讲”;
2?“每次我都要我的同学和朋友去旁听,给我反馈意见”;
3?“我对自己承诺,不排练3次,绝不上台演讲”;
4?“我要求自己每个月去听演讲,并向优秀的演讲者求教”。
在人际沟通能力提高方面,他找到的目标是:
“每周与一位有影响力的人吃饭,在吃饭的过程中要这个人再介绍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给我。”
李开复就这样,把那些无法衡量和实施的大目标、中目标,化为了那些实际的、可衡量的小目标。那这些实际的、可衡量的小目标又究竟是什么呢?如果你仔细看看,不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广义习惯吗?
那结果如何呢?
没想到正是凭借了这些习惯,他不仅“知道”了要提高那两种能力,而且真的“做到”了这两点。正因为此,他在文中不无兴奋地说:“一年后,我看到自己的人际关系网有了显著的扩大;几年后,我周围的人都夸我演讲得好,甚至有人认为我是个天生的演说家……”
从李开复的真实故事中,我们再次看到了习惯对我们人生的价值。而从这个实例中,我们是否对习惯培养的“可行性”有了清晰的了解?
根据以上实例和我的大量实践,我认为在可行性问题上,我们必须注意四大要点:
要点之一——具体化
这具体化,就是李开复所说的要“实际的”而不是“口号和空话”式的,比如你要锻炼身体,那就要具体化——是气功?散步?快走?游泳?还是爬山?不要只想着“锻炼”二字,就没有下文了。再比如要使自己变成终生学习的人,那也要具体化——是读书?听讲座?参加培训班?还是“每日三省吾身”?总之,要具体,否则,很容易流于空谈和空想。
要点之二——数字化
数字化很重要。李开复所说的“可衡量”,就是指要尽可能数字化。你看他给自己的规定,几乎每一项都有数字。而如果你仔细回忆我养成的许多习惯,是不是几乎每一项也都有一个具体的数字?
我发现数字这事情很有意思。没有数字,你很容易似做非做,不认真,没长性;而一有数字,你一下子就会变得认真起来,行动起来就会精神抖擞,劲头会非常大。我想,这也许是调动出了我们人类天性中某些最积极的因素,才会如此的。
简明而又高效的培养习惯妙方(3)
要点之三——门槛不要太高
这一点很重要。许多人培养习惯不成功,往往就卡在这一点上,因此望你务必注意。
所谓门槛不要太高,就是指以上的数字化要适当、要量力而行、要适可而止、要让自己做起来不太费劲。你看,前面谈到的我所养成的每个习惯,从量化的角度,要求并不高。像练劈叉,我每天只练一次,每次从“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快速数到“八二三四、五六七八”,充其量总共只有一二十秒,这样谁都能做到;像练记忆,也是这样,我要求自己每天只对10个数编码,每天只对编好的代码背一次,没想到后来产生了神奇的效果。实际我读书的习惯也是这样养成的:我要求自己门槛不要太高,每天只读10页,这样当然很容易,久而久之这习惯就养成了。而这习惯一旦养成,是终生受益的;每天虽少,但累积起来,就能集腋成裘,水到渠成,石破天惊。
说到这儿,有一点我想特别加以补充。虽然我在前面强调习惯培养要从我做起,但从我做起,在自己身上取得收获后,你自然会去帮助别人。而门槛不要太高这一点,用在帮助孩子培养习惯上,尤其值得你注意。
培养孩子的习惯,门槛不太高,低一些,孩子自然就很容易做到;很容易做到,总能达成自己的目标,孩子当然就很有成就感;很有成就感,孩子当然就会对此兴趣日浓、信心日增;兴趣日浓、信心日增,孩子自然就更乐于在培养习惯上下功夫……于是一种良性循环就形成了,这对我们孩子的一生将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啊!而这样的结果,无形中还给父母们创造了许多表扬和鼓励孩子的机会,让孩子能在欢快、愉悦、受赏识、受表扬的环境中长大,这有多好啊!
而相反,如果门槛太高呢,情形就完全变了——因为习惯是一种几乎天天都要碰到的行为,因此如果门槛过高,孩子们就等于天天难以完成任务、天天难以达成目标、天天生活在失败和挫折的阴影之中,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和宝贵的自信心,将是一种何等的摧残啊!而对父母自己来说,无形中又人为地制造了一种常常批评、谴责、打击自己孩子的机会和环境,这对孩子将是一种巨大的痛苦,而对我们父母自己而言,又将是一种何等巨大的悲哀啊!
因此“门槛不要太高”。这一点,望你务必注意,千万不能疏忽!
要点之四——符合你的实际
符合你的实际,是指设计一个习惯时,必须符合你本身的客观条件和具体情况,不能随意照搬,人云亦云。
比如,我每天清晨4、5点钟起来写作,可你常常加班到半夜,又没有写作的兴趣和必要,因此这习惯你可千万别学我;又比如,为了增强人际沟通的能力,李开复每周请人吃饭,而你是打工妹,收入微薄,因此这习惯你可千万别学他;再比如,有人天天吊嗓子,可你五音不全,又是公鸭嗓子,因此千万别因此而天天自责……总之,培养什么习惯、这习惯究竟如何培养、这门槛究竟多高才合适,这一切都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宜。
在管理学上就有这样一句名言——“管理有模式,而无定式。”所谓“有模式”,即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我们无论管理别人还是管理自己,都必须有一定的规矩和章法;所谓“无定式”,即这种规矩和章法决不能变成僵化的教条,而要因人而宜、因地而宜、因时而宜,要不断变化调整、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因为只有这样,才科学、才实事求是、才符合你的实际,才能真正对你的人生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就我而言,实际情况就是如此。我从1980年开始练气功以后,每天锻炼的习惯从未间断,可具体内容却发生了几次大的变动——开始十多年,我每天练气功;以后气功加上散步;再以后,散步变为快走;而现在,我又变为游泳为主、快走为辅。
总之,习惯培养一定要符合你的实际,千万别僵化和教条化,如果是这样,那再好的东西也会变味的。
以上就是把握培养习惯的三个“性”之二——“可行性”,即你培养的每个习惯都要使它可行、使它能做得到,为此你必须注意“具体化”、“数字化”、“门槛不要太高”、“符合你的实际”这四大要点。
操作性
把握培养习惯的三个“性”,其三便是操作性。
为什么我们谈了“策略性”“可行性”还要谈“操作性”呢?
对此,我举一个切身的例子,你就能明白了。
几年前我有幸听了一次世界汽车推销大王乔·吉拉德的精彩演讲。他在15年间竟推销了13001辆高级小轿车,创造了这个领域的吉尼斯纪录,因此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在那次演讲中,他讲到的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兴趣。他说他每天离家拉着门把的一瞬间,脑子里一定会习惯性地对自己高声大喊:“我要像一只豹子,冲向这个世界!”豹子当然是最有力、最主动、最精神抖擞的,因此他每天一出门,就开始保持这种精神状态。
3天后的一个清晨,我在记前一天日记时,脑海突然闪出一个火花——我为何不去养成这个习惯呢?一天一开头就能有此精神状态,这有多好!再则,这样做起码对自己也有益无害啊!
想了就做。于是,我在那天日记的最前面写了一个“豹”字,意思就是要求自己从今天开始就培养这个习惯;在日记前写一个“豹”字,就是用来每天提醒自己,千万别忘了。
但哪料到那天在日记上是写了个“豹”字,可出门牵着我们家毛毛走在路上,才想起临出门拉门把的一瞬间,还是把这“豹”字给忘了。
怎么办?
第二天在日记前,我又写了个“豹”字,并嘱咐自己,今天可千万别再忘了。
可结果还是给忘了。
到第三天早晨,我发狠了。在日记上写了一个很大的“豹”字,并用原珠笔在那上面使劲圈了一下,意思是今天无论如何不能忘!
但不料那天我们家毛毛特别调皮,我要带它出去,它却故意东躲西藏的,好像要成心捉弄我。结果,我好不容易逮到它,拉门把出门时,还是把这“豹”字给忘了。
简明而又高效的培养习惯妙方(4)
这件事对我印象太深了,也使我想了很多。我发现,习惯这东西再重要、设计得再可行,但还是有一个坎。如果这个坎不解决,我们还是难以养成习惯。
这个坎是什么呢?
是你想得挺好,但一做起来就忘!
你想,可一做起来就忘,再加上我们对自己的控制力本来就不强,那岂不也就算了;既然算了,那你好不容易信誓旦旦所下的决心、你好不容易雄心勃勃所做的构想,岂不又流产了?
我认为我们许多习惯养不成,问题往往就出在这一点上。我年轻时就是这样,不知下过多少决心,也不知发过多少次誓,但由于这个原因,弄了半天,常常又回到了原点。
因此,习惯这东西看起来简单,但要真正做到,真没有那么容易;而要真正做到,就必须突破这个坎。
那怎么突破呢?
突破的方法是想办法用一样东西天天提醒自己、天天监督自己、天天检查自己。
这就产生了我本节要给你说的“操作性”。
所谓操作性,就是我们有了好的构想后,还要一步步脚踏实地地做才行。这就需要有一种天天提醒、监督、检查的具体手段和机制。
说到此,使我想到这些年全社会所特别强调的“执行力”。实际上我们这里碰到的问题也是“执行力”问题。所谓“执行力”,著名的执行力专家姜汝祥博士对此有很精辟的论述——“执行的八字方针:认真第一,聪明第二”; “执行的关键点是监督和检查”。按此理论,我们培养习惯也应如此——要“认真第一,聪明第二”;要对自己不断“监督”、不断“检查”。
有鉴于此,根据我自己的大量亲身体验,在具体操作方面,我精心为你设计了一张简表——《一分钟傻瓜日志》。
《一分钟傻瓜日志》(见P155)就是为了让你用来天天提醒、监督、检查你想要培养的习惯。这傻瓜日志用起来十分简单,每天只要打打钩、打打叉,时间也许一分种都用不了,但对培养习惯的意义却十分巨大。因为有了它,你那几乎与生俱来的“执行力”就会一下子被极大地激发起来,调动起来,你就不仅能想到,而且一定能做到。
那我们应该如何应用《一分钟傻瓜日志》呢?
第一,希望你在应用这日志前再思考一下习惯对于你今后人生的价值。如果觉得习惯对你的一生确实意义重大,确实要在这方面下大功夫,那就请你先写下一段发自你肺腑的誓言。誓言不必太长,一二百字、二三百字即可。写完后,再把你的大名庄严地签在后面,并郑重地注明年、月、日。你做这一切前假如想点几支香、叩几个头,我也不反对。因为宗教里让人这样做,无非是为了表示虔诚。试想,你又想做事,心里又不虔诚,这事你怎么能做得成呢?我想,我们常常讲“心想事成”,也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为了使你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得到更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希望你最好找一个人帮你监督。这个人可以是你的爱人、孩子、父母、同学、同事、情侣,你让他(她)把他(她)的大名也庄严地签上。如果你们同时都准备在习惯上下功夫,那相互作为监督人更好。这样可以相互切磋、相互督促、相互帮助、相互竞赛。但是如果我们要让别人也一起参与,千万别勉强。因为一件事如果被别人天天逼着做,那结果肯定不会好;只有让他自觉自愿地参与,兴致勃勃地做,才会真正有所收获。
如果你做到了以上两点,下面就可以开始应用这傻瓜日志表了。
表格中的“年、月、日”,当然是指你培养某个习惯的起始日。用这表格培养习惯很方便,你可随时开始培养某一种新的习惯。
表格中的“序号”,是指一个个习惯培养的先后次序。我希望你第一个习惯的培养,一定要像我前面所说的——精心挑选。你要精心挑选一个你容易做到的、做起来很轻松的、比较容易见到效果的、很容易使你产生兴趣和信心的习惯。因为一旦这个习惯培养成功,一旦你对此有了兴趣和信心,后面真地会形成一种势如破竹的局面。至于一开始究竟开始几个习惯,我建议以一个为好,当然你也可以两个、三个,但总之不要太多。到一切很熟练了,你对自己的驾驭能力逐渐增强了,然后可以同时进行多个。
表格中的“可行性分析后尽可能地量化”,是指要“数字化”。那我在这里为何又添上了“尽可能”三个字呢?因为我们这里所谈的习惯是广义的习惯。广义的习惯当然包括面很广,有的是很具体的行为方式,但也有的可能是很抽象的思维模式。对前者量化当然很容易;可对后者,量化有时就难一些,因此我们就“尽可能”量化。但这些不容易量化的习惯如天天用傻瓜日志提醒、监督和检查,也会起到极好的培养作用。
表格横向的“1、2、3……”,是指开始后的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这就是为了让你天天用来提醒、监督、检查自己的。这日志希望你放在家中或办公室里最显眼的地方;每天最好定时,这样不容易忘;每天填写时在第几天那个格里打个“钩”,以示提醒,提醒自己今天无论如何不能忘了这习惯的再次重复。你可千万别小看了这个“钩”。就是这个“钩”,天天在提醒着你,天天在督促着你,使你的习惯培养得到了根本的保证。
而说到这里,还有一件事你必须再做一下,因为它至关重要,因此我要专门来说。
是哪件事呢?
是你在当天那格里打了“钩”以后,必须问一下自己:“昨天那个‘钩’我虽然打了,但提醒后我究竟做了没有呢?”因为你完全可能是虽然提醒了自己,但结果还是没有做,给忘了,就像我前面所说的那个“豹”。
假如你真的忘了,没关系,这是正常现象,那就请你在昨天的那个钩上打个“叉”。你也别小看这简单一个“叉”,就是这个“叉”,对你却起了有力的监督、检查作用,使我们的“执行力”真正落到了实处。而你要相信,只要你每天这样认真地做下去,这“叉”一定会越来越少。终有一天,这“叉”会消失无影;终有一天,这习惯会在你身上养成;终有一天,各种最优秀的品质会融化到你的血液里、融入到你的生命中!
以上就是我要给你说的“操作性”,也就是求真务实,借用我为你精心设计的《一分钟傻瓜日志》,进行具体、认真的操作,使我们关于提升自己素质、达成自己目标的种种美好设想不仅“知道”,更能“做到”。
简明而又高效的培养习惯妙方(5)
“‘三二一’模式”之“二”
前面我详细给你介绍了“‘三二一’模式”之“三”,即把握习惯培养的三个“性”——策略性,可行性,操作性。把握了这三个“性”,我们培养各种习惯就会很策略、很智慧,不容易碰壁,但我们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还要经受各种意想不到的考验。下面我就要为你介绍“‘三二一’模式”之“二”,即培养习惯还必须闯过的两道关——信心关和开头关。
第一道关——信心关
培养习惯要闯过的第一道关是“信心关”。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一碰到“习惯”,我们许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一个“难”字——我没有毅力,我年龄大了,我什么都好办,就是这习惯不好办……总之,是一个“难”字。这“难”字一当头,一切当然就被卡住了。
这就是“信心关”——没有信心,难!这一关闯不过,一切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必须闯过这第一关。
那我们怎么来闯过这第一关呢?
实际上,我前面讲了那么多,那么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可以说大部分都是用来帮助突破这第一关的。
你说你没有毅力。我前面讲了,我以前是最没有毅力的人。可我这样没有毅力的人,尚且能养成那么多习惯,那你为何就不能呢?
你说你年龄大,可我花甲之年总不会比你小多少吧?而我前面谈到的许多习惯,几乎都是在年过半百以后才养成的。因为我看到《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这本书,知道人生成功的秘密核心在于“习惯”,这已是我50岁以后的事。因此我能行,你为何就不行呢?
你说你什么都好办,就是习惯不好办。我前面不是已经告诉你对付习惯的各种诀窍和策略了吗?你先对付一个,难道还对付不了吗?你先从一个容易的开始,难道还困难吗?你把这门槛设计得低一些,难道还费劲吗?你每天用一分钟傻瓜日志只是打打钩、打打叉,难道还做不到吗?……
因此,如果你以前对培养习惯缺乏信心的话,那通过我前面所说的种种,你应该有信心了吧?而我们知道,信心对我们做任何事都至关重要。一件事做起来没有信心,那很难成功;而如果信心十足,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为了助你闯过这一关,还有一句特别精彩的名言我要告诉你,因为有了这句话,你的信心就会像插上了翅膀。
这句名言是世界著名教育专家曼恩说的,他说:“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新的一股,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这句话说得多精彩、多确切、多形象、多鼓舞人心啊!这可以说是我见过的对于习惯的最妙、最精当的比喻。习惯培养的过程,不就是一次次、一天天不厌其烦地重复吗?这不就如我们去缠一根缆绳吗?只要你天天缠,每天只缠一股,这缆绳怎么能不越来越粗呢?而粗到一定程度,这缆绳怎么能不牢不可破呢?这应是常识、是真理、是最朴素的真理。因此明白了这道理、坚信这道理,我们就没有什么好习惯不能养成,没有什么坏习惯不能征服,你说对吗?
以上就是想助你闯过两道关中的第一道关——信心关。
第二道关——开头关
开头关,是你必须闯过的第二道关,对此,我也要助你一把,而且还要用大力来助你一把。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习惯问题上,我觉得这一点尤其突出。
你知道这半个世纪以来,我们人类在航天事业上最艰难的是什么吗?
据说最艰难的不是在卫星、飞船飞向太空后的几万公里、几十万公里、几百万公里、几千万公里上,而是在它们飞离地面最初的几公里、几十公里上。
为什么?
因为惯性的力量——要飞离地球,最难的、最复杂的就是一开始就要克服地球的这种惯性引力、摆脱地球的这种惯性引力。
而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都是如此,首先要征服这种极顽强、极顽固的惯性引力。而我们人类仿佛与生俱来的惰性,便是这种种惯性力中最可怕的一种。因此,不解决这个问题,一切就无从谈起。
那如何闯过这道关、突破这道关呢?
根据我的体验和研究,我对你有以下两点忠告:
忠告之一——立即行动
立即行动,是我对你要闯过这开头关的忠告之一。
在“习惯‘五动’理论”中,我一开始就谈到了这一点——起动。因为在生活中有太多的人是没有这种起动力的。他们可以想,可以说,可以谈,甚至是夸夸其谈,但就是不会动,不会起动。而你不动,不起动,不立即行动,当然一切就无从谈起。因此想好了,策略性、可行性、操作性全齐备了,就必须立即行动,这是你要闯过这开头关的关键之点。
这一点很像我孩提时代从家乡小桥上跳水,开始总在那里犹豫。实际上,你只要闭着眼睛,往下一跳,最多就呛几口水。而有了这开头第一次,以后就不在话下了。
这也很像我少年时代因家境贫困上街卖鸭蛋,开始也总是迟迟喊不出口,但实际上只要横下心,喊出这关键的第一声,以后也就无所谓了。
这一点还特别像我们学英语。我们身边有多少人,苦学了多少年英语,还只是个“哑吧英语”啊!但实际上只要敢于大胆而坚决地喊出第一声,以后这一百声,一千声,一万声,甚至万万声都是不难的。
因此要突破这开头关,奥妙之一、关键之一就是要立即行动。否则,再美妙的种种,可能都会与你擦肩而过。
简明而又高效的培养习惯妙方(6)
而也许正因为此,在本书一开头就给你介绍的十卷羊皮卷中,专门有一卷是论述这一点的。因为它写得太精彩了,因此在这里引述其中几段,为你闯过这开头关加油打气、擂鼓助阵:
“我的幻想毫无价值,我的计划渺如尘埃,我的目标不可能达到。
“一切的一切毫无意义——除非我们付诸行动。
“我现在就付诸行动。
“一张地图,不论多么详尽,比例多么精确,它永远不可能带着它的主人在地面上移动半步;一个国家的法律,不论多么公正,永远不可能防止罪恶的发生;任何宝典,即使我手中的羊皮卷,永远不可能创造财富。只有行动才能使地图、法律、宝典、梦想、计划、目标具有现实的意义。行动像食物和水一样,能滋润我,使我成功。
“我现在就付诸行动。
“即使我的行动不会带来快乐与成功,但行动失败总比坐而待毙好。行动也许不会结出快乐的果实,但没有行动,所有果实都无法收获。
“我现在就付诸行动。
“我是雄狮,我是苍鹰,饥即食,渴即饮,除非行动,否则死路一条。
“我渴望成功、快乐、心灵的平静。除非行动,否则我将在失败、不幸、夜不成眠的日子中死亡。
“我发布命令,我要服从自己的命令。
“我现在就付诸行动。
“成功不是等待。如果我迟疑,她会投入别人的怀抱,永远弃我而去。
“此时。此地。此人。
“我现在就付诸行动!”你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吗?你想铸就自己的未来吗?你想使自己梦想成真吗?你想在自己的习惯上狠下功夫吗?那么请你现在就付诸行动、立即行动吧!否则,再迟疑下去,等你醒来一看,你的同伴也许早就把你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以上就是我助你闯过开头关的第一个忠告。
忠告之二——熬过前3天
熬过前3天,这是我助你闯过这开头关的第二个忠告。
这是为什么?
因为培养习惯,许多人都是在这前3天给“壮烈牺牲”掉的。
这是何缘故呢?
因为习惯的改变,根本上说,是对一个人的改变,因此它必然会遇到强大的阻力。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上帝的一种特意安排。试想,倘若我们人也像孙悟空似的说变就变,那不就乱了套——你娶的爱妻刚才还是柔情似水的靓女,但倾刻间就变成了一个一脸刻薄的刁婆,那你怎么受得了?因此我们老在说变,但对许多东西来说,是不能随便变的。
既然不能随便变,要变,当然就会有阻力;而有阻力,尤其这阻力一大,当然就会让人难以接受,很不舒服。于是,许多人就会在此自动“壮烈牺牲”掉了——我好好的日子不过,为什么偏要让自己天天这样难受、天天这样不舒服呢?这不是典型的自作自受吗?
如果你也这么想,那我就要告诉你,你这是完全误解了。
我为何这样说呢?
因为实际情况完全不是如此。我们培养习惯,开始几天你的确会难受,的确会不舒服,但假如真有上帝,上帝是绝不会让你永远如此的。实际上你只要熬过了这前几天,尤其是熬过了前3天,后面就是坦途,就是一马平川,就是无限风光。对此你不清楚,我却太清楚了,因此我要给你讲一个我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
我当年在清华上大学的时候,正好赶上红卫兵时代。那时我们这些涉世不深的年轻人都可以说是热血沸腾。当时全国兴起大串联,学当年红军长征,于是我与我们同年级同学林大炎、俞明华、王士国打起背包、举着红旗,开始了从北京到延安的长征。
但哪知我们雄赳赳、气昂昂出发后的第一天,我就差点败下阵来。
这是为什么?
原来那天傍晚到红卫兵接待站过夜,洗脚时我一看,吓了我一大跳——满脚都是泡。
这怎么办?尤其第二天起床前,睡在床上浑身酸软,骨头架像散了似的,根本不想起来。
但学红军,还发了誓,总不能在第一天就败下阵来!因此第二天只能咬着牙坚持。
但没想到第二天到了驻地脱下袜子再一看,这下可真把我给吓住了——满脚水泡竟变成了满脚血泡!
“天哪,这长征我怎么能走下去?”我心中几乎要惊叫起来,并暗想:如果以后天天如此,那怎么办,怎么受得了?
记得第三天出发时,我真地太勉强了,当初的豪情早已荡然无存。我找了根棍儿,一步一瘸,像受了伤的俘虏似的跟着他们三个,心中充满了疑虑、迷茫、忧心、甚至恐惧,因为依此情景,这漫漫长征路我怎么可能走下来呢?
……
以上绝对是当时最真实的情况。而我当时也只能咬着牙坚持、坚持、再坚持。这当然已不是一种豪情万丈的坚持,而是一种无可奈何、进退两难、濒于崩溃的坚持。
然而使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五六天以后,这情形竟完全变了。这转变究竟从哪一天开始,我现在也没搞清楚。反正大致五六天后,我们变得越来越精神,越来越抖擞了,每天背着包走五六十里、七八十里像玩儿似地,根本不在话下。而每当我们经过一个村庄,进去前我们四个还一定要高举红旗、列队行进、放声高唱毛主席语录歌,以抓住一切机会宣传毛泽东思想……
以上经历对我的印象太深了,可以说终生难忘。这件事给我一个极深的启示——当我们做一件有一定难度的事情时,最艰难的,实际就是前几天。而过了这几天,过了这个坎,过了这道关,后面真地就是坦途,就是一马平川,就是无限风光。经过研究和实践,我发现每一个习惯的培养过程几乎都是如此,前几天差不多都有一个坎,都需要你突破。而一旦你突破后,后面的一切就会变得越来越顺。
那为何会产生这种情况呢?
对此我再举一个例子,你也许能很清楚。
简明而又高效的培养习惯妙方(7)
比如你从没干过体力活。开始干时,你手上一定会起泡;再干下去呢?水泡会变血泡;而再干下去呢?奇迹产生了——这血泡变成了老茧。
你可别小看这老茧,这老茧是什么?这老茧就是上帝为了让你适应新环境、新习惯,特地为你“制造”出来的一种东西。实际上在我们人类的机体里,早已预设了这种奇妙的机制,让你去适应不同的环境。比如农民总要蹲在地上拔草、间苗、做各种农活,而为了让他们适应这种环境,我们体内的这一机制就会自动使其与“蹲”有关的肌肉增强起来、发达起来。因此我们看到有许多人下棋、吃饭、聊天、观赏,总喜欢蹲在那里,就如陕西十大怪,“板凳不坐蹲起来”。为什么?因为有了这强健的“蹲”肌,习惯了这蹲,这蹲是舒服的,而不蹲反而是不舒服的。
因此,为了让我们适应各种环境、各种习惯,我们体内会自动产生各种类似“老茧”、“蹲肌”一类的东西去与之相适应,这应该是一种不争的事实。然而,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还必须思考一下:上帝给我们“制造”这类物质难道就不需要时间、不需要过程吗?不,这时间和过程是一定需要的。既然如此,在这段短短的时间里,你还需要忍耐一下。而一旦这过程完毕,最合适的东西制造出来并供你使用,你就会感到无限的舒适和快乐。
因此,如果我以上假设和想像是合理的话,我敢断言,我们人类是能适应任何环境、任何变化、任何习惯的。而这里最难的只不过是两种不同环境的过渡阶段,这阶段内会有一种短暂的阵痛。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能咬着牙熬过这阵痛,我们的生命中就将会有一个新生的、可爱的、壮硕的婴儿“呱呱”落地,他将陪伴你终生,给你带来无限的欢乐和喜悦——这阵痛后的新生儿,就是习惯,就是会使你终生受益无穷的新习惯。
以上就是我要给你讲的“熬过前3天”——也就是助你闯过习惯培养开头关的第二个忠告。
而清楚了这一点,有两句古话你就很容易理解了——“吃得一时苦,换来一世甜”,“不吃一时苦,老来苦中苦”。因为,如果你能熬过这前3天,好习惯便必能养成,你当然会“换来一世甜”;而如果你不愿熬过这前3天,还是让旧习惯主宰着你,你当然会“老来苦中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