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从人民币升值想到的

(2007-02-05 21:26:00) 下一个
粗粗想了以下,这个问题可以这样分析:

首先有一些定义:

资源的分类:
以人为中心的社会中,资源分为两类: 人和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又分为有生命资源和无生命资源.这几种资源有如下特点:

A: 人: 可再生,功能具备无穷尽的扩展性(来源于大脑)


B: 自然资源: 主要是提供物质,满足人的需求,又可做如下分解:
B1: 有生命自然资源: 可再生,但动植物的再生能力不同,分为再生能力强的B11资源和再生能力不强的B12资源
B2: 无生命自然资源:不可再生,但分为可重复使用和不可重复使用两种

A(American)国和C(China)国
A国经济思路: 尽量少用或不用自己的B2,B12资源,用A资源去换取C国的B2,B12资源.
实现方法: 提高A资源创造价值的能力,鼓励创新,鼓励自己创业,生产H货物和提供F服务,去换取C国的B2,B12资源供本国消费; 同时尽量压制C国生产H货物和提供F服务的能力,使其只能通过出卖B2,B12资源生存.

C国经济思路:

原来是低消费,A资源的创造能力差,可供消费的B资源少,生活水平差.近三十年,开始提高生产力(主要通过从A国输入H货物来提高),A资源的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但还处在只在A国的A资源领导下工作,同时不可能得到A国的A资源核心创造能力,同时C国的政府没有从实质上去发展本国A资源的创造能力;B资源的产量大幅度提高,生活水平上升得很快(主要是可供消费的B资源大大增加).


关于汇率:

主要考虑A国和C国之间用来交换的资源,不用来交换的资源对汇率没有影响.
A国用来交换的是H货物和F服务,假设1986年的产量为1000单位, 发行货币10000$(假设货币发行量始终不变),价格=10$/单元
C国用来交换的是B2,B12资源(A资源创造不出A国需要的高价值,而且A国不希望C国具备这种创造力),假设1986年的产量为10000单位, 发行货币10000#(假设货币发行量始终不变),价格=1#/单元

1986年,C国需要10个单元的A国货物,A国需要1000个单元的C国货物,于是两国进行了交换,相当于100$换取了1000#,于是汇率为1$=10#

20年以后,A国的产量变成了2000单元,价格为5$/单元,C国的产量变成了20000单元,价格为0.5#/单元,此时C国需要100个单元的A国货物,A国需要5000个单元的C国货物,
于是两国进行了交换,相当于500$换取了2500#,于是汇率为1$=5#,这就是为什么汇率会升高.

但是,这不是本质. 首先,A国用的是A资源这种可再生资源,而且由于知识的不可丢失性,其实A国没有损失任何资源,因为它可以用C国的资源制造C国需要的H货物; 反而作为C国,由于B2,B12资源很难再生性和不可再生性,它做的只亏不赚的交易,汇率升得越高,损失越大.

以上是一个粗线条的思考,欢迎商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