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以后,南派琵琶在江浙一带兴起,逐渐形成了主要以地域为界定的无锡派、平湖派、浦东派、崇明派、上海派等近代琵琶演奏流派。它们对文曲、武曲和文武曲的发展都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无锡派琵琶艺术的创始人首推华秋苹(1784—1859),他和他的兄弟华映山、华子同等人,根据王君锡、陈牧夫的传谱,辑成《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三卷,其中,北派文板6首,武板7首,大曲1首,杂曲1首;南派文板18首,武板12首,随手八板5首,杂板14首,大曲4首。在其传谱和传人的演绎中,体现了南北兼蓄、刚柔并举的特点。 平湖派琵琶艺术以李氏一脉五代世传而闻名。李芳园(约1850—1901)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编订出版《南北派十三大套琵琶新谱》,收录文曲6首:《平沙落雁》《浔阳月夜》《陈隋古音》《塞上曲》《青莲乐府》《霓裳曲》;武曲5首:《满将军令》《郁轮袍》《淮阴平楚》《海青拿鹅》《汉将军令》;大曲2首:《阳春古曲》《普庵咒》。平湖派在弹奏文曲时,要求婉约轻扬,柔腕轻拨,如珠落玉盘般奏出舒展徐缓的旋律,并有余音缭绕之感。武曲演奏则追求表现雄健豪宕势不可挡的气概,讲究抑扬顿挫、刚柔相济的处理。 浦东派琵琶艺术的始祖当推上海南汇的鞠士林。其弟子有鞠茂堂、陈子敬和程春塘等。人称“陈善武套,程善文套”。陈子敬之再传弟子沈浩初编著《养正轩琵琶谱》,收录了《夕阳箫鼓》《武林逸韵》《月儿高》《陈隋》等文曲4首,《将军令》《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海青》《水军操演》等武曲5首,《普庵咒》《阳春白雪》《灯月交辉》等大曲3首。浦东派对文曲、武曲、大曲的区分比较严格。演奏文曲时,要求柔婉细腻;演奏武曲时,讲究气势宏伟;演奏大曲则有强有弱,有刚有柔,文曲武曲的演奏手法兼而用之。 崇明派琵琶艺术的代表人物有沈肇洲、刘天华、徐立荪等。沈肇洲编辑的《瀛洲古调》,收录慢板乐曲22首,快板乐曲17首,文板《思春》《昭君怨》《泣颜回》《傍妆台》《汉宫秋月》等5首,武板《十面埋伏》1首。其中以慢板曲、文板曲为特点,演奏时,弦的定音不高,速度缓慢,讲求细腻文静。其指法要求“捻法疏而劲,轮法密而清,宜相间为用,则疏密得宜。”曲趣主张“慢而不断,快而不乱,雅正之乐,音不过高,节不过促,而繁简得宜,盖易学柔中之道也。……花音非不可加,在得当耳,加之而善,可增曲趣,加之不善,即不脱拍,亦必走腔。”① 上海汪昱庭派琵琶艺术代表人物是汪昱庭,他所编著的《汪昱庭琵琶谱》,收录文曲《青莲乐府》《塞上曲》《月儿高》《浔阳月夜》《汉宫秋月》《平沙落雁》等,武曲《将军令》《郁轮袍》《淮阴平楚》等,大曲《阳春古曲》《灯月交辉》《普庵咒》等。汪氏一生追求音乐的普及、改造和改良。他曾对《十面埋伏》进行删节,使乐曲结构精练集中,音乐更富于层次感,因而成为今人普遍采用的演奏版本。《阳春古曲》原有十段,汪氏将它删去三段,在结构上也做一些更动,人称汪本为《小阳春》,在音乐处理上将末段尾部旋律翻高,采取突慢后渐快的速度处理,使音乐跃人高潮。汪氏的这些加工,对文曲、武曲、文武曲的艺术性提高起了促进作用。 正是在以上这些历代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使琵琶的文曲、武曲、文武曲臻于完善。 文 曲 琵琶文曲,指的是以抒情优美、简朴动人的旋律,深刻表达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生动展示令人向往的意境的乐曲。如《浔阳月夜》《月儿高》《汉宫秋月》《塞上曲》《青莲乐府》《飞花点翠》等。 琵琶文曲在乐曲格调上的特点是抒情性和写意性。抒情性,就是着力于内心思想感情的深入挖掘和表达;写意性,就是善于用概括性的手法展现深邃的意境,使人身临其境地融化于音乐的艺术境界之中。在传统琵琶文曲中,有些乐曲偏重于景色的描绘,如《浔阳月夜》《飞花点翠》等;有些乐曲以人物内心感情的表达为主,如《塞上曲》等;也有既写景也写人的内心感受的情景交融的,如《青莲乐府》等。在对这些乐曲进行理解时,乐曲标题固然是一个重要依据,但是不能仅限于乐曲标题的狭小范围,而应当从宏观着眼,扩大到与主题密切相关的背景、环境;气氛、格调以至精神面貌。如《塞上曲》,如果只从各段小标题看,好像是在描绘王昭君于历史情节演变中不同阶段的苦闷、怨恨、悲切、忧伤、思念等思想感情,因此,有些琵琶演奏家刻意雕琢王昭君的如泣如诉的哀怨之情,全曲演奏得轻柔婉转。但是,如果进一步挖掘该乐曲的内涵的话,全曲除了充满令人深受感动的哀怨情绪外,还应表现时而抑郁、时而开朗的情调,哀怨中有激愤之情,忧伤中有思念祖国家乡之意,应当表达女主人公复杂的思想感情,体现一种格调更高的情操。 ———————————— ①转引自李民雄《琵琶音乐述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上海卷》上册第72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