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语

琵琶琴瑟绝妙处, 冰泉冷涩弦凝绝,轻拨四弦千遍语,曲终收拨当心划,十指拂抹断帛弦。
正文

琵琶名家 潘嫦青

(2007-02-20 23:29:00) 下一个
坎坷从容琵琶行 

潘嫦青,1951年生于上海,1982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现任安徽省歌舞剧院首席琵琶独奏,国家一级演奏员。1980年获全国琵琶比赛二等奖,1985年赴蒙古人民共和国参加“第七届亚洲音乐节”获演奏优秀奖(最高奖),琵琶独奏《十面埋伏》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小组的优秀节目。1992年代表中国音乐家赴维也纳参加“第11届布赫伯格国际民间艺术节,担任独奏,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音乐理事会的高度赞扬。曾多次随省歌舞团赴香港、澳门、台湾、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地演出,并多次担任各类音乐大赛评委。

  2005年9月15日晚,风清月朗。安徽大剧院“两岸情”演出现场,潘嫦青与台湾著名指挥家陈澄雄合作演出琵琶协奏曲《琵琶行》,一曲终了,掌声雷动。观众上台将一束鲜花献给陈澄雄,陈澄雄转而将鲜花献给潘嫦青,并由衷地说了句“谢谢”。

  陈澄雄是位严厉到近乎苛刻的指挥,极少称赞别人,然而与潘嫦青初次合作,便对她刮目相看。第一场排练时,潘嫦青就说“陈先生,我想背谱”。协奏曲背谱是非常困难的,台湾的演奏家演出多少场都背不出来,更何况在排练这么短的时间内。可是潘嫦青很快就把谱子背出来了,离开谱子弹奏,隔绝了一切外界的干扰,全身心地沉浸在乐曲中,让陈澄雄惊叹:“一个瑕疵都没有,听这样的演奏简直是享受。”

  潘嫦青出身于琵琶世家,外祖父沈浩初是莆东派琵琶传人,著名琵琶演奏大师林石城是其学生,而潘嫦青的哥哥潘亚伯又师承林石城,潘嫦青和孪生妹妹潘娥青从6岁起便跟着哥哥学艺,8岁时小姐妹俩双双登台参加“上海少儿艺术比赛”,琵琶弹得好,兼之孪生姐妹逗人喜爱,一时间成了众人瞩目的小明星。从幼年时便确定一生的志趣爱好,并且因家世渊源而有着相当高的起点,这无疑是一件幸事,此后世事坎坷,姐妹俩也无奈分离,但心爱的琵琶从未离开过她们。

  相形之下,姐姐潘嫦青的命运更为坎坷一些。20岁时,赶上上山下乡,姐妹俩必须有一个要离开家,姐姐选择了这条前途未卜的道路。在最艰难的时候,她仍谨记父母的教育,少说话,多学本领,多做事。有数次机会,外省的文艺团体来招人,听了她的演奏后几乎要拍板了,都是最后一关政审过不去,对方扼腕走人。年轻的潘嫦青一次次承受着从希望终至失望的打击,这段人生最暗淡的岁月虽然让她在当时备受折磨,多年后回过头来看也是一种财富。几年后当潘嫦青步入上海音乐学院的大门,以一曲如泣如诉的《塞上曲》技惊四座时,谁能说这里面不是融入了她太多的情感与追求?

  1978年,潘嫦青进入安徽省歌舞团,四年后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又回到安徽,从此扎根。

  琵琶作为一种中国古典乐器,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内容,表达着中国人独特的情感,在传统文化熏陶中长大的潘嫦青对此深有感悟,并融入到对音乐的理解中。因为每个演奏者的指法不同,对曲子的理解不同,同一支曲子在不同的演奏者手中有不同的风格和韵味。她曾多次演奏琵琶协奏曲“杨贵妃”,将每段的不同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除技巧纯熟之外,主要是对作品有独到的理解。

  数年磨练,潘嫦青的琵琶已经达到运用自如的境地。她擅长对乐曲作细致的刻划,弹文曲深情委婉,耐人寻味,奏舞曲气吞山河,扣人心弦,她演奏的描写楚汉战争的传统琵琶乐曲《十面埋伏》,层次分明,环环紧扣,刻画了一幅激战的场面,可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1985年,在赴乌兰巴托参加“第七届亚洲音乐节”时,潘嫦青的演奏受到观众和专家的高度赞扬,她的琵琶独奏《十面埋伏》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小组的优秀节目,参加亚洲音乐节闭幕式演出,还被蒙古电影制片厂拍了纪录片。

  2004年,潘嫦青参加“上海国际音乐节”演出,远在北京的妹妹潘娥青也赶赴上海,姐妹俩再度携手同台献艺,不由感慨万千。

  数度出省出国演出,荣誉纷至沓来,难得的是,潘嫦青始终淡定从容,与世无争,但求把自己的事情做到最好。直至今日,她仍是每日弹练不辍,教导学生也全身心投入,曾多次担任各种音乐大赛的评委,为传统音乐的延续做着传薪送火的工作,而新一代人亦已成长,以娴熟的技巧和美妙的音色再现琵琶这一古老乐器的魅力,使它大放光彩于世界音乐之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Sweetlife 回复 悄悄话 赞!!!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