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武曲常用的演奏技法是扫弦、快夹扫、煞音、绞弦、推并双弦、拍、提、满轮等。
如
《十面埋伏》为了突出全曲的气势和悲壮气氛,在引子的一开始就运用了轮拂手法,并讲究欲强先弱、欲放先收的艺术处理。其中的轮,仅一带而过,着重强调的是拂,力点集中,手势自然、放松、放开,出音须富有弹性,铿锵洪亮。此后,拂扫轮中的拂也一带而过,着力突出的是强烈的扫,随后的轮,给人以威武壮烈之感。在“鸡鸣山小战”中,运用了煞弦技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楚汉两军交锋时,短兵相接、刀枪嚓嚓的战斗场面。“九里山大战”中,绞弦、推、拉、并双弦等技法的运用,更是兵器交接、刀枪齐鸣的激烈战斗场面的真实描摹。
再如
《海青拿天鹅》,为了表现海青捕捉天鹅时激烈搏斗的情景,在第十四、第十五段,运用了挑轮、滚、滚双、并四弦、滚四弦等技法和自由而不稳定的节奏音型、不断模进的音调,来描绘海青在天空中时起时伏地翱翔和紧盯天鹅的姿态。一松一紧,一张一弛的曲调犹如海青的紧逼与天鹅的惊慌逃窜。音乐采用模进手法,如同海青一次次追逐、啄咬,天鹅一次次挣扎、逃脱,气氛渐趋紧张。紧接其后的第十六段中,琵琶长轮、轮双、勾搭、夹扫、扫拂、并弦等技法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紧张的气氛达到顶点。海青的凶狠撕啄和天鹅的呼号呻吟在音乐中时有所闻,表现了强烈的搏斗气氛。
秦鹏章先生在对卫仲乐先生的琵琶演奏艺术进行总结时指出:“‘轮’是演奏武曲的最主要技巧”①,还指出,在作各种“轮”时,应力蓄于手而形不外露,不依赖弹奏前的预备动作去发力或改换力度。
并以《十面埋伏》为例说明,全曲以各种“轮”为主要技巧,设无“轮”上完善的功力积累去取得持久力,是断难表达威武雄壮的磅礴气势的。特别如“吹打”段的连续“长轮”、“勾轮”、“拂轮”的运用,对于表现古代行伍的豪迈气势和紧张气氛,都有重要的作用。
林石城先生指出,琵琶武曲“常用旋律变奏结合不同指法的不同效果来叙演各个不同的情节内容。”②这里指的是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内容来恰当地运用各种不同指法,以获取不同效果。与此同时,即使是同一指法,也要根据内容的需要来变化运用。如《十面埋伏》的“重围”,是战场上的一片综合之声,在工尺谱上只记一个“合”字,并注在四条弦上作扫和轮。林石城先生却在演奏时有多种变化,即先用音量较弱的夹扫空四弦指法,次用音量较强的滚四条弦,又用音量较强的满轮四条弦,再用音量较弱的满轮等变化方法,以发出变化多端的音响效果,描绘大小包抄、重围叠叠的形象。
文武曲
琵琶文武曲,指的是综合运用琵琶文曲、武曲的表现手法,兼具二者演奏风格特点,不受传统文曲、武曲格调束缚,风格新颖、活泼欢畅的乐曲。如《阳春古曲》《灯月交辉》《普庵咒》《水龙吟》《闹场》等。
过去往往将这类乐曲称为“大曲”。但基于分类依据的原因,如果将以乐曲规模、篇幅作为依据的大曲,与按乐曲格调、表现手法为依据的文曲、武曲相并列的话,似乎有所不当,所以,根据该类乐曲兼具文曲、武曲的风格特点,而称之为“文武曲”。
琵琶文武曲在乐曲格调上的特点是综合性。就是既具有文曲的抒情性、写意性特点,又具有武曲的叙事性、写实性特色,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同样,在演奏技法的运用方面也比较自由而丰富多样。如在《阳春古曲》的演奏中,就应用了琵琶的不同演奏手法,造成音乐的对比展开。其中,弹、挑、半轮、扫轮的综合运用,使旋律活泼清新流畅;摭分指法的应用,使旋律进行平稳,节奏均衡;在一个固定长音背景上运用多变的节奏和清澈明亮的泛音,使旋律具有复调效果;在快速音符上的夹扫,使乐曲倍加明朗。
又如在《灯月交辉》中,节奏上运用了附点、切分、前十六分音符、后十六分音符、后半拍等节奏型;节拍上运用了1/4、2/4、3/4、变化重音等;演奏技法则兼具了文曲的推、拉、吟、揉、泛音、弹、挑、剔、分、轮,武曲的扫、夹弹、夹扫、扫拂、摘、煞等,再加上力度上的强弱变化,抑扬顿挫,可谓节奏节拍多样,演奏技法丰富,强弱对比鲜明,确实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其中,摘、煞、虚按,以及音色变化与扫、煞相配合的手法的运用,更具特色。摘、煞手法与变化节奏的结合,使乐曲气氛更显热烈欢腾;虚按与实弹技法的相互交错,使乐曲中锣鼓效果的表现更为生动;音色变化与扫、煞相配合,使乐曲效果更加丰富;这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生龙活现地展现了锣鼓声、丝竹声交织鸣响的热烈气氛。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系
——————————————————————
①秦鹏章《浅谈卫仲乐先生的琵琶演奏艺术》(中国管弦乐团《卫仲乐琵琶演奏曲集》编辑小组编《卫仲乐琵琶演奏曲集》第5页,学林出版社,1994年,上海)。
②林石城《曲情赘语》沈浩初编著、林石城整理{养正轩琵琶谱》第3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