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陈学凰:我在澳洲当妈妈(1)

(2007-10-23 10:39:18) 下一个

    我在澳洲当妈妈(1)http://blog.cersp.com/34964/1185261.aspx

     有一天带儿子出去玩,听到一个正在滑滑梯上玩耍的小女孩远远地对妈妈说:妈妈,我爱你。妈妈也遥遥地回答:亲爱的,我也爱你。让我心中很有触动。儿子有个玩具电话,打开电源,铃声就会响起,如果过一会儿还没有把听筒拿起,它还会提示:“是你的电话哟!”拿起听筒它就开始唱一首歌,说是给一个朋友打电话,互相问好,然后再见。接着就会说:“Love you, bye!(我爱你。再见。)”“我爱你”是西方文化中每日必用的词汇,亲朋好友之间打电话告别前总会顺口自然地说上一句。这都是从小养成的习惯。中国人的观念在这一点上比较内敛一些。现代人比较开放了。但像我这一代人,估计从小到大从未听到父母对自己说过“我爱你”。所谓入乡随俗,儿子是要生活在澳洲的文化里的,因此我们也不忘每天对儿子说“我爱你”。父母爱子女,这是肯定的,但若不说出来,子女或许并不肯定。尤其是这样幼小的小小孩,他需要知道他是在被爱着,被关怀着的。有了爱,才有安全感,有了安全感,才可能有信任,有学习的欲望与动力。

 http://blog.cersp.com/34964/1185261.aspx

     在我们住家附近有一个很大的购物中心,其楼下的一大片空地开辟成了大家休闲的场地,还特地装了两个儿童娱乐的设施。一个是可以攀爬的绳塔,另一个是滑梯和木马等组合。因为离家近,走路5分钟就到了,我经常带儿子到那里玩。儿子看起来是个十分喜欢社交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就会凑过去,有时碰碰手,看到大人也爱走过去,仰头专注地望着,希望得到一丝微笑的鼓励。尤其是见了老人――一般老人都是十分和善的,都会与他打招呼,说:“多可爱的孩子啊!”――儿子就如鱼得水,开心得不得了,有时还会自然地与老人拉拉手。其实,孩子是很容易满足的,他所要求的就是你专注地与他对望一眼,让他知道你是领会他的,你是在意他的。

 

      自然,有时我们也会碰到一些个比较冷漠的家长,儿子走到他跟前,仰头微笑望着他,他丝毫不为所动。每每遇到这样的情景,我就不由得心中叹气,为儿子,也为那位冷漠者。不过,或许这也是生活体验中的一部分,儿子需要学习。生活并不都是十全十美的。

 

 

     儿子未出生前就决定,为了让他有双语能力,我用英文与他交流,他爸爸用中文。这里很多中国移民的孩子小时在家里都是说中文或粤语的,一开始上幼儿园很不适应,孩子也可能因为听不懂而有些内向。我们不希望这样,因此决定一开始就实行双语。只是他爸爸实行起来不那么坚持,因为儿子听懂英文比较多一些,常常也和他说英文。于是我就开始自己对他适当使用双语。其实,孩子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对两种语言的转换不成问题。我们从国内带了一套图片卡,一面是图画,一面是文字的。我教儿子认图片时,对着图片一面说英文的名称,有时也翻过卡片,让他看背面的中文字,顺带说中文。不期然他还记住了,自己会拿了卡片来指着图让我说,而后又翻过来指着文字的一面期待着我说中文的 名称。其实,以儿子目前的年龄,很可能他并不知道中英文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但记住了一张图的两种说法,就等于学会了两种语言。

 

     说起来,与儿子用英文交流对我而言未尝不是一种考验。若是日常或工作交流,甚至是撰写学习论文等等,我们的英文都不成问题,但若说到和婴儿的沟通,仍需从头学起,例如儿歌。

 

     我从网上,书店和音像店收集了很多儿歌,听多看多了不觉也就喜欢上了英文儿歌。英文的儿歌也和中文的儿歌一般,讲究押韵,因为幼儿喜欢听到重复的音节。但它通常没有中文儿歌的训教味,而是趣味性的,有些在趣味性中又包含一些简单的知识。例如数字的概念,把一只骆驼从5个驼峰唱到没有驼峰,原来是一匹马;或是一只大象踩蜘蛛网玩,有趣得很,就叫另一只大象也来玩,这样可以一直唱到5只大象乃至10只大象,等等。唱法上也别具一格,几个小孩一起有说有唱有笑的,不刻意讲究唱法的完美。儿子很喜欢这些儿歌。每盒CD都耳熟能详,上一首未听完就知道下一首是什么,若是自己最喜爱的那首要开始了,常常会开心地又笑又跳。说起来,儿子现在对数字、颜色和形状的概念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些儿歌。

 

      相比起来,中文的儿歌有些偏于呆板,尤其是现代新编的儿歌,说教味尤其浓重。传统的儿歌倒是有一些挺风趣诙谐的。在歌曲的演唱风格方面,我觉得国内的儿歌比较缺乏孩童的生趣。可能是教唱的老师标准如此吧,所有儿歌的唱法一味是甜美型的,声音是童声,但总感觉不出孩童的本真,许是拘谨了些吧。

 

    儿子酷爱听音乐,常常听到尤其喜欢的歌曲,就开心大笑,手舞足蹈,在客厅里四处奔走,那种欢快的样子,让人看了十分羡慕,羡慕童心的如此容易满足。一般来说,能够让他一下子就喜欢上的,是那种节奏明快的歌曲。其次,是那些我们平时对他唱过的。他再次听到了,犹如一种印证,感觉很亲切,还会特特地跑到我们身边,望着我们,嘴角漾起一丝会意的微笑。若是这时我们也和着音乐一起唱,他就会越发高兴起来。我这个妈妈还好五音尚全,从小就挺经常对他唱歌。或许他对音乐的兴趣就是这么鼓励起来的吧。倒不曾指望他将来因此成为音乐家,就目前短期的“效用”而言,这种兴趣是我们的一个“法宝”:他闹的时候,一听到音乐,马上就会安静下来。记得当时他10个月的时候,我只身带他回中国,十几个小时的飞机上,我唱的歌够出几盒CD了。若没有这个“法宝”,还真不知如何应付漂洋过海的漫漫行程呢。

 

    我们让儿子听的大部分是儿童歌曲。可以买到的儿歌也很丰富多样。有专唱数字的,有专唱字母的,有专唱动物的,有专唱与洗澡相关的,有专唱昆虫的,有专唱汽车火车等各种交通工具的,真有些面面俱到的样子。这些歌曲也都编的不错,有唱也有说,儿子每天都要听上几碟。现在懂事一些了,一碟放完,他马上就会跑到CD机前,比划着让我再放。我们有两位朋友,新近刚刚收养了一个六个月的婴儿,他们让他听迈克尔杰克逊,说要让他习惯大人的音乐。我对此有些不同意见。我以为儿童歌曲之所以为儿童歌曲,就是为孩童设计的,适合孩童的学习思维习惯。而大人的音乐或许只能为孩子提供一种节奏上的刺激。别以为孩子听歌的时候只是听音乐和节奏,他还听歌词呢。一开始或许不很懂,可是有一天他突然就听懂了,会随着歌曲做自己创造的动作。例如,歌里唱跳起来,他就会把手举起来,做跳起的姿势,虽然现在还未学会如何双脚跳,但单脚还是会蹦跳的。若是听到鱼会游泳,他就做鱼游泳的手势。看到他开始能领会歌里的意思了,我很开心。也就开始顺势引导他随着音乐做别的动作。一岁多的孩子特别喜欢模仿动作手势的,只要我们肯教,他就愿意学,而且学得又快又起劲。也许有时动作做得并不完美,那并不说明什么,重要的是他投入了,领会了,并且从中获得了快乐。如果学习始终带给他的是快乐的体验,那么他日后应该也始终能够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吧。实际上,我是一直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这一点的:让他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