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个德国人如何用图阐释中西文化巨大差异

(2007-10-19 09:09:31) 下一个
      下面那些图画都是一个德国人画的,看来他对中国文化还是颇有些研究的。至少他看到了问题的表面,这已经很不一般。之所以说他对中国与德国文化之间的差别的理解有些表面化,是因为他只看到表面,却没有更深入地理解为什么中国人会如他所绘画出来的那种情形。相信他一时半会儿不会给出答案,或者说,不会给出正确的答案的。不过,即便是这样,也可以从他的画中,深刻地感受到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严重差别,以及因差别而造成的一系列问题。比如,思维方式,为人处事,世界观,人生意义探究等。
    
      这些画非常生动,同时也让人思考。至少我看到了这些画,印象非常深刻之余,想到了好多:究竟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距有多大,两者之间究竟有没有一点儿交叉点?如果有的话,那是什么样的交叉点?这个交叉点的面积究竟有多大?此外,两者之间能否有可能有某些时候达成50%以上的相类似,甚至更大胆一点假设80%相类似?
    
      达到80%看起来似乎非常有难度。中国文化,如西方文化一样,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已成为中国人特有基因,成为“遗传微粒”。中国人的老祖宗在每个中国人出生前,就把这种“炎黄基因”的大部分覆制传递到中国人身上,就是说,还没出生,中国人就不由自主地成为特定意义上的“中国人”,并使之一辈子不可有丝毫更改。而德国人,或者说欧洲的那些西方人,也一样,也只能将他们祖先的基因传承下去,也不会有什么本质性的改变。
    
      所以,当看到有些纯种中国人讲英语,不停地“耸肩”,“恩哼”时,真让人感到难受,可以说是种折磨人的事情。事实上,中国人永远不可能把西方人特有的“耸肩”的绝对正确姿势,给完全拷贝过来。正如德国人或者说西方人,永远也把握不了中国京剧中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的样子一样。看他们表演京剧,不过就是当一乐子,一笑了之。
    
      事实上,西方人永远不可能彻底理解中国人为什么在思考方式、为人处事上面会是那样,而不是这样;也永远不会真正弄明白为什么中国人的世界观会与他们的相当不同,而不是相同;更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对人生意义的看法与他们的相去那么远,而不是这么近。他们只能用画来说明区别,也仅仅是说明一下区别,而不太可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中国文化已经深深地刻进中国人的一切行为之中,一切思考模式之中,而要让中国人彻底改变中国人的这些文化习惯,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任务”。同理,要让德国人,或者说是西方人彻底改变他们的一切行为方式,及思维方式,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就区别说区别,不指望彼此有什么本质性的改变,这似乎才是理解东西方文化的最理想境界。这也应该是看这些画时的最佳心态吧。
    
      不过,看过他的这些画后,我倒是真希望这位德国仁兄再在中国多呆几年,甚至十几年以致几十年,学好中文,尤其把古典的东西好好钻研一番。所有这一切才会对他深入研究中国文化起更大作用,那时,恐怕他就不一定会这样表面意义上地描绘他心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了?

      左:西方人     右:中国人

1、表达个人观点时

    
      点评:中国人在表达个人观点时,总喜欢拐弯抹角。“是”时不说“是”,却说“不是”。“不是”时不说“不是”,却总说“是”。看官不如仔细想想自己生活中发生的实际状况。并且,最有趣的是,一个中国人如果像那老外那样直来直去地说出自己的观点的话(如上图所示),则会被认为“没有城府”,属于“直肠子”,是要吃亏的。事实上,中国人的处事哲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话到嘴边留半句”。因此,在老外眼中来看,中国人表达意思时,总令他们费解。而中国人的这种文化传承,对所谓一些所谓的“知识分子”来说,很有好处:可能自己没什么水平,却可以整天装深沉,装X,话说一半就停,结果很大程度上,让人感到此人水平真是了得!

2、生活方式

    
      点评:中国人非常非常非常喜欢热闹,生活方式在老外眼中看来,就是如图所示,永远喜欢有人陪,永远不喜欢独处。而且,认为一个人总是独处,那这个人可可怜了。老外却正好相反,他们总喜欢独来独往。假如有人总是没有任何目的地,只为陪而陪地过去陪他们的话,那会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个人空间受到了侵害。此外关键是,他们在独来独往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人人山人海地相处时得到的同样的快乐,甚至更多。

3、准时


      点评:老外(主要是欧美西方人?)对于时间观念十分强。而汉语里关于时间方面的词句,最发达的就是:差不多,还行,基本上那时间吧,等等。如果与人相约的话,很多中国人最习惯的说法就是:上午吧,下午吧,晚上吧,等等。至于具体几时,则要根据两人对时间的感觉而定。如果与老外相约,则老外必定会加上一句,上午几点?下午几点?晚上几点?等等。“不准时”以及“没有时间观念”,几乎可以成为“中国人”的代名词了。

4、人际关系


      点评:看到右边这幅画,我不禁哑然失笑。可不是吗?我们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关系”。过去叫“关系”,现在有人玩新词,不再叫什么“关系”了,改称“人脉”。叫什么也不能改变其本质特征。正如“第三者”的女人,旧称“破鞋”,现在叫“第三者”一样,尽管换了称呼,意思还是一样。很多老外到了中国之后,也染上找“关系”的毛病,不停地在国人面前玩namedropping(吹牛X),说自己认识认识某某等,以表示自己在中国的“人脉”很好,“关系”很多。看来,这种习惯像流感,传染性极强。

5、表达愤怒方式

    
      点评:这两种方式是典型的中外不同方式。老外是我行我素,有怒就发,有话就讲。从这一点来看,老外至少在心理健康方面,比中国人略胜一筹。而中国人从小就被告知,要有涵养,要戒急用忍。什么叫有“涵养”?什么叫“戒急用忍”呢?就是内心愤怒到了极点,脸上最好不要表现出来。要乐呵呵地,最好不动声色,那才叫高人。如果有可能,可以与人讲道理。没道理也不能把一切愤怒都表现在脸上。如果像那外那样,内心的喜怒哀乐都摆在脸上,则显得此人,还是那句话,特不成熟,特没有城府,那是要吃亏的。其实,很多很多中国人的内心世界,都充满着仇恨,却不能发泄。于是,在博客风靡网上时代里,就会发现有太多太多的人(包括有精神病和没精神病的),统统以“新浪网友”的狰狞面目,破口大骂,撒野开怀。发泄呗。看不见么,对不对。如果是与人见了面还会是那样吗?正如我在文章开篇时所说,一定要装相。也就是右上面这幅画所表示的那样吧。呵呵。

6、排队

    
      点评:这是一个非常非常表面化的现象吧。其实,我们中国人就喜欢热闹啊,对不对?大家挤作一团,才对么。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活在一起,不是一件乐事吗?老外啊,怎么那么自私,一个一个地,都像个幽灵似的,谁都远离彼此。没劲!排队?排什么队?几千年来也没有排队习惯,用文皱皱的话说,根本就没有那基因,让我们突然之间在21世纪排队,这分明是要我们中国人的命么!另外,不排队也有好处,可以混水摸鱼地提前把想要的东西弄到手。晚了,就没有了啊。

7、自我

    
      点评:无语半晌。唉。集体高于一切啊。另外,“我”是谁啊?加一句成语:人怕出名猪怕壮!记得80年代还有一首热唱的歌叫《小小的我》。靠。中国人的“自我”,能大吗?另外,大那老外那个地步,在中国还有生存空间吗?

8、星期日街景

    
      点评:老外也真是的。我们中国人这么多人,平日里也没有什么乐趣,怎么还不兴趁着周日到外面去凑凑什么热闹吗?要知道,我们这个民族是害怕寂寞的民族,是不喜欢单独行动的民族,是最讲究团结的民族啊。此外,他有没有看过“黄金周”的盛况呢?右边的图中显示出来的稠密程度,显然不够。

9、聚会:


      点评:老外永远不会明白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喜欢过春节了,也永远闹不明白为什么中国话里的“团圆”代表着多么深厚的文化意涵。说他们没文化,我举双手赞成。而他们却永远是在我们过团团圆圆的节日聚会时,一个人跑到什么地方去感受一下什么“生命的意义”去了。看看那巨大的“圆”,这不正是一个最好的中国文化“图腾”吗?我们中国人要什么?不就是要个团圆么!傻X老外,永远也弄不明白中国文化之精髓。

10、餐馆里


      点评:如我前面所说,我们中国人聚在一起图个什么?不就是图个热闹吗?那还怕什么?我们是“礼义之邦”不假,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不大声地在餐馆,在任何公开场合里大声说话。试想,如果每个人都这么高分贝地说话,那谁还会看谁不顺眼呢?而且,我们可以高兴地告诉老外,我们中国人做到了这一点:每个人都这样大声地、高分贝地在餐馆里,在任何可能的公开场合里说着话,谁也不妨碍谁,这不是奇迹吗?告诉老外吧,因为我们没做什么亏心事,凭什么不把平常里有些压抑的情绪在某些场合释放出来呢。

11、胃痛时的饮品

    
      点评:我们中国人最讲究的不一定是科学,而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话。那就是胃痛时要至少喝点热的。至于为什么?那得问我们的中医去。他们的学问,那真是“话到嘴边留半句”,深奥着呢。

12、旅游时

    
      点评:其实,这有些冤枉我们中国人。毕竟我们中国人才富裕起来几年啊,终于可以像小日本儿那样了,走到哪里都拍照了。另外,中国人喜欢的不是思考生命的意义,而是“到此一游”的意义。毕竟,有照片可以说明俺老兄到过什么什么地方了。尤其是去了国外,则更是要用照片说明。我认识的一位老兄,则走得更远,在法国巴黎时,在大街上专门找些法国妞与他合个影,为啥?不就是为了在一些哥们儿面前有点吹牛X的谈资么。至于什么生命的意义,环保的意义,都显得无足轻重了。

13、审美

    
      欢呼:终于…………终于……终于...有了交叉点。中外终于有了交叉点了!完全一样。应该说,是中外男人的审美有了交叉点,似乎更准确些
。(皮肤的颜色又是不同点)

14、处理问题方式


      点评:老外则显得非常没有中国人聪明了,在这一点上。我们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圆滑的人了吧。见硬就躲,见困难就颠,见便宜就上,见免费的就疯狂。其实,中国的国粹___麻将,最能说明中国人见硬就躲,见困难就颠,见便宜就上,见免费的就疯狂的特点。麻将的最大玄机,就在于如何让自己逃避困难,如何跟人跑,并在最恰当时候,抓住机会,使自己当上最牛比的机会主义分子!我另外想到的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几句训话:一切要“和为贵”(形容遇困难尽量把困难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态)、不要“不撞南墙不回头”(形容左边那种在中国人看来有些缺心眼的老外们吧)。

15、一日三餐


点评:如图。

16、交通工具


(图释文字,上:1970年。下:2006年)
    
      点评:老外这就有点不厚道了。你坐够了汽车了,你现在却跟我们谈什么骑自行车的好处?我们70年代骑自行车是别无选择,是没钱,是没折啊。

17、老人的晚年生活


      点评:事实上,今天我们很多老年人也开始的养狗的生活。当然,如果有孙子辈的孩子在身边,还是一件让中国老年人乐呵的事情。毕竟,人间一切皆美好啊。而不像老外那么喜欢独来独往,到了老年,一个人跟个狗相伴,多孤独啊(我们中国人对老年老外的理解)。至于谁得到了更大的心理满足,就看每个人的标准了。

18、洗澡时间


      点评:一看这老外就不太懂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要知道,晚上洗澡之后再睡觉,那是一件多么愉悦的事情。而你老外白天当不当正不正地洗哪门子澡呢。不懂生活。另外,咱们中国人还有大多数的农民,他们的洗澡时间,我想,绝对不是你老外能弄明白的,小样。

19、心情与天气


点评:不敢苟同。

20、领导


      点评:这是一幅最抓住中国文化特征的图。强力推荐一下。呵呵。不是吗?老外管那白色人称作“领导”,在西方可以是“领导”,或玩个洋的,叫“leader”。在我们中国,那叫“官”,那叫“父母官”,那叫“我们的中流抵柱”。是万万马虎不得的啊。都是你爹你妈了,人家高那么多,不应该吗?

21、时尚

    
      点评:这图里表示出来的意思,应该最受到我们中国人的欢迎吧,毕竟每个人都有点虚荣么。

22、孩子

    
      点评:其实,这是老外不太懂中国当代历史原因造成的。其实,我们中国人早在1976年以前,并不是这么重视孩子的一切的,至少我们小的时候,就不是这样的。这是个太大的话题。有空专写博文讨论吧。

23、对待新事物

    
      点评:这图是说我们中国人喜欢尝试新事物吗,老外则与新事物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想,还是那四个字:不敢苟同。其实,中国人在对待新事物上面,还是(我认为)非常保守的。

24、左图是老外心中中国人的形象,右图是中国人想象中的老外的生活。


点评:无语。
来源:凯迪网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8)
评论
ma012 回复 悄悄话 画者是中国人德国人不重要,这本身就是仅供娱乐的。是挺好笑,但可别太较枝,换个中国人和非洲土著居民,不比中德差异更大嘛。每个民族人种都不一样,才让这个世界绚丽多彩,小孩子都懂的道理。
糖丸 回复 悄悄话 同样的图我看过,而且是德国人传给我看得。
不过,部分点评的不对。不了解德国人的生活习惯,性格就不要瞎评价。
dengguo 回复 悄悄话 点评不错,原文刚看过
dengguo 回复 悄悄话 点评不错,原图刚在这儿刚看过:
http://wojian.com/story.php?id=55
tonny49 回复 悄悄话 关于地13条审美: 我在德国生活过,德国人是以深色皮肤为美,所以要使劲晒黑自己,中国人是以皮肤白为美.此图表达的是这个意思.
purplexue 回复 悄悄话 非常贴切啊
弄堂里的猪贝贝 回复 悄悄话 这些图很好,收藏。
潜水的羊 回复 悄悄话 潜水很久, 冒个泡. 这些图不是老外的作品, 强烈要求更正.
COPYRICHT!!!!以下为作者.
刘杨,女,1976生于北京, 13 岁随家人迁居德国. 04年在柏林开始自己的工作室.
Yang Liu wurde 1976 in Beijing geboren. Im Alter von 13 Jahren zog sie mit ihrer Familie nach Deutschland.n Mit 17 wurde sie an der Universität der Künste Berlin aufgenommen. Nach ihrem Studium arbeitete sie als Designerin in Singapur, London, Berlin und New York. 2004 gründete sie ihr eigenes Design Studio. Neben Workshops und Vorträgen auf internationalen Konferenzen lehrte sie an der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 Beijing und der Glasgow School of Art.n Ihre Arbeiten wurden in internationalen Wettwerben mehrfach prämiert. Sie sind weltweit in Museen ausgestellt und in die Sammlungen aufgenommen worden.
pandali 回复 悄悄话 一看就是中国人画的
prunusmume 回复 悄悄话 好像是一个中国人画的吧,是在德国学设计的中国人。前一阵看到过。
我们的元首 回复 悄悄话 要多德国人守时,那纯粹是放屁!!
我在柏林,我们的公司经常开会,这里堵车厉害,所以开会的时候晚半小时是经常的!!
人在北德 回复 悄悄话 我自己的经历这全部正确!
ranmadong 回复 悄悄话 kao,这德国B比咱中国人还了解中西文化的精髓所在。而且以最简易的图片方式表法,其实也挺鬼的,不像文字,是死的,这还有回旋的余地。牛B
仝林 回复 悄悄话 good.
gcsoleil 回复 悄悄话 观点基本正确
ytwadk 回复 悄悄话 好贴,谢谢分享。基本同意你的理解,不过对13, 16和18有两点看法
13 西方人注重的是想尽办法使自己的皮肤变成棕色,而中国人是想近办法将自己皮肤变成白色,我认为跟黑人没关。
16 人家说的是他们以前是汽车,发现污染严重,对身体健康也没太大好处,所以又改骑自行车的趋势,而中国还没意识到这个问题,不过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
18 西方人对身体的异味比较在意,所以通常是起床后冲澡,搽上除臭剂,bodylotion,或香水,这是生活习惯问题,从小你的父母给你养成的。但他们绝对没有晚上泡脚的习惯。
小凤凰 回复 悄悄话 很有意思!特地叫了老公一起来欣赏。
谢谢分享!
SUNNE 回复 悄悄话 呵呵,很有意思。
steak 回复 悄悄话 说的越多,越反动,把你的送到农村饿几天,看你还对比个啥?

中国人个子小,身体弱,当然要口里含团结。可是在没有道德底线的现设生活中,谁敢相信谁呢?你帮助我?你一定有企图。

地球上面,只有华人天天呼唤团结。总感到不团结。其实华人最最团结。不是亲戚也要认识认识。是利益的往来。没有利益了,就不来往了,古语说话不投机半句多,可是,为了巴结,没话找话拍马屁。这就是华人团结的动力。君子之交,那是在经济收入极其格式化年代,百姓们之间有钱出钱,没钱出力。精神享受,那时根本不允许的。是会犯错误的。在文革,就揭发出来了。

老毛就是害怕百姓们有经济来往,经济来往是很可怕的山头派别的成因。

老邓,不得不解放生产力,不得不这样来保住这个党的统治地位。但是,因此,官商结合,这个党早已经变色了。

可怜了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老革命们,他们出租车也没有乘坐过。酒席也没有吃过。更没有想受过美女洗脚,美女按摩。泰国观赏性器官表演。

西人交往,主要是愿意见面,有心里话可以说。那是真的有话可说。
lifemeans 回复 悄悄话 守时方面不敢苟同。至少我接触的美国人并不守时
醉在四方 回复 悄悄话 睿妈的子女十八岁时就被睿妈赶出去过独立生活了,没住所的子女还要交房租。现在睿妈老了靠养老金过日子,只好住在她的子女家。如不付房租,随时会被她的子女赶出去。
安静 回复 悄悄话 参半吧.:)
说话不牙痛 回复 悄悄话 你以为晚年牵一条狗,比牵孙子的手更幸福吗? 看看在德国居民区每天从窗口探出头的老太太的面部表情就全明白了。 不知作者看过没有。 德国是欧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 住房条件不见的比中国好那去, 当然人家的自然环境保护的不错, 可惜没有美国人的大yard
更可笑的就说照相了, 你看见老外到中国不照相吗, 他们天天呆在欧洲, 要照早照完了, 何况各个小国家也差不多, 俺第二此去欧洲室, 也只照照阴暗面了
符洪 回复 悄悄话 极有创意!
摇滚猫 回复 悄悄话 情况属实. 顶!
子夏浮云 回复 悄悄话 有意思!
不搞笑 回复 悄悄话 回复数字蛋糕的评论:
干吗要捅破这层窗户纸呢?
你说出了皇帝没穿衣,难道皇帝下次出门就会穿衣服了吗?
babyhuahua 回复 悄悄话 that is vivid and suitable, nice!
SuperJ 回复 悄悄话 虽然图有点老,但还是笑死我了;
fisherpa 回复 悄悄话 "准时"是德国人的特点,不是所有西方人的特点.美国人就不准时,而且所有人的理由都是"塞车".
洗澡时间,中国洗劳动的汗水.西方人劳动倒不出汗,早上要洗掉做爱弄上的浑身体液.
人世间 回复 悄悄话 如果是中国人写的话恰恰符合第一点:“表达个人观点时”;拐弯抹角还要假借洋人之嘴。
岁月无敌 回复 悄悄话 无论作者是谁,我都觉得他较准确的描绘出了东西方的差别!
lipssweet 回复 悄悄话 Nice! I like it! hehe. Some pictures make me can not help laughting...hehe
heming 回复 悄悄话 偏见。在准时方面西方人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甚至比中国人更满不在乎!!
kaetzchen 回复 悄悄话 不是德国人, 是一个在德国的中国人.
文学车友 回复 悄悄话 not bad
数字蛋糕 回复 悄悄话 作者叫刘杨,是中国人。我的熟人之一:)
这里是她的主页:http://www.yangliudesign.com/
ilovekimchi 回复 悄悄话 the author is a designer. He is Chinese. He went to Germany for schooling, and won awards for his artwork there.
[1]
[2]
[尾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