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对孩子的态度:我的教育日志

(2007-10-18 11:53:37) 下一个
引用刘良华博士的日志

   研究教育学的人,很可能不会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是常有的事。

    我整天看教育学的书,上课的时候给学生讲解教育的秘密。可是,我并不怎么理睬我的孩子。

    不理睬孩子当然有我的理由,比如太忙。

    还有一个理由是:孩子有自己的生长速度和生长方向,孩子并不需要大人盯着她。你看,植树人哪会整天盯着树看它是如何长高的呢?园丁哪会整天整夜地盯着花看它是如何开放的呢?

    孩子睡着了,我就喜欢看她睡觉的样子。你想象过“天使”是如何睡觉的吗?你去看你的孩子睡觉的姿态,你就知道了。尽管如此,我不可以长时间看我孩子睡觉的样子。你想想,你在睡觉的时候,忽然感觉有人盯着(stare at)你,那样是不是很可怕?孩子睡觉了,可她会有感应的,你不可以那样看着她。你是很爱自己的孩子,但你就是不可以长时间地看着她。

    母亲啊,你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孩子,这是真的。你知道孩子为什么会出生吗?她“出”生,是她想出来、出走、出场、出动、出发、出航、出海、出击、出任、出手、出头、出逃、出现、出息、出行、出巡、出征、出众、出阵、出轨、出格……

    出生之后,她不愿意受你的控制,甚至不愿意受你的过度看护。

    孩子离开了父亲母亲,孩子没有了安全感。做父亲或母亲的人,需要守望你的孩子,这是你的责任。你所能够做的,也就是守望,你不可以走得太远,也不可以走得太近。走得太近了,她会感到受挤压,甚至感到受压迫。她就在离你不远的地方,她有了安全感,她安全地居住在她的大地上。你不可以高举“看护”或者“爱”的名义,做干涉她自由生活的事情。

    父母爱自己的孩子,这是很高贵的情绪。只是,你想过没有,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多少罪恶,恰恰以爱的名义。孩子为什么会变得不愿意主动做事了?孩子为什么变得懒散了?孩子为什么变得没有了好奇心没有了读书的兴趣了?孩子为什么变得没有责任感了?她的背后,难道不是有一个一直深爱着她的母亲、父亲或爷爷、奶奶?

    孩子在客厅里玩,那样子实在可爱,我想跑过去把她抱起来。我知道,我不可以那样。孩子愿意一个人在客厅里玩,她很投入,全心全意地摆弄属于她的玩具。你怎么可以跑过去,把她抱起来?那样对她不好。

    比较困难的事情是:孩子2岁了,已经学会了自己吃饭。她不想吃饭,那怎么办?孩子的母亲就去喂给她吃。孩子逃跑,母亲就追着孩子喂给她吃。怎么可以这样?我经常出差,很少看管孩子,很少和孩子在一起。但这事我打算干涉:如果孩子到了已经能够自己吃饭的年龄,父母不可以给孩子喂饭。吃饭是孩子自己的事,如果她不想吃饭,就像罗素暗示的那样:“当我们要他吃午饭时,他拒绝吃他的那份布丁。于是我们就把布丁端走。后来,他又要求将布丁取回,但那块布丁已经被厨子吃光了。听毕他怔在那里,此后不再对我们装模作样了。”[1]

    有一种教育学理论说:母亲要经常抱着孩子,把孩子抱在怀里,那样孩子可以听到母亲心脏的跳动,那样孩子有安全感。你当然可以信奉这些说法,我不信。我只相信:无论是猴子、鹰,还是孩子,最高贵的品质是“独立”。她可以依恋她的母亲或者依恋她的父亲,以后她还可以依恋她的恋人。可是,她得知道,无论是谁,都不可能陪伴她一辈子。这世界上谁都不那么可靠,最可靠的人只有一个,就是她自己。

    心理学上有一种疾病,叫做“自闭症”。我对“自闭症”倒不那么忧虑。如果我的孩子太倚赖他人,离开了他人她就过不了日子,我就忧虑。

    孩子独立之后,她独自地面对这个世界,她独自地承担她应该承担的责任。这是人必须经历的一个状态。这不是说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就是为了孤独,也不是说她来到这个世界唯一的使命就是为了承担所谓的“责任”。

    比“责任”更重要的,是“开心”。人出世的唯一目的大概就是为了开心。独自承担之所以能够忍受,是因为这个世界原本为她提供了足以让她开心的事与物。这些事与物就在孩子的身边。孩子走到哪里,那里就有令她开心的事与物。

    她要是对那些事与物不感兴趣不喜欢怎么办?这几乎不用你操心,她会拥有她的兴致。除非你干涉太多,她天生就对那些事与物有好奇心。孩子不像我们这些成人。成人看起来有了知识,但丢失了好奇心。没有了这些高贵的好奇心,对身边的事与物就没有了兴致。就凭这一点,孩子就能够做人类的父亲,孩子可以为那些成人提供教育。那些成人啊,怎么尽说一些“这没有用”、“这不礼貌”、“那不对”、“那很坏”之类的话?

    独立和好奇心叠加在一起,就可以成全一个孩子比较完整的人格。

    只要做父母的不过度看护,孩子就可能显示出追求独立的天性。我的孩子两岁的时候,就不允许她的母亲或父亲牵着她的手。我们那时住在没有电梯的9楼,几乎每天都爬楼梯。那样陡峭的楼梯,我孩子两岁的时候,就一个人独自在楼梯上行走。我不放心,拉着她,他摆脱,抗议说“我是大姑娘了,大姑娘不拉手”。在大街上,人来人往,那是多么危险的事。我抱着我孩子,她呼喊“下拉吧下来吧”。我就让她下来,自己在穿插在拥挤的街道上。我担心,牵着她,她还是摆脱,她愿意一个人在前面走,她愿意在前面为我们引路,呼吁我们跟上她。

    只要做父母的不用所谓的规则过度限制孩子的自由,孩子就可能显示出充沛而奇妙的好奇心。“像一只猫被人带到一个陌生房间后就开始西闻闻,东嗅嗅,不放过每个角落和每件家具。这就是正当而纯朴的好奇心。你可以从儿童身上看到这种冲动。例如,当平时锁着的抽屉或橱柜一旦打开给孩子们看时,他们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也是正当的好奇心。动物、机器、雷雨,以及各种手工劳动均能引起儿童的好奇心。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能使最有智慧的成年人感到惭愧。”([英]罗素著,杨汉麟译:《教育与美好生活》,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0页。)

    既有独立性,又有了好奇心。这孩子就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人。

    如果既败坏了独立性,又丢失了好奇心,这孩子就成为一个意志侏儒、精神残疾。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