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为孩子的生命奠基——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ZT

(2007-01-23 10:39:29) 下一个

教育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精神支撑,是为孩子们的生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窗边的小豆豆》是日本著名女作家黑柳彻子1981年出版的一部自传体代表作品,文中讲述了作者小学时代一段真实的校园故事:刚上一年级的小豆豆因过于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了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真心呵护和科学引导下,一般人眼里行为怪异的小豆豆,逐渐成长为一个聪明可爱的好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发展的基础。

  掩卷沉思,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为淘气的小豆豆能够拥有一位智慧的妈妈而庆幸;为巴学园独特的育人环境、创新的育人方法而惊叹;为小林校长高瞻的育人理念、无痕的育人艺术而折服!

  比照小林校长的育人行为,我受益匪浅,感慨良多。

  教育,需要倾听孩子的心声小豆豆来到巴学园,小林校长用了整整4个小时倾听一个小姑娘的心里话,她的喜怒哀乐,她的见闻感受,任由小豆豆一股脑儿地倾吐出来。小林校长只是静静地倾听,静静地感受,为孩子的高兴而高兴,为孩子的悲伤而悲伤。

  这是需要一颗教育的耐心,一颗教育的虔诚之心的。现行的中国教育,别说学校的一校之长,就是任课教师,又有几个人能够如此蹲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心声?中国的学生,几乎没有接触校长的机会,更遑论与校长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

  小林校长的行为给我们树立了为师的标杆:一位优秀的校长,一位优秀的教师,需要俯下身子,蹲下步子,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孩子,以平等的姿态教育孩子,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里想法。让孩子的悲欢在教师的心中流淌,让孩子的喜怒在教师的脸上呈现。教师则应适时给予孩子温暖的慰藉,抑或绵绵的祝福,与孩子一起分享快乐,一起分担苦忧。这样的教育,才是快乐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教育,需要了解孩子的需求为了让学校的育人环境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征,巴学园的教室不是常见的楼房,而是一辆辆电车。电车的长椅子被拆下来换成了孩子的桌椅;司机的座位变成了悬挂黑板的地方;电车的行李网架成了孩子们放置书包的地方;老师的办公室也在电车里,以便于师生沟通。孩子们在电车教室里学习,就像坐在电车上旅行,充满了快乐的笑声,溢满了幸福的笑脸。

  然而,看看我们的教室,高高的讲台,暗示着师生地位的不平等;肃穆的教师办公室,令学生望而却步。当孩子被老师叫到办公室时,则如临上断头台一样悲壮,不敢迈开半步跨进去,生怕被老师的威严批得体无完肤……

  是呀,应该反思一下学校的设计理念,改进教室的设计模式了。应当基于孩子的需求,基于育人的需要,让温馨的教室成为孩子思维的运动场,让和谐的校园成为孩子成长的加油站。

  教育,需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巴学园没有校歌,不是校长没有谱曲创作,而是孩子们不喜欢,孩子们认为巴学园的校歌过于简单,便不肯接受。校长知道后只是露出遗憾的神情,却没有指责,也没有生气,而是用黑板擦轻轻地擦掉五线谱。因为,小林校长认为孩子们不喜欢校歌,不如彻底放弃。违背孩子意愿的事,小林校长是不会做的。因此,在巴学园,孩子们可以从喜欢的科目开始一天的学习任务。

  回头看看当下的中国校园:没有规定的课表,整个教学就会陷入混乱的境地;我们的教育,需要按部就班,需要整齐划一,教师私下调课就要受到批评甚至罚款。到了复习阶段更“残酷”:可以让孩子们整个上午都上语文课,整个下午都上数学课。

  教育,需要关爱孩子的身心为了让孩子们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小林校长要求孩子们每天的饭盒里都要有“海的味道”和“山的味道”。每天饭前,校长和夫人都亲自检查孩子们的饭菜,如果哪个孩子只带来一种菜,校长夫人会给孩子们夹一份“海的味道”或“山的味道”搭配,以均衡孩子的营养结构,避免孩子营养失衡。为了摆脱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小林校长特别设计了适合孩子们的运动项目,让他们在运动会上各展风采,重塑信心。因此,我们看到了身体残疾的高桥君参加每个运动项目都能卫冕冠军;看到了小林校长与一个因言语不当刺伤童心的教师进行谈心教育;看到了残疾的孩子也能大大方方地脱下衣裤裸泳,感受“无论什么身体,都是美丽的”。

  教育,需要解放孩子的手脚巴学园的孩子是幸福的,他们可以和老师一起出去散步,一道旅行,一块扮妖怪试胆量;可以开展夏令营,进行野炊活动;可以饭前唱唱歌,睡前讲故事;可以请种庄稼的老农当“旱田教师”,教孩子们认识植物,种植花草……孩子们没有书本知识的禁锢,没有题海战术的束缚,没有死记硬背的无奈……

  巴学园的孩子们,学习是那么自由自在,生活是那么快乐开心。中国的孩子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需要上“恼人”的补习班,做一本又一本的练习题,踢一会儿足球便会遭到家长责备,读一下课外书要被训斥为不务正业,看一下电视节目必须偷偷摸摸的……长此以往,中国的孩子创新思维弱化了,实践能力退化了,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一只小小鸟,任其怎么飞也飞不高!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提出通过“六大解放”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可是,我们的老师解放孩子们的手脚了吗?我们的家长解放孩子们的口鼻了吗?我们学校解放孩子们的空间和时间了吗?

  让教师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选择、关爱孩子的身心、解放孩子的手脚吧!毕竟,教育是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精神支撑,是为孩子们的生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wine 回复 悄悄话 此书也是我百读不厌的, 最喜欢的片段是豆豆捞粪。

建议每个家长都读读它:)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