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的哈佛孩子 ZT

(2006-12-20 03:52:50) 下一个
 孩子小,还没到那个阶段.偷一篇,凑个数


我的哈佛孩子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931 期
作者:陳雅玲
 
 楊程鈞一家人
 從小用心陪伴,楊鴻銘和太太林玉葉,親手把兒子楊程鈞送進哈佛,人生,了無遺憾
一個台商父親,為了培育下一代,舉家移民美國20年,他失去公司上市的機會,卻得到一個哈佛子弟,——這是全世界5千萬個高中畢業生,競逐的1,650個機會。

Harvard is you. Welcome to Harvard Nation!"(歡迎來到哈佛國度!)

九月十一日,美國東岸最宜人的季節。下午三點的陽光,斜射過一棵棵超過兩百歲高齡的美洲榆,在草坪上映照出濃淡不一的團團綠蔭。白色的教堂尖塔,在耀目陽光下,像皚皚白雪,也像聖潔的真理,以標竿之姿,指引著哈佛學子。

尖塔的下方,正是今年進入哈佛大學的新鮮人。在這一大片由紀念教堂、圖書館、大學樓等建築共同圍繞的草坪廣場上,排列了幾千張椅子——一千六百五十位新生與他們的家人們,正以飛揚難抑的心情,迎接這人生很珍貴的一刻—— 參加哈佛大學開學典禮。

穿著「哈佛紅」校服的鼓號樂隊,吹奏著旋律奮昂的進行曲,大步進入典禮會場。「爸爸,後面!」一句標準國語—— 席間一個身穿藍色襯衫的大男孩,提醒他專注著錄影的父親,別擋住了樂隊去路。

他是台灣小孩?沒錯,這個大男孩,叫楊程鈞。他與畢業自新竹實驗中學的盧卓民,都是今年打敗全世界五千萬名高中畢業生,申請到哈佛大學的台灣孩子。

哈佛,是全美國,也是全世界第一流大學。根據哈佛大學統計,今年共有二萬二千七百九十六名美國和世界各國最優秀的學生,申請進入哈佛大學部。這群申請者有多優秀?旁的不說,端看入學的基本門檻SAT(英、數兩科學業成就測驗)分數,就有五七%,約一萬三千名申請人,分數高達一千四百分以上(滿分一千六百分);更有一四%,也就是三千二百位的申請者,是高中畢業典禮致答辭的畢業生代表。

獲得「提前入學許可」的楊程鈞,自然是箇中好手。在申請資料上,他的SAT考了一千五百九十分,(只差十分滿分)、在校平均成績GPA四‧六六分(四分為滿分,但特別困難課程滿分為五分)。而且,他入圍過美國奧林比亞高中生物代表隊決選、美國科學研究院高中生研習營、美國英特爾獎入圍初選、西屋獎入圍初選、伊利諾州年輕科學與人文獎第一名、美國中西部中文識字賽冠軍、美國高中拉丁文比賽三次金牌……,及美國童子軍最高榮譽 —— 老鷹勳章。即便有這麼輝煌的紀錄,沒收到入學通知以前,誰也不敢說,自己一定能進哈佛。因為,他要進去的是哈佛,一所比美國建國歷史還久、曾經出過七位美國總統、五十七位「富比世五百大企業」執行長的世界第一學府。

記得那是去年十二月十七日,哈佛大學寄發「提早錄取」通知e-mail的晚上,從事衛浴五金製造、貿易的楊鴻銘,正與台灣的妹婿通電話,討論公司業務。門被敲開,他看見兒子楊程鈞笑盈盈地把一張列印出來的紙,放在他桌上。

「我很高興通知您,入學委員會已經准予入學……」他瞄了一眼,力持鎮定,跟妹婿提了一句:「David申請到哈佛了,」繼續把事情交代完。等兒子衝上樓通知媽媽這個好消息,再下樓回到他身邊,他才伸出一隻手,把兒子緊緊摟住。別過一邊的臉,眼睛、鼻子早已酸熱一片。

那是積壓了多久的目標、期待與渴望啊!

帶他千里移民:落腳最適合孩子成長的城市

出身台灣鹿港鄉下的楊鴻銘,一九七五年從中興大學經濟系畢業。他的家鄉彰化頂番婆,是台灣衛浴五金的群聚重鎮,許多小工廠林立。他經營的台灣唯楊公司(建廠後改名唯勝),在一九八○年代年營業額約有一千萬美元,是台灣當年衛浴五金前五大貿易商之一。

一九八五年,楊鴻銘一方面為就近拓展市場,一方面為下一代找一個更好的教育環境,夫妻倆決定移民到美國芝加哥附近的瑞柏市。

瑞柏市曾被USA Today評為全美最適合小孩成長的城市,有全國第一名的圖書館、多科評鑑名列全國前百分之一的「北區高中」,距離芝加哥博物館、科學館、水族館都很近。加上附近高科技公司林立,如朗訊的研發中心、美國國家能源實驗室……,居民水準高,種族多元,加上位處美國中部,他出差到東、西岸都方便,便決定在此落腳定居。但是,家在美國、事業重心仍在台灣的楊鴻銘,為此決定,付出很大的代價。每二至三個星期就來去太平洋兩岸不說,後來,他在時間的分配上,更將原本台灣、美國一比一的比例,改為在美國停留時間長於台灣。男人的人生,不就是事業嗎?但楊鴻銘不同,他做了與許多男人讓妻子留在美國、自己當「台獨分子」(獨自在台灣)迥然不同的決定。

這位中小企業主如何培養出哈佛子弟?回想起來,楊鴻銘夫妻認為,移民美國的大方向基本上是對的。楊程鈞本身就資優,在美國的課程是更有彈性的個人化學習,課程內容充滿創意。在成長過程中,楊鴻銘又藉由十二年的童軍活動,訓練出孩子的毅力與自我驅策力,這兩項特質,不但使楊程鈞拿到哈佛門票,更是他人生最珍貴的資產。

給他資優教育:自幼念到高中始終勤學不輟

中山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教授劉德明的兒子也是資優生,跟楊程鈞同一班,「他們後來升入初中資優班,高中都是學校數學代表隊、拉丁代表隊,每個人都申請到很好的大學。」劉德明說,他兒子就申請到芝加哥大學。

但是,他認為楊程鈞跟其他的孩子還是不太一樣。「他很成熟,中學就有研究所的成熟度,知道自己要什麼,努力追求好成績。不像我兒子,不願意成績太好,怕被人家取笑。」

我們來到在芝加哥瑞柏市「北區高中」。在老師、校長眼中,楊程鈞確實是非常特別的學生。

「David是三千位學生中,少數有自信隨時找我溝通,提建議的學生,我認為這種關係也是老師所希望的。」校長Truemper認為楊程鈞因此可以得到學校最多的機會與資源。「以他的成熟度,我相信他到哈佛一樣可以很成功。」

「他會找困難的科目挑戰,不在乎因此可能影響成績。他畢業成績是全校第二名,差第一名○‧○○六分。但是申請上哈佛的是他,不是別人。」生物老師Champion認為,楊程鈞不是某一科好,而是每一科都好,他搜索枯腸,表示英文中,沒有一個字可以形容這樣全方位的孩子,只用total package來形容他。「他不會被打倒,refresh everyday。他的自我動力很強,不是為了父母、老師學習,而是為了滿足自己。」

楊程鈞確實非常用功,「每天沒有超過半夜一點以前睡的,而且第二天早上六點五十分就到學校,參加數學代表隊訓練。」楊鴻銘夫婦擔心他身體累壞了,曾勸他少修一些大學先修課,結果「David 只有叫我們不要為他操心。」要上哈佛,跟全世界最優秀的孩子,一起競逐區區一千六百五十個名額,真的要很拚。楊程鈞自我驅策的動力,究竟從何而來?

給他童軍訓練:從合作領導中學會挑戰自我

楊鴻銘認為,他從小帶著兩個兒子跟客戶吃飯,讓他們瞭解大人的世界,知道自己以後要做什麼,可能是原因之一。另外,他認為,美國童軍訓練,對兩個兒子也有很大的幫助。因為童軍是目標導向、使命導向,所有的力量加起來,去支持一個孩子。

身為企業主,楊鴻銘很早就體認到,孩子未來不能只有成績好。「我們雖然是少數民族,但是也可以很傑出啊,」媽媽林玉葉說,很多早期留學生,專業能力很好,但因為缺乏領導能力,無法融入美國社會,影響了在事業上的發展,「我們不希望孩子受到這方面不利的影響。」因此,從幼稚園開始,他們就全力支持孩子參加童軍活動。

童軍活動必修的野外露營,在美國都是由爸爸陪孩子,楊鴻銘為了讓兒子參加活動,都會盡量配合時間,從台灣趕回來。

林玉葉記得,有一次露營週五出發。丈夫晚上才飛回美國,儘管還處於日夜顛倒的時差狀態,第二天硬是撐著身子,開五、六個小時的車去跟他們會合,然後「去睡在硬邦邦的草地上。」不善戶外活動的楊鴻銘,去了也只是陪在一旁,幫忙拍照、開車、咚蜄|西。但是他出現了,孩子就不會有「沒有爸爸」的感覺。

此外,為了童子軍「家庭生活」課程,楊鴻銘還得陪孩子做親子散步、一起看歌劇、一起做家庭旅遊計畫……。為了完成「世界公民」這項課程,楊鴻銘也經常和兒子討論國際貿易、外匯、關稅、自由貿易、國際競爭如何影響國家和社區等問題。

十二年的童軍生涯,讓楊家兩個孩子學會合作、領導,更培養了他們挑戰自我的膽識與勇氣。擁有這些人格特質,就擁有了一塊成功人生的敲門磚。像美國甘迺迪、柯林頓、布希和福特總統等等,都是童子軍出身。我們來到哈佛大學新生住的樓群「哈佛園」。楊程鈞穿了件舊T恤,正和一群同學為宿舍大掃除。一個小時十美元,對這些家境優渥的孩子來說,只能算為學校做義工服務。

楊程鈞先帶領一位同學,拿鑰匙把整棟樓的房門打開,讓其他同學進入打掃。之後,他拿了一條抹布,跳起來擦門框、窗框上的灰塵。

從小到大拿過那麼多獎,最得意的是什麼?楊程鈞停下來,只想了一下,就開口回答:「我小學四年級下學期回台灣拿到的五育績優獎。」

什麼?最得意的不是申請上哈佛!不是家中掛著的那上百塊獎牌中的任意一塊!不是柯林頓、布希總統署名的獎狀,而竟然是遙遠的台灣,一所國小校長所發的「五育績優獎」?

為什麼?那時候,楊程鈞的中文完全跟不上同學,壓力好大,可以說是童年最挫折的時刻。

那半年,楊程鈞和哥哥確實過得很辛苦。在美國出生的楊程鈞,雖然每年暑假回台灣,也在美國上中文課,台灣還是一塊陌生的土地。其實楊鴻銘夫妻事先跟孩子溝通過,回台灣只是要把中文學好,不必在乎學校的成績。然而,在美國成績就一直拿全A的兄弟倆,還是卯起來努力讀書。每天晚上,媽媽陪著他們做功課、背成語,一直到十一、二點才睡。他咬著牙撐著。

楊程鈞回憶:「經過一學期,我完全克服了。從此我有很大的信心,再困難的挑戰,我都能應付。」而且,他沒想到的是,在台灣讀小學養成的用功習慣,激發出來的韌性與潛力,讓他日後應付起美國學業,游刃有餘。

給他台灣讀書經驗:成功克服挫折化作驅策力

看起來,楊程鈞是在十歲的時候,就找到驅策自己的強大動力。

心理學家科溫頓(Martin Covington)認為,孩子若會自我激勵,期望出人頭地,自然就會訂定高目標,驅策自己努力達成。他的研究發現,孩子在認識「努力、能力與成功」三者關係的過程,會歷經幾個認知階段。在第一個學齡前階段,孩子還在建立對實體世界的瞭解,多半不能瞭解抽象的概念,只是天真的認為自己無所不能。

但進入到第二階段,也就是六歲到十歲時,孩子開始能夠理解抽象概念,也可以在大人的說明下,瞭解成功需要兩項因素:努力與能力,要成功就一定要努力。

進入第三個階段,也就是十歲以上後,孩子將開始遭遇較多的受挫經驗,他們慢慢知道,努力也不一定會成功,甚至最後會放棄努力。

但是並非所有孩子都會有這樣的過程,仍有許多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後,對學習的熱忱依舊不減。關鍵,就在十歲以前養成勤學的習慣與態度。一旦十歲之前,父母形塑這個模子,孩子日後追求卓越的自我驅動力就會形成。接下來就是協助他克服挫折的功課。

事實上,許多美國心理學家也發現,亞洲學生學業成績普遍高於其他族裔,就是因為亞洲父母為孩子的學業設立了較高的標準;孩子也會把父母的期望,內化為自己的求學態度。

楊程鈞十歲以前,已擁有正向學習態度的第一步。但是突然回到台灣讀小學,在一個陌生環境裡,容易感到無助,如果受挫情況不斷累積又沒有處理,心理學家班都拉所說的的「自我效能」感就會慢慢降低,自信心變得不足,面對事情採取容易放棄的態度。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時刻。幸而,媽媽林玉葉一如在美國一般,勤於與老師溝通,一直從旁支持、陪伴。楊程鈞終於克服這個巨大的壓力,爭取到最好的成績,更加強化了「努力就會成功」的自信心。這就是他未來自我驅策最重要的動力來源。

他的高中老師、校長都強調,他們看過很多天賦很高的孩子,但是因為沒有勤學的態度和習慣,並沒有特別突出的表現;楊程鈞卻一直自我挑戰,努力不懈。「他沒有浪費他的天賦。他的努力,強化了他的天賦。」給他不缺席的親情:決定把孩子當事業一部分

雖然成就了一個哈佛的兒子,但為此,為人父親的楊鴻銘在事業上卻付出很大代價。他承認:「中小企業都是人治,人不在,影響真的很大。」過去他是台灣最早接OEM訂單的業者,培養出很多供應商。但是搬到美國以後,為了兒子,台灣指揮中心經常無人坐鎮,業績成長受到影響。協力廠商見了他,勸他:「你這教父應該『下山』才對。」

當時除了代工外銷部分,他又進口了人造大理石,強打廣告。但他人在美國,沒辦法投入很多時間,「要搭配人家工地的案子,需要建立管道。」那段日子,他虧了近億元,損失慘重。

於是,在移民美國十二年後,他決定花一年時間救公司,同時讓孩子把中文學好,舉家搬回台灣。由於公司財務吃緊,他沒有買冷氣機,住在頂樓的家,夏天很熱,一天要洗三次澡。楊鴻銘心疼家人陪他度過這段歲月。

楊鴻銘本打算回台灣一年,希望把公司財務狀況穩定後培養一個接班人。沒想到台灣氣候太濕,楊程鈞氣喘體質被誘發。醫生告訴楊鴻銘夫妻,如果不要讓兒子吃藥,最好離開台灣。為了兒子的健康,楊鴻銘二話不說,把進口業務轉給親戚,帶全家回到美國。

「我本來想事業、家庭兩者兼得,但是情況不允許,一定要取捨,那我就把小孩當成我事業的一部分。」他相信,他有責任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沒有義務留給他們最多的財產。

楊鴻銘當年的龐大虧損,使大陸布局受到影響。「如果當年我留在台灣,可能有機會成為上市公司。」但是,他不會有一個哈佛的兒子!

開學典禮上,校長桑莫斯(Lawrence Summers)除了期勉新鮮人,哈佛等著他們繼續定義之外,他也有話對在座的家長說;「我還記得非常清楚,三十五年前,我和家人參加過大學開學典禮後,我在雙親眼中,看到他們的驕傲、悲傷,和興奮。因為,明天開始,我就不會出現在家裡的早餐桌上。開學典禮,標誌著那一段親子關係的結束,但也是另一段平等關係的開始。祝福你們,二○○九的哈佛學生和家庭!」

晚上,在旅館裡,楊鴻銘拿出錄影機,插上電視。畫面中,又是下午那個綠蔭盎然的開學典禮,演講、演奏,如時光倒流般,又出現在楊鴻銘眼前。

他癡迷地盯著電視,喃喃說著,「這是我最後一次幫David錄影,從baby開始,錄了一百多捲,以後沒有機會了。」

人生,得與失,該怎麼算清楚、算得漂亮?在事業上,楊鴻銘失去成為上市公司企業主的機會,但兒子卻因此贏得進入世界一流學府的機會。對楊鴻銘,人生縱有遺憾,也是值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