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与健康科学

小坐书斋,柴扉半开。观庭前花开花落,看天上云卷云舒。清茶一杯,好友三五,探讨活命哲学,交流中医学术,不亦乐乎?
正文

从日本临床探讨中医学的亚健康研究课题

(2006-12-11 06:08:35) 下一个

从日本临床探讨中医学的亚健康研究课题


日中健康科学会  戴昭宇

    所谓亚健康状态,从临床上看多属于现代医学无法确诊、难以确定病名的“不定愁诉”(非确定性陈诉),或游离于健康的体质以及潜在的病理倾向。西医界以往对此每每无从入手,难以应对,多采取轻视或回避的态度。而中医学早在《黄帝内经》中即已提出与亚健康概念相类同的未病学说,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独特诊疗与养生体系,以及重视整体和个性化的综合干预措施与长期以来丰富的养生保健经验,至今依然有效地指导着亚健康的临床研究。 

    与中医学有着密切渊源的日本汉方医学,多年来在与西医学相比较时,也每每强调自身对于“不定愁诉”及体弱虚衰等亚健康体质或心身状态的改善是卓有成效的。笔者在此谨就日本亚健康临床里与中医学相关的研究课题加以初步探讨。

从替代医学到统合医学
    近年来,尽管世界各国的医疗开支逐年膨胀,现代医学与现代生活方式仍未能有效地遏制以生活习惯病为代表的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及其处于亚健康状态之后备军人数的增长。对于众多疾病,西医学的病因研究大多尚未明了,治疗也多停留于对症干预,其局限性不言而喻。正因于此,兴起于西医学发达的欧美而以世界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的多种民间或传统疗法为核心的替代医学运动方兴未艾。尽管中医在我们中国是与西医并驾齐驱的正规医学体系,但在海外各国则主要被置之于替代医学 

之列。

考察被欧美等发达国家越来越关注的替代医学内容,乃是以多种传统医学为主体的,中医学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积极导入西医学以外的替代医学方法,与现代西医诊疗综合应用于临床的实践,近年来被称之为统合医学或统合医疗。

   
目前,日本的中医及汉方临床所面临的主要诊疗对象,一是多种多样单靠西医疗效不够满意的疑难病症,二是形形色色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中医及汉方诊疗与西医的结合运用,在日本被视为统合医疗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伴随着社会对于亚健康状态与疾病关系、对亚健康状态的干预以防治未病的认识水平提高,伴随着由循证医学(EBM)立场而对中医药或汉方以及针灸、气功、保健食品等的研究展开,与单纯的越来越依赖于高新技术和先进器械的现代西医学疗法相比,东西方医学的统合应用有利于提高疗效并降低医疗成本,这一事实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知。

   


从汉方医学到中医学
    日本汉方医学,是中医学的一个流派与分支。二者同源异流,同根异枝。尽管汉方医学至今重视并应用诸如证、阴阳、虚实、寒热等概念,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与目前中国中医界是似是而非的。兼之汉方医学与中医学在各自国家的地位不同,医疗背景与环境不同,应用状况多有差异,因而从学术角度上看,不宜将二者混谈并论。亦即今天的汉方并不是中医学,从在各自国家的学术与临床地位到学术内容的不同,中国的中医学也不应与日本汉方相混称。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汉方医学因从正统医学的地位上遭到废黜而萎缩,废医存药的影响延续至今,重视方药应用,而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是汉方医学的传统倾向和现实弊病。

日本汉方有古方派、后世方派和现代汉方等许多流派,传统诊疗以方证()相对和口诀应用为特点,而现代汉方的特点则转化成以西医病名为诊断依据的方病相对,以及单调的以成药口服制剂为用药特征的颗粒汉方。此外,汉方药的应用也与针灸、按摩、正骨完全分家。

   
最近30年来,随着中日两国交流的发展,中医学被重新逐步地导入日本。中医学系统的理论,以及中医理论与中药、针灸、药膳、气功、推拿等治疗和养生保健系列方法之间的整合性与独特性充满魅力,使越来越多的日本人深受吸引。为此,在日本汉方学界,中医学派正在日益兴起和壮大。在针对亚健康状态的防治未病研究中,日本未来需要以中医学作为统合医学核心的认识,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赞同。

 
从中医医疗到全方位的中医健康管理

  与中国相似,调查表明亚健康人群在日本人口中所占比率在70%左右。诸如日本女性中多见的冷症(手足或腰背发凉)、疲劳倦怠、多汗症、更年期综合征、看护疲劳综合征以及临床常见的口干、干性皮肤或敏感皮肤、干眼症、肠道易激综合征或习惯性便秘、肥胖与超重、苦夏、抑郁症、强迫症、互联网依存症、空巢综合征、口臭恐怖症等神经症、睡眠障碍、虚弱体质、过敏体质等等多种多样的亚健康状态人群,怀着西医学难以慰籍的烦恼,来寻求汉方或中医学的诊疗。但是,从中医学来看,形形色色的亚健康状态的形成,涉及到从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精神应激、饮食、运动、环境、到社会文化等复杂多样的成因。
    
   
以在70%以上的日本女性中所常见的冷症(手足等身体局部发凉)为例,其出现率在青春期和更年期以后形成2大高峰,冬季的低温与夏季空调开放的环境因素常常是冷症加剧的重要诱因;下肢开放性的薄装(短裙)、入室脱鞋而赤脚的生活习惯也导致寒从脚生;而生活中过食生冷、贪凉饮冷的习惯则诱使寒从中()生;运动不足、生活规律的紊乱、精神紧张或抑郁等促使气血循行障碍而引发手足不温。此外,受近年来的减肥热潮影响,有不少年轻女性为减肥而盲目节衣缩食,以至于营养不良,体力下降,肢体发凉。
  
    有鉴于此,本着“三分治,七分养”和中医学防治并重的原则,笔者对于临床所遭遇的多种多样亚健康状态人群,常常在采取中医辨证论治方法的同时,重视问诊和咨询,拿出时间同患者一起分析相关的病因病机,为患者从生活、环境与心身的各个方面寻找症结,最终提出中医学的个性化健康管理与改善方案。

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对于亚健康状态的干预,仅仅停留在医疗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防重于治,中医的病因与发病理论与养生保健学体系在此大有发挥的空间,临床上必须强化中医健康教育与健康指导研究。中医学注重整体的宇宙观与健康观,对于改善现代人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从对症、辨证到进一步强调个体特性

  中医诊疗注重求本,强调辨别病因与证(病人当前的疾病状态特点),而力戒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干预亚健康状态时也是如此。不过,亚健康状态人群大多缺乏典型的临床见证,无证可辨的状态时有所见。为此,辨证论治的应用往往存在困难。

从证的学术发展史探讨可以看出,中医诊疗实际上具有际多种形式和方法,辨证论治之外,审因论治、审机论治、辨体论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原则也常常贯穿于诊疗之中。

   尽管审因论治、辨体论治、因地制宜等思想和原则都与辨证论治相关,但是彼此还是有所不同的。为此,对亚健康状态人群的中医学诊疗思路与方法的探讨,也成为这一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个体特性”,是我们近年来针对亚健康状态人群大多缺乏典型的临床见证而强调的一个新概念。它是指在特定时空环境中的个体,因性别、年龄、遗传、职业、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嗜好、性格、观念、经历、风土等等不同影响而表现于心身的个性与差异。构成个体特性的要因,往往并未被完全涵盖于中医学“证”的概念与范畴中,在缺乏临床症状表现时,传统的辨证就难以充分把握患者的“个体特性”,并指导论治。

    强调“个体特性”,应有助于纠正现代中医学教育与临床的脱节,有益于摆脱现代中医学“唯证”观点的僵化与偏颇,有裨于从亚健康领域着手,提高中医学应对“未病”的临床能力和水平,并有可能带动中医保健与养生学术研究及应用的突破。

 
从亚健康研究到建设新的健康科学体系

    日本除医学院校之外,目前还有健康科学大学、健康科学系部、健康科学学会与健康科学课程及其相关研究。我们今天考察与亚健康状态相关的有关健康的研究,分析与健康相关的环境、生活、饮食、时代、观念、精神心理等诸多要素及课题,可以发现健康科学研究早已远远地突破了医学与医疗的范畴。为此,我们有必要以更为广阔的视野和胸襟,在立足于风姿独具的中医学原点同时,放眼于时代和未来,呼唤和建设具有东方特色的健康科学新体系。

    在面对这一领域的千里之行时,亚健康状态的研究正适于我们始于足下。
    
    (原载于《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成立暨首届世界亚健康学术大会论文集》,P40-4120061月,北京)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