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在日本肝病临床中的应用
日中健康科学会
戴 昭宇
本研究通过对小柴胡汤在日本肝病临床中应用特点的考察,而对汉方医学现状以及汉方医学与中医学的异同加以比较和提示。同时还就中医药临床应用与研究发展中的几个问题,提请国内外专家和关心中医学的现代发展与未来前途的人们共同加以思考。
出自中国至今约1800年前的《伤寒论》一书中的小柴胡汤处方,历来是日本汉方医疗中最为泛用的处方之一。1995年日本仅单种小柴胡汤制剂的年销额,就超过当时日本医疗保险范围内147种汉方制剂总销售额的1/4以上。然而,1996年3月,日本媒体爆出在1994-1996年2年间,有88名慢性肝炎患者因“小柴胡汤副作用”而导致间质性肺炎,其中更有10例死亡的消息。日本厚生省也随之向全国发出紧急通告,一时间日中两国舆论哗然,反响强烈。被日本汉方药厂视为拳头产品的小柴胡汤制剂于1996年的销量陡然下降了1/3。2001年1月,日本媒体又对肝病治疗中新出现的“小柴胡汤副作用”再次加以报道,更令汉方医药和作为其本尊的中医药学形象和处境雪上加霜。
考察这场风波发生的背景之一是,在肝病领域至今缺乏令人满意的特效疗法。近10多年来尽管干扰素引人瞩目,但因其适应范围等局限性,多数患者尚难对其独眼青睐;与此同时,日本医药界多年来对小柴胡汤进行了大量现代研究,有关该方具有保肝、利胆、抗炎、抗应激、调节免疫、促进消化和强壮的功效,特别是改善肝功能、抑制肝细胞损伤、抗肝脏纤维化、阻止和延缓肝癌发生等药理学作用的研究成果更被寄予厚望。日本政府于1994年对小柴胡汤制剂的保肝功效予以认可,正式将该方作为肝病用药收入国家药典,成为日本现代国家药典中第一号被认可的中药与汉方制剂。与此相随,出现了日本全国2/3以上肝病患者、总数超过100万之众都按照西医的肝病病名诊断,而同时服用小柴胡汤的盛况。
分析近20年来日本医师们运用小柴胡汤的特点是:
①传统汉方的“方证相对”原则在现代汉方临床中常被“方病相对”所取代,汉药西用倾向明显;
②传统“口诀汉方”注重经验用药但忽视病机分析,其“但见一证便是”的“方证相对”诊疗法,
实属于“方症相对”;
③“制剂汉方”成为现代日本汉方的主流。绝大多数日本医师仅用成方制剂,难以据证(症)加减;
④依据近代以来药理研究结论和西医诊断“方病相对”地用药,缺少动态灵活和个体化的用药调整;
⑤在学术上,忽视或否定六经同脏腑、经络的关联。
而检索我们中国1980年以来有关小柴胡汤的应用文献则可以看到以下特点:
①注重传统的辨证论治应用;
②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研究;
③抓主症进而辨别病机方式的诊疗;
④在辨证诊断的基础上对原方进行加减应用;
⑤对患者注重动态观察,临床中随时据证调方;
⑥在运用六经辨证时注重六经与脏腑、经络间的关联,等。
由此可见,在目前中日两国,小柴胡汤依应用原则和方法的不同,实有三重不同面孔和身份:
①根据汉方医学的“方证(症)相对”原则或“口诀汉方”经验而用,它可归属于汉方药;
②依凭中医辨证论治原则而用时,它才可归属于中药;
③而按照西医的肝病诊断,或仅仅依据现代药理实验结果而选用,小柴胡汤就成为一种西药。
中医学以及近200多年来开始与中医学分道扬镳的日本汉方医学,历来存在有众多流派。现代汉方特点主要是按照西医学原理和方法应用汉方药(中药),这一点与传统中医学和传统汉方医学的诊疗都是
有所不同的。
尽管对前述“小柴胡汤副作用”事件的实质至今依然存在争论(例如有认为是因特异体质的免疫反应亦即过敏反应导致),但从中医学立场上分析其中原因和背景,不乏有对中药的滥用与误用者。按西医诊断应用虽可从西医立场上视为“小柴胡汤的副作用”,然而由中医学角度考虑,许多实属误治和误用。
回首已然十年,往事并未如烟。以小柴胡汤应用为例,在肝病领域,中医与汉方学界混乱的认识与应用状况持续到今天。特别是日本现代汉方的中药(汉方)西用做法,对于我们中国已经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小柴胡汤在日本肝病中的研究与应用情况象面镜子,折射出许多问题,足资我们中国中医药学界反思。在中医药学的现代化研究与推进中,我们在面对多歧的认识与思潮中,应该把握好自身的发展方向与战略。
(原载: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肝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会议论文集,P25.2005年10月,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