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太子

天南太子,太子传说
正文

太子传说-广州岭南文化童蒙回忆

(2004-12-10 09:51:33) 下一个
自幼出生广州,深受岭南文化熏陶,点点滴滴回想起来十分回味。某生幼时多是居住于外婆家,外婆家就在广州最古老的城区之一“西关”。西关一带本就是粤商聚集之处,象征大富。人道:东山少爷、西关小姐、河南丐帮(此河南非彼河南)就是为证。外婆却不是什么大富人家,普普通通的广州周边的四乡农家,为了求一餐温饱和好点的生活只好来到“省城”--也是老一辈的岭南人称呼广州的名称。
西关包括在广州大有名气的十八甫,当年广州的闹市旺地,也是老广州的聚居地,农、商杂散之地,上下九路就在其中,现时也还是广州的购物商铺旺地。不过我外婆外公家却在十八甫附近的六二三路和珠玑路交界。这珠玑路大有来头:珠江是珠三角的母亲河,这江中之明珠却是真有其事,乃是江心一巨石成岛。珠玑路就是从此得名。现今广西南雄也有珠玑巷,两者大有关联。
这珠玑路里面就有全国也有点名堂的清平农贸市集,广东人最喜欢的野味珍禽就在这里集散贩卖。小时候的我经常就闻到那一阵阵奇特的味道。五六岁的时候有一天还给我妈吵醒,说清平市场来了个大人物。我衣衫不整、穿着拖鞋跑了过去,就看见人群汹涌之间,有一条黑汉在那里拿着只果子狸在影相。多年之后我才知道那人就是我一生的足球偶像-球王比利。可惜我现在还是在担心他有未有sars的潜伏。
这西关岭南人家的生活却是十分令我开心。青砖的西关大屋、好玩的趟拢门---我的头曾经无数次夹在其中,讲究的酸枝家具,一个个倚门而坐、手里拿着收音机听大戏(粤剧)的老人,慈祥安乐,眼中看着我们这一群在窄巷中奔跑嬉戏、把头伸进趟拢门的傻瓜小孩。
我最喜欢得还是岭南的美食。童蒙最清楚记得就是天不亮给我外公提着去“茶居”喝早茶。我外公是典型的老广州,一盅两味,雷打不动,口里永远要跟我区分茶楼跟酒楼的分别。他最喜欢去的就是陶陶居和胜利宾馆。陶陶居位于上下九,他的历史我就不用多说了。胜利宾馆倒值得一提,他就在沙面里面,与我外婆外公家一涌之隔。那涌就叫作“沙基涌”。当年日本萝卜头王八蛋制造的“六二三”惨案就在这里发生。六二三路也就是为了纪念爱国学生而命名。因此出生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对日本人有一种无法原谅的仇恨,就是因为我清楚记得我外公每次说起萝卜头那切齿痛恨的样子,虽然他没参加东江纵队,亲手杀过日本人,但是我外公的乡下就给日本人屠戮过。
我三四岁的时候这沙基涌水清见底、鱼虾游戏。水面还停泊着广州赫赫有名的“艇仔人家”,也就是烹调驰名省港的“艇仔粥”。我小时候也有幸尝过,那场面真是毕生难忘,人间难得。阑珊的灯光之下,岸上的人们纷纷向艇家买粥,夜色掩映的水面上,每条小艇上的旦家人就支起炊具,烹调他们拿手美味、正宗不二的“艇仔粥”。可惜后来政府说要照顾旦家人,叫他们迁徙上岸,艇仔从此绝迹。多年后我回到沙基涌,水里的污染已经可以让我破口大骂,重拾广州粗话的操练。
过了沙基涌就是那沙面,以前的英租界。在靠珠江干流的位置,有建国后兴建的桥连接过去沙面,一过桥就是一株大榕树,沧桑百年。我曾翻看旧广州图志,上面就有当年这榕树的照片。一进入沙面就进入了欧洲建筑的包围,无数的绿树花丛掩映别致的欧式建筑,尝让小时候闲得发慌的我流连忘返。沙面尽头靠江处就是沙面公园,跟白天鹅宾馆比邻,沙面公园对面就是广州人自称的“河南”,老人都说“河南丐帮”,那里也是我奶奶的住处,都是跟我外婆一样的普通人家。这白天鹅宾馆对于当时我这种穷苦人来说简直就是天堂的去处。只有过年的时候,一大家人去到宾馆大堂照张全家福,也足可以炫耀一段时日。我现在还依稀记得lobby里面的假山喷泉,称作“故乡水”。远在祖国万里之远,常常梦回到那故乡之水。
还是提回沙面里的胜利宾馆,我跟随我外公领略岭南早茶文化也是发轫于此。四五岁开始,一般星期天早上4、5点钟模样,外公就把我吵醒,连拖带拽就领我走到沙面,一路上聚集他那班猪朋狗友,提鸟笼、带报纸、拿象棋的一帮老头混杂我一个小孩就到了胜利宾馆茶楼处,那时还是旧的胜利宾馆,只设茶楼喝早茶。我外公一坐下来,相熟的伙计就会沏好我外公的心头之好,此为“一盅”。我外公最喜欢的普洱或乌龙茶。随即伙计就会招呼早点车过来,众多蒸好新鲜出笼的早点就摆在车里。我外公也是雷打不动的选定他的两味,干蒸烧卖和凤爪。至于我是不屑于他们这班老广州的沉闷和吝啬的---多年都是那两样点心,我最喜欢的是那黄澄澄的“蛋塔”--一种鸡蛋作成的小饼。我外公那班老广州却是二十年如一日,绝对不会吃别的,紧紧遵守他们的“一盅两件”。
当我在狼吞虎咽的时候,他们这班老头就讨论开广州的大老官的事情来,也就是粤剧名角,什么折子戏之类的就是他们说得口沫横飞的话题。这样一坐就是半天,直到快中午。结帐时看伙计的手势也是一大乐事:对收钱处伸开五指就是表示五块,口里叫道:“拿住,拿住!”收钱的如收到暗号一般心领神会。可惜那时侯太小,记不住他们的茶楼行里的暗号,现在的广州食肆也不会有这般规矩了。在茶楼里经常见到不少名人,我印象最深的是经常见到微音先生,他在羊城是鼎鼎大名,为民喉舌,深得老广州们的尊敬。
文法太差,手也有点酸,下次有空就写“大闹广昌隆”的典故和其他广州岭南传统生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