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牛伯甲骨文——转注,假借,其它

(2025-06-30 22:32:40) 下一个

2025.6.30

人们喜欢用7月1日做纪念日、节日。今年我用它记录书的前半部分修改完成,休整之后将进入下半场。最难的是“中国大故事”一章,怎样讲好这个故事困扰了我30年。上学的时候班里有约三十位同学,我是唯一的外国人,另外的一位少数民族同学是位窈窕的美国黑妹。老师讲课提到亚洲特别是中国的事情时,总是看着我,期待我给大家讲个“中国大故事”(big Chinese story)。然后我忽然明白,和别人讲好一个本民族的故事实在不易,有点像翻译的信达雅,需要深刻理解双方的文化和语言。这是下半场我必须面对的挑战。

转注

老寿孝考

古汉字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甚至含隐喻成分的综合体,加上假借、转注,所以不能把甲骨文说成象形文字。指事、会意字多了一点一横,概念就是全新的,就像一个句子表达一个意思,但是句子之间的关系却可以创造出全新的意境。

关于转注用字方法的解释相当复杂,最经典的是许慎的解释:“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取一字“老”之意以盖数个汉字,就是同意相受。老,寿,孝,考就是这样,可以从字形的偏旁部首角度考虑,也可以从意义方面互训,还有从字音方面解释转注字。特别提醒的是这种方法和后面的假借一样,都是用字方法而不是造字方法。塞勒(R.Thaler):“研究反常不是为了颠覆传统理论,而是要完善传统理论”。这类转注字就是造字大路外的小路一条,借形,借音。转注和假借的不寻常的方法使造字理论系统完善。

寿(壽)shòu

【牛伯】“寿”的本义是农事耕耙过后的大片田地上的纹路,逶迤长远。引申为人活得久,长命(寿星)。泛指年寿、寿命(《楚辞·涉江》:“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争光”)。又引申为老年人的生日(寿辰)。还用作婉辞(寿衣)。

《说文解字·老部》(活得)久也。魏励:长寿。

【解析】金文字本义牛伯按照转注造字法解释,也有认为是形声造字,从老,简化为“?”(形旁),从                                               (读音畴)或者半边万字符卐”(见“符”字),为声旁。卐”寓意无限延伸,命长。以“寿”字做边旁的字都涉及时间上的延伸。“死而不亡者寿”和“留取丹青照汗青”说的都是生命结束,但给人们留下经典、不死的千古情怀,虽死犹生,寿字包含“卐”的深层含义。

造字时代已经关注寿命问题,寿命延长是物质水平提高的结果,文明的进步依赖寿命增长,因为认知的进步依赖于长期思考和经验的积累。远古人寿命20岁,当代的宗教哲学科学技术,还有文学艺术,都需要长时间的学习。人的寿命不断延长,“人70古来稀”更新为“70仍是小弟弟”,退休的年龄也随之推延到60~70岁。寿命延长的原因用现代南非沙漠中的原始部落亢人((!Kung)做比较发现,亢人饮食保留着采集有机的健康食品,没有工业化社会的三高,但缺医少药,活过60岁的亢人约占总人数的1/10。这个数据和卫生设施一应俱全的工业国家长寿人口比例大致相同(注2)。由于寿命增长社会出现大量退行性疾病的老年人,如加缪所说:“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生活”“重要的不是活得最好,而是活得最多”,新问题下的新概念层出不穷。日本和中国香港地区人均寿命世界排名连年夺冠,其中的社会学和生物学原因值得探讨。尊老传统、饮食健康、社会保障、中西医兼顾、健康的心态和生活、社交方式都很重要。中国传统认为“阳德主荣,阴德主寿”,本质是外练的成就、成功(阳德),和内修的品德、功力(阴德)对人生的影响。总之延长寿命方法的本质是保持代谢和社交弹性的技巧,比如人体激素双向调节代谢等多种机能,胰岛素降低血糖,饭后避免血糖过高伤害脏器;胰高血糖素则升高血糖,在饥饿的时候调动糖原、脂肪,分解为单糖保持血糖稳定,双重激素调节使血糖在各种状态下都保持平稳。胰岛素抵抗就是缺乏调节血糖的弹性,进不可攻、退不可守,血糖飙高或落入谷底即丧失调节能力。 

◆“寿”的英语longevity借用拉丁文longaevitās(长寿),来自longaevus(古代,古老)+ -itās(拉丁语名词化后缀)。本意就是,时间上大幅度延续。

“寿命”的英语lifespan,构成为life+span,life来自古英语 līf(生命),来自原始日耳曼语 *līb? (生命,身体 来自*līban? (留下,被留下),源自 原始印欧语 *leyp - (沾,粘);span来自古英语 spann(手掌宽度)源自原始日耳曼语 *spannō (跨度,手掌宽度)。词汇构成很简单,就是鲜活生命的跨(宽)度,源于手掌的宽度,手是人体生命的一部分,用生命的一部分诠释生命特征,和汉字寿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延年益寿是个从未衰减过的古老话题,人们对延长寿命的总结为:“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在于安宁”。《科学》杂志(Science)2023的重磅研究结果(注3)提出了关于寿命的一种可能性:适当的饥饿感可以延长寿命,即饱食终日是威胁健康的杀手,健康状况由来自远古因食物匮乏而对饥饿高度适应的基因。

孝(孝)xiào

【牛伯】“孝”的本义是背着长发老人,善于奉侍老人。非常周到地供奉祖宗,祭祀祖先(《论语·泰伯》:“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大禹治水,自己饮食很简单,而祭祀鬼神的祭品很丰盛)。引申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西周始重孝,此前可弃老。又以孔子为始祖的儒家把“孝”规定为礼教的基本之德,予以极端重视。佛教进入中国,在慧能六世将“孝”加入佛教。儒家最早的经典,仅《论语》和《孝经》)。丧,丧服。(笔者读书后解儿女之孝道:孝分三等:给予衣食;给予衣食并顺从;父母引以为荣。《孝经》:“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曾子甚曰:“居处不庄,非孝;事君不忠,非孝;涖官不敬,非孝;朋友不信,非孝;战陈无勇,非孝。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

《说文解字·老部》善事(服侍)父母者。魏励:子女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

【解析】金文造字用“老”(省)为形旁,意老人,和矮小的幼子(形旁)转注老小(父子、爷孙)顾盼奉侍孝敬的关系。用老人和孩子的字符互动造字极具画面感,是无数父慈子孝、天伦之乐生活的真实写照。尽管造字时代可以弃老,但如此造孝字是后来儒、佛把孝道上升为礼教的文化根基,为后人点燃照亮逆弱肉强食文明之路的火炬。有西方学者认为人从动物世界的分离从骨折痊愈开始,因为对没有生存能力的病人付出巨大的代价使其康复而不是像动物那样顺其自然放弃,启蒙文明。盖洛普(Gallup)首席执行官乔恩·克利夫顿(Jon Clifton)认为:“幸福不仅仅取决于财富或经济增长,它更关乎信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以及是否有人可以依靠”,是“孝”造字的国际版注脚。

华夏文明有尊老爱幼的传统,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父母本是现世佛,求佛不必上灵山。孝道,是义务和责任,更是幸福和智慧,因为照顾今天的老人,就是自己老后被照顾的起点。古人养儿防老,是中原大地最可靠、顺遂、高效的权衡,所以多子多福是传统幸福指标。“百善孝为先”,曾子把孝字解读为关乎正心和忠信义勇的品德。对国家,孔子的实用性礼仪道德体系是维系一个古老大国行使行政权力的先决条件;对家庭,尊老和爱幼互动产生孝心和红包,“它揭示了中国伦理的实用主义本质,并非只出于权宜或方便增进社会关系,不是自私,而是互惠”。 牛伯对孝道的总结:“孝分三等:给予衣食;给予衣食并顺从;父母引以为荣”,各人能力有别,所以虽然百善孝为先,但实践上孝道“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

◆“孝”的英语filial来自拉丁语fīliālis(来自子女的孝),来自filius(儿子)/ filia(女儿)的孝。英语“孝”字也是由子女围绕父母的内容构成,“孝”是人类文明共通的感情和社会责任。现代西方社会养老是以社会福利为老人提供经济和健康保障,旧时的西方社会也是靠儿女赡养老人,并有相关的法律。《圣经》里的十诫,对人的六诫的第一条就是孝敬父母。可见孝敬老人是全球文明对动物丛林法则的扬弃。

 

假借

东西南北乙丙丁辰不

和转注一样,假借也是一种用字方法,用同音字来调剂文字不足。在甲骨文中,东南西北和二十二个天干地支都是假借字,即通假,用相同发音的字代替,用固定的“白字”代替固定的发音和意思,约定俗成。

中国幅员辽阔,方言多,交流统一在书面(文言文)上,对通假的约定俗成字能接受。而像美国这样的移民国家官方语言文字统一,但各国移民的发音受到母语影响,口腔在母语发音时肌肉群发音产生定势,造成英语发音不准,所以计较有口音的英语就成了不必承受之轻,但拼写错误很致命,从小学生开始就有拼写单词的竞赛,以强化准确拼写单词,把交流准确、达意这件事扎扎实实地落实在白纸黑字上,这和中国古代把多种方言统一在文言文的汉字上殊途同归。英语民间不乏假借的例子:R=are, U=you, 4=for,只取同发音。

外来语的音译和古汉字的假借类似,日本的假名表音,用汉字的部首,本质就是假借。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语言是一个民族进行思维和感知的能力,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他们的精神。拼音文字的英语和汉语形式的不同,体现了人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文字又进一步催生出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殷商人从自身语言造出自源文字,百年前对外部世界全面开放,大量音译外源汉字出现,从日文等汉字圈汉字间接取用,或直接音译。英语是借源文字,思维开放,成长迅速,但词汇量巨大。只有跨过文字的樊篱才能摆脱母语的界限,看清世界,看清自己,这是这本书解字用英语词源作为对照,理解是互相的、互助的。  

东(東)dōng

【牛伯】“东”的本义是装满货物两头扎紧的大口袋。假借“东西”(物)的“东”表示“东方”的“东”。古时主人之位在东,宾客之位在西,所以主人称“东家”(作东)。

《说文解字·东部》:(移)动也。魏励:大口袋。

 【解析】甲骨文造字是象形,两头扎紧的大口袋。假借为东方,因房主人居住东面,东家为主人。有解释说男人肩上抗的行李叫“东”,女人手里提的行李叫“西”。东西指物最早的说法可以上溯到南齐,至于唐朝的东市西市的设置本身就是“东西”不同的一种用法,既有方向也有功能区分的意思,双关语。

 ◆“东”的英语east来自古英ēast(东),来自原始日耳曼语*austr?(东),源自原始印欧语*h?ews-(东,黎明)。被古希腊人称为腓尼基人居住在地中海东岸,他们擅长航海经商,为海上辨别方位他们把爱琴海以东的地区称作"日出之地"Asu(腓尼基文),爱琴海以西的地区称作“日落之地”Ereb。这两个词是不是看着眼熟?亚洲的英语Asia和欧洲Europe就是由此演化而来。在词源上,东南西北方向的英语只有东east有明确的原始印欧语词源,可见东方这个概念在五六千年前对生存至关重要。公元前3世纪希腊人通过贸易途径把希腊文化传播到远至印度和中亚,东西方文化交流远比我们知道的要多很多,四川挖掘的三星堆文化和其它文明相通远在当今人们的认知之外,更多的故事等待新的考古发现。

北(北)běi

【牛伯】“北”的本义是两个人背靠背,背;相背;向背;相悖。失败者总是把后背对敌(因为被人打败后被胜利方追着跑),引申为败;败逃(败北)。古代君主坐北朝南,臣子称“北面”(《史记·田单列传》:“北面于燕”,对燕称臣)。通假“背”,背离;背叛(《汉书·晁错传》:“守战至死而不降北”)。

《说文解字·北部》????也。从二人相背。魏励:背离,违背。

 【解析】甲骨文的“北”由两个背对背的人会意构成,假借为北面方向。后人用南北方向造出了一个成语“南辕北辙”,北半球南面朝阳,太阳是生命的能量之源,南隐喻正确的选择,而“北”的造字本义为“相背”,后人用败北指逃跑的人,因为只能见其背影。

 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以征服亚欧非的勇气和力量贯通东西南北,而后的古希腊把先进文明带给世界,帝国时代开启多民族文化交流碰撞,吸收了希腊文明和东方文明的罗马文明对今天西方文化至关重要。东方的宗教传播到西方,起源于亚洲的基督教给欧洲带去了新的信仰、信心和力量。世界就是这样在东西南北的交流中,在科技、交通、通讯的加持下成为今天的地球村。科技发展本该提供生活便,带来更高的安全感,但如果人们拼命研制毁灭性的武器,同时缺乏足够的智慧避免开战,那么这些研究的工作效率越高,对人类的伤害就越大。现代人不可以没有科学,但更不能没有未来只讲科学的未来是死路一条,因为科学可以解决行进速度问题,不能解决方向问题,在错误的方向上行进速度越快,离正确地的目标就越远。“南辕北辙”用字极简,寓意深远,适用于全人类。

 ◆“北”的英语north来自古英语norþ(北),来自原始日耳曼语*nurþr?(北,北方),与希腊语ν?ρτερος(地下,下)同源,可能最终来自原始印欧语*ner-(左下方)。在北半球,人面向太阳升起的东方的时候,“北”在左下方,辨认方向的逻辑推断,和今天地图的上下左右如出一辙。在左右上下不分的甲骨文中,“朝”的太阳在左,“望”的月亮在西。

 

 

乙(乙)

【牛伯】乙”的本义是不详的,一说像水流形;一说像植物破土时的萌芽形;一说是攀爬植物的“藤蔓”。还有解是鱼肠,但后世不用了。再见解是符号,标志(《史记·滑稽列传》:“人主从上方读之,止,?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这里是指画“乙”字形状的符号,是旧时读书时用来标志暂停的地方,如今编辑在文章中勾进增补的字称为“涂乙”。白川静解:象形,兽骨之形。兽骨曾用作骨签、骨针。后来又假借为天干第二位。由此引申为次序的第二。假借为代词,指不确定的或无须明说的人或事物,用于一个方面(乙方)。

《说文解字·乙部》象春艸木冤曲而出,阴气尚强,其出乙乙也。魏励:一说像水流形;一说像植物破土时的萌芽形。

【解析】尽管有很多甲骨文和金文,字本义已经模糊不清,从牛伯、《说文解字》、魏励和日本汉字大师白川静的解释看出,无论是谁也都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倒是作为序数词第二的借发音流传至今,汉字的序数词甲乙丙丁等是假借字,借发音。可见这么简单的字符,现在不甚多用的字本义,加上序数词用得越来越多,最后假借用字为王,而忘却字本义。在十个天干序列中,乙承甲成为第二。

◆“乙(第二)”的英语second借用古法语second,seond(第二),来自拉丁语secundus(跟随,接下来),来自sequor(我跟随),源自原始印欧语*sek?-(跟随)。比较基数词和序数词的起源,英语序数词的起源有明显的顺序概念。天干的英语为the ten heavenly stems,或者Heavenly,与天heaven有关。

 

另外

王、玉、主、符、号、劳、作

 

符(符)

【牛伯】“符”的本义是取信之物,汉朝规定用竹制,长六寸,分而相合以取信;更早时代就有“虎符”作为调兵遣将之用,用竹木或金玉制成。引申为符合。符号。音符。

《说文解字·竹部》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魏励:竹制信物。

【解析】金文造字由“竹”(竹制。形旁)和“付”(声旁。可能隐喻官府)构成。“符”是用一个东西代替一种人之间的理解和信任,然后演变为公知公认的信物。情以物信,物以情观,比如性命攸关的虎符,定情的信物。由此引申文字符号。虎符是分成两半的特殊信物,皇帝以此信物对边远地区作战的将军发号施令,信物的另一半只有当事人手里才有,以此确保收发指令无差错。好巧不巧的是,古罗马时代基督宗教有个符号“耶稣鱼”(右图), 基督徒用来确认彼此的身份的符号,基督徒先画出一条弧线,如果另一位也是基督徒,则会默契地完成符号的另一半,以此暗号躲避罗马帝国宗教迫害。随着米兰敕令的发布后基督宗教的合法化,这个符号遂成为历史遗迹。它源于希腊语中的“鱼”ΙΧΘΥΣ一词,恰好是基督宗教的信仰核心的五个单词的字首。

无论哪一种文字最初都源于符号,用简单符号指代的特定概念,然后约定俗成。拼音文字是从最早代表物质的符号演变成一个个字母构成词汇,这种思路影响了后来的词汇,比如英语“字母”一词Alphabet就是由希腊文的alpha和beta组成,它们源于古闪米特文aleph(牛)和betha(房屋)。苏美尔文明是古巴比伦、亚述、古希腊和古埃及文明的源头,苏美尔古文明楔形文字最早只是一种经营管理的工具,也就是说文字不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发明,而是伴有私有财产的强烈意识而产生的一种副产品。和汉字一样,楔形文最初也是从图形符号开始,然后固定符号流通使用。楔形文字有意符(表示确定读音的词汇)、音符(表示明确的音节)和定符(用于词汇的语义分类,无音值)。和汉字形声造字不同的是,楔形文字没有作为声旁的音符,它只表音,是拼音字母的萌芽。古埃及语从有700个象形符号发展到24个单辅音、很多双辅音和三辅音符号组成,且只写辅音、不写元音音符的体系,对后来的腓尼基表音字母体系影响巨大,后者一般认为是古希腊文字的先祖。

关于“卍”字符,中国的仰韶文化及相关的古文化中都发现过,古印度、阿拉伯、俄罗斯、苏格兰、爱尔兰、美洲的印第安土着、南美洲的玛雅文明、埃及也都有史前文明使用这个符号的记载,它被视为全世界共通的文化,解释很多,从最早的“四季北斗绕极符”到“太阳轮”到今天通用的“吉神”“万字符”。万字符在古中国是一种符咒,五千年前的马家窑文化陶器上已经有非常成熟的左旋万字符。后来的右旋万字符表示太阳或火,是地位、权力的象征,吉祥、永恒的的标志。左旋是梵文符号意为吉神,古印度、波斯、希腊均出现过,在藏传佛教中是顺应发展的意思,佛教进入中国后变为右旋。中图为河姆渡文化(现浙江,距今6900年)中发现了一个以鸟喙为象征的四鸟呈左旋“卍”字形中心的陶盘图案。

◆“符”的英语symbol来自法国symbole(符号),来自拉丁文symbolus,symbolum(符号,标记,徽章,记号,晚期拉丁语教义),来自古希腊语σ?μβολον(用来推断某事的标志,记号,标记,徽章,票证,符,检查,信号,口号,对外的标志),来自συμβ?λλω(我一起扔,一起冲,比较,对应,符,得出结论),来自σ?ν(和,一起)β?λλω(我扔,放)。英语“符”的词源是“一起做某事”,意味着人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中英文的造词源头相通。人大脑的抽象概念来源于对具象的深层思考,思维方式决定了演化的不同方向。人左脑司语言,右脑侧重符号表达,最终是表形、音、意的系统文字。汉字的“文”(甲骨文、金文)和“书”(楷书、隶书)的发展是左右脑均衡开发的产物。拼音文字和和汉字在大脑中激活的皮层不同,这是思维差异之源。苏轼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忧患是人类独有的心理,由文字开启的心理特征。只是,中西各有自己忧患怕。

 

号(號)hào

【牛伯】“号”的本义是读hao二声,为了实现自己的心愿,大哭大嚷着向神祷告。引申为拉长声音大声呼喊。号啕,也作“嚎啕”。又读hao四声,引申为称号。名称。命令。喇叭。店铺。标志。“号”“嚎”“哮”同源。号/哭/泣/啼:指放声大哭/有声有泪/有泪无声/痛苦,出声地哭。

《说文解字·号部》痛声也。魏励:号:大声哭。

【解析】甲骨文造字由“口”(形旁)和张开嘴巴的老虎会意构成,就是后来的“號”字,像老虎吼叫一样大声哭喊。动物或人的大叫为“号”,大声哭喊出来。有对信物“符”的认可,还要用语言大“号”着重表达出来,即符号。距今9000~8500年的义乌桥头遗址,出土六爻八卦及河图洛书符号(维基百科网·中文,新华网),下左图为陶器上六爻八卦及河图洛书符号。河南博物院收藏一块贾湖遗址(距今约8600-8200年)的刻符龟甲上刻有人眼形符号(下右图)。这些符号记录物质和思维走向,其背后的意义系统对理解今天的存在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解释复杂现象背后规律最好的方法就是用简单的、抽象的逻辑方法,数学是合适的工具。符号是数学的助手,借符号之间的关系推演复杂的逻辑内容,目的是借用数学符号公式对人文和科学做最本质、简单和精准的定义。可见世界对人的存在就是形象→符号(概念)→系统观念(逻辑,思维定式,认识本质)。数学公式就是从纷乱的世界中找到核心答案的工具。比如狭义相对论的数学公式E=MC²,即能量和质量与光速之间的数量关系,就是这么简单。数学把不相干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变得简化、直观,比如指数关系不直观,引用对数(符号为log)概念后指数秒变直观的直线关系。

符号学认为所有的字都会召唤出更多的字,解读一个字就会引出更多的字。文字或者数学都是从符号到符号,其间的关系揭示本质。玛雅数学为20进制玛雅文明,数字只用了3个符号,黑点是1,短线是5,贝壳圆形是0(上右图)。零的概念比欧洲人早800年。凭借数学算力,他们的天文学很发达。历史地看玛雅文明,进步太早会被灭,或因野性不足,或因内耗随进步而升级;但进步太慢的也会被强人霸凌欺负。人类文明的前车之鉴。 

不同的语言是辨识人群的根据,语言涉及自尊心、安全感、民族认同。作为记录语言的文字,其困境是政治的、心理的、精神的。文化符号比人们想象得更重要,正如白人若以黑人的名字找工作,比黑人用白人的名字申请工作的成功率低(注1)。即便是文字的标点符号,也带着特定的文化历史过往,句读起源于汉朝。

◆嗥,嚎,号叫,狂吠的英语howl来自古英语hūlian(号叫),来自原始日耳曼语*hūwilōn?*hiuwilōn?(号叫),源于原始印欧语*kū-*kew-(嚎叫,尖叫)。和汉字“号”的本义相通。符号的英语同前面的“符”字。

符号、徽章insignia源自拉丁语 īnsīgnia,来自īnsīgne (象征,标记,符号)。人们用符号代表某种概念,具有人文象征意义,可能具有多种含义和功用。上中图为各种宗教的符号(Symbols of various religions),中间符号是一个轮子,佛教有转法轮,所以代表佛教;伊斯兰文化中的星月符号;十字架公认是基督教的象征;六芒星是犹太教和犹太文化的标志;还有日本的神教符号……符号标记随处可见,甚至是王朝都有自己的符号,印度的孔雀王朝,英格兰的金雀花王朝。法国王室的象征是百合花,英国人则用十字架。美元一元钱背面是古埃及符号金字塔,其厚重感代表力量和耐力。就算是中国景德镇瓷器,也常见特定符号的寄托款安放对前朝思念。还有作为跨越千年文明载体的宗教咒符,详见“中国大故事”一章。

 

在“造字”一章收入“劳”“作”,着意对比几种权威解读的差异(略)。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