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聯)lián
【牛伯】“联”的本义是耳朵连接在面颊上,指代连接、连缀。联袂,本指衣袖相连,比喻携手偕行。互相结合、联合(《汉书·赵充国传》:“臣恐羌复结联他种”)。
《说文解字·耳部》(相)连也。魏励:联缀。
【解析】甲骨文和金文造字由“耳”和多束“丝”相联会意构成,把不相干的物体联缀起来的意思。和艺术有关的联觉Synesthesia,syn-(共同)+ -esthesia(美学),后者源于古希腊的α?σθησις(知觉,感知)+ -ia(词缀),表示一种感官刺激感知会自发地引起另一种感知。人的语言、逻辑能力源于左脑功能,音乐、感情于右脑,包含听觉与分析互动。联造字中有“耳”,恰是音乐最易产生的联觉贯通左右大脑,巧合么?经典的音乐之所以打动全世界的人们,因为它纵横左右大脑的逻辑、情感、体验、想象,悄然开通左右大脑的新通道并唤醒深层意识,使人感觉异常莫名。同时,联觉让灵感变得更加美妙绝伦、明快简洁、纯粹真实,得到自然、生命、艺术的统一,这种体验升维让意识能量升级,古今中外的斜杠青年大多离不开音乐的点化开悟。这也是为什么一切深刻的体验都拙于言辞,而用艺术表达的原因。
“世上的功夫都是相通的”,无论是武术功夫,还是宗教哲学。用过人的艺术才能启迪哲理的深刻,调动人类最丰富的情感和认知,做天下最多共鸣和经得起岁月撞击侵蚀的文章,联觉功不可没,比如孔子之于音乐“人月不知肉味”。“原始人在最后一次冰河时代之前就一直在使用骨头、鼓和笛子……中国在公元前3000年前便已经发展了精深的音乐理论,西方音乐则是一项比这要晚的多的成就",音乐用于祭祀和庆典是因为敬畏天地神灵祖宗是远古人们的终极精神诉求,联觉刺激了对美学和道德伦理上的追求,孔子说:“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西方人的“和声”是在教堂中诞生的,由众人默契合作完成。眼、耳、心在宏大肃穆的宗教殿堂经历庄严的仪式,所听音乐是多种感官联觉的交汇处,带来精神和物质的奇特感观。音乐就是这样帮助人们在明澈清晰、庄严稳健的礼仪现实中,在巫师的引导下共同完成半梦半幻觉的精神诉求,此时现实世界和理想天国融为一体。绝妙在于音乐的联觉把人们的感觉组织成一种逻辑秩序“感情圈”并互相感染,19世纪摩尔名画《四重奏:一个画家对音乐艺术的赞颂》(见右图)就是这位画家对音乐的理解,它诠释音乐绘画的联觉。无忧有偶,歌德在参观法国的斯特拉斯堡大学教堂时说:建筑是凝固(erstarrte Musik)的音乐(艾克曼《歌德谈话录》)。
联觉一词汉字的字本义关乎“耳”“见”(见“觉”字),常见的联觉词汇:语言弹性,音乐张力,画作韵律,风中色彩,都是联觉产生的综合体验。文学上结构现实主义就有“鲜明的立体感,有视觉、听觉,多角度的镜头感”,就是文学创作上进入联觉状态,而后落根于文字。艺术家们不断开拓艺术形式之间的借鉴表达,不是简单模仿,而是深层改观,比如王维的画如诗,诗如画,功夫在诗外,就是这个道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不仅精于诗书画,而且熟悉中医烹饪服装民俗甚至是纸工风筝;文艺复兴人达芬奇可进出好几门学科跨越行业壁垒,建筑、美术、音乐、数学、科学,这些领域的佼佼者同是一个人。天下的武功都是相通的,大脑甚至人体都可能是一个网状无缝衔接的高维有机体,音乐恰是撬动联觉的杠杆,之所以把它们肢解成学科是为了系统深入研究的需要。所以人类科学技术永远在半路上,而艺术永远位于巅峰。
◆“联”字的英语join来自古法语joindre,juindre,jungre(遇见,加入),来自拉丁语iungō(加入,轭),源于原始印欧语*yewg-(加入,团结)。词源让人联想到把本不相干的人联接在一起就是联姻,个人是、国家之间也是,通过王室贵族联姻捆绑利益,是古今中外常用的政治手段,也是一种艺术。
觉(覺)jué
【牛伯】“觉”的本义是读jue,二声,人或动物对刺激的感受,辨别,觉得(视觉,听觉,不知不觉,感觉冷,觉得很累)。醒悟,觉悟(觉醒;自觉自愿)。发觉,明白(觉察)。认为(觉得不对劲儿)。引申为意识到,感受到。睡醒(大梦初觉)。一定的政治认识(政治觉悟)。又读jiao,四声,睡眠。
《说文解字·见部》悟也。魏励:醒悟,明白。
【解析】战国字造字由“學”(声旁)的上半部分和“见”(形旁)形声构成,以视觉感受造字,指感觉、知觉、觉悟。人最初的认知都基于感官,在灵感的觉悟中推演出固定概念形成经验,最终理论化,并以逻辑进一步深化认知。最后到了“觉悟”,那就是感觉了,反复思考了,然后醒悟,明心见性。提高觉悟就是打通一条条更新、更朴素、更深刻感知认知的神经通道,升华人的境界。
不通过感官也不经过大脑思考而直接领悟事物的本质的思维叫直觉,艺术是直觉的,源于生命的冲动,艺术让人认识了一个本能与自然碰撞的世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就是在用他的肌肉写作,感官体验给生命带来的觉悟。如果说直觉代表人的本能生存能力,那么反直觉就是缜密思维后的理性判断(或经验)。灵与肉是构建人类文明的细胞,社会在人们的梦想和践行的觥(物)筹(理)交错的熙熙攘攘中前行。直觉为非功利、非世俗、非知识的。如果功利和理性介入直觉,直觉即消遁。
◆“感觉”的英语feel来自古英语fēlan(感觉,感受,触摸),来自原始日耳曼语*fōlijan?(品味,感受),源自原始印欧语*pelem-,*pal-(挥动,摇动)。渔猎、游牧、农耕不同的生存方式和地理环境对人们的影响正是我们今天感知差异的根源,反应在文化的每一个细节。维瓦尔第的《四季》旋律所联想的是广袤的深林猎场,和人们面对大自然季节时的行动。无论怎么听都是猎人的感官和体验,旋律和农耕怎么都对不上。
◆“直觉”的英语intuition来自中古拉丁语intuitio(看,立即认出 ),源自拉丁语intueri (看,考虑),构成:in(在 + tueri (观察,看,守卫,观看)。直觉是意识深层处理信息的能力。
乐(樂)yuè
【牛伯】“乐”的本义是读yue,四声,古代的琴。引申为读le,四声,快乐。甘心情愿(乐此不疲;乐善好施)。还读yao,四声,喜好(《论语·雍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也读lao四声,地名(乐亭)。
《说文解字·木部》五声八音总名(五声八音的总称)。魏励:琴瑟之类的乐器。
【解析】甲骨文、金文造字为“纟”(琴弦)和“木”(琴身)表意琴瑟类弦乐器,相比较用竹子和禽类长腿骨做成的管乐器以及一些打击乐器,弦乐器的制造要复杂得多,琴弦的粗细、共振系统(包括后来的共鸣箱)。其音域宽广,是乐器中王者(钢琴本质也是击弦后通过共鸣箱发出泛音丰富的乐音,三角钢琴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为交响乐队和大型歌剧提供宏大音响效果的可能),造字时期已经有很多琴瑟“乐”器,可见三四千年前的器乐已经非常丰厚,“一弦一柱思华年”,弦乐的音域和音色对大脑开拓时间和空间的思绪大有裨益。“乐者,天地之和”(《乐记》),“乐”字有四种读音,并不多见,说明“乐”字关系到人类最古老、深刻、丰富触及灵魂的表达方式。造字“乐“(樂)”药“(藥)两个字相关(参看本书“中国大故事”的“药”字。见右图),字形几近见得乐药(樂藥)渊源之深。本字农的父亲酷爱戏剧,特别是京剧,垂老病重时仍不忘指教“音乐是药,治病”,牛伯说叫乐医。人类的疾病即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身心健康的人通透、豁达、谦逊、从容。音乐带来的愉快促进大脑脑啡肽的分泌,提高人体免疫力,而人类的疾病90%以上都与微生物感染有关,从古训到最新科学研究都不断证明好的心情对健康长寿事关宏旨。
人作为生物体自带振动,音乐震撼人心就是乐音声波场和生物场之间的共振可以极限激发多种感觉通道同时融通,达到唤醒心智、愉悦身心、理疗祛病的效果,音乐触动深层情感,使音乐旋律穿透不同的语言产生共情,造就意外的社会效果。确切的证据显示BC3000年中国就已经发展了精深的音乐理论,是最早研究5度音的民族,5度音产生12个分别音符,音乐与天文、数学同源,因为数字是等分进度抽象的概念,是从渔猎农耕简单的得失演化而来,先进的音乐理论可以解释古中国先进的天文和八卦太极理论。音乐用于祭祀、仪式、庆典;而西乐宗教音乐用和声,世俗音乐则是平民节日唱诗。古希腊人尊崇音乐,音乐统治了当时的宗教、美学、道德和科学,“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东西方世界大同。最古老的乐器来自于西伯利亚的考古挖掘,35,000年前,音乐对人成为人的作用一定比已知的要多得多。
词语是概念的声学符号,其底层逻辑基于复杂的感觉,表达这种感觉比语言要古老得多,用绘画和音乐等艺术形式与他人产生共鸣、共情。即便是语言文字发达得今天,艺术依然诠释语言达不到的地方,比如情是何物,帮助人们安放灵魂得到精神释然。人类在7万年的演化中创造各种达意的抽象概念和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认知、情感和思想,愉悦自己和他人,也可以是推进抽象的数理逻辑。人们在认知能力、家庭背景、教育水平、信仰理念上差异巨大,但音乐的力量能让这些人同时安静下来欣赏优美的旋律,这是音乐的政治功能的本源。音乐的体验是个人的,甚至是超验的,是演奏者和听众共有的,和逻辑数理相通的是,音乐让人之间的共情变得直接、简单而深入。音乐艺术、哲学思想、诗歌文学的修养都能帮助人们准备好迎接每一种命运。
◆“乐”字的英语music借用盎格鲁诺曼法语musik,musike(音乐),来自古法语musique(音乐),和源语拉丁语mūsica(音乐),来自古希腊语μουσικ?(缪斯的艺术)。缪斯(Muses)是掌管文艺和科学的九位女神的统称,她们追求真和美,尤其是音乐和抒情诗艺术,吟诵中国古代诗词多是浅唱,如《荷马史诗》的作者为吟唱诗人所作。不同的文化对音乐有着不同的理解,穆斯林教在诵读《古兰经》的时候是不允许有任何音乐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庄严肃穆的极致是敬畏。古代中国也有类似的禁忌,孔子的《论语》里有“郑声淫”, 荀子的《乐论》也有:“郑卫之音,使人心淫”一说。
【牛伯】“和”的本义是依照别人的歌或曲(诗)的格调或内容的回响,发四声;引申和谐,协调(“其声和以柔”)。和解,和平,和顺(“血气和平”)。又解是口吹排箫,甲骨文可见。还又解是作战双方在军门前设神器起誓媾和(“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被视为最高的德行)。名词,一种笙类乐器。读huo二声,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使其有粘性(和面)。读huo四声时表示混合或者加液体(和稀泥)。读hu二声,打麻将或斗纸牌胜利(和了)。
《说文解字·口部》相应也。魏励:和,声音相应。龢,音调和谐。
【解析】“龢”甲骨文造字由“禾”(用芦管做成吹奏乐器。声旁,也是形旁)和“龠”( 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说文解字》。形旁)构成,本义为音调和谐。金文“和”由口(形旁)和禾(声旁)形声构成,本义为声音相应。日本汉字大师白川静认为“口”字多和占卜有关(牛伯)。“和”的简体字和有四种发音,“和”“龢”为非等义异体字。“龢”字音调和谐中的声乐、管乐、弦乐的和声产生于生物场与物理场的共振,引申出观点的合拍,从听觉的走进心灵。山峦沟壑或山洞中的回音带着悠长的颤音,美妙得让人回味无穷,自然声波振动的美妙启发人创造“和”的概念“应和/和谐”,对歌互答,或者不同乐器、不同声部的对位,都产生奇妙的和声效果。音乐于人即是受到自然声音的启发,创造音乐新工具, “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水,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尚书·舜典》),在享受音律中众人趋同,建立秩序。“和”既是原因,也是手段,还是目的。音乐可以维系人之间的情感,众人在礼乐中趋和谐服从王的指令,东西文化方在此处趋同。
◆英语的“和声”harmony来自古法语harmonie / armonie(和谐),来自拉丁语harmonia(和谐,声音的和谐),唱歌),来自古希腊语?ρμον?α(联合,联盟,协议,声音的和谐)。声音的和谐好听产生和声,顺理成章。中英造字都有联合、和谐的影子,从教堂唱诗起源的和声的音响效果启迪了古典交响乐,源于希腊语的英文harmony有和谐、和声及互相融和的特殊效果。而简体字“和”包含的“口”“龠”是不同的声音(言论)相应以及和谐的声音,“龠”类似今天排箫发出美妙的共鸣和泛音,文字符号看起来类似排箫。“和”是人文的基本素养,和而不同,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西方民主制度的人文基础。“和”就是保持自己的独立和与他人的交流畅通,即不干扰别人,也要联合、配合他的“和声”效果。本质是老子崇尚的天道即人与自然的和谐,遗迹儒家的人类社会间的和谐,英语是同一词汇harmony。“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对人而言,世界任何事物都有一个适度的范围,物极必反。几万年间常提到的失落文明就有数十个,它们都曾经有过自己的辉煌彰显着人类独到的智慧,消失的原因定包括违和,“不道早已”,过头走上极端。中华文明无间断的存在绝非幸运那么简单,千万年里在人与自然和人之间的峥嵘并挣扎的岁月里都能保持适度的“和”,具有高含量的逻辑辩证,文明至此,哪里有许多偶然呢?
笛(笛)dí
【牛伯】“笛”的毕业是古老的汉族乐器,竹制,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民乐之王”,宜于观众(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如《百鸟朝凤》。
《说文解字·竹部》七孔筩也(七孔管乐器)。魏励:竹制管乐器。
【解析】造字由“竹”(形旁)和“由”(简化的“迪”,启程。声旁)形声构成。《人类的音乐》一书的作者人类学家耶胡迪·梅纽因认为最后一次冰河期以前人类就在使用骨头、鼓和笛子,推测可能是用于祭神和世俗的仪式与庆典。最古老的乐器原型来自于西伯利亚的考古挖掘,约35,000年前,那里寒冷,可以保存更久远的遗迹,就是说其他地区那个时候乐器未必不存在。精确的证据是中国中原河南贾湖古笛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管乐乐器(骨笛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见右图),改写了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在世界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是由水鸟的尺骨制成,维基百科定义的贾湖遗址距今约9000年至7700年,出土的骨笛有七音阶,可演奏两个八度音。资料显示,根据骨笛出土的地层和形制,研究者把它分为三期:
早期:公元前9000多年~公元前8600年左右,笛上刻孔多五孔、六孔,能奏出四声音阶和完备的五声音阶。
中期:公元前8600~公元前8200年左右,笛上皆刻七孔,能奏出六声和七声音阶。
晚期:公元前8200~公元前7800年左右,多七孔,个别有八孔,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及七音阶以外的变化音。
音阶的孔日趋复杂的背后必定是一套精深的音乐理论,八千年前的乐器可以奏出今天七音阶以外的变化音,古人对乐音的体验之向往之深刻不是我辈能轻易读懂,因为乐器于他们是从无到有,凭借对外部体验和自己内心世界的感悟,借助自然的启迪推理和演绎发明工具——乐器,来表达这种独特的心智心曲,而复杂的旋律是大脑思维高度发达的结果,可以想象,古人学习微积分不会比我们更困难。
◆“笛”字的英语flute来自古法语的flaute(笛),来自普罗旺斯的flaut(笛),最终出处有三种可能:普罗旺斯flaujol(哨笛,六孔竖笛)+ laut(琵琶)的混合;来自拉丁语flātus(吹),源自flāre(吹);来自模仿(Imitative)。(注:普罗旺斯在南法国,现在依然有法国哨笛flageolet的制作和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