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看百家讲坛的大师学者讲座——兼说于丹

(2008-12-20 07:53:29) 下一个



回国期间常看央视的百家讲坛,时间内容都合适。它的每期题目都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由不同的专家学者讲述不同的题目。


先是听的王立群讲汉朝的皇帝,讲东方朔,卓文君和司马相如以及中医,他的课以严谨,广博,厚重和谦逊的风格著称。后来看访谈才知这位河南的学者中学以含盖文理的五科100分的成绩毕业,而他的中学是半工半读自己挣学费和生活费度过的。因家庭成分问题直到恢复高考后才直接考上研究生。都说现在早已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可这位从名不经传的河南大学走出来的大教授以他的才学和人品告诉着人们:玫瑰就是玫瑰,与时间地点环境无关。我就是因为听他的讲座才对此节目上的瘾,我爹总是在节目快开始的时候问:我们的小群群什么时候出来讲啊?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弟子季羡林和徒孙钱文忠都在被邀讲学之列。我以前在文学城文化走廊贴过陈爷的照片,行文中也曾提及过钱老师,当时钱还是副教授。现在他不但是教授,而且是著名学者。一个看似很乏味的唐僧取经的故事让他讲得博大精深。他还在少年时代就开始给季羡林写信,最后终于成了大师的弟子,并在在季大师众多的弟子中拔地而起,鹤立鸡群,季老特意独夸他“脑子灵”,可谓人尖中的尖子。60后的小钱同学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20多种语言文字,不仅有古印度语梵语,也包括早已失传的曾流行西域的吐火罗语。当年陈寅恪会古印度等等语言就把郭沫若嫉妒得眼球发红发紫发绿发蓝发黄再发黑数度六色轮回,如果老郭在世面对钱小将军还不知道要怎样发疯癫狂呢。


讲台上还有来自北京讲文物的马未都,这位先生堪称北京一大玩主,从著名杂志的文编到当年电影“海马歌厅”的编剧,再到北京第一家私人古董博物馆——名曰“观复博物馆”的东家,当然,他是古玩界的名人。他的经见极广,眼光独到,信息量大,风格幽默,举重若轻,和王立群一样受到好评如潮。


蒙曼是一位来自北京中央民族学院的女老师,讲的是武则天。女人读懂,讲解女人自有其独到之处,细腻,感性,深入浅出,思路清晰,丝丝入扣。风格如其人,圆里有方,方中又套着圆,女学者的风范十足。一个小小的细节:她喜欢养猫不喜欢养狗,但她更喜欢的是狗,因为狗对人类的忠诚和依赖让她在因为做学问无暇顾及它们的时候取舍艰难。


如果不是有江南生活背景,对那里人们独特的遣词用句能够细心甄别的话,很难从上海的翁思再言谈口音里找到他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的蛛丝马迹,他讲的是梅兰芳。原以为北京的京剧,京剧的北京毋庸置疑,可翁同学往讲台上一站,京韵京腔京语言,生旦净末丑,念唱做打说来就来,样样科班。别误会,他只是在玩票,出身是记者。这年头离玩票的年代已经相去半个多世纪,所以他的出现很容易让人觉得他与翁同和有什么关联。翁同和的儿子当年去了上海,是个戏痴。但狗狗的结果好像并不是,留个悬念给大家。还有一件趣闻:同属上海文化界名流的钱文忠以翁老师的名字拟了个上联:寡妇思春翁思再,至今还没有与上联旗鼓相当的下联出台。这里有名的才女MM们不妨一试:安静,蓝月,松鼠,雨飞,阿二,梢儿,幸福,啥是新,无墨,高跟鞋。。。。。。


讲康熙的阎崇年是社科院的老牌大将,不用讲稿,阴阳顿挫,不徐不疾,娓娓道来,他把康熙当做千年一帝讲,流畅的像是在讲他家后院池塘里的趣闻,词强理也强。他对康熙帝的评价在各界引起强烈的反响。


易中天的三国是这里的人们很熟悉的了。我没有机会看全他的讲座,但是还是很喜欢他的。一些人不喜欢他的理由是因为学术之争,我喜欢他的理由是因为他的口才,与蒙曼于丹那种伶牙俐齿能言善辩的风格不同,他的讲课口才表现在他对讲授内容的以点带面,见树木也见森林的大视角,以及机智敏锐的思辨,实在让人感到人类小小的身躯全然支撑着起大大的广角眼睛和水滑灵光的脑袋。


还有一些很吸引人的的讲座,礼仪,清陵,慈禧等等。


在众多的讲座中也有例外,使我每听必睡的是于丹的孔孟心得,虽然她情绪饱满,声情并茂,推心置腹,巧舌如簧,口若悬河,我还是要睡,这对于我这个最早的记忆从睡眠困难开始的人来说实在是一个意外。另一个让我意外的是她的大红大紫,这让我开始怀疑自己的接受力的取向,于是很虚心(心虚)地对我周围的人们做了个调查,结果是除了一位准大娘对她十分痴迷外大家都不认可她的讲座,而这位准大娘从小学时起就大红灯笼高高挂,于是我便很主观很大胆地下了个结论:她的讲座适合小学生,部分中学生,以及喜欢成人童话的各种年龄。因为有广度没深度更乏力度。分析其走红的原因不外乎沾了信仰危机和孔圣人的光,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浮躁不读书,特别是需要静心领悟比较枯燥的经典之作。

应该承认,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的老师因为在央视白话孔孟的道德文章而名声鹊起,仁义道德,民重君轻等等的理念对挽救信仰危机作用不小,她成名后到处讲用,出书。。。。。。没白忙,儒家学说很值钱,她因此岁入逾千万,也算是给予于老师对礼义仁智信理解最深,对人民感情最深的回报。

四川地震,她捐助十万,让人费解,虽然这和挣一千捐十块是同一个比例的概念,但性质却因数量级不同而变了,况且她的那千万的收入来源于忽悠道德。可能是因为怕自己捐出制钱上的铜臭熏坏了纯洁的四川灾民很不道德,还是留着熏自己更富有牺牲精神。而喜欢听她讲座的那位准大娘下岗多年,老公单位也不景气,却为四川地震捐出了一个月全家的生活费。

怎么也想不明白的是我应该相信鲁爷书中狂人所说的孔家店出售的是一本歪经,因为虚伪的满口仁义道德背后只有一个字——吃人;还是应该认为巍然屹立的孔庙两千年后迎进了一位歪和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