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南欧纪行(4)伦敦,历史厚重的沉淀

(2010-10-08 11:27:44) 下一个
 (四)伦敦,历史厚重的沉淀

    对于伦敦的印象,大致是来自于文学作品,弯曲窄逼的小巷,排排紧邻的民居,昏暗的路灯,紧裹风衣的路人。。。当然,还有横贯市区的泰晤士河,河上那座伦敦桥,河畔的大本钟,朴素的唐宁街,白金汉宫前头戴熊皮军帽的大兵不可一世地踢着正步,向世人展现大英帝国军人的最后荣光。

    七月底的一天清晨,在连续十几个小时的跨洋飞行之后,抵达了伦敦的希思罗机场。阳光明媚,空气清爽,与北京金秋十月的好天气无异,大大颠覆了此前有关伦敦终日阴霾的固有印象。

    在随后的两天中,天公作美,伦敦的天气始终不错,与风和日丽相去不远。俺们一行人在主要的市区景点,蜻蜓点水了一番。

1)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的馆藏极其丰富,尤其是来自于东方的文物。

    不夸张地说,中国境内的任何一家博物馆,从未收藏过如此丰富的商周青铜器和玉器!即使有上那么一两件,也是小心翼翼地摆放在一个扎眼的位置,为重重保安手段所屏蔽。但是,大英博物馆中的玉器之多,多到可与冬日里大街上贩卖的大白菜有一拼,随随便便摆成一个什么图案,装在镜框里,挂在走廊旁的墙面上。看在眼里,真的是又气愤又伤心。

    很多人以为这些来自于中国的古物都是当年八国联军在圆明园抢来的。这一说法,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当年抢劫圆明园的恶徒,是英法联军,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1859年,英法联军登陆大沽口,占领天津,洋人随后派出一个和谈使团赴京,路遇带领蒙古轻骑兵上京勤王的蒙古莽汉僧格林沁,僧王鞭打使者,拒绝和谈,京东通州八里桥一战,蒙古铁骑全军覆没,此时洋人使团被清廷当作战俘,关押在圆明园,备受凌辱,多人致残致死。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为报复圆明园惨案,遂允许士兵公开抢劫圆明园。洋人抢完了,守园的士兵和附近的乡民再抢第二轮。。。至于最后那把火是谁放的,历史疑案。

    八国联军进北京,发生在火烧圆明园后的40年,史称庚子之变,是大清帝国与世界列强宣战后,战败的结果,当时联军的司令部就设在紫禁城中。皇宫诸大殿内外的鎏金铜缸外面的镀金,被闲极无聊的联军士兵用刺刀一一刮下。一直到今天,这些历经风雨的大缸还摆放在故宫的高台上,见证了当年八国联军在北京的暴行。另外,在查抄那些曾经支持过义和团的王公贵族的家时,联军士兵乘火打劫,捞了不少的宝贝。当时,很多士兵军官都在北京街头摆摊,贩卖那些搜刮来的细软。

    具体到馆藏于大英博物馆中中国文物的来源,有抢来的,也有买来的。因为有些文物精巧而贵重,如玉器和字画,城破在即,很容易就会被主人藏匿起来,很难抢得到。等到日后缺钱用,再一点一点拿出来卖掉。譬如说,清廷末帝溥仪和少帅张学良,就从紫禁城中盗卖了不少的文物。

    大英博物馆中,除了中国文物,还有很多的埃及木乃伊,也是多到了随随便便就摆在大厅里的程度。埃及人也一直嚷嚷着让英国人归还。

    有人说,等哪天中国强大了,再抢回来。

    难,时过境迁了,历史是很难重演的。所谓时势造英雄,就是这个道理。有了势力,时机却没有了。



大英博物馆1(团友ew摄影)



大英博物馆2中国庭院(团友千年老二摄影)


2)白金汉宫

    白金汉宫与大气恢弘金碧辉煌之类的词藻毫不沾边,看上去一点儿都不起眼,也不怎么养眼,伦敦街头随便找个教堂或者博物馆都比白金汉宫耐看。游客们去白金汉宫的目的,大概都是为了观赏皇家卫队的换岗操典,宫殿本身好看与否,不是什么大问题。

    近午时分,宫殿大门外的广场上,沿着换岗卫兵即将经过的路径两旁,哪儿哪儿都是游客,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十数个男女警察,带着高高的苏格兰场警帽,神气活现地在路上来回踱步,时不时将一些游客赶回到路边。有团友亲眼目睹,一位瘦小的女警,一掌就将一个不服管教的大汉推回到了人群中。

    未几,军乐响处,远远走来了大英帝国皇家卫队的操典仪仗队,步骑混合,骑兵是一色的黑马,步兵是一式的熊皮帽,军容齐整,鼓乐震天。就是这支军队的先祖,在滑铁卢打败了法国不世出的战神拿破仑,从此法国陆军在欧洲大陆,再无辉煌战绩。



白金汉宫皇家卫队操典1(团友老包摄影)



白金汉宫皇家卫队操典2(团友老包摄影)



白金汉宫皇家卫队操典3(团友老包摄影)



白金汉宫皇家卫队操典4(团友千年老二摄影)



白金汉宫皇家卫队操典5(团友千年老二摄影)



白金汉宫皇家卫队操典6(团友千年老二摄影)


3)温莎城堡

    温莎城堡位于伦敦的近郊,这里是英女王的私宅,更准确地说,是现任英王的家,无论这个王是男的还是女的。历史上那个著名的“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国王爱德华八世,就是以温莎公爵的身份退位的,因为他一定要娶一个二婚的美国女子为终身伴侣,结果为英国的舆论不容而黯然下台。

    从这一事件可以知道,英国人的骨子里面,还是非常传统和保守的。甚至到20世纪末,王储查尔斯的婚姻观,仍然为英国人指指点点,王储因此狼狈不堪。与此相对应的是,前王储妃戴安娜则备受舆论推崇,其光芒甚至远在英女王之上。如果以恶趣味的眼光看过去,戴安娜之死的时机还不算太晚,如果死在再嫁之后,大概头顶上的光环就没有那么眩目了。

    驶近城堡,远远地就瞧见一条长长的拱桥,高高地矗立在绿色的原野之上,如同一条长龙,蜿蜒于丘陵,田野,丛林与河畔之间,那是通往温莎城堡的火车御道。一百多年前的蒸汽火车的动力有限,为了能够驶上位于山丘上的城堡,特意修筑了这条漫长的拱桥。

    巴士停在拱桥尽头的火车站旁,穿过车站,走过小小的王城,温莎城堡隔街相望。
这是俺头一次近距离目睹真正意义上的城堡,一座历经了上千年风风雨雨见证了无数历史事件的城堡。城堡的外墙近20米高,壁立于青青的草坪之上,上面是垛状的女墙。每隔一段距离,就是一个高高的角楼,这是城堡防御系统中的重点工事,通常位于外墙的拐角或者大门附近,上面布满了立状的箭孔。

    与中国传统的四方城不同,欧洲居住防御两用的城堡大多是不规则的多边形,纯粹的军事要塞则是以棱堡为主。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中国中古时代的兵器装备中,抛掷类的远程压制武器一直是采用人力发射,射击精度不甚高,而西方则采用重物配重机械发射,容易实施定点定位射击。以旷日持久的南宋末年的襄阳保卫战为例,当蒙古人运来了经阿拉伯人转手的“回回炮”的时候,襄阳很快陷落。“回回炮”其实就是大型的抛石机,其特点是左右方向容易控制,落点的远近却很难掌控,基本上是依靠调整石弹的重量来撞大运。如果是四方城,抛石机只要安置在城角位置,就可以轻易打击一面墙或者两面墙,落点远近无所谓,反正最终是要砸在城头上的。多边形城堡正是抛石机的克星,因为城角的角度太大,要想保证抛石机的射击方向与城墙走向重合,只有将炮位安置于另一面墙附近,很容易遭遇到守方的攻击。

    当然,四方城的成因也有文化上因素。毕竟天圆地方,坐南朝北,紫气东来,驾鹤西去。。。等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欧洲的古堡之多,似乎泛滥到了俯仰即拾的程度。但是,因为古堡拥有者的后人难以承担昂贵的修缮费用,很多古堡已经捐献给了社会。不过,温莎堡是其中例外之一,现在依旧是英国王室的私人物业,而且,古堡的维护费用还是由英国纳税人负担。

    走笔至此,不由得感慨英国人的政治智慧之高明。当年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之所以能够在世界上称雄一时,除了强大的海军作为后盾之外,其外交手段的圆滑老道,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另外,在资产阶级革命兴起之际,朝野双方相对理智地做了妥协与让步,开创了虚君共和的先河,避免了政权更迭过程中常见的流血冲突,英王室因此得以长久享受名誉上的礼遇与金钱上的优遇。与此鲜明对照的是,海峡对岸法国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六却最终上了断头台。

    时至今日,英女王在每年的特定日子里,还会在这座古堡中居住一段时间。此时,英国王室的旗帜就会高高飘扬在温莎堡的上空。到底有多高没有量过,但是一定要比国旗的悬挂高度还要高。



温莎城堡1(团友老包摄影)




温莎城堡2(团友老包摄影)


4)国家画廊

    国家画廊的前庭是一个巨大的广场,有喷泉和雕塑。在画廊中转了一圈出来,发现画廊本身远不如外面的广场更吸引人。广场一角的上空矗立着一个硕大的广肚小口的玻璃瓶,里面是一条帆船的模型。如此之大的瓶内景物还是头一次见到,N多人的相机拼命地拍。

    画廊中云集了无数的文艺复兴以来的绘画作品,大概每一幅画作的背后都会有一段冗长的典故,但是,对于大多数走马观花的游客而言,味同嚼蜡,至少俺的感观如此。难怪有团友在被问到对于画廊的观感说:只记得画作中的人物分成两种,一种是穿衣服的,一种是没穿衣服的。当即有高手指点迷津:你体会到了画廊作品的真谛,穿衣服的场景是描绘皇家生活,不穿衣服的场景是阐述宗教题材!

    看来,平民生活走入文艺作品,相当程度上是拜资产阶级革命之功。



国家画廊广场(团友老包摄影)



国家画廊瓶景(团友老包摄影)



国家画廊前艺人1(团友ew摄影)



国家画廊前艺人2(团友千年老二摄影)

5)大本钟

    大本钟名闻遐迩,一提起伦敦,十之八九就会想到这座大钟。大本钟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是英国议会的附属钟楼。

    钟楼下面的大街上,人流熙攘,不时有人停下脚步,仰脖张望,因为那钟楼实在有些高,近100米啊。不过,个人观点,观赏大本钟的最佳位置不是在附近的大街上,而是泰晤士河上的“伦敦眼”,从这个位置和角度看过去,才能感受到大本钟全景的恢弘气势。



大本钟(团友老包摄影)



大本钟河上远眺(团友老包摄影)

6)泰晤士河畔夜景

    细雨纷飞中,漫步泰晤士河上的伦敦桥,观大本钟雨中风采,望伦敦塔烟色朦胧。。。一直是俺的一个梦想。此次欧洲之行,因为时间关系,一直未能圆梦。

    但是,俺们在离开欧洲的前夜,机会骤然降临,从巴黎接载俺们返程的巴士,拉着俺们沿着泰晤士河匆匆一游。一路走来,伦敦最古老的城堡--伦敦塔,还有泰晤士河上的伦敦桥,一一落入眼底。。。于是,有人低吟浅唱: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Falling down, falling down。。。

    呵呵,这一段绝对不是文学蜀黍的杜撰,那天晚上的泰晤士河畔,真真切切有人在一旁哼唱这首儿歌。定睛一瞅,是一对儿白人小青年,相依相偎,浅笑唱和,憨态可掬。



伦敦桥夜景(团友千年老二摄影)



伦敦塔夜景(团友千年老二摄影)


最后,再上几张俺用太座相机照的泰晤士河夜景。



伦敦塔夜景



伦敦桥夜景



这个桥的名字完全不知道,居然照出了人影飘逸的效果。。。俺得意地笑 ^_^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北国丁香 回复 悄悄话 最后一座桥是泰晤士河上的千禧年桥 (Millenium Bridge)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