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有感于网路的嘁哩喀喳现象

(2007-05-09 16:56:49) 下一个
看网路的嘁哩喀喳现象

来源: 看贴思考 于 07-05-09 11:25:33

“嘁哩喀喳”是一个志在网路上劝人不要“误入歧途”的网友,花费大量时间找基督教信仰的“漏洞”,他列举了很多所谓「圣经证据」,宣称:「圣经与科学是矛盾的」,「圣经是自相矛盾的」,「基督教的上帝是邪恶的」,「耶稣的牛皮是吹破了的」,「耶稣的“爱”是虚妄的可笑的骗人的」,等等,洋洋洒洒,不下数万字(还在累积增加中)。他感叹到:“很多善良的人们上当受骗信了耶稣就是因为这份虚假的“爱”,令人扼腕叹息啊!” 一副悲天悯人的姿态,着实吸引了很多不明就里的人的眼球,也掳掠了不少观望者的心,对基督教从此敬而远之,甚至有些初信者就此“弃暗投明”,离开教会。真可谓「功德无量」啊!

我不打算针对每一个他的论点提出讨论,没有时间,也没有那个必要,但是有一点基本的道理,是我想提出来说说的。

我们暂时撇开圣经是神借着人说出神对这个世界、对每个人的计划,是神的话,不是人的话的这个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要明白圣经,就不能用一般读人写的书的方法来读,需要一些研究,根据圣经提供的一些线索,找出适切的方法。这些方法的研究,在基督教内部,称为解经法Hermeneutics。这些我们也暂时不管),最起码,圣经本身是西方文化“古典名著中的古典名著”(所谓古典名著,就是它们都以一种能在文化和历史中调整变化的方式,向人类当时的处境说话,帮助塑造社会的文明和观念),这是一个“公正”的,有历史观的,有理性的人,可以共同得出的结论。

一个无神论者,再怎么反对圣经(我尊重他的信仰立场),难道不能用一种宽大的心胸,以一种欣赏的态度,来理解圣经当时的人类作者,要向当时的听众说些什么?当时的历史处境是什么?他们是如何互动的?他们为什么会留下这些记载?这些记载为什么会超越当时的时空,成为西方当代的“古典名著”?圣经本身到底传达着什么样的信息?这些信息为什么可以使一个中东部落的宗教信仰成为主宰西方文明的一股强大精神力量?

没有这种心胸,整天只知用自己狭隘的眼光,把自己的意思读入圣经,加以曲解,完全不理会圣经本身的文理与脉络,然后把它当箭靶来射。没有看到自己的浅薄,还沾沾自喜,无知于自己的无知。这是怎么样的一种病态?这种病态为什么在中国特别流行?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社会议题。找到问题的病根,也许对促进“大国崛起”会稍有助益吧。
============================
看帖网友的文章很贴切,就如《如果没有耶稣》一书中作者序言所说的:

  我们活在一个只容忍一种偏见的世代中——一种反基督教的偏见。杰出的专栏作家诺瓦克(Michael Novak)曾经说过,这个时代你不能再对大众所嘲讽和讪笑的对象紧抓不放了,譬如那些住在非洲的美国人,或是住在美国的印地安人,或是任何的女人、或同性恋者,今天能让你不断嘲讽的对象只剩下基督徒了。因此,攻击教会和基督教仍是当今最司空见惯的事。正如布坎南(Pat Buchanan)曾说:「对基督徒猛然一击,是今日最受欢迎的室内活动。」

因此,特别在网络上,这种攻击变得肆无忌惮,而嘁哩喀喳是当中的表表者,动辄就以谩骂、污辱基督教的神,救主耶稣基督为乐,对基督徒极尽冷嘲热讽之能事,并幸灾乐祸于基督徒所受到的灾害。这种反基督的狂热,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想象的,也难以想象,除了攻击基督教,基督教会,基督徒,对基督教及基督徒有好感的人之外,网路还能容忍哪些对其他宗教及宗教人士的攻击。这种极端的,不负责任的,缺乏对基督教、基督教会、基督徒、对基督教及基督徒有好感的人的基本尊重的言论,受到反基督的人士一致喝彩。

但事实上,这种极端的攻击除了情绪的宣泄,表明极端的,不理性的反基立场外,似乎对基督徒的攻击并不奏效,而只能增加人的反感,坚定基督徒的信仰,让更多的人从对基督教的非理性攻击中认识真正的信仰。从某种意义上说,基督徒宽容忍耐的态度,对极端言论理性的回应,是更有效果的,借着这样的工作更好的传福音,厘清种种错误的认识,我想这也是圣灵工作的一部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