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初中一O一:几颗散落的记忆之珠
雅非
(这两天放假在家,想起来要整理一下以前的一些旧作。看到06年写的这篇,是母校六十周年纪念约稿。放到这里存起来。)
中学对我们这代人来说,是一个不完整的记忆。不完整是因为它只延续了一半:我们只上了三年初中,我们没有上高中。我们高中的岁月被那场革命吞噬了。在我们的履历中,没有高中这一项。在我们的记忆中,高中是一个空白。现在想来,高中在人生中是多么重要的一个阶段啊!青少年的志向和梦想都在这段时间内形成,青少年的精神性格也都在这段时间内发展。现在想来,没上过高中的人,大概也像没上过大学的人少了上大学必得的东西一样,也少了上高中必得的东西。这个东西似乎并非某种知识,而是一种经历──一种在人生特定阶段上的独特经历。这个经历一旦失去,便不会复得,因为那个人生特定的阶段已经水流花落般一去无返…… 中学,对我们这代人,剩下的就只有初中──初中那短短的三年。
比起高中,初中的我们更多一些稚气,更多一些好奇,更多一些纯情,更多一些幻想。尽管时代的空气是高压的,可生活的河流却照样负载着我们前行,没有犹豫,也没有停顿。我们带着身上仅有的,在生活的激流中冲浪。等我们被浪花打湿了,从浪头里钻出来,才发现那一段河水打湿我们唯此一次,拥抱或覆盖我们唯此一次,对我们是一去不复返的,想再回去都不可能。人生不再的遗憾,大概从初中时代就开始了吧。
我想再一次走在从101的大门到学校主楼之间的那条土路上,如果那土路还在的话。一进门的右手边有一座小小的山丘,又如果那山丘还在的话。那山丘在我印象中永远是阴阴的、暗暗的──那似乎是一个太阳和月亮都照不到的死角。每次走到那里都想到那个故事,讲一对热恋的少男少女的屈死。那是一个谁也不愿复述的故事,只是无奈它总是被想起。那阴暗的小山丘总让我心惊肉跳,就像电影《青松岭》里钱广的那辆马车一到村口的老树前就会受惊一样。我的心惊肉跳有一副无人可以觉察的外表,却有着知觉者,也就是我,难以遏制的狂乱。少男、少女、树林、山丘…… 这是101在我心灵上留下的痕迹──永远抹杀不掉的、在后来的生命途中时时显现的痕迹。如果那一切都还在的话,那我想再一次走在那条土路上,用我不再年少的明亮心情将那座山丘照亮一点,哪怕就一点点。也许那阴暗的小山丘早已不见了。那就好了。那就说明禁锢少男少女的枷锁不见了,就说明那条路从此为少男少女们光明了、平坦了,就说明101终究还是爱护她的少男少女。
我想再一次走到自行车棚前那个小屋子旁边,把头探进窗子,明知里面没有人,也总是坚持看一看。万一看到他呢,说一声“大爷好”总是很舒心。那里面果真有一位大爷吗?我实在不知道,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他。可这么多年来,我脑子里怎么总有一个看守自行车的大爷的印象呢?也许我听到过他的声音?我听到过他在发现那个调皮鬼在别人的自行车后座上拴一条绳子再把自行车吊在房梁上时喉咙里发出的干涩而粗厉的声音:干什么呢?闲得没事啊?我想再体会一次一放学就往自行车棚跑,生怕看见自己的自行车被吊起来的那种焦虑和担忧,想再体会一次看见自己的车平安无事时那种庆幸和感激。我想在再一次推着车缓缓地走出车棚时,往那个小窗户里探探头,想对那位从未谋面的大爷说,有你在比没你在强;想对他说,今天我的车又没“上吊”,大爷,谢谢看守。
我想再一次、再一次说出那女孩的名字,可惜我把它完完全全地忘记了。然而,她的面容却深深地箝在了我的脑海里,现在在马路上碰到说不定也认得出:瘦瘦黑黑的,却不矮,短短的黑发围笼着略小的脸庞,眼睛里尽透着怀疑和警觉。我和另一个女生看守她,因为据说她在奶奶的指使下在厕所的墙上写下了反动标语。我们住校,在后面宿舍区平房的一间小屋里。每天提醒她向毛主席早请示晚汇报。每天要她说毛主席我有罪。每天带她去食堂吃饭,带她回来睡觉。她做一切都缓慢、勉强、不心甘情愿。只有那一次一反常态。那天,刚走到饭厅门口,她说忘了带筷子。我对同行的“看守”说,让她回去拿吧。“看守”说,不行,她会逃跑的。话音刚落,我们便听到她说,不会的,奶奶被带走了,家里没人了,往哪儿跑?我听了一怔,压抑了心中刚刚泛起的不合时宜的同情,确信她不会跑,便说,你回去拿吧,我们在这儿等你。同行的“看守”张嘴刚要说什么,她倒抢了先,像是怕我为难,说我在这里撅两根树枝当筷子用就行了。说着便扭身在旁边树丛里撅了。饭厅里,我看她手中操持着青青发软、长短不一的两根树枝,鼻子发酸。现在想起来,也还是酸。每次想起她来,都想说出她的名字,想知道她后来怎么样了,到哪里去了,想知道她的奶奶是不是终于回家了…… 人生飘零,聚散无定,朋友间如是,更不屑说写反动标语的“敌人”了。或许,我忘记她的名字是有意的?因为她不过是一个“敌人”?然而,事实是我忘记的只是她的名字,她的眼神和她撅的那双筷子却永久地留在了我的记忆之中。
我想再一次从教室里搬出一个课桌,再在课桌上架一把椅子,然后临危不惧地爬上去,站到那块开辟在主楼东墙的黑板的面前,在上面用各种颜色的粉笔展示自己的蝇头小楷。哦,黑板报!为了你,我时常早出晚归;为了你,我时常饥肠辘辘。可我也为了你而感到骄傲,为了你而觉得充实。一个十几岁的女孩,能有一块园地,在众人面前默默地展示自己的小小才能,那不是极为特殊、极为珍贵的事情吗?时代对个人和个性的压抑是前所未有的,象一个充满毒气的温室,幼苗无法生存。然而,黑板报的存在改变了一切。它像是冥冥中的一只妙手为充满毒气的温室开启了一扇天窗,甜美的新鲜空气从天窗进来,给幼苗以呼吸和成长的希望。主楼东墙的黑板报,你哪里只是块黑板?你分明是我的年轻生命亟待的一线生机!
我想再一次坐在二楼东头那间熟悉的教室,听何老师上英语课,看她那手漂亮的手写体英文字;想再一次在课间休息时问她,除了“Long Live Chairman Mao”和“Let’s wish Chairman Mao a long long life”以外,我们能不能再学点儿别的什么。尽管这“别的什么”不过是“Put down your gun”之类(为了对付苏联入侵),她还是让我从她那里觉察到了英文不尽的奥秘,我还是下定了要学好英文的决心。我对英文的乐此不疲,最终还是要追究到何老师那一手漂亮的英文字上去。(也许是她的英文字太漂亮了,在我的记忆中夺了魁,我竟然不记得何老师的全名。)何老师──一个穿着举止都与众不同的印尼华侨,她的温柔、她的恬静、她的端庄对我都是谜──一个与时代相悖、与人性相符的美丽的谜。我无知觉地守着这个谜,直到有一天,我带着它也走上了英文的生涯;直到有一天,我也变成了跟何老师一样的人──一个长年身居海外、无时不思念故土的华侨。我在何老师的英文课堂上,怎么没有预见到这个“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结局?原来人生的奥秘比英文的奥秘更加不可测、更加不可及。
假如何老师此时在世界的某一角落看到这篇文章,知道却原来是她那笔漂亮的手写体英文字引我走上了学习英文的道路,她该怎么想呢?我想,她该是觉得幸运和满足的。以我自己现在也是教师的身份,我深深地懂得,在那个以无知为荣的时代,做一个教师是多么艰辛、多么痛苦。我说何老师应该是觉得幸运和满足的,是因为至少她在一个学生的心里引起了求知的欲望,播下了知识的种子,并且那求知的欲望延续了一生,那知识的种子已开花结果。当然,这份幸运感和满足感应该是属于所有的老师的,它属于我们的班主任张怀明、语文课老师杨文荣,政治课老师张岚、体育课老师贾果,等等。当年,在我们这些无知的“革命小将”面前,他们忧虑、他们担心、他们无奈,他们失望,但他们始终不停止努力、不停止劝导、不停止关爱。他们在“革命”允许的空间里育人,在上一个“运动”与下一个“运动”之间的缝隙中教学。他们忙完了我们忙别人,一拨接一拨,一届接一届……我们呢,到现在才来对他们说,老师,我们理解你们的苦心,我们感谢你们的辛勤。我们的理解和感激迟到了,迟到了三十多年。可我相信,我们的老师为终于得到了这一份理解和感激,无论它们来得多么迟,也还是觉得幸运和满足的。
哦,我的初中101!在生命的行程中,我与你仅只同行了三年,而我记住的和我忘记的都已积累了无数…… 这短暂同行中无数的怀念与忘却,让我每每想起你,都为你感叹、为你动容。初中以后的生活太繁杂、太忙乱。初中以后的路途太坎坷、太长远。三十多年过去了,我竟然从未重新踏上一回那片土壤,竟然从未在我所熟悉的地方追怀一下往日的念想…… 我应该把101作为下次回国的专访之地,像外国人去中国必访故宫、长城一样,因为101是我生命途中的一景──留着生命的脚印、积着历史的灰尘的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