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方汀:上校查克(Colonel Chuck)

(2006-03-03 13:54:05) 下一个

上校查克(Colonel Chuck 方汀

 

上校查克是我们的“芳邻”,今年八十五岁了。查克是退役上校,第二次世界大战曾参加过诺曼底战役。在诺曼底,查克凭自己的“感觉”,半夜把士兵叫起来挖新掩体,挪窝。第二天,德军果然轰炸了昨日的旧掩体,上校救了手下士兵们的命。上校用在二战中的勇敢表现,挣回一颗铜星和一颗紫心。查克个子瘦高,少说有一米八五,是爱尔兰后裔。一副白边眼镜给上校平添几分书卷气,一头花白的头发加上笔直的身板,更令人看不出他如此高龄。

 

不知不觉,与查克家做邻居已经十多年了。我们家和查克家是小区最早入住的几户居民之一。与查克熟悉之后,我一般随孩子们叫他“Grandpa”,翻成中文就是“老爷爷”。老爷爷一点都没有军人的“刚硬”,对邻居和善有加,对邻居的孩子们也慈蔼可亲。老爷爷的太太反而不太与邻居啰嗦,她一般只愿意跟我聊天,常对我抱怨老爷爷“话太多”。老爷爷和他的太太都是共和党,不过老太太坚决得有点偏激,老爷爷只好常常跟老太太“和稀泥”。

 

老爷爷平时总爱在小区转来转去,谁家的事都逃不出他那双已经不太明亮的蓝眼睛,按美国人的说法是很有些“爱管闲事”(Nosy)。老爷爷什么闲事都要管,对在小区开飞车的阿飞少年毫不客气,如果大声警告他们减速未果,老爷爷立刻记下牌照报警。刚认识老爷爷时,对他谈起左邻右舍如数家珍这种类似国内“居委会老大妈”的做派还有些反感呢。心里不免暗思:得,美国没有“小脚侦缉”,却有“大个儿福尔摩斯”,绝了!不料,后来还真多亏了老爷爷的“爱管闲事”,如果没有他的保护,我的儿子可能早被儿童保护机构带走了,老爷爷是看着我们辛辛苦苦把一双儿女养大的。

 

当时刚搬来新居不久,居民区正建造着,每天敲钉锤的叮当声,大卡车的隆隆声,工人的口哨声,噪声震天。几个月后,边上的房子一座座造好了,小区才渐渐安静下来。我经常带孩子们散步,几乎每天都遇到老爷爷。我每次总要跟老人聊上一阵,老爷爷渐渐知道我的儿子很“好哭”。数次“领教”了我儿子的震天哭声后,老爷爷每次见到我们都要拍着孩子的头劝我:“放心,他长大点就不会这样了。”

 

有一天,刚把孩子们哄去午睡。听见隔壁新搬来的棒球运动员跟老爷爷在我们家后院柴门边说话,运动员说话声音轻,听不太见,老爷爷说话声音大,听得很清楚。只听老爷爷跟运动员说:“他们家孩子是很会哭,我敢保证没有虐待。我可是跟孩子们的妈妈很熟的,不信,哪天我介绍你们认识认识,你就会了解他们了。”我猜那新邻居一定跟老爷爷抱怨来着,说不准还提了报警什么的,否则老爷爷不会跟他那么说话。估计刚搬来时工地的噪声掩盖了儿子的哭声,让我们得以平安度过开始的几个月,现在小区安静了,孩子的哭声开始吸引邻居的注意力了。

 

那天晚些时候,我怏怏带孩子们散步,心绪很乱。儿子四个月大时,公寓邻居曾因儿子整天哭闹而报过警,我算是有“前科”的,如果这新邻居再来折腾……我简直不敢继续想下去。(注*美国人如果怀疑孩子哭闹被家长虐待,就会报警。警察会把孩子带去交给儿童保护机构,家长则很可能蹲监狱。上次邻居报警后,一男一女两个全副武装的警察来访,仔细查看了家和孩子,确信没有虐待证据才离开。)

 

老爷爷不知是否从中午起一直在家门口等着,见我们出门就赶紧过来,一边聊一边非要拉我去认识隔壁的新邻居。我只好跟老爷爷去隔壁,新邻居正好在家,大家寒喧了几句。老爷爷把我儿子抱起来给新邻居看:“瞧,这位就是那爱哭的主儿。”然后对着我儿子说:“你呀,以后可别再那么大声哭了,你爸爸妈妈养你可不容易呀。”新邻居顺势过来拉拉孩子们的手,搭搭碴:“俩孩子多可爱啊”。新邻居从上到下仔细观察了孩子们好一会儿。从此,新邻居再也没有抱怨过什么。老爷爷这招让我彻底服了。

 

打那以后,我每次遇到儿子不讲理或大哭不止,就拉着儿子去找老爷爷“评理”。儿子倒也奇怪,见了老爷爷便像“老鼠见了猫”,不仅立刻止哭,而且很听老爷爷的话,这一老一少仿佛天生有缘。“评理”的事一直到儿子进学前班,慢慢不再大哭才逐渐减少。老爷爷总劝我:“对他耐心点,长大会是棵好苗子。有什么事尽管来找我。”十几年来,我们不知找老爷爷帮过多少忙:小到儿子在学校受了委屈,大到回国探亲让老爷爷给看房子,甚至车轮胎爆了请老爷爷帮忙接孩子,事无巨细,老爷爷总是乐呵呵帮忙毫无怨言。老爷爷给“远亲不如近邻”加了绝好的注解!老爷爷对我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孩子们渐渐长大,学习忙了起来,我也开始上班,没空常去找老爷爷了。平时下班见了老爷爷只能简短交谈几句,总是要忙着回家做饭。孩子们每次见了老爷爷仍然欢呼雀跃,却再没有更多的时间与老爷爷玩球啊什么的,因为要忙功课。所以近几年来,我只能每逢年节带孩子们给老爷爷家送点中式点心什么的,顺便跟老爷爷夫妇聊聊天,用美国人的说法叫“Catch Up”。

 

不知从何时起,老爷爷不再天天在小区转悠了,甚至晚饭后散步都很少见到他。去老爷爷家敲过几次门,家里总没人。正纳闷着,担心是否老爷爷的老伴出了什么问题。一天下班,看见老爷爷在门口整理树,我顾不上回家做饭,连忙过去问老爷爷近来怎样?老爷爷看上去瘦了一圈,精神也不大好。老爷爷看见我们很高兴,说没什么,只是太忙了。太忙?忙什么?老爷爷看出我不得要领,慢慢给我解释:老二夫妇本来是生不出孩子的,几年前通过人工受精生了个孩子,然后两口子又想如法炮制第二个孩子,不料这次一针打下去活了三个。三胞胎还没生,媳妇已失去工作,家庭收入顿减,刚买的新房子不得不卖掉换个小房子。待三胞胎生下来,媳妇不愿花钱请人,老爷爷夫妇只好每周去帮忙照应三胞胎四天……怪不得。我不知该说什么好,只好说:“如果你们需要帮忙看孩子,周末尽管来找我们。平时如果要用车什么的也尽管开口(老爷爷年龄太大眼睛不好,前年已经被取消驾照)。”

 

上回见到老爷爷,精神很不错,看起来很开心。聊起来才知道,原来老爷爷的弟弟,虽然已经快七十了,还是被派去了伊拉克,专门调查军事案件,算“平民”而不算“军人”,所以不能带枪械,无法自我保护,老爷爷说那样很危险。老爷爷替弟弟担了一年多的心,最近弟弟回来了,所以老爷爷特别高兴。我问及三胞胎,老爷爷说:“长得很快,已经满地爬了,还老打架呢。我跟老伴是看不过来了,媳妇请了个帮手,我们还是每周去帮四五天忙,早去晚归,遇上媳妇有事,就要去五天。”我劝老爷爷别太累了。老爷爷说:“老太太已经累病了,还好我还能去帮忙。”看着老爷爷越来越消瘦的脸,我觉得心里堵得慌:老爷爷您已经八十几了,何时方能坐享清福啊?老爷爷大概看出我的担心了,呵呵笑着说:“别为我们担心,只有我太太对这事不积极。其实我能为儿女做事证明我老了还有用,我是很乐意的。放心,孩子们成长很快,过几年就不用我们帮忙了。”老爷爷就是这样,愿意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儿孙,直到燃尽最后一滴烛泪……

 

老爷爷不仅退而不休,为自己家庭发挥余热,还为邻居的下一代“甘当孺子牛”。去年,儿子学校语言艺术课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勉强翻成“口头历史报告”:Oral History ProjectLanguage Art)。要求学生们采访经历过大萧条和二战的老人,为老人写传记。儿子立刻知道谁是最佳采访对象:老爷爷吗!儿子还带了同学一起采访老爷爷并录音,回家再整理成文。(同学和儿子一起采访,但各自写自己的文章)儿子的初稿写好又给老爷爷过目,请他帮着修改。儿子整篇文章从采访到写成,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洋洋洒洒写了十几页,老爷爷一直帮着反复修改、更正,不厌其烦。一老一少通过这次采访,彼此更加深了了解:老爷爷口口声声谢我们培养了一个好孩子,给老师的反馈评语是“It was a genuine pleasure to have worked with such a fine young man. Points awarded A+”;我的儿子则对勇敢可亲的老爷爷更崇拜、更尊重了。老师也同意老爷爷的观点,给了儿子A+。下面是儿子这篇报告的题记,我马马虎虎翻了一下,后附儿子的英文原文。

 

查尔斯 马丁 佛叶 Charles Martin Foyle

 

He’s Left it Better than He Found it

(不知这句如何准确翻译,只好原文照搬)

 

他经历过大萧条

曾是小城少数几个大学生之一

做过马里兰的护林员

在世界大战中打过仗

他用勇敢赢得一颗铜星一颗紫心

军中二十多年加负笈海外十年

在亚历桑那任教二十多年

现在退休了

 

下面,他的故事就要展开了。

 

Charles Martin Foyle:

 

He’s Left it Better than He Found it

 

He lived through Great Depression,

Was one of the few college students in his town,

Worked as a forest ranger in Maryland,

Fought in World War,

Received a Bronze Star for Valor and a Purple Heart,

Spent over twenty years in the Military

And ten overseas,

Worked teacher in Arizona for more than twenty years,

And is currently a retiree.

 

And now, His story will be revealed.

 

那回老爷爷来送对儿子采访的反馈评语。读了老人亲笔书写的评语,我感慨地对老爷爷说:“这些年来是您帮助我们培养个性倔强的儿子的,我们谢您都来不及,您怎反过来谢我们呢”?老爷爷对着我边鞠躬边说:“这孩子是少见的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少年,当然是你们做父母的功劳。他做事有板有眼,先给我一封信,告诉我有关采访的事并预约时间,然后又征得我同意,带录音机来采访,作风完全像个职业记者哩。”我赶紧对着老爷爷鞠躬再三:“您老可别这么说,没有您当年帮忙‘评理’,哪里会有这孩子的今日”?回想起当年,我和老爷爷都禁不住眼睛湿了……

 

前不久见到老爷爷,好像又瘦了些,腿脚也不利索了。老爷爷跟我说:“三胞胎快要上幼儿园了,我们不用去帮忙了。我太太从圣诞节病了到现在一直没起色,我们打算把这房子卖了,搬到山里去清清静静过一阵子,希望老太太可以慢慢康复。”我听了不禁心里又喜又悲:喜的是,老人总算可以喘口气了;悲的是,老爷爷,您这一搬走,我们要失去一个好邻居了。我要赶紧趁老爷爷还没搬走,多跟他聊聊。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与作者联系,谢谢!)

 

写于二零零六年三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