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延伸:女儿在德国上中学

(2005-11-23 21:29:14) 下一个

女儿在德国上中学


延伸

北美女人

北美女人大本营>>>

 

 


初到德国S市

刚来德国的女儿,是在国内上完小学四年级,一句德语也不会的学生。由于她爸爸刚到单位报道,一切还要等一些手续完毕后,才能给女儿落实合适的学校。

我们当时所在的S市,位于德国西南部的巴登-符腾堡州中部,不仅是该州的州首府,也是州级管辖区及S地区首府和该州的第一大城市。同时也是该州的政治中心: 巴-符州议会,州政府,和众多的州政府机关部门均设在这里。
即使在绝少有真正意义的大城市的德国,S市也绝对只能算做是一座大村庄:满栽葡萄的山坡环抱着S市中心,内卡河在城东流过——和繁忙的法兰克福和柏林相比,S市透着几分悠闲。奔驰、保时捷汽车博物馆,享誉全球的S市芭蕾舞和室内乐团,可与慕尼黑一拼的大众啤酒节和葡萄酒节,另外到波士公司欣赏和选购西服,都是去S市一游的最佳理由。
S市有近五十八万九千居民,也是一个多元国家的聚集城市,据说有一百六十个国家的人在此地生活着,占总人数百分之二十二。

圣诞市场(Weihnachts Markt):
关于S市的圣诞市场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1692年。圣诞市场按照传统在每年十一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二在席勒广场开幕,开幕的同一天在毗邻席勒广场的老宫殿内院举行音乐会。
圣诞市场期间,席勒广场变成了一个童话世界,大约两百多座装点着长青藤,圣诞彩灯和各种木偶人物的木制小屋,组成了这个据说是欧洲最大,最美的圣诞市场。

S地区拥有德国范围内最密集的科学,理论,及调研机构。共有六座弗劳恩霍夫研究所,两座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两座大学(斯图加特大学,霍恩海姆大学),和别的科研机构坐落在这里。孩子的爸爸当时就在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工作。

按德国学校的规定,女儿必须接受专门的德语学习,一年后才允许进入相应的年级进行正常的课目学习。也就是说,女儿必须降一级。尽管她爸爸的老板手下的秘书费了很大的劲,还是只能先进入德国S市的普通中学(Hauptschule)。

德国中学学制

德国的义务教育是从六岁开始到十八岁结束。
小学只有四年(柏林六年),五年级就开始进入中学学习。
德国的中学大体上分为普通中学(Hauptschule)、实科中学(Realsschule)和文理中学(Gymnasium)三类。

普通中学,学制为五年。约有半数的小学毕业生进入普通中学学习。普通中学毕业后,学生的年龄多半十六岁左右,大多接受职业教育。

实科中学(又名完全中学),学制为六年,即从五年级到十年级。它培养的目标是“中等教育毕业生”即介于普通中学和文理中学之间的毕业生。只有实科中学的毕业生才具备就读专业学校或高等专科学校的资格。实科中学毕业也是从事中级经济和行政管理工作的前提,所以这种学校的毕业生一般比较容易找到工作岗位。

文理中学,学制九年(东德八年,西德九年),即从五年级到十三年级,是德国一种传统的“高级中学”。通过Abitur(高中毕业考试),可以直接进入高等院校深造。文理中学又分为现代语言、古代语言和数学 - 自然科学三种主要类型。另外还有特殊型的文理中学,如经济文理中学、艺术文理中学和技术文理中学。

近年来在德国又出现了一种综合中学(Gesamtschule)。它把上述三类中学综合在一起,通常是接收五至十年级的学生。综合中学的就读年限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义务教育阶段,由五至十年级或七至十年级(如果小学到六年级);二是志愿教育阶段,最高可到十三年级。十三年级毕业的学生其学历同Gymnasium的毕业生。

学习成绩分六个等级:
1(很好),2(好),3(满意),4(及格),5(差),6(不及格)

在过渡班(IVK)

女儿本是个上进性很强的孩子,一听说进了普通中学,又要等第二年才能继续上五年级,就哭了。我们只好劝她,让她先好好学德语,只要进步快,第二年可以通过考试直接进入文理中学六年级学习。女儿进的这个班,其实是专门为外国人的孩子学习的过渡班(Internationale Vorbereitungsklasse,简称IVK),分五至六年级,七至八年级,九至十年级三个班。根据她的情况,女儿被分到五至六年级那个班(IVK1),老师一边从最基本的德语教起,还同时教数学,英语,地理,生物,绘画,音乐,手工和体育。这个班没有具体的课本,只有老师每节课发下来的讲仪,每个学期只需交十欧元的本子费。当时她爸爸还不相信就交那么少的钱就行了。

女儿的班主任史密特女士,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除了体育和英语,其他科目都是她教,女儿一去就喜欢上了她,而且和她感情最深,现在说起来,说史密特女士是她到德国的第一个老师,也是她的德语启蒙老师。
女儿的班上有二十二个学生,年龄在十一岁至十三岁之间,十三个女孩,九个男孩,除了女儿和另一个女孩芳是来自中国的,其他分别来自俄罗斯,图尼斯,巴西,南斯拉夫,意大利,土耳其,伊拉克,科索沃,波兰,巴基斯坦等十四个国家。

我们十月份中旬到的德国,女儿十一月份才去上的学,比开学时间晚了一个半月,开始几天女儿自然发现自己比别人落后很多,老师为了让女儿学习上有个伴,就让芳跟女儿坐同桌,但女儿很快发现芳很多地方也不懂老师在说什么,只好用简单的英语问老师,每次老师用英语告诉女儿,再由女儿告诉芳,但还是连比划带说,才能让芳明白。原因是芳讲的都是福建方言,不会讲普通话,两个人都听不太懂对方的话。女儿每天回家做作业的时候都要哭,说她几乎听不懂老师的话,只有上英语课时,她的感觉才会好一些。我和她爸爸每次都安慰她,说用不了多久就会赶上的。她爸爸为了让她更快地掌握词汇,专门去买了一本儿童的德语百科全书,让女儿每天放学后,把上面的词汇一点一点的记住,增加自己的词汇量。

史密特女士教学方式还是很特别的,每天早上开始上课,全班围坐成一圈,然后开始练习基本日常用语,然后尽自己最大能力介绍自己在家里干些什么,这样需要两节课的时间,而后才开始上别的课。老师通过英语给女儿补了几天课,半个月过后,女儿不仅赶上了班上的其他同学,而且越学越好。看着女儿进入正常的学习,我们也放心了。

在德国过节

十一月初是德国的鬼节,也就是北美的万圣节。这鬼节相传开始于公元九世纪的欧洲基督教会。那时的11月2日,被基督徒们称为“ALL SOULS DAY”(万灵之日)。在这一天,信徒们跋涉于僻壤乡间,挨村挨户乞讨用面粉及葡萄干制成的“灵魂之饼”。据说捐赠糕饼的人家都相信教会僧人的祈祷,期待由此得到上帝的佑护,让死去的亲人早日进入天堂。这种挨家乞讨的传统传至当今竟演变成了孩子们提着南瓜灯笼挨家讨糖吃的游戏。鬼节在孩子们眼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夜幕降临,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颜六色的化妆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一盏南瓜灯跑出去玩。南瓜灯的样子十分可爱,做法是将南瓜掏空,外面刻上笑眯眯的眼睛和大嘴巴,然后在瓜中插上一支蜡烛,把它点燃,放在庭院或家门口,人们在很远的地方便能看到这张憨态可掬的笑脸。

女儿第一天去上学的那天,S市的马路边和商场里摆满了南瓜灯,她回家后总叨叨
“Kürbis(南瓜)”,史密特女士给他们带来了一个大南瓜,教他们怎么做南瓜灯,把南瓜肉用来做汤,就像在家里一样,难怪女儿喜欢呢!

12月6日,是德国圣诞老人降临日,史密特女士意外地给全班每个同学带了礼物,对女儿来说是没想到的,那天回家,高兴地拿出老师给的礼物,说班上的同学当时就打开巧克力吃了,她没舍得吃,拿回来让我们看,一板巧克力和一个玻璃水滴棒,就足以让女儿那么高兴说,妈妈你看多好看啊!

能上文理中学了

一个学期过去了,女儿拿回来的成绩单上,除了体育是2,其他都是1,老师的评价也是较高的。第二个学期开始不久,女儿得到通知,她可以去数学,英语和地理正常的五年级班上课了,这表明了女儿的德语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而班上只有女儿和另一个从车臣来的女孩能得到这样的允许。半个学期过后,女儿可以全部跟着普通班上课了。班上的其他同学也陆续开始进入普通班学习,而另一个中国孩子芳却留在原班上一直到第二年开学,这时芳的普通话也讲得不错了,毕竟女儿和她一起待了好几个月。

学年考试完后,史密特女士告诉女儿,她的成绩足以上文理中学的六年级了,还告诉她放假前,校长会给她一封推荐信,但她自己需决定上哪一所学校才行。史密特女士给了女儿斯图加特各个文理中学的一览表,上面有她勾出来的几所,觉得对女儿比较合适,但最后让我们自己选择上哪个学校。当时我们想让女儿去离我们家近的一所文理中学,不在史密特女士的推荐范围内,她爸爸当时还奇怪为什么呢,后来一去问才知道那所学校是经济文理中学,将来是往历史和哲学发展的。经过私下打听决定,选定了史密特女士推荐的其中一所文理中学,是斯图加特的费德列中学(Friedrich-Eugens-Gymnasium ),这是一所数学 - 自然科学的文理中学,也是一所必须通过考试的学校。

学年结束时,女儿的成绩单上除了体育和绘画是2,其它都是1。并得到了校长签署的奖励证书,和一本德语小说,同时拿到去和费德列中学的推荐信,女儿是非常高兴的,经过努力,终于实现了她的愿望。最后,女儿拿出一本厚厚的漂亮紫色封面的书,告诉我,那里面是史密特女士带全班同学在手工课时做的东西,她把它们发给同学,教他们画好封面,装订成了一本书。我打开一看,第一页是女儿用德语写得第一篇作文,介绍他们IVK是什么,怎么分的,都干些什么。第二篇是介绍IVK1班上的同学,叫什么名字,来自哪里。第三篇。。。。。。
看到漂亮的水彩画和剪纸,还有节日时候,老师和他们一起的照片,其中有一张照片是,女儿正在往史密特女士的脸上抹石膏,这是为了做 “鬼”节时用的面具。还有全班同学和老师都带着面具的照片,我一眼就找到了女儿,因女儿回来告诉过我她是个老虎面具。可见史密特女士的工作量是很大的,教学生活也丰富多彩。这本厚厚的2000-2001年书,记载了女儿这一年的变化和成长,是老师送给我们做家长的最好的礼物。现在每每看到,我都会坐在那里看很长时间,回忆起很多往事。

新的难关

放假前的最后一天,老公陪女儿一起到费德列中学报到。校长看了推荐信后,亲自考问了女儿几个问题,说,我们可以接收,但目前普通班(九年制)名额已经超员,剩下的快班(八年制)还有名额,但我担心你上快班有困难。没等老公回答,女儿就说,我要上快班,请你把我分到那个快班,我会努力跟上。校长征询老公的意见,老公说,就让她进快班吧!就这样,女儿不但进了好学校,而且进了快班。女儿满足了,但她却必须比别人更加努力才行!

经过一个多月的暑期后,女儿迎来新学年的第一天。那天回来一进家门,把领来的书往桌子一放,就兴奋地说,妈妈,你知道我今天碰见谁了?碰见姹林玛(以前提到过的那个车臣女孩)了,她和我在一个班,真是没想到,这下我会有一个熟悉的同学了。我说,看来,姹林玛也不简单,和你一起进了这个班,以后你们又要开展竞赛了。女儿连连点头称是。这个学期,女儿的课程有:德语,地理,历史,英语,法语,数学,生物,自然,体育和音乐十门课。
开学几天后的一天,女儿放学回来,我看她闷闷不乐,情绪低落,问她怎么了?她说,妈妈,我觉得好难,好多我都听不懂,我怎么办啊?说着就哭起来,我说,你别急,先说哪一门课你最听不懂,虽然我和你爸爸都不懂德语,但用中文还是可以帮你弄明白的。你自己也要在德语上下下工夫才行。原来是历史,生物和自然,能理解,女儿的德语尽管能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问题不大了,但她的词汇量是有限的,在历史,生物和自然的方面的词汇更少。女儿面临着第二次挑战,我们一方面鼓励她,一方面帮助她了解有关这两门课的知识,让她加大词汇量,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从女儿的脸上又看到了往日的自信。

一个学期很快就过去了,成绩单拿回来,不是很理想,分数如下:德语3,地理3,历史2,英语2,法语1,数学1,生物2,自然1,体育3,音乐1。看得出来,女儿的弱项还是德语,进了这个学校,德语的要求更高了。一放寒假(一个星期),根据女儿自小爱看书的喜好,她爸爸带她去图书馆办了借书证,让她自己以后有时间来借些自己喜欢看的书。从此,女儿和图书馆结下了缘分,一到周末就去借几本书回来看。看书,是为了提高她的德语词汇量,同时也可以学到不少知识。最高记录,女儿居然用一个星期的时间,看完了厚厚的六本小说。到了第二学期,通过大量的阅读,女儿的德语又有了很大的提高。学年终了时,德语提高到了2。其他科目也有所提高,英语1,除了体育总是3,女儿从小就不喜欢体育运动,所以,一说起运动就说讨厌,也许是天性?!难以改变。学年结束时,女儿在班上获得总平均分第二名的好成绩,获得校长签署的优秀学生证书和十欧元用来买书的奖劵。
在这个学期,女儿还参加了数学奥林匹克的初赛和在巴登-符腾堡州的复赛,并获得一等奖的证书和奖品。女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答了校长的质疑,也换来了同学和老师的钦佩的喜爱。

转学

就在女儿高高兴兴地为下个学年做准备的时候,她爸爸要换工作了,从西德搬到东德,意味着女儿要转学。女儿满脸不高兴,说和同学好不容易刚刚建立起来的感情,又要付之东流,而她最害怕就是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同学。

我们搬到了处于德国的中心的I市。这个城市所在的州,因处于德国的中心和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而被称为“德国的绿色心脏”,州府爱尔福特则被称作是“花园城。而I城坐落在图林根山(Thüringer Wald)的脚下,城市人口不到三万人,却拥有一所大学,孩子的爸爸就在这所大学里工作,他一来就喜欢上了这个城市。城市虽小,却五脏俱全,从大超市到小商店都有,徒步可走到任何的商店,骑自行车更为方便,这也是我们至今还没有买车的主要原因。

I市也曾是著名诗人歌德住过十五年的地方,St.Jacobus教堂和Kickelhahn(山峰名)的小木屋都留下了他的足迹,I市人也以此感到自豪。如今也成为游人的旅游景点。因为这里浓密的寂静山林,清澈的涓涓小溪,给了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创作的灵感,在这里,写下了不少的诗篇。

I市有两所文理中学,其中歌德中学(Goethegymnasium)是图林根州(Thüringen)较好的中学,于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歌德中学。这所中学从九年级开始设理科特殊班(mit Spezialklassen  mathematiksch-naturwissenschaftlicher Richtung),校长看了女儿的成绩单,马上就让女儿进了七年级的特殊预备班。

东德和西德

虽然1990年10月3日,在科尔政府的努力下,人们推倒了柏林墙,树立在东西德之间长达四十之久的柏林墙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但历史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发展。十几年过去了,由于四十年的分离,两个不同制度下的发展,东德人与西德人变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民族。互相仇视,互相看不起的现象比比皆是。东德人在西德,是二等公民,找工作也不好找,就是和西德人在一起工作,西德人根本瞧不起东德人,很难融入。同样的工作,西德人的工资也比东德人高。
总的来说,西德的消费要比东德高,比如说她爸爸的工资在西德时比现在要高出百分之十,而东德的纳税比西德低百分之十,在东德的消费也明显地比西德低多了,房租就是很好的例子。
女儿回家经常说,她的同学经常说西德人这不好,那不好,连老师也抱怨西德出的教科书不好,说没什么实质性用处。不知道这种东西德人之间的鸿沟,过多少年后才能慢慢地填平。

因东德用的课本与西德的不同,每门课的进度也有所不同。比如说,数学,历史和生物都比西德学的要快,只有在法语上上女儿占了优势,而女儿说法语是她最喜欢和爱学的,是最有把握的。其它对她是比较难的,但女儿毕竟是经历了两次转学,自信地说问题不大,只是第一学期的成绩单拿回来,可能会不理想。我和她爸爸表示说,只要你努力了,我们不会说你的。

七年级第一学期结束,女儿的成绩如她自己所料的一样,不很理想,但我们已经满意了。经过第二学期的努力,比第一学期有了很大提高,女儿适应得很快。在这两年中女儿换了三个学校,都克服了困难,以最快的速度适应了不同学校的教学方式。八年级结束后,她的成绩在十几门课中,有九门是1,四门是2,只有体育是3。

考进特殊班

进入九年级特殊班前,要经过一次全州来报考这个特殊班的考试,分笔试和面试。面试前女儿非常紧张,担心她考不好,她爸爸却说,没问题,只要你正常发挥,不要有思想包袱。面试完后,女儿说有两道关于生物的题答得不好,看来有危险。但她爸爸却很有信心,说肯定行!结果是,因报考的人太多,学校破例招了两个班,女儿分在9S1班。

女儿的班上有二十个人,只有六个女生。班里的同学都是外地的,除了几个男生,女儿和另一个女生亚娜,其他一律住校,周末才回家。学校每学年有一次家长会,都是在开学后两个星期左右,校长在上面讲这个学年这个年级主要学些什么有哪些活动,要求家长注意自己的孩子。学期快结束时,班里有一个家长会,但不是像真正开会那样,而是举行一个烧烤聚餐,学生和家长一起参加,也可以带着其他家人,总之比较随便,但事先是定好家里去几个人的,聚餐上吃的东西是每个学生家长带去的。会开始,班主任先介绍每个学生的情况,然后公布班里的成绩排名,这点和中国很像,女儿一直是班里的前两名。老师讲完后,家长就可以自由活动了,也可和老师边吃边谈,家长们之间也可交谈沟通,女儿则和同学们一起边吃边玩了。这种家长会使家长和学生都比较自在和随和。有一次,我们带着儿子一起去参加的,结果儿子也在那里找到了一个比他大两岁的小哥哥玩,一点儿也不觉得无聊,说以后姐姐再开家长会,他还要去参加。去年学年结束时,班上的一个男生因成绩太差,被淘汰到了普通班。说明在这个班也是有一定的压力的。

班里每年组织一次集体出远门出游,时间一个星期。这是女儿最喜欢的,可以和同龄人一起生活几天,不再受爸爸妈妈的管辖。今年五月底去的是柏林。为什么喜欢,女儿说:去湖里游泳,去博物馆参观,打沙滩排球,去市中心逛街,买自己喜欢的小首饰和纪念品,坐在火车上和老师,还有男生打牌,晚上可以过了十二点也不睡觉,太多的自由啦。。。。。。不过,还是有些想家的,特别想吃妈妈做的饭。

东德人对功课是很重视的。女儿班上的学生,都是从较远的地方送过来学习的,只因为这所中学有这种特殊快班,可见他们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有学问的人。但他们也很注重孩子们的业余爱好。女儿的同桌亚娜,是一个对音乐很有天赋的女孩,会弹钢琴,会吹黑管(Klarinette),女儿有时唱的中国歌曲,虽然她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她一听就能把谱子写下来,引得女儿非常羡慕。班里的女生几乎都会弹钢琴或拉小提琴。就是这个原因,让女儿又重新拉起了放弃几年的小提琴。

论文和答辩

女儿上九年级时,学校就规定特殊班里的学生,每人每年都要写一篇论文。而普通班从十一年级才要求写论文。论文从老师规定的范围内选定,但从命题,调研,选论文指导老师,联系做试验的地方全部由自己独立完成。论文要求写十五页,也可自由两人组合,但论文长度要求加到三十页。

女儿当时选的是“香精对于化妆品的重要性”,和班里的女生瑞百卡一起做。但没想到的是,瑞百卡不是积极的孩子,放春假时,让女儿去她家住几天,说这样一起写论文比较方便,结果到她家后只带着女儿玩这玩那,根本没心思写论文。到第三天晚上,女儿就呆不住了,跟我们打电话说要回家。回家后,女儿赶写了一个星期,只完成了十页。开学后问瑞百卡,她一字也没写,最后女儿和她商议,女儿负责写二十页,她只需写十页就行了。最后的结果还不错,论文按时交上,剩下的就是两人一起参加答辩了,谁写的就负责答辩哪一部分。因为总分数,论文占三分之一,而答辩占三分之二,是很重要的。可第二天就要答辩的时候,瑞百卡病了,不能参加答辩。女儿有些急了,但一想没多大关系,反正整篇论文她写了一大半,头天好好准备了一下,情绪很快就安定下来。答辩很成功,连女儿的指导老师(大学里的化学教授)连连点头说,讲得太好了,理所当然的给1分。完后,还得到了州里报纸记者的采访,并照了像,第二天的报纸就登出来了,老公高兴得一下子买了两份,说要寄给国内的亲人一份,自己留一份做纪念。

女儿现在已进入十年级,这是学习最紧张的一年。据说进入十一年级就轻松了。现在她又开始了选论文题目,自己联系导师了。

女儿最深的感受是:虽然在德国学习也不轻松,德国的孩子也一样很用功,但他们总的来说,不如在中国压力大,假期是真正的假期,可以不看一眼书,不写一个字。他们很会玩,比如夏天去游泳,冬天去滑雪,滑冰,看电影,还可以交男朋友,班上有一半的女生有男朋友。甚至瑞百卡的妈妈带她去妇科医生那里接受性知识教育,然后允许瑞百卡去男朋友家过夜。这在中国根本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允许的!别说是我,就是女儿虽然能认同可以交男朋友,但接受不了去男朋友家过夜的现实。毕竟东西方的文化背景差异很大,要让我们接受并融入到西方国家的文化里去,我想还需要几代的时间吧!?

最后,希望女儿一路走好,高中毕业后能够如愿进入自己喜欢的大学里学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