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上学
书刊
北美女人大本营>>>
大女儿六岁来日本,这以前,她在爷爷奶奶家度过了三年时光,那时候,象国内所有的孩子一样,她被寄予了无限的希望,一家人指望她将来成才,长大后成名成家,为此下力气去培养她。爷爷奶奶千方百计地走关系,找熟人,终于把她送进了上海的一所重点幼儿园。在幼儿园里她老实听话,聪明好学,幼儿园的老师很喜欢她,常夸她‘拎得清’,还经常差她做事,比如传达个口信,拿点什么东西之类的。每次评比,她总是受到表扬,读大班的时候还获得了区里讲故事第一名,令她很有优越感,加上爷爷奶奶的百般呵护,她在国内时是个很好学上进的标准的好孩子。
初来日本的小留学生
女儿来日本后,我们本来打算先让她上半年幼儿园先适应一下,日本的幼儿园大致分两种,一种是公立的叫保育园,还有一种是私立的叫幼稚园,保育园的托儿时间长,费用根据家长的收入而定,收入高的保育费就高,收入少的保育费就少,还有是双职工优先。幼稚园只托半天,一般是上午十点到下午二,三点,有班车接送,要自己带便当,穿统一的制服,注重教育孩子礼仪等知识,费用较高。我们那时候还是穷学生,自然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保育园是唯一的选择。到区里申请后,区里安排了一所保育园,可是就在去保育园的前一天,突然接到区里的通知,被告知女儿已经过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应该上小学。原来日本是六岁入学,四月开学,我们还拿中国的眼光去看日本,以为日本也是七岁入学,替她申请了入托,结果区里一核对年龄,发现她是入学年龄,因此要求我们立即送她去小学念书。
日本的教育制度是小学六年,中学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中小学实行制义务教育,所谓义务,就是到了这个年龄的孩子必须去学校接受教育,如果发现适龄儿童没有去学校的话,市教育委员会的人就要来你家调查原因,家长要是不送孩子上学的有可能被控告,并剥夺监护权。这一条无论是日本人还是外国人,只要你有在留资格,在区役所登记了的都一视同仁。我那时想孩子刚来不适应,因此去区里央求先去保育园过渡一下,让孩子推迟一年入学,因为那时候的一年级已经开学半年了。在保育园也只呆半年时间。这个自以为合情合理的要求却被拒绝了,接待我的人对我说:在日本到了入学年龄必须上学,除非有疾病等特殊情况经过教育委员会批准,方能推迟入学。于是,我只好把不会说一句日语,不会写一个日本假名的女儿送去了小学校。
日本的公立小学划分学区,适龄儿童被统一分配,就近入学。这一点与中国相近。由于是义务教育,不收学费和书本费,午餐由学校供应,叫做“给食“,只收材料费,每月四千日元不到,只折合人民币250元左右。因此在公立小学读书的话,家长基本没有负担。如果是家庭经济困难的,还可以申请困难补助,不仅吃饭不要钱,甚至还倒拿一点。
女儿刚来时,她中国字已经认识不少了,当然认写的都是“我们热爱共产党,我们热爱社会主义,爱祖国,爱人民,听党的话,做党的好孩子之类“。我们就告诉她,在中国要热爱共产党,而这里是日本,日本共产党是没有什么人热爱它的,至于人民嘛,那是一个泛指,你只要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去了学校认识了老师同学,对他们显示爱心,友好相处就行了;以后凡事要多动脑筋,谁的话对,就听谁的,没有什么是唯一正确的。
来日本后不到一个月,女儿就被送去上小学了。她被插到一个有三十六名学生的班里,日本小学规定一个班的人数最多只能有四十名,超过了就要分两个班了。女儿的班主任是个态度和蔼,责任心强的女老师。女儿开头一句话也不会说,一句话也听不懂,西村老师就每天跟我们交换联络本,把一天的学习和孩子的情况都记录在本子上,还特意指定了几位同学和女儿做伴,每天到家里喊女儿一起上学,在学校一起吃饭玩耍,放学了再陪她一起回家。孩子们都很纯真,友好,虽然语言不通,可是比比划划地交流使大家都感到很有趣,女儿很快就跟同学们打成了一片,也没觉得孤独。然而,过了几个月以后,大家都以为她适应了,开始放松的时候,发生了两件事情,使女儿消沉了下来,也使我们痛感不能松懈对女儿的关怀。
一天, 上课的时候,老师对全班同学说,下一节课因故和下午的体育课调换,大家以为她也
听懂了,其实她并没有听懂老师的话,偏偏那节体育课还不是在操场上课,而是拉到外面去了。下课后,女儿上完厕所回来,看到教室怎么空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了,上课铃响了,只有她一个人孤零零地留在教室里,呆呆地坐了一堂课。女儿觉得很委屈,回到家里大哭了一场。
还有一次,班上大家要发表什么,老师为了鼓励女儿,就说随便你发表什么吧,说话也可以,唱歌也可以,女儿想了想,就唱了一支她最喜欢的歌“青青哟,青青哟。。。。”哪知道这发音正好与日本话男孩子的小鸡巴的发音一样。班上的同学们听了以后,笑得前仰后翻,乐不可支。可是女儿当时莫名其妙,只会傻傻地看着他们,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如此放肆。老师当时也不好跟她解释什么,也解释不清,当晚给我打电话,说明了这件事,我听了也觉得好笑,就笑着解释给女儿听了。可是女儿知道后觉得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从此,女儿消沉了一段时间,往日欢快的笑声,活泼的劲头没有了,变得易怒,爱哭,我们也很心疼她。是呵,她在中国的时候事事争当第一,表扬不断,来到这里以后语言不通,功课跟不上,虽然她很努力,但是一个学期下来,评价好的不多,基本上是中等,这与她在中国时的优越感落差太大,难怪她受不了。不过,我们没有让孩子沉沦下去,而是给与她更多的关怀,安慰和鼓励她不要灰心,告诉她,她其实已经很了不起,这么短的时间就交了那么多小朋友,会听,会写了这么多的日语,比爸爸妈妈强多了。教育她不要在乎成绩,也不要跟别人比,只要自己觉得比以前有进步了就行了。慢慢地,女儿争强好胜的心收敛了,渐渐趋于平静,毋宁说变得不太在乎成绩了。
适应环境, 健康成长
女儿读四年级的时候,我们搬了一次家,她转学了。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女儿完全适应了这里的环境,一下子各方面都好了起来,给我们的感觉是急速上升,她又恢复了她的自信,除了学习以外,还热心班级,学校,校外活动,四年级担任班级委员,五年级做学级委员,六年级学校运营委员长,大概相当于中国的班长,级长,大队长之类的吧。学习全优。毕业典礼时,她作为学生代表讲话。看到女儿茁壮成长,我们感到由衷的欣慰。
日本小学的毕业典礼庄严而隆重,那天,学校的老师全部穿上正规的礼服,校长先生着燕尾服登场,毕业生男生白衬衫西装领带,女生西服裙子,这一般是中学的制服。家长也穿上最好的礼服来参加庆典,穿便装来是极不礼貌的,显得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别人,是极其失礼的行为。学校还邀请一些贵宾,如市教育委员会、区里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孩子将要去的中学校长,PTA(父母会)的会长等前来参加。典礼开始,全体起立,播放国歌,然后是校歌齐唱。日本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校歌。接下来,毕业证书授受仪式开始。
颁发仪式的气氛极为庄严肃穆,校长给每一位毕业生授予毕业证书,毕业生上台领取证书时,有一套严格的动作规程,此规程经过多次练习,早已熟记心中,到了正式领受时更是一丝不苟。台下,毕业班的同学个个正襟危坐,满脸严肃。这时,坐在后排的家长当中开始了轻微的唏嘘声,侧眼横看,母亲们大都喜极而泣,或手绢掩脸,或纸巾揩鼻。霎那间,我也不禁热泪盈眶,六年间的往事一件件,一幕幕地涌上心头。
忘不了,小松校长每天清晨站在校门口迎接学生进校,一声声“我哈腰,你哈腰”的问候声络绎不绝,几百名孩子的名字,校长先生居然一一记得,同学们最高兴的是和校长猜拳,“石头、剪子、布”。“哈,我赢了,万岁!”赢了校长的同学欢呼雀跃,蹦跳着进了学校;“哟西,胜啦!”这回猜赢了的校长高举双臂作胜利状,原地打圈。校长用这种平实的方式赢得了师生的爱戴,家长的信赖。
忘不了,西村老师给女儿倾注了最多的关怀和爱心,亲自为她缝制了防灾头巾,体育服布袋和鞋袋,学习上精心辅导,生活上问寒问暖,胜似亲人。其他的老师也诚恳敬业,善待每一位学生。不会因学习成绩的好坏而厚此薄彼。孩子们在学校里学习,却从不感到压力。
忘不了,每年的运动会都热闹非凡,百米赛跑,骑马抢帽子角逐,扔球入网等竞赛项目紧张热烈,还有日本民谣舞蹈节目最为精彩,高年级的学生穿着民族服装,随着鼓声音乐跳起了统一和谐的民族舞蹈。日本小学的运动会不讲个人名次,只分红,白两大组,每一个人都参加,每一个人的成绩都被算作自己所属的红组或者白组,最后得分多的一组为优胜,透过这些普通的运动会可以看到,日本注重从小就培养团体精神,尊重传统的意识。
还有,日本学校非常注重行为规范,每一次学校组织外出,老师总是要求同学们带上一个塑料袋,把自己的垃圾捡回来拿到家里再倒掉,平时,教室里没有人乱扔废纸,大家都自觉地把垃圾投放进垃圾桶里,如果有谁随地吐痰,那一定会被认为是异类,受到指责甚至被孤立。每天,学校的给食由全体学生轮流担任值日生,以班为单位分配食物,老师也和同学一起进餐,吃一样的饭菜。饭前,值日生一声令下,大家一起双手合掌,齐声同唱:ITATAKIMASU。还有,班里的各种事情都由大家分工负责,每一个人(组)都有一项专门负责的工作,比如图书整理,美化环境,饲养小动物,召集担当,广告担当等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工作,培养每一个孩子的责任心。
六年时光,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下,女儿终于克服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日本孩子融为一体,健康和快乐地成长,度过了难忘的小学生活。
中学—步入青春成长期
上中学以后,学校的评定标准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日本小学采用绝对评价标准,只有好(3),中(2),差(1)。也就是自己跟自己比,这个学期比上个学期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进步了得3,也就是好,退步了是1,也就是差,绝少学生得1,绝大多数学生都是2,也就是中等,不好也不差。考试成绩对评定是没有什么影响的,当然也没有排名次之说。而中学采用相对评价标准,并且这些年文部省的评定标准几乎年年在变,搞得老师家长无所适从。当然万变不离其中,总的来讲是排名次,采用5分制,5为优,4为良,3为中,2及格,1不及格。变化的是获优良的标准、比例和考试成绩和平时表现的比重,还有考高中时的入试成绩和中学内审点(即总评分数)的比例等。
除了学习,中学里还有各种各样的部活动,相当于中国的校队,比如篮球部,足球部,网球部,书道部,吹奏乐部,演剧部,天文学部等少则几个,多则十几二十个部。老师担任各个部的顾问,各个部的训练不尽相同,有的非常严格紧张,每天都有训练,休息天也要参加集训或者比赛,如田径部和各球类部;有的轻松悠闲,一个星期只召集一,二次,除非参展,决不占用休息时间,如书道部;有的花费较高,如吹奏乐部和天文学部,有的基本不花钱,如围棋,将棋部。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经济能力选择参加各部,日本不象中国那样,要有这方面才能的才被选拔进入校队,基本上是个人自愿,全员参加,也有极少数人不参加的,被戏称为“归宅部”。
学校里,部活动和学习同样重要,甚至部活动占用更多的时间。而且,因为部里混集了一、二、三年级的学生,讲究论资排辈,后来的要称先到的为“先辈”,自己是“后辈“,后辈要服从先辈,先辈要照顾后辈。这种先后辈的关系从中学开始,延伸到高中,大学以及进入公司,所以日本公司的森严等级其实是在中学开始就形成的。
中学是步入青少年的成长期,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生理都变化较大,开始了以自己的眼光来看待分析事物,,不再对老师,父母为命是从,就像那雏鹰,要挣脱父母的庇护,扑打着自己的翅膀学飞。女儿进中学以后,渐渐地不太跟我们说学校里的事情了,问她也是问一句答半句的,还尽量避免跟家里人一起上街,不得已一起外出时,也是有意无意地隔开一段距离。开头,我很为此烦恼了一段时间,觉得女儿怎么越大越不听话,不贴心了。后来,经过公司的同事和朋友的开导,自己又看了一些有关方面的书,心里才慢慢适应。所谓适应,也就是不再过于在乎她的态度,不再紧盯着她问今天如何如何,不再强迫她学中文等。也可以说是欲擒故纵,以平常心待己待她。
那时候,女儿和几个好朋友采用交换日记的方式交流思想,几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开始了异性交往,或者是暗恋,她们把自己的想法,烦恼,彷徨写在日记上,其他人看了,或帮出主意,或帮传递信息,或鼓励安慰,女儿大多是担任指导员的角色。这是她们几个人之间的秘密。若干年以后,女儿才跟我讲述了这个秘密。日本的中学生有很多交流思想,信息的方式,除了交换日记,还有手机文字等。
虽然我因为女儿的成长而担心,其实,在学校里,女儿比小学时更加意气风发,积极上进,她不仅学习好,还积极参加部活动,最精彩的是竞选学生会干部,女儿初二时,学生会改选,她作为学生会副会长候补参加竞选,学校还郑重其事地要家长签字同意。竞选期间,她每天早早到学校门口,周围站了一大帮她的支持者,向走进校门的同学散发竞选纲领,她自己则发表讲演,连连鞠躬,号召大家投她一票。与国会议员竞选无异。终于如愿以偿,担任要职。为学生会工作的这两年对女儿是一个极好的锻炼。初三的时候,经老师推荐,女儿在NHK教育台参加了一个十岁年龄(Teenage Special)的讨论节目。初中毕业时,她被推荐去了一家有名的私立高中,还考上了学区外的一家名门公立高中,权衡再三,她选择了去公立高中。
高中—雏鹰展翅
日本的高中已经不是义务教育了,因此要交学费。然而公立学校的学费和私立学校的学费相去甚远,公立学校的学费只要十几不到二十万日元,而私立学校少则五六十万,多则上百万日元。然而公立学校虽然便宜,能考上好大学的公立学校却寥寥无几,私立学校考上好大学的比例要比一般的公立学校高得多,因此好的公立高中竞争异常激烈。上不了好的公立,宁愿去贵的私立也不去便宜的公立高中是一般人的想法。高中的评分分为十个等级,10分最好,9次之,以此类推。也没有了相对百分比的评价,只要你达到优秀,全部学生都可以拿10分。不象中学那样,即使有十名名学生成绩表现都一样,也只能有二,三名幸运者得5分,其他的只好屈尊拿4。
女儿去的公立高中在我们地区是数一数二的好学校。因为是学区外,离家较远,路上要花一个多小时。该学校历史悠久,校舍虽然破旧,整个校区却给人一种文化的凝聚厚重之感;学校礼堂里有两个书写得大大的苍劲毛笔字:宽容,这是该学校的校训,我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很为其震撼和感动。
女儿刚进高中的时候,学校召开家长会,会上校长说了,我们学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不是单一的学习,今后学生们要参加各种部活动,锻炼到晚上八,九点也是常事,希望家长理解和支持。不要规定回家时间,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培养他们自觉,独立自主的精神。
诚如校长所说的那样,上了高中以后,女儿每天过的充实愉快,学校离家较远,她一大早清晨五,六点钟离家,回到家往往要九,十点,甚至是十一点钟了,到家后胡乱吃点东西,草草洗过便倒头就睡。除了学习,她更多的精力是放在课外活动,公益事业上。女儿做了他们部的经纪人(manage),联系对外比赛,交流活动,还担任学生会的书记兼会计,做本校学生活动经费的全年预算,再写文章拿到市教育委员会进行答辩。预算很讲究,文章很重要,预算多了不批,少了吃亏,文章是强调这些开支的重要性,要能说服和打动教委们点头承认。女儿做得很出色,她就像一只想要展翅翱翔的雏鹰,正摔打着翅膀练习高飞。
高中以后,学校对外有了更多的国际交流。他们学校和美国马里兰州(Maryland)的一个高中结成了姐妹学校,每年两校互派二十名学生作访问交流,交流学生被分派到对方学校的学生家里作为期两周的家庭滞留(home stay),与当地学生一起学习。高中二年级时,女儿作为代表参加了当年的交流,不过她被派到一位中国人家里,那位妈妈几乎不会英文,所以女儿这两周听说了很多中文,反而是中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半年以后,美国学生进行了回访,我们家也接待了一位留学生西尼。西尼和女儿一般大,但是个子却有一米九几,我家儿子蹦着跳高才能摸到他的卷发。这两周,他与我女儿一起上学回家,形影不离,关系非常融洽,休息天,女儿带他到镰仓游览名胜古迹,东京闹市体现日本风情。西尼高中毕业后,选择了到日本大学留学。也许他就是在那个时候喜欢上了日本。
高中的最后一年,女儿和她的同学们开始了考大学的复习准备,到了下半年,全部活动结束交班,毕业班的同学开始了高考的最后冲刺,人人全力以赴,为考取理想的大学而奋斗。那段时间,女儿没有休息过一天,没有跟我们出去玩过,每天学校,预备校轮流穿梭,回到家里仍伏案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女儿的高考战绩辉煌,考取了国立筑波大,私立的庆应两个专业以及中央大学。最后,女儿终于如愿以偿地进了第一志愿大学。
大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女儿选择的是一所国立大学,大学在外县,女儿寄宿在学校,每星期才回家一次。离开了家,开始了独立生活的女儿反而比以前与家里人亲近了许多。每星期回来,我都到车站去接她,她会主动跟我说她的事情,开心的和不开心的,比如去参加日本全国大学生联合国模拟代表大会,她作为丹麦国家的代表发言;上中文课时,老师居然纠正她的发音,“其实他说的才是乡下话。”女儿委屈不满地诉说。我听了不由地开怀大笑。还有,当女儿告诉我,她有男朋友了的时候,我这个当妈的顿时又喜又惊。更让当爹的不知所措,令我们切切实实感到女儿确实长大了。
从中学开始,我们就放手让女儿自己出国见世面,除了回中国,还让她一个人到加拿大亲戚家,参加旅游团去欧洲等。大学的第一个假期,女儿就与同学结伴去了泰国,去体现生活,帮人打工,免费食宿,经历过食物中毒拉肚子,空气污染造成上呼吸道感染等。不过女儿不改初衷也没后悔,坚持到了最后,游遍了泰国。第二年,她又要求去欧洲比利时,不过这次我们没有答应她,跟她说你已经长大了,要学会自力更生,今后旅游的费用应该由你自己挣得来。女儿开头有点惊讶,但是马上就乐意地接受了我们的意见,自己找工作挣外快去了。
进入大学的女儿如鱼得水,游刃自如,她的同学大多数都是朝气蓬勃,满脑子理想,将来要为人类作贡献的年轻人,求知欲极为旺盛,不满足于书本,课堂知识,要走出学校,走出日本,走向世界探索求知,她的专业里,二,三年级之间,有三分之二的同学联系去了世界各地的大学留学,最有意思的是有两位同学见到大家都要走,于是也向学校申请休学一年,结伴周游世界去了。大学生们提倡自力更生,所需费用大多数都是自己打工挣来的,女儿也在寒暑假拼命打工,挣了好几十万日元给自己作去美的零用。
女儿申请了留美的交换留学,这是日本和美国的文化交流协议里的一项内容,交流学生由学校派遣,不用自己交学费,为期一年。女儿去美以后,很快就适应了当地学校的环境,和各国的留学生打成一片,他们班上,有美国,新加坡,南朝鲜,日本,中国,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学生,女儿和新加坡同学住一个宿舍,和隔壁的南朝鲜,西班牙姑娘四人成了好朋友,每个周末,四人结伴成行,到处游玩,不亦乐乎。我们也鼓励她不要光顾学习,要趁这个机会多见识一下美国,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百闻不如一见。女儿每个星期给我们汇报一次她的情况,寄来明信片和网传照片,看到女儿与各国同学友好相处,无忧无虑的开心笑脸,我们做父母的由衷感到高兴。
后记
日本的教育注重基础,从小培养团队精神,小学,中学,高中并不连贯,而是逐渐严格,优胜劣汰,小学完全没有压力,中学开始感到压力,高中最为紧张,到了大学,又如跳过龙门的鲤鱼,悠哉游哉,干自己想干的事了。日本的教育体制尽管和中国,美国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各国都有着相同的目的----培养和造就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