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泥鸿爪(三)
hwarrensen
北美女人后花园>>>
2000年的股市大崩溃的回顾,及现在房市的展望
8/8/2005
都说写回忆录是人变老的标志之一。老就老吧。俺可不想赶超眼下网上装嫩的时髦,倒希望网友们能尊老爱幼呢。当年在“大千股坛”上独领风骚的诸君中有一位我觉得值得俺写进回忆录--那就是:
技术大师
我不知现在大千股坛还有没人记得他。今年初俺曾经回大千股坛上了几贴子,居然还有老人记得俺。俺想最重要的原因是,俺在99年底曾大声疾呼要关注股市的泡沫,并试图系统的研究泡沫的成因,还有何时破灭。但俺犯了一大错误,就是妄图精确地把握市场随时间的变化,也就是股市的大忌-- Timing The Market。
其实,当年技术大师有两点比俺高明:一是他看到股市泡沫比俺要早。还有,他对泡沫的危害程度的估计比俺要更接近现实。但是他和俺都低估了泡沫破裂后Nasdaq下掉的程度。俺当时股计掉到3,000点,大师估计要掉到 2,750点。他用的艾略特三段波浪法。
俺当时确实应该多听听那位老哥的看法。现在回过头来“从后视镜开车” 看当年的泡沫,那大师老哥的看法还是有一定的道理。而且如果当年他和俺能多交流讨论,也许对俺自个还有当年坛子上的股友也许不无裨益。不过,也怪俺当年初出道,对道上的规矩不明白。还有,对坛子里有些特殊的文风还没适应过来。
因位那大师老哥喜欢开玩笑把他自个儿挂的老高老高。俺当年悟性太底,没看出那是老哥游戏人生玩世不恭的洒脱,倒是给俺一棒棰给认作针了。
其实当初大千股坛上有许多人,包括技术大师和俺都象洪水要来前的蚂蚁,预感到大事不妙。俺曾试图在坛子上发起讨论,上了一系列贴子,用的题目确实有些危言耸听,是《我们能否逃过下一劫》--俺那时还不会打中文,用的是英文。这是意译。俺入股市前看的第一本书就是《A Random Walk Down Walk Street》。该书到现在仍是我经常复习的几本财政金融指南之一。其中有一章描述了历史上从当年的荷兰郁金香泡沫到著名的87年10月的黑色星期一等大大小小的泡沫从膨胀到破裂的过程。所以俺当年进入股市时确实是颤颤惶惶,如履薄冰,如临干谷。越到后来,越是有觉着不妙的预感。俺曾经搜罗了许多回顾87年10月的黑色星期一的资料,试图找出当时和87年那场股灾前有和相同的征兆。俺曾把结果贴到了大千股坛上。当时觉着,导至87年那场股灾有以下原因:
经济因素:
- 通货膨胀危险浮现;
- 公司的表现被质疑;
- 另售业绩大幅下滑,汽车销售暴跌。
财政因素:
- 国家财政预算国际贸易双赤字高筑(National Budget Deficit and Trade Deficit Mounting) ,导至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贬值;
- 日本抛售美国国库券(Treasury Bills) ;
- Fed试图以增加利率来遏止抛售美国债券,雪上加霜。
市场及心理因素:
- Bond市场崩溃;
- 股票太贵(Overvalued) ,平均P/E = 23;
- Leveraged Buyout & Takeover盛行;
- 国家领导层缺乏领导能力;
- Programmed Trading和“Portfolio Insurance” 的普遍应用,导至大部分人在同一时间抛售,股市因而崩盘。
最后87年10月“黑色星期一:”
- 10/14: 道指跌了95点
- 10/16: 道指跌了92点
- 10/19: 道指跌了508点!
只是到最后还是没逃过那一劫!不知当年坛上其他网友是何原因。俺自个是犯了妄想 “Timing The Market” 这一大错。当年瓦嫂老叫我早些出来,take profit放到房子上去。俺自个儿自作聪明,说也许股市会等到 “黑十月” 时崩溃,咱等到六月分就出来。没成想恐许多人怕跟俺想得差不多,结果是三月分Nasdaq就飞流直下三千尺。现在回头想想,保不准是四月分的报税触发的--人们要抽钱出来交税,结果多米诺骨牌就倒了。
血的教训啊!所以现在老瓦的两rules是:
1. 太太永远的对的;
2. 如果偶尔太太不对,依上述规则第一条。
现在挺怀年当年大千股坛的一帮网友。大千股坛后来可能是财务上的原因,卖给了文学城。现在文学城还是用大千的名字。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世事浮沉,白云苍狗,技术大师还有其他网友无恙乎?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俺当年找的那些研究资料表面上看面面俱到,但却没找到泡沫形成过程中最跟本的关键。俺最今倒真看了一本相当好且详尽分析历史上诸多泡沫--甚至包括当年日本泡沫经济破裂过程的好书。俺在这和大家分享:那就是Ron Insana的《Trend Watching: Don’t Be Fooled by the Next Investment Fad, Mania, or Bubble》
该书要言不烦,提出了判断泡沫的五大症候,并以历史上众多例子加以佐证。泡沫产生,成形,膨胀,无不伴随着下列五大前兆:
1。新发明(如最近的网络)或新发现(如当年的英国南海泡沫)。
2。热钱泛滥 (Easy money: Low-cost or highly available money and credit)
3。政府鼓励,如Fed降息,或税务优惠。
4。有利经济环境
5。外部激励。
尤其是当前三条都具备时,泡沫形成的条件就基本齐全了。然后如果全体公众都跳进投机炒作的云宵飞车,那人们几乎可以肯定泡沫已经形成。
回过头来看现在的房市热潮。房子不牵涉新发明。上述其余两条都以具备。尤其是空前的低利率,再加上所谓的“Interest-Only” 的贷款方式,使俺真的想起95年墨西哥房市泡沫触发的比索贬值。当年墨西哥发明了所谓的 “Refinanciamiento” 也就是 “Refinance” --这可不是你在这儿房子重新贷款,而是你在贷款时,每月还款数比利息还低。这比现在俺们这儿的“Interest-Only” 又更进一步:你在前面的几年,银行不光借钱给你买房子,还借你花销!
然后是1995年的比索大贬值。
俺不是专家。也不想创造任何“预言神话。” 房市是否泡沫?俺不知道。其实专家们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近一期的《Fortune》杂志 (August 8, 2005) 就登了两南辕北撤的专家辩论,标题是《The Great Real Estate Debate》。有兴趣者不妨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