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楼兰:女童军的故事(一)

(2005-04-11 19:45:09) 下一个

女孩们在这里茁壮成长——女童军的故事(一)

 

·楼 兰·

    如何培养女孩成为合格的人母、成功的女性,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因为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尽管在很多国家,女性的社会地位还比不上男性,但不可否认,不仅人类的生命,就连人性品德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靠母亲也就是女性在代代传导培育的。不同的文化传统培育出的人类素质也不同,华人们来到海外,处于完全不同于祖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往往对如何培养孩子感到惶惑。也有的家长对靠自己的力量培育女孩健康成长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因孩子们的反弹而放弃努力,对子女的任性发展无计可施。

    生活在美国的华人,如果观察周围的美国人,发现很多家长对教育孩子很有一套,很想跟人家学学,又不知从何学起。其实,美国与中国在文化传承方式上也有一大不同。中国的传统礼仪道德,过去主要是靠家庭教育来传承的,对女孩儿的培育更是母亲们通过言传身教甚至潜意识来完成的,中国的女德礼仪就是这样延续传播了数千年。到了近代,随着家族制度的弱化,社会功能的强化,家庭教育能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小,而社会体系如学校社团等如果没有取代家庭功能对新一代进行全面道德人品教育,那么在应该从小做起的人的素质培训上就会出现漏洞,对女孩的教育更是如此。

    美国则是个没有什么传统重负的年轻国家,而且重视法制和系统运作,强调社会功能。孩子们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培育孩子要靠全社会。一个孩子不成器,绝对不可以只责怪其父母没尽责。美国社会有一套完整的系统来覆盖孩子成长过程的每个方面,从学校、社会少儿组织、宗教社团,到家长辅导支持机构等,就是希望家长们借助全社会的力量来培育孩子,而无需孤军奋战。可惜的是,很多华人移民除了送子女上学外,不了解如何享用其它全面培养孩子的社会服务资源,使华人后代错过了很多体验多样人生的机会,也使我们成年人失去了补习西方礼仪和文化的机会。

    在美国的人性品格培养理念中,很提倡男女有别,主张要在适当的年龄和场合对男女孩子分别进行教育培养,因此有专门服务于男孩或者女孩的学校或儿童组织。此文将通过介绍美国最大的女孩团体——美国女童军(Girl Scouts of the U.S.A.),来说明美国是如何培养女孩成为合格母亲并茁壮成长为健康成功的女性的。

*母性在这里启蒙*

    教室中,十多个十几岁的女孩子,人手一个玩具大娃娃,在培训教员指导下,一本正经地练习给娃娃换尿布。一会儿,又抱起娃娃练习喂奶。还有,如果婴儿发生呛噎窒息该如何应对?得学几手紧急救护技能。什么年龄的幼儿适合玩什么样的游戏和玩具?在家庭里看管小孩子需要注意哪些安全因素……像过家家一样饶有趣味的大半天课程结束时,这些女孩已经掌握了一整套看护幼儿的实用技能。这是女童军为十一岁以上女孩提供的一项广受欢迎的课程——“保姆培训”(Babysitting Class)。参加过这项培训课的女孩可以获得一张“保姆证书”,更重要的,是孩子们获得了看管幼儿的实用经验,并体验了女性的职责和什么叫作“母爱”。

    记得我的女儿上小学时,一度迷上读一套《保姆俱乐部》(Babysitter Club)丛书,那是在美国非常流行的女孩读物。我当时十分不理解,这些美国女孩不好好读有意义的课外书,为何对当保姆看孩子这类俗不可耐的事儿这么感兴趣?后来我才知道,这可以说是一套对女孩进行女性母性启蒙的丛书,而且还讲述了保持友谊、社交方法、安排时空、组织管理、及一些照看幼儿常识等非常实用的女性人生要领,加上故事生动可读性强,很受小姑娘们喜爱。

    女童军作为一个特别服务于女孩子的专业社会组织,更是根据女孩特点和时代需要设计活动项目,像“保姆培训”这样的活动,启发出女孩们潜藏的母性,并使她们掌握必要的女性生活技能。在美国,年满十二岁就有资格照管年幼儿童,但有些未经训练的少男少女(甚至缺乏看护幼儿经验的成人),因为无法应对照管孩子时遇到的麻烦,对看孩子留下负面印象,严重的会给自己造成不喜欢小孩的心理创伤,长大后不想生育孩子。因此,专业化的团体很注重先帮助女孩们提高兴趣、认识、与技能,这些训练有素的“专业小保姆”再上阵照顾自家弟妹或帮别人看孩子,就会成为一种乐趣和宝贵的经验。将来自己为人妻母生儿育女时,还会有什么困难吗?

    曾经有位华人家长问一位女童军的资深义工:“女童军是不是个政治性或宗教性组织?要培养孩子参与政治活动的。”可能中国家长印象中的少儿组织还像中国的那样带有政治色彩,应该是“少年儿童的先锋队”。那位美国义工却回答:“我们没有任何政治的、宗教的培养动机。女童军的基本理念,是要教育女孩作好女孩、好女性、好妻子、好母亲。”这标准看起来不高,却是人类女性素质最基本的要求。这种看似简单朴素的培养标准,却塑造着成千上万的合格母亲与成功女性。

    不了解美国的中国人常批评美国家庭观念淡薄,不像中国人那么讲人情。在美国待久了却会发现,很多美国人教育子女比华人更有方,美国妇女中懂得温柔体贴为人妻母之道的很多,不少美国人更具有博大的爱心愿意为亲人、家庭、社会、人类作奉献,这都与他们从小受到的培训分不开。

    据统计,美国女性中有近一半童年时代都当过女童军,在目前的五至十七岁适龄女孩中,约每七名中就有一名女童军。而在美国成功女性和知名妇女中,曾经是女童军者比例更高,她们都肯定童年时的女童军经历对自己日后的建树产生正面影响。因此,女童军可以被比喻为“培养女孩母性的温床”,也是“成功女性的摇篮”。

    需要说明的是,所谓“成功”的概念,并不一定要作出惊天动地的成绩,哪怕当一名普通家庭主妇也会有成功与否之分,拿我们中国人的话说,就是:有否贤妻良母的资格?美国女童军的近百年成长历史正是伴随着这个国家的急剧动荡与飞速发展时期,人民的思想观念也日新月异、粮莠齐生。在这个从不循规蹈矩因此格外活跃却也令人担忧的国家中,女童军却以其尊重传统、着眼现在、展望未来的气魄,为国家的新一代保留了一片清新健康的土地。正如女童军的口号所说:“女孩们在这里茁壮成长”(WHERE GIRLS GROW STRONG)。

*闻名遐迩的女孩组织*

    美国女童军是个历史悠久的著名儿童组织,在美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不少华人尤其是新移民却不一定知道该组织的来龙去脉和内在性质。

    女童军和男童军都是世界性的少儿组织,具有非政治、非宗教、非军事、非营利、业余化和义务服务的特性。在无论贫富的任何国家地区,少年儿童都是未来的希望,家长与社会都愿意他们在学校能受到尽可能好的正规教育,在校外也能有充实的业余生活。男女童子军就是这样一类让孩子们在课余得到学习、锻炼、娱乐机会的组织。

    童子军运动最初是由英国人罗伯特.贝登堡(ROBERT BADEN-POWELL)1908年在伦敦发起,初衷是让男孩子们经受锻炼、增强纪律性,由于不久就有女孩子参加活动,决定另为女童建立组织,并先后由其妹妹和妻子负责(关于女童军的历史且听下回分解)。

    美国女童军则由出生在乔治亚州萨文那的朱莉娅.歌顿(JULIETTE GORDON LOW)于 1912年创立,1915年在首都华盛顿正式注册。1950年美国国会将其列入宪章,成为既获得官方承认又具有民间性质的少儿组织。

    如今,全球性的“世界女童队与女童军协会”(THE WORLD ASSOCIATION OF GIRL GUIDES AND GIRL SCOUTS)共有一百四十余个成员国和约千万会员。拥有近四百万会员的美国女童军(GIRL SCOUTS OF THE U.S.A)是其中会员最多的一个,也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女孩子组织。美国女童军的全国名誉主席永远是现任第一夫人,其全国总部设在纽约市,在全美各地共有三百余个分会,覆盖美国的每一个角落。例如,仅在新泽西州就有女童军的十一个分会,每个分会按地理区域分片管辖若干个市镇,负责当地会员的发展和组织活动。所有女童军分会都要遵守美国女童军的统一法规和政策,但每个分会是独立注册的非牟利性机构,其经费预算、拨款募捐、招聘雇员、开展活动自成一体。

    诞生于民主自由土壤的美国女童军,一贯坚持独立性和自由选择性。作为非牟利机构,她不受政府和政治控制,与学校系统也各成一体,她可以通过学校发送信息并借学校校舍注册会员开展活动,却不能硬性规定在校学生都得加入,凡参加女童军的女孩和成人都必须自觉自愿。

    女童军的女孩会员年龄为五至十七岁,分为几个级别:幼女童军(Daisy)五至六岁;小女童军(Brownie)六至八岁;少女童军(Junior)八至十一岁;Studio 2 Be则合并了以往的中女童军(十一至十四岁)和资深女童军(十四至十七岁),是近年专为少女设计的新项目。十八岁以上的男女则可以成为成人会员。目前美国女童军约有约三百万女孩会员,还有八九十万成人会员作为义工、董事会成员、辅导员、专业职工等,其中受薪雇员不到百分之一,绝大多数都是义务服务,这些志愿者是该组织得以运行不可缺少的力量。

    有位家长带着从中国大陆来美国不久的女儿参加了女童军的亚裔家庭日,她说以前从未听说过“女童军”,也不知道孩子们在美国除上学之外还能有业余组织可自由参加。其实,作为世界性少儿团体,男女童子军早年在中国就有,但在中国大陆解放之后,从洋人那里传来的童子军组织便被停止,代之以“中国少年先锋队”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等由政府与学校领导的政治性团体,因此通常大陆人士对童子军都没有多少概念。在台湾,虽然男女童子军组织仍然存在,但政府曾更鼓励发展带政治色彩的“救国团”,因此在校外业余活动的童子军不很普及。香港由于曾由英国管理,体制比较西化,童子军系统也较接近英国,一些来自香港的孩子和家长对童子军则不太陌生甚至曾参与过多年活动。在多数亚洲国家,都有男女童子军组织,有些国家的还相当活跃,对此以后另作介绍,此文主要向身在美国的华人家长与女孩们介绍一下美国女童军(www.girlscouts.org)。

*培养女孩的发展目标*

    别说有数千年封建传统的中国重男轻女,百年前的美国妇女地位也很低下,她们为了能有政治选举权和受到与男性同等教育进行了长期斗争,但直到二十世纪初,仍有许多女性的禁区。美国女童军的创始人朱莉娅.歌顿幼年是个活泼好动有点野性的女孩,后来曾在寄宿学校读书并旅居欧洲,她深感当年那些严格刻板的寄宿学校管理制度在让女孩受到教育的同时,却扼杀了她们的个人天性与创造力。因此她被童子军的理念所吸引,希望在学校之外开拓孩子们尤其是女孩更丰富的生活空间。从未有任何公众活动组织经验的她竟然领头在美国建立了这样一个划时代的庞大少儿组织,目的就是要冲破社会歧视妇女的阻力,培养女孩子的自信心和技能,又不使她们失去享受童年娱乐与友谊的机会。

    九十余年来,美国女童军既随着社会发展而与时俱进,又保持传统宗旨始终如一。在女童军宗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其强调的培养女孩子的四项个人发展目标:

    帮助女孩充分发掘她们的个人潜力;
    培养女孩理解与尊重他人的社交技能;
    树立指导她们行动和作出决定的价值观;
    发挥她们的技能助人为乐贡献社会。

    这几项目标不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吧,也起码被华人家长们公认为无可非议。多年来,遵循这些宗旨,女童军确实为培养女孩建立了不朽功勋。有位美国朋友对我说过,她的女儿本是很内向羞涩的姑娘,在学校里从来不肯作出头露面的事,不愿展示自己的技能长项,朋友也不多。但自从参加了女童军活动,在小队领袖的正面鼓励下,孩子似乎换了个人,她愿意说敢于做,协助成人组织活动井井有条,还登台演戏、演奏小提琴等等,并交了不少朋友。这是一个个人潜质得到充分发挥的典型例子。其实许多孩子都具有各种各样的本领与能力,但如果没有机会让其展示,久而久之就扼杀了其长处。女童军与学校不同的,是没有正式学业的压力并带娱乐性,而且是单纯女孩的环境,一些怕在学校老师和男同学面前出洋相的女孩在这种氛围中解除了精神负担,敢于显示自己的各个方面,再加上训练有素的成人义工适当的引导与鼓励,孩子们的内在潜力就会逐步调动和发挥出来。多年来,我见到过太多各族裔女孩子在女童军中锻炼成长的例子,一个典型是我自己的女儿。

    记得女儿上小学二年级时,她最要好的美国同学都是女童军,她那时很想跟朋友们一起参加女童军活动,但我们当家长的却不了解这些课外儿童组织,只想让孩子好好学习,课外去学中文、钢琴、美术之类,却忽视了让她在主流少儿团体中体验丰富生活锻炼社交能力。若干年之后,我自己对美国社会有了深入了解,并参与了很多主流社会服务,包括为女童军作义工,才发现这个组织的优秀之处,便督促女儿参加。此时她已经是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逆反期,动员她加入可不容易。但女童军丰富有趣的活动终于吸引了她,眼看她从一个内向羞涩的小女孩成长为具有组织领导能力的少女,参与女童军的经历也在女儿的履历中添加了亮丽的一笔,对她日后申请大学很有帮助。

    不少华人女孩子都像我女儿那样比较内向,加上作为少数族裔多少有点自卑,有些来美国不久的英语又不很流利,在美国学校中很容易处于孤立、封闭、不敢主动与人交往的地位。也有的华人家长不甚关心孩子们的社交环境,认为只要她们学习好就行了。虽然性格内向不见得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但却有可能影响她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日后她们在这复杂多元的社会上谋生,光有专业知识还很不够,还需要有社交技巧、领导能力、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等,作为女性,还尤其要具备口才、形象、仪态及自我保护等技能。而这些内在与外表素质的训练,往往是光靠家长与学校教育仍难以满足的。那么,请看看女童军培养女孩的这四项个人发展目标吧!她可以帮助你的女儿成长为符合美国社会需要的、既有传统概念又具现代意识的健康女性。

*篝火熏陶出的纪律性*

    正如美国的立国宪法虽自从制定就没改过,也得随时代发展不断补充修正案一样,女童军要保持其生命力也不能永远墨守成规。一些对女童军久闻大名的美国人可能还记得该组织的“老三C”传统,即“野营篝火”(camping)、“饼干销售”(cookies)、和“工艺美劳”(craft)。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些传统虽然仍是女童军活动中的保留项目,却已不再是新时代女童军的主导方面。不过,让我们还是从这些光荣健康的传统来展示女童军的内涵。

    美国女童军创始人朱莉娅·歌顿,当年感到美国女性之所以处于低男人一等的地位,除了社会制约外,部分也是由于许多妇女从小缺少平等参与的机会与环境,因此产生自卑。比如女孩没有像男孩那样读书受教育,当然会觉得她们的知识智力不如男性;女孩没有像男孩那样参加许多室外运动和体能训练,也会认为自己的胆量和体力比不过男性。但如果女孩子得到与男孩同样的机会与培养,她们长大后不见得会比男性逊色。女童军运动就是要鼓励“女儿当自强”的精神,并为女孩们创造这种平等的锻炼机会。

    早年的女童军活动更多地针对当时的女性禁区,例如冒险性的户外运动、野外露营、生产与生活技能培训、俱乐部式的集体聚会或游行等等。因此,围着野营篝火唱歌或列队游行,成为早年女童军的象征。通过这些活动,女孩子们走出家门,去发现接触外面的大世界,并培养了勇敢、勤劳、团结、互助的品格,女童军并以统一的制服和特殊的团队语言来树立集体形象和培养女孩们的纪律性。

    尽管如今许多活动对当代女性来说已不再新鲜,举办各种野营活动与暑期夏令营仍是女童军的保留节目,这也是因为美国女童军在全国各地都有丰富的露营地资源。但亚裔参加女童军夏令营或活动的比例却偏低,其实许多华人家长常为暑期让孩子作什么而发愁,也有些华人社团千辛万苦自己办夏令营或暑期班。那么不妨让孩子参加男女童子军的假期营,这些组织的营地资源和多种多样的活动节目是华人小区目前还力所难及的。而且华人的女孩子多半比较文静,家长们平时恐怕也较少带女儿体验在美国人中流行的现代活动。让孩子参加女童军活动,可以使她们不致耽误学习主流文化的这些课外教程,例如女童军的夏令营有帆船、骑马、攀岩、打高尔夫球等训练,看到孩子经过几星期的夏令营已成为某项运动的入门新人,当家长的该不会有意见吧?也有华人家长会担心,这些师资训练有素、设施管理良好、项目丰富多彩的住宿或走读夏令营收费会不会很贵?实际上,与美国的一般夏令营相比,男女童子军的夏令营绝对是价廉物美。

    而还有一些看不见的精神资源,更是女童军的的传家宝,也是孩子们参加活动的更大收获。许多人都有体会,如今的美国孩子活泼自由过份,真难管教,无论是给自己的孩子办生日派对,或是当义工组织儿童活动,还是在美国学校或中文学校里教学生,孩子们若活跃起来吵翻天,任你喊破嗓门也静不下来。但在女童军中,却有一个传统悠久的“秘密武器”:无论多少孩子多么吵闹,只要一名领队举起右手的三个手指,并把左手食指放在嘴唇上,即表示“肃静”,凡看到此手势者会马上效仿并闭嘴,以此传播开去,很快全场寂静无声。每个女孩在参加女童军第一次活动时,就会学到这种女童军的特殊手势语言,她们由此学到的对集体精神与组织纪律的理解,更是家庭、学校和社会通常所无法给予的。

*卖饼干的小女孩*

    一些对女童军不太了解的人,或许却见过在超级市场或街道边或是上门来推销饼干的女孩子。“女童军饼干”(GIRL SCOUT COOKIES)也成为这个组织的一种标志。

    作为一个少年儿童的业余组织,开展低成本或免费活动以吸引无论贫富的女孩参与是女童军的一贯宗旨。早年的女童军更是两袖清风,没有全国性基金会或公私机构的赞助,那么活动经费哪里来呢?各个女童军小队不得不自己开动脑筋想办法。“饼干销售”起源于1920年代初期,当时一些女童军小队组织女孩们自己烤制并销售饼干,来为本分队筹集活动经费。这种筹款方式获得成功,并且锻炼了女孩们的动手和销售技能,所以被女童军组织逐渐推广。据记载,1934年,费城地区的女童军分会首次销售商业化生产的饼干;1936年起,饼干销售在全美国普及开展。

    几十年来,饼干销售不仅是女童军的一条生财之路,更是教孩子们学会设立目标并付诸实现、锻炼推销与沟通能力的现场实习。比如某个小队的孩子们的梦想是去迪斯尼世界,成人领袖会帮她们算一笔帐:每个人的费用该是多少?需要售出多少盒饼干才能达到?如果一年卖不掉这么多饼干,则需要多少年才能实现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有信心、有毅力去实现这项长远目标,用自己的努力奋斗来使梦想成真,这种实践过程恐怕比去迪斯尼本身还有意义。经过多年饼干销售和筹集经费,这个小队的孩子已从小女童军成长为少女或中女童军,终于靠自己积攒的经费去了迪斯尼。尽管对一些已成为中学生的女孩来说,迪斯尼的吸引力已不如当年,但她们为实现了自己理想而感觉的骄傲却前所未有,这是靠家长出钱去旅游一趟无法达到的效果。这并不是一个杜撰出的例子,而是发生在麻州诺悟镇的一个真实故事。

    纽约法拉盛的佛光山女童军团是一支以华裔为主的优秀团队,女孩子们刚开始卖饼干时只敢推销给熟人。经过几年锻炼,孩子们掌握了销售要领,懂得了如何开辟顾客资源,卖饼干也成了莫大的乐趣。

    作为一个统管数百万人的全国性大型非牟利组织,女童军若光靠卖饼干是无法生存运作的。像其它非牟利机构一样,美国女童军的运营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公私赞助、奖励义卖、大型筹款活动等不同渠道。这些经费支持维护着该机构总部和各分会的产业(如办公室和野营地)、购买设备资料、支付受薪雇员工资及部分活动费用等。但饼干销售作为一种传统,也仍为地方分会和各小分队的小金库(每个小队都有自己的银行账户)提供了开展更丰富活动的经费,各分队也用这些钱为成员购买徽章、奖牌、证书等。

    在如今的时代,筹款募捐的方法多种多样,然而,作为一种可贵的传统和鼓励孩子与人交往并锻炼推销本领的方式,“饼干销售”仍在女童军中保持下来并深受女孩们喜爱。

    你如果遇到这些“卖饼干的小女孩”,肯请务必解囊相助,不仅因为这是帮助孩子的善举,也因为有些风味的饼干确实很好吃,它们是由专门合同厂家生产的女童军专利,在普通商店里买不到。在品尝女童军饼干的同时,也请记住下面的一个故事:

    一位事业成功的美国杰出妇女回忆起当年她作为小女童军第一次上街销售饼干时的情景:许多衣着华丽的路人对这个战战兢兢不敢大声叫卖的小姑娘视而不见,而第一位来买她的饼干的竟是位拾垃圾的无家可归老太婆。这售出的第一盒饼干和那位老太让女孩子终生难忘,并成为她日后勇于克服困难,保持自信,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巨大动力。

    每个人的一生中,总会遇上几位对自己影响重大的人物,并可能使自己的生活信念发生转折,那位不知名的老太太或许并不知自己影响了一个女孩子的一生,但由此可以看出:任何一个平凡的人,都可以作出不平凡的壮举。也许我们每个人,就是通过买盒饼干这样的小事,在为下一代树立值得效仿的楷模。也许这正是女童军仍希望女孩们通过卖饼干获得锻炼的目的。

*主流文化的资源*

    童子军的创始人贝登堡夫妇,当年在努力向世界各国推广其理念的同时,更鼓励各国根据当地情况与风俗文化成立有本国特色的儿童组织。因此,美国女童军是个具有典型美国主流文化的组织,尽管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但目的都是要达到上述四项个人培养目标并激发孩子们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让我们来一起参加一次女童军典型的“炮制国旗仪式”:女孩一:(拿着一个罐子或袋子)我们要为你献上一份真正佳肴,和一份这片国土上最伟大的烹饪菜谱 。

女孩二:首先,放入一杯红色,象征勇敢真诚。(她将一杯红片片倒入袋内)
女孩三:然后,我们加入忠诚,一碟天蓝颜色。(她将一杯蓝片片倒入袋内)
女孩四:为了纯洁,我们现在来撒上一层雪白。(她将一杯白片片倒入袋内)
女孩五:我们点缀上一把星星,使其显出本色。(她将五十颗星星倒入袋内)
女孩六:我们搅啊搅,然后你就见到,我们已制作成了“一片光辉”。
(她边说边用棍或勺在袋内搅拌, 然后从袋内抽出一面美国国旗)
女孩一:我们的国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国旗,让我们永远对她忠诚!

    或许一些华人至今认同的还是海峡两岸的某种旗帜,但如果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在美国的国土上成长,则不能阻止他们去接受和认同美国文化,包括热爱这个国家和尊重这个国家的国旗。不能不承认,女童军以深入浅出、非政治说教的生动形式,将美国国旗的意义传达给孩子们,无论是幼儿园年龄的幼女童军,还是已快进大学的资深女童军,举行此仪式都会一丝不苟,年长的孩子还可以自己为此国旗菜谱“添油加醋”,写出说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911事件之后,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融进美国人的生活。实际上,在这个看似自由的国家,女童军这样的儿童组织一直在向孩子们幼小的心田播撒着爱国的种子。

    女童军的宗旨包括:“对女孩进行校外非正规教育”。所谓“非正规”是指其形式的灵活多样并具有娱乐性,而“教育”则强调其活动内容并不只是游戏玩耍,而蕴涵着许多学校教科书上没有的资源与知识,其中相当的内容很具美国主流文化特性,在华人小区的圈子里是学不到的。新移民的家长与孩子,参与这些活动有助于尽快了解美国文化,帮助自己尽快迈入主流社会。尤其是成年后来到美国的人们,没有从小接受过美国主流文化教育,可以通过为童子军这样的主流团体当义工,来补课学习主流文化,又能为培育下一代的高尚事业做出奉献。

*女性环境的特殊性*

    有一次我找华人牙医看牙,聊起让孩子参加童子军等少儿组织的好处。牙医助理说:“听人家说,光是女孩子一起玩不好,时间长了会变成同性恋的。”要不是当时张着嘴让牙医修理牙齿,我差点笑喷了出来。同性恋难道是这样传染的?看来因无知造成的一些偏听偏信误导误解,也是阻碍老中家长孩子参加主流社团的障碍。

    为什么男童军和女童军要各自独立各成一体呢?这一方面有历史的原因,国际男女童子军运动的创始人都是贝登堡勋爵,但美国的男童军和女童军是在不同的时间由不同的人发起的。更主要的是,男孩和女孩在成长过程中有不同的需要,要按照不同的目标以不同的方式来教导。美国的这些强大的儿童团体都具备非常专业化的职员队伍,根据少儿行为发展、女性研究、社会心理学、青春期发育、多元文化对比等各方面专业人士的集体策划,来周密制定培育孩子的方针政策。

    在人生的早期,女孩子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和感情上都比男孩发育得早些。同样是五岁年纪,女孩学习语言、游戏、绘画、手工等都普遍比男孩领悟得快些,五岁女孩能掌握的技巧,男孩可能要到七岁才能掌握。因为有这种性别行为差异,男女孩子在一起学习往往得互相迁就,而且不利于针对各自的特点开展活动。因此,美国童子军坚持男女有别,男童军与女童军是两个不同的组织,加入男童军的最低年龄标准是七岁,而女童军是五岁。

    有些强调男女平等的极端主义者,试图为所有男女设定完全统一的标准,其实这是行不通的。当年在提倡“男女都一样”、“妇女能顶半边天”的中国大陆长大的一代人,很多都在性格上有所偏差,男的不够阳刚,女的不够温柔,那是因为时代和政治的误导。

    美国女童军却一直在与女权主义、绝对平等主义思潮抗争,坚持本组织培养女孩成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女性的宗旨。其所有活动都是源于女孩、为了女孩、适合女孩的。有些活动非常具有“女孩气”,但既不是要把她们娇惯成娇滴滴的依人小鸟,也不能塑造成旧时代的清高淑女,又不能培养成百依百顺的应声虫,更不能是疯癫强悍的泼妇。如何平衡复杂标准以培养出一代又一代通情达理又贤淑能干的女性呢?看起来这是目标远大难度非常高的艰巨任务,但美国人有其一套实用训练方法。

    中国传统的培育女儿方式,是靠家长尤其是母亲等女性长辈言传身教,从小接受《女儿经》、《程朱礼教》熏陶的女孩儿自然知书达理,但很多孩子小时候并不见得能理解那些深奥的人生哲理。美国人教孩子,则总是试图把深刻的道理分解为浅显易学的常识技能,还包装在有趣的形式中,让孩子们参与实践。女童军有项深受女孩和家长欢迎的流行活动,叫作“茶会”(Tea Party),是对女孩们进行女性礼仪和多元文化培训的代表性节目。

    我曾见识过某镇女童军集体举办的“茶会”,很受启发。这项每年一度的活动,也算该镇女童军社区的重要节目,义工和女孩们数月前就开始策划,借用了镇府社区中心的大厅举行。会场布置得像典雅的宴会厅,每张圆桌上铺着台布,桌上还有花盆和蜡烛——据说都是女孩们自制的。这是项合家参与的活动,女孩们及其家长或者女童军领队都穿着具有民族或传统特色的盛装,带来各家独特的茶具茶点,每张桌子就像一种国家或民族茶文化的展台。若干家庭和女童军小队介绍了她们带来的茶炊茶具和饮茶文化:穿着爱尔兰服装的小姑娘及其祖母,展示了祖传的茶具;印地安女孩传授了其民族独特的饮茶习惯,她父亲还吹了段笛子;身穿和服的日裔母亲演示了茶道,女儿则在旁解说……这是一场多元文化的讲座,一场精彩的国际艺术表演,也是一次难忘的礼仪培训课。女孩和成人们是那么认真地练习每种文化的饮茶礼仪。很遗憾,我没在那里见到华人女孩成人的表演。但我觉得,不久的将来,在美国各地女童军的“茶会”上,都会出现来自茶叶大国的华人女孩和成人们,向各族裔朋友展示中华茶文化。

    像“茶会”这样的活动极具“女性气息”,对于男孩子就不太适合,但确实是所有女孩子应该体验的经历。想象一下,穿着民族服装的女孩子款款走来,为客人们献上一杯杯香茶;而客人们需要彬彬有礼地道谢、按照传统规矩举杯饮茶,在如此氛围中,再野性的大人孩子都必须表现得温文尔雅。女子的言谈、行为、仪表、态度等就在这既像游戏又是真实操练中逐渐养成,同时还学到了尊重、礼貌、客气、大方等作女人需要具有的气质。如此熏陶出来的很多美国女性,看似泼辣开放,却具有很好的风度教养,言谈适度,刚柔并重。当然,培养女孩子全面发展还要有多种多样的项目活动,将陆续在后文介绍。

    关于少儿和女性的研究显示,女性在人生中都需要体验过纯女性环境,对培养她们的女性和母性气质极有帮助。设想一下,女孩子如果常处于男孩占多数的环境,可能会为了适应而变得像“假小子”,没准倒更会因个性男性化成为同性恋呢。在另一方面,纯女性环境又有利于培育女性领袖人才,因为这里没有男性的压制,女孩和女人们敢于放开胆量为所欲为,她们的领袖能力就这样锻练出来了。举例来说,哈佛大学是人才与领袖的摇篮,但哈佛本科出来的女性领袖,就不如威斯理女子学院的多。如果女孩没有上过纯女子学校,也可以在女童军这样的纯女孩课外组织中获得补偿机会。首先要跟着女人学会作女人,才能成为杰出的、成功的女性。

    在九十余年历史中,美国女童军到底为美国培养出多少杰出女性?已经很难统计。然而,很多各族裔女性艺术家、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运动员们,都表示是童年时在女童军中参与艺术展示、自然探索、科技研讨、体育锻炼、组织管理、社会服务等活动,培养了她们对这些行业的最初兴趣,并磨炼了她们的相关本领。

    华裔著名女作家谭恩美,童年曾当过小女童军。那年代参加女童军的华裔女孩人数很少,而在激烈文化冲突环境中成长的谭恩美,没有像很多华人后代那样因困惑而迷失,反而写出反映中美文化矛盾的佳作,享誉主流社会。童年时的女童军经历,对她自信心的增强不无帮助。

    能证明女童军组织精英倍出的例子数不胜数。当今的美国第一夫人劳拉·布什,在谈到自己童年时的兴趣爱好时,就把女童军列为自己当年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喜莱莉·克林顿在其自传《亲历历史》中,特别描述了威斯理女子学院和少儿时女童军经历对她成长的影响。

    前几年美国国会参议院的九位女性参议员合着了一本书《女联邦参议员:九位,还会增加》,成为当年畅销书之一。她们把该书稿酬全都捐献给了美国女童军,因为九位女参议员中有七人少儿时都参加过女童军。此书的预言也成为事实,如今美国联邦参议院中的女参议员已增加到十四位,而且将来肯定还会增加。

    在如今的国会山庄,也有一支女童军小队,成员就是美国国会的十余位女参议员和数十位女众议员。有她们在国会中呼吁,女童军组织的后台可够硬吧?

    亚裔家长都望女成凤,但往往受中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影响,把接受良好教育和成绩优秀作为女儿走向成功的唯一道路。实际上,仅仅学业出色并不能保证人生和事业的成功,也不能保证可以成为合格的女性,每个人都应该从童年起就接受多方面的锻炼,尤其是待人接物、社交技能、领袖能力等个人素质的培养。下面这个故事原载于美国女童军出版的季刊《领队》,作者婕妮·斯妥兹从一名穿女童军制服的小女孩,成长为积极的女童军义工,后来当上了市长。她的成长道路,只是千千万万美国成功女性的一个代表。而女童军组织在她们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

         ※   ※   ※   ※   ※

         《从女童军到女市长--真正的广阔机会》

    1953年,我成为了一名小女童军。棕色的塑胶腰带系在腰间还常常滑落下来,而我得花很多时间穿袜子,以便上面的小女童军标志可以显示在我的腿外侧而非内侧。我记得曾骄傲地站在屋子前方,举起右手首次宣读女童军誓言。我感到如此自豪,我知道在宣誓之后我的人生就会不同以往。

    我在夏令营学唱了所有的营地歌曲,结交了终生朋友,通过小队和集体学会了团队协作,在我获得每枚新奖章时都会充满强烈的成就感。

    在我的青年时代,我成为小女童军小队的一名领队。与我的好朋友苏姗一起,我们和女孩们共同学习生活、吃喝玩乐、在户外游戏。我们经历的许多灾祸都被乐观地化解为“试验”。

    后来的年间,我的女儿爱米成为了小女童军,接着升级为少女童军、中女童军、资深女童军。我又听到了数以百计自己当年曾学过的营地歌曲。当我的女儿宣读女童军誓言的时刻,我自己则坐在观众席中。

    当幼女童军级别诞生时,我作为一名小队领队,发现每个星期三下午都被蓝色小围兜的海洋所包围。那是我一星期中最快乐的时光:看着十五名五岁左右的小姑娘到来唱啊、玩啊,并在女童军同甘共苦的承诺中学习、分享、茁壮成长。

    几年前,我又坐在观众席中看着自己的孙女宣读女童军誓言。我突然意识到:女童军是我们给予女儿们、孙女们和其它女孩们的一代传一代的礼物。认识到自己也是这代代相传继往开来的联系纽带的一员,使我激动地感觉到,我们是塑造人的教练:塑造着一个又一个女孩子!

    1953年,我曾穿着小女童军制服,站在屋子前方,带着女童军的荣耀宣读誓言:“服务于上帝、社区和国家。”46年之后,我发现自己站在法院大厅前方,作为北卡罗来纳州GASTONIA市的首位女性市长宣读誓言:“服务于上帝、社区和国家。”

    我们在人生中所走的道路、所作的选择、所选来完成的任务、和服务所用的方式,都起始于我们的少儿时代。要成为一名人民和社区的公仆,需要经过实践。女童军教给我如何当一名团队成员。女童军教给我如何承担并非总是引人注目的工作,并将其完成得最好。女童军教给我如何引导其它年轻女性献身于对国家和社区的义务与热爱。对了,女童军还教给我如何唱许多歌曲。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因为在许多日子里,唱唱儿时傻气的歌曲,能带领你走出消沉悲观。

    有一首女童军歌曲,至今我记忆犹新:“当你宣读誓言的时候,好好思索它的重要。一旦宣读誓言,就把它铭刻在心上。

 

 

[版权所有,请勿转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