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楼兰:女童军的故事(四)

(2005-04-18 11:16:40) 下一个

为新时代女孩提供新活动项目——女童军的故事(四)

                ·楼 兰·

    少儿团体的理念和功能都是通过具体的活动项目来实施的,女童军都有些什么样的活动?女孩们能否被这些活动所吸引?能否通过参加组织受到正面的教育?都是家长和女孩子们最想了解的。

    女童军的活动项目、内容和方式,我在前文已经有过介绍,从老三C(露营、美劳、饼干销售)光荣传统,到五个世界的综合领域,到根据年龄特点设计的教育娱乐并进方式,到训练女性气质的课程与节目等等。

   本章将着重介绍针对新时代特点开发的新型活动项目。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可谓日新月异,前所未有的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上养育孩子,家长们常常会无所适从,全社会也都面临新挑战。以教育培养儿童健康成长为己任的少儿组织,就必须与时俱进,及时根据新问题制定新对策,指导职工、义工、家长、孩子以及全社会防患于未然。华人家长们会发现,很多我们未曾预见或估计到的问题,女童军这样的专业少儿组织已经先行一步替新一代考虑到了。了解和参与这些组织和活动,不仅会使女孩们掌握预防危险保护自己健康成长的有效方法,也会使成年人学到如何应对以前没有的新概念(如网络游戏规则等)。

*危机四伏中求安全*

   人类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促进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发达进步,另一方面也引发了日益增多的道德问题和罪行危机。这些问题和弊病玷污着人类的纯洁,也威胁着人类的安全。尤其是女孩和女性更容易受到威胁伤害。如何让女孩子在如此复杂多变的世界上安全健康的成长,是有女儿的家长们不得不关注和担忧的重要事情,也是女童军这样服务于女孩的少儿组织在新时代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针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很多威胁到女孩和家庭安全的问题,美国女童军进行了广泛周密的调查研究,出版了一套《现代问题》(Contemporary Issues)系列报告,作为指导成人和女孩们预防这些危机的指南性文献,包括预防儿童虐待预防少女怀孕预防青少年自杀远离毒品应对家庭灾变(如离婚再婚、死亡、贫困、无家可归等);也有正面引导女孩们提高自己能力迎接新时代挑战的健康成长女性掌握数学与科技环保挑战等课题。时至今日,这些资料仍旧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进入二十一世纪,美国女童军总部专门成立了研究院,对与女孩和女性有关的所有新兴社会问题和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发表的一系列研究报告,不仅成为指导女童军活动的行动纲领,也成为少儿教育和妇女问题的专业资源,经主流媒体广泛宣传被全社会采纳应用。

   家长们是否知道,孩子们如何看待如今的世界?他们感觉生活得安全吗?根据美国女童军研究院2003年发表的一份调查研究报告,几乎所有八至十七岁的女孩都会对不同的事物具有从内心到表面、从感情到身体的不安全感。她们最担心的不安全因素包括:被别人欺负取笑、受到武器(枪或刀)攻击、被绑架、被强迫发生性关系、被流言中伤、遭遇车祸、患病(如爱滋、癌症等)、被起外号、自然灾害、恐怖攻击、以及战争。列在前面的项目有约三分之一女孩感觉担忧,而最后一项也有百分之十五的女孩对其恐惧。

   911恐怖攻击事件的发生,使美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心灵都蒙上不安全的阴影,但在孩子们心目中,日常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威胁事件带来的不安全感要超过恐怖分子和战争。作为与子女朝夕相处的父母,家长们是否了解过自己孩子的这些心情?是否知道如何安抚她们?女童军早已提前为孩子和家长们考虑到应如何帮助女孩们克服这些不安全感。

   调查还发现,女孩们之所以感到不安全,是因为觉得自己缺乏应付这些事变的技能,比如对危险信号不敏感、无法判断危险来临而提前预防、遇到突然灾变束手无策、或平时遭受歧视侵犯而无所应对等等。女孩们也表示,如果她们能事先学会分辨危险信号和预防措施,心里就会踏实很多,也不会感觉那么恐惧了。

   生活在这样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人们已经无法找到世外桃源,家长们更不可能把孩子们锁进保险箱。如果在孩子们幼年时出于安全保护目的把他们当作温室的花朵,他们或许能躲避一时的风雨,但将来走上社会时却没准得付出终身的代价。女童军认为,保护女孩的最好方法,就是化被动为主动,提早教会她们认清危险、掌握防范技能,正如中国俗话所说:艺高人胆大,能者不惧嘛!

   针对调查研究结果,女童军出版了一套《保持安全》(Staying Safe)丛书,分别针对不同年龄女孩及成人进行指导,其中提到如何察觉儿童虐待、性骚扰,如何对付别人的讥讽调戏,以及上网安全等很敏感也很现实的问题。

   按照中国传统,对孩子尤其女孩进行有关性的教育往往靠心领神会的潜意识,以为孩子们长到一定年龄就会懂得这些,因此迄今中国家长依然普遍缺乏在这方面指导子女的经验。问题是,在如今这个瞬息万变复杂危险的社会里,很可能孩子们还没长大到无师自通的年龄就已经面临威胁了,甚至成人们都会因不了解社会现象而惹上麻烦。

   几年前美国发生过这样一个惨案,华人继父因为给继女私处上药被告以涉嫌性侵犯儿童,又因抗拒社工带走孩子而被警察击毙。事后其家属和一些华人社团曾经呼吁伸冤,但未能获得结果。如果孩子、家长和成人们有机会学习了女童军的《保持安全》资料,就会知道什么行为可能涉嫌儿童虐待和性侵犯,可避免越界犯法引发悲剧。在事发后的申诉中,也不会以中国式的思路,把父母最疼爱自己的子女,怎么会虐待侵犯遗弃他们作为理由。而认为八九岁的女儿还不懂什么是性侵犯、是学校和社工诱导她们揭发家长,更因无知和误解进一步触犯了儿童保护条例。

   如今的孩子们生理心理发育都要比上一辈早熟四五年,但感情发育却不会提前。八九岁的女孩就有月经初潮已不奇怪,因此要求学校和儿童组织把预防虐待和性侵犯教育提前到小学低年级。根据包括女童军在内的社会服务机构的调查,高达87.3%的受害儿童是被其父母(起码一方)所虐待的,家庭中也孕育着威胁新一代安全的危险。因此一旦发生类似案件,与孩子接触最多的家长自然成为首要嫌疑犯。很多新移民是因不了解情况在无意中触犯法律的,因此新移民孩子和家长更有必要多参与主流组织活动,补上缺少的社会教育课。

   《保持安全》作为新时代女性安全启蒙教科书,在成人指导专集中特别强调了儿童虐待的类型,除了最明显的身体和性虐待外,还包括心理虐待和忽视虐待,涉及其中任何一种或者数项兼有,都是犯罪。前些时,华夏快递上洁雨控诉父母的文章曾经引起热烈讨论,按美国现行标准,其家长就犯有身体、心理、和忽视多重虐待儿童罪。迄今,仍然有不知就里的华人家长重蹈覆辙,既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也为自己和家庭造成灾难。如果华人家长们和孩子们能通过接受主流少儿团体的这些教育而提高认识,则能够避免多少家庭悲剧,也可以让孩子们过得更加安全快乐。

*适合少女的新项目*

   美国女童军这样的强大少儿组织,具有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并经常与其它专业机构合作,以科学抽样调查方法收集数据并分析研究得出结果,然后根据这些事实和数据,并广泛征求服务对象——女孩们的意见,制定符合时代特征的新型活动内容。

   女童军近年推出的最大改进项目要算Studio 2B了,这是针对十一指十七岁少女的特别节目。过去,女童军将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分成两个级别:十一指十四岁为中女童军(Cadette),十四至十七岁为资深女童军(Senior)。

   其实,在女童军创建之初,规定十岁以上的女孩才能参加,因此很多项目都适合较年长的女孩。后来由于广大年幼女孩的热切向往,女童军的入队年龄降低到七岁,并于1963年规定了从小女童军到资深女童军的四个年龄级别。1984年又增加了幼女童军级别,五岁的女娃就可以参加女童军了。然而,在越来越多的年幼女孩热衷于参加女童军之时,女童军却面临十一岁以上年长女孩会员流失的挑战。分析原因,一是女孩们进入中学后学业繁忙其它校内外活动增多;二是青春期少女自信心下降对以往的活动失去兴趣;还有个重要原因是成人义工的影响。按照女童军的传统组织形式,由数名成人义工来带领一个小队,很多义工是女孩的家长。到了女孩们成为teenager少女时,家长们的年龄偏大,无法满足少女们爱找刺激的欲望,也有一些义工们发现这青春期的孩子难管,便打了退堂鼓。很多中、高女童军小队是因为缺乏成人领队而无法继续,女孩队员们也不得不散伙。

   美国女童军总部在对十一至十七岁女孩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她们很多人其实愿意坚持参加女童军组织活动,但希望能有更灵活多样的参与形式。她们还希望较年轻的成人来指导,而不想让自己的婆婆妈妈们当领队。根据女孩们的这些反馈和她们对于活动内容的需求,女童军打破传统,开发了以不固定时间、地点、团队、指导义工的灵活形式,并按少女们的现代创意,将其命名为Studio 2B。这个计划一经推出,中学以上年龄的女孩会员人数便日益上升。女童军还提出了新的少女培养目标,即四个B

   成为(Become)——庆贺自己的今天并在将来成为更好的自我;

   属于(Belong)——属于一个组织,在那里享受快乐、与他人互敬互往并发展友谊;

   相信(Believe)——开发对自己最重要的信念与呼声;

   树立(Build)——对关注的事务采取行动以创造与众不同。

   进入青春期的少女,最需要和渴望的是开发独立性、社交能力和领袖技能。女童军更加强调了来自女孩,为了女孩(By Girls,For Girls)的宗旨,根据广泛征求女孩们的意见建议来制定活动内容,出版了一系列配合Studio 2B的指导丛书。在具体活动项目上,除了根据现代少女的爱好增加了一些有力度的内容,如自卫术、旅行、营养健美、高科技培训、科学考察等之外,更加强了领袖技能、人际关系和应付意外的技能培训,使她们从感情、心理、体能上都具有自我保护能力。

   有华人家长告诉我,她的女儿一直学习优秀,进入一所常春藤大学就读后,却发现自己很缺乏人际交往技能,没有朋友,不会交流,远离家庭的大学生活过得极其痛苦,每次打电话回家都要哭泣。这位母亲不无懊悔地说:以前我们光注重她的学习,四年级时就让她学八年级的数学,孩子成绩越好我们给她的标准越高,使她感到永无止境。可能是想躲避家庭压力,女儿申报的都是外地大学。但进了大学却发现光靠成绩优异远远不够,必须有全面素质才能成为佼佼者,但到了这种年龄再改变性格很难了。很后悔在应该培养她个性和品德素质的时期,我们没有帮助她往这些方面努力。这是深刻的、无法挽回的教训啊!她认为很多华人家长和孩子还没有意识到这些,仍在走自家走过的弯路。如果她能早些知道参加课外少儿组织的益处,一定会让女儿参与而不是无穷尽的补习功课。

   女童军的Studio 2B尤其有益于少女的性格培养,虽然每个人的个性都不相同,但有些通用的具体社交方法和领导技巧,却是可以学习掌握的。这些新丛书对女孩们的指导内容包括:表达自我、交谈技巧、把握内心感情、释放压力、加强体能、写作抒发、防范性侵犯、金融理财、制定目标、旅行准备,等等,都是在身心感情趋于成熟的青春期应该掌握的实用本领。经过这些培训的女孩子,可具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领导技能,即较高的情商,也有较完美的女性气质和较开阔的眼界,将会有更健强和全面的本领去迎接今后人生的挑战。

   社交本领和领袖技能培训一直是女童军的强项,女孩们掌握了这些非常有用的本事,可用于眼下的社区服务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女童军为初中生和高中生分别颁发社区服务银质奖金质奖,能完成特定社区服务项目获得这些奖励,将是女孩们人生履历上非常亮丽的一笔。因为女童军组织家喻户晓,这些嘉奖的知名度也很高,美国所有的大学都会把获得这些嘉奖看作具有领袖技能的极好证明。男童军也有类似的老鹰奖,记得在纽约市现任市长彭勃刚当选时,不少人怀疑这位一直从商的新市长的领导能力。当时纽约地方电视台播放过一部介绍他生平事迹的文献片,其中重点讲述了他从小参加童子军并获得老鹰奖的经历,以此来证明他接受过领袖技能训练和实践。由此可见,男女童子军的这些社区服务奖励的崇高声誉。

*恋爱需打预防针*

   很多华人家长可能不愿看到宝贝女儿过早交男朋友,但社会的发展和孩子们的想法却不会以家长的意志为转移。如今,初中高中学生谈恋爱交朋友很常见,甚至成为一种时髦,不会交朋友的反倒会被嘲笑。如果孩子趋于同伴压力或赶时髦而交朋友,却缺乏如何应付恋爱关系中各种状况的心理准备,确实是危险而无法令家长们放心的。因此家长不如正视现状,让女儿们早点接受正面教育,免得盲目陷入恋爱时束手无策,或万一遇到危险伤害却无从应对。

   有些老中家长不知如何关注孩子的感情问题,便以命令式立下规矩,如上学期间不能谈恋爱交朋友等等。这却可能扼杀了情窦初开的子女的爱情萌芽,束缚了他们的感情,限制了他们的交友能力。曾有华人孩子听从了家长的指示,一直是名校优等生,从未在男女关系上令家长不放心。可大学毕业走上社会后却不知如何与异性交往,不会谈恋爱,爹妈又该从另一方面操心了。

   也有华人家长以高压手段干涉孩子感情而造成悲剧的。几年前,纽约市一名华裔高中女生和她的黑人男朋友同谋,残忍杀害了她的父母并弃尸东河,起因就是华人父母反对她与黑人交朋友。有的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就阻止子女与异族人谈恋爱,也属于种族歧视,必然引起在种族多元的美国长大的孩子的强烈反弹。当然家长不是不能对孩子的交友和感情问题发表意见,而且一定不能听之任之,但要懂得如何引导。首先不能耍家长作风搞命令式,再者要针对具体个人的优缺点发表意见而不能排斥族裔群体。家长要做孩子的感情后盾,适时地理解和抚慰孩子,例如,女儿恋爱受挫,家长要安慰帮助她们度过难关,而不要说什么叫你别恋爱你不听,自找苦吃等风凉话。在孩子们感情受到伤害之时,决不能再雪上加霜,这会造成她们受伤更重从而产生逆反和亲情疏远。

   青春发育期是人的感情趋于成熟的阶段,这期间体验一些感情甘苦,对性格情感的塑造未尝不是好事。关键是需要有经验的成年人及时正面引导孩子们,避免他们因不会妥善处理恋爱与感情纠纷而遭受伤害,一失足成千古恨。家长们有时觉得这些话题难以启齿,少年子女也往往不愿向父母倾诉感情秘密。而女童军就提供帮助家长们指导女孩正当恋爱的项目,明智的家长们应利用这些主流资源,为女儿注射恋爱预防针

   密苏里州的一个女童军分会,设计了名为《正面威力》(Positive Power)的课程教材,旨在指导女孩们正确处理交友关系中遇到的各类情况,学会保护自己。这个项目针对十二岁以上的少女,让她们认识到甜蜜的爱情也会带来苦果甚至终身伤害,并传授分辨真爱与虚情,应付恋爱暴力、约会强奸、和感情虐待,抚慰失恋等的具体措施。

   在美国,如何对少儿进行性启蒙、避孕和预防性犯罪教育,一直有针锋相对的两种观点。开明派认为应根据时代和现实需要,及时让孩子们受到这些教育,才能有备无患。保守派则认为,学校和少儿组织对孩子进行这类教育如同教唆犯,孩子们不教还不懂,教懂了就想去偷尝禁果。女童军的一些涉及感情、社交、性教育的时新项目,也被保守人士批评为离经叛道。对此,女童军持开明态度,觉得有义务尽早为女孩们提供教育指导,但为了照顾观点不同的家长和孩子,要求事先说明这些项目涉及性或避孕等题目,必须有家长签署的同意书才允许女孩们参加。

   不可否认,这些题目虽然敏感,但确实是当代女性不得不准备的看家本事。其中很多知识技能不仅女孩们需要,就连我们大人可能都缺乏概念,应该重新学起。

   例如,女孩和女性是很容易受到性骚扰的,最常见的是语言骚扰(包括当面、电话及网上语言),但女孩们能否识别哪些语言属于骚扰?能否及时向成人报告加以防范?女童军就有相关科目指导女孩们辨别恭维调情骚扰。这些界限并没有绝对标准,按每个人的感受和环境,同样的话语可能效果不同因此被归入不同类别。但还是有一套大体规则可以遵循,女孩和成人们都应熟悉这些不成文的规则,才能保护自己,也避免侵犯他人。一般来说,恭维必须无伤大雅,使当事人和旁观者都感觉良好和舒服愉快。美国人大多善于交际会说恭维话,这也是儿童团体从小培训孩子们的社交技能之一。对于别人善意的恭维,也要回答适度才有礼貌。调情则私人化的多,通常在公众场合(包括网上)公开调情并非有教养之举。调情虽然属于双方乐意,彼此感觉尚佳,但却可能引起旁观者反感,明智者应该收敛,女孩子更应该从小注重言谈高雅适度,随意调情则会给人轻浮风骚印象。骚扰则指让对方和旁观者都感到不舒服的挑逗性言行,会给人造成身心和感情压力,故意的语言骚扰已经属于犯罪行为,因为不知这些规则而无意犯下骚扰也会引发很多麻烦或涉嫌犯罪。这几类语言之间的灰色地带不易掌控,有时二人打情骂俏属于自愿调情,但旁观者却可能忍无可忍,也可以控告是骚扰。这些生活中的游戏规则,难道对我们成年人不是也很有用吗?很多老中以为骚扰要有实际行动,对语言骚扰(尤其在虚拟网络上)不以为意,稀里糊涂有意无意地跨越这些界限,弄不好就可能触犯法规。

   有人以为新时代的开放女性就该风流放荡,语言举止无所拘束,这完全是曲解误导。作为女性,需要从小培养的气质是:举止得体,风度从容,智慧而有应变能力,才能既有吸引力又能保护自我。具有光荣传统的女童军,一如既往抗拒那些扭曲的不良意识,通过适合新时代的实用新项目,培养这一代新新人类的女孩们成为既有情有意有爱心,又品德情操高尚、言谈举止高雅的健康上进的新女性。

*面对虚拟世界的挑战*

    在如今的时代,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玩意,也带来了许多新的困惑和危险。其中一项最大的挑战,要算电脑网络了。

    仅仅十几年前,当女童军编纂那套《现代问题》丛刊时,电脑网络还处在新生期,谁也没料到这东西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球,尤其俘虏了e-时代的这代新新人类。因此,那套具有前瞻性的文献尽管至今仍有效用,却未曾提到网络问题。女童军总部的研究院近年大力进行关于网络的调研,发现很多潜在危险因素,也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新策略。

    根据调查,女孩的上网率比男孩还高,而且女孩子更热衷于在网上交谈、结友等社交感情活动,男孩却更喜欢玩游戏。约有三分之一女孩在网上受到过挑逗、骚扰或攻击性的语言或暗示,使她们感到不自在,但却很少有人向成人报告。究其原因,她们认为网络的一切都是虚拟的,不会有什么真正的危险。这种对虚拟世界的风险性估计不足甚至更加危险。女童军的调研结果表明:女孩们尚未获得驾照,就在网络高速路上飞驰。

   不仅孩子连大人也有人认为,在网络虚拟空间可以表现出平时在现实社会中不敢显露的另一面性格;也有人上网就是要批着伪装虚情假意地演戏。实际上,根据调查研究,人们不可能伪装得那么彻底,也不可能将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划分得那么清晰。对于人格感情尚未完全成熟的少儿来说,尤其不主张以假装的人格出现,还是要真实对人(但不要提供真实个人信息)。因为这种假扮很可能造成自己的人格混乱,是青春期个性发育的大忌。

   有朋友的孩子曾说,他的高中里有个韩裔男生,平时不会与人交往,整天不说话,不招人喜欢。但到了网上却妙语连珠,非常有吸引力,同学们都不相信是同一个人。这个少年已经形成了分裂的双重人格,试图以网上人格弥补现实社会中无法满足的虚荣心,这并不是好现象。对这样心理发育偏差的青少年,还是要通过心理辅导和多参与人际交往来改善个性,而不能任由其在网络上越走越偏。对于性格本来正常的青少年来说,也有可能从网上故意假装发展到双重性格而无法更改,因此应告诫他们不要这样做。就是成年人,如果未经过专门的心理和技术训练,也很难做到对多重人格把握自如,因为成年人也有不成熟的一面,在虚拟世界的过度假装也会引起失控。网络犯罪大多是成年人所为,有些人是有意,也有些人原本无意,却因失控而不知深浅地陷入其中,使他人遭受伤害、自己身败名裂。

   据美国女童军统计,随着电脑网络的日益普及,与网络相关的罪行迅速增加。对于这个前所未有的新课题,人们还没有足够的准备去对付其带来的所有利弊。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一样,女性更容易遭受感情上乃至身心上的伤害,因为女性更感情细腻而敏感,也较容易轻信。近年来少女和成年女性因网络因素成为受害人的案例大大增加,而且涉及各个族裔群,尤其是上网频率高的知识群体和青少年。美国每年都发生数千起女孩失踪案件,其中约四分之一同网络有关。不仅未成年的孩子,就是大人也有因在网上结交来历不明的损友,或陷入荒唐网恋不能自拔,而遭到诱骗迫害、发生精神病变、引起家庭纠纷、甚至干出自杀或杀人的愚蠢行为的。虚拟空间照样能引发真实的伤害和灾难。因此女童军总部格外重视崭新的网络课题,针对网络安全对义工和女孩进行教育。

    在美国女童军网站(www.girlscouts.org)上,有个女孩专栏,其中有一份《上网安全须知》(Internet Safety Pledge),是每个女孩(甚至大人)应该遵守的网络游戏规则。内容包括:未经家长或监护人许可,不得将自己的个人信息(如地址、电话号码、学校的名字及地点、家长/监护人的工作地址及电话等)公布网上或传递给网友,尤其不可将照片公之于众,不要告诉网友自己的真实全名等;也决不会与网上结识的网友见面,如果家长同意与网友见面,第一次一定要由家长陪同前去,并且一定要在公共场合;如果在网上或聊天室遇到有人出言不敬,不要回信并且立即通告成人;与家长商量,控制上网区域和时间,以免成瘾;等等。

    女孩们如果事先了解这些,大多会对自己的网上行为有所约束,再结合前面提到的恋爱预防针和区别恭维调情骚扰等言行的技能,检点自己的网上言行,并能及时察觉潜在威胁,在虚拟空间的网络高速路上驾驶也比较令人放心了。

   我当年就很担心中学生女儿的网上安全,又提不出具体可行的建议,发现这女童军的《上网安全须知》立刻如获至宝,我让女儿看并将其打印出来贴在电脑旁边。女儿如何学习的我不知道,但她在个人网站和与网友沟通时,基本遵守了这些原则,不曾公开个人信息和照片,与无论男女的网友见面都征得家长的许可,我们也陪着去当过电灯泡。如今,刚进大学的女儿的网上经验甚至超过我们成人,还告诉我们公共论坛是最鱼龙混杂的不安全之处,如果在上面发言一定要格外小心。

   如今的网坛,流行莫名其妙的网语(Computer/Internet Slang),在青少年中尤其盛行,不懂这些的会被网络精英嘲笑。英文与中文因语言架构完全不同,网语形式也差异很大,英文网语不仅如黑话”“暗号,甚至以怪癖符号表现得不象人类语言,但掌握了规律却并不难理解。女童军和一些进行网络安全教育的机构,也对网语和各年龄阶层男女上网心态进行分析研究,并鼓励家长和成人们掌握一些网语规律和网民上网心态,以便监督了解孩子的网上行为和结交的网友是否安全。

    具有丰富少儿培养经验的女童军认为,网络就像其它高科技新事物一样,都有正负两面性。但不能因噎废食,采取禁止孩子上网等绝对手段。这些新技术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不懂得如何应对,积极的态度是教育孩子和成人掌握网上交流的正当方法。只要注意利用健康有益的资源从小正面教育,在e-时代成长的这新一代人,会比前辈具有更丰富的网络应变经验。我们成年人,尤其作家长的,也不妨对比一下,自己是否懂得那些网上规则?在真实与虚拟世界中的表现是否足够检点?是否为孩子们做到以身作则了?

*吸收推广多元文化*

    童子军是国际性组织,因此广泛了解世界文化一直是其活动重点。美国女童军根据本国移民多元化的特点,一贯提倡了解、尊重、接受、容纳各种文化风俗,拓宽女孩们的眼界与思维。

   每年的2月22日是全世界男女童子军的怀念日(Thinking Day),这个以童子军创始人贝登堡夫妇的生日订立的节日,旨在让孩子们关怀和帮助全世界人民、了解各国文化,颇有点培养国际主义精神的意思。全美各地的女童军都会在这个日子前后开展多元文化活动,有的将少数族裔社区机构请进来举办讲座或演出,也有的带领女童军们走出去拜访各族裔社区,还有的由女童军的女孩和成人义工自己选课题举办国际文化活动,更有些小队开展募集财物资助贫困国家地区儿童的实际工作。

   若干年前,麻州某镇的女童军就与新英格兰穆斯林中心的妇女们联合举行活动,除了听讲该族裔文化传统故事、试穿民族服装、品尝风味食品、学习乐器演奏和制作手工艺品外,也了解有哪些国家信奉伊斯兰教及其宗教风俗。这些活动并非向女孩们宣传该宗教理念,但却让孩子们从小了解世界上文化、信仰、风俗、传统的多元化,以懂得如何尊重那些民族的习惯。例如女孩们通过试穿伊斯兰民族服饰,了解到为何穆斯林女性要蒙住头面,就不会再觉得该民族的着装奇怪了。这项成功的活动被当地媒体重点报道,也被全美女童军树为跨种族多元文化交流的典范。通过合作交流,也使穆斯林移民的女孩和成人有机会直接了解女童军,并吸引她们加入该组织。911事件发生之后,美国女童军马上对本组织的中东裔和穆斯林成员进行抚慰,并鼓励各分会和小队进一步与该社区团体开展交流,以摒除偏见,加强尊重,做到团结和谐。

    2003年,美国女童军和芝麻街工作室合作,推出了《傻瓜——中国的暹罗猫》(Sagwa)节目。《傻瓜》原作是著名华人女作家谭恩美写的儿童图书,由芝麻街工作室改编成数十集的电视卡通片,内容都与中华文化风俗有关,一经上映迷倒全美儿童。那只可爱的小猫傻瓜,把中华文化和你好谢谢等中文常用语带给了美国小朋友。鉴于傻瓜迷以五至九岁的女孩为多,芝麻街工作室便联络女童军这个美国最大的女孩组织,通过其庞大会员网进一步宣传推广。女童军专门设计印制的庆祝中国新年节目小册子,配合以傻瓜精美年历,发送至全美各地的女童军和一些亚裔社团。于当年春节期间,在全美国的孩子中掀起一股中华文化热。女童军也是首次将中华文化内容纳入其正式活动。

    根据美国2000年人口调查,西语裔和亚裔成为增长最快的少数族裔,美国的人口结构日益趋向多元化。各行各业都根据这人口新动向调整市场服务方针,首当其冲的就是包括少儿组织在内的社会服务机构。

    美国女童军顺应这新潮流,也把西语裔和亚裔等社区作为重点发展目标,大力向他们宣传本组织的活动,近年来少数族裔女孩和成人会员人数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注重多元化的女童军也向其内部引进各族裔文化,为职工义工提供了解拉丁裔和亚裔文化及如何在这些社区开展工作的培训,并在女童军活动内容中增添庆祝拉美和亚洲各国节日和文体艺术的项目。各地女童军分会也频繁与当地少数族裔社区合作,共同举办活动。

    为了有针对性地向不同族裔推广宣传,女童军对美国的不同移民社区的需求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亚裔家庭普遍重视孩子的学业,亚裔女孩的学习成绩和向往好学校好职业的上进心毋庸担忧,但亚裔家长对孩子的社交能力与独立性格培养重视不够,造成女孩子通常个性内向,缺乏领袖技能和与人打交道的本领。而西语裔女孩却相反,该族裔更重视培养女孩成为贤妻良母,却不在乎她们是否获得高学位,因此西语裔女孩子有机会参与多种社交活动培养女性气质,很多人却对上学读书没兴趣。女童军便取长补短,吸引亚裔女孩参与社交技能与社区服务培训;而鼓励西语裔女孩参与科学数学文化等教育性项目,让她们认识到掌握更高等的知识技能的益处。

   自2002年起,美国女童军举行每年一度的全美西语裔少女代表大会,来自全美各地的西语裔和其它少女欢聚一堂进行交流,成为女童军和拉丁裔社区的年度盛会。女童军也准备在时机成熟时为亚裔少女举行类似的全国性活动。

   在推广多元化的过程中,女童军不断吸收各族裔文化中的优秀精华。例如,亚裔、西语裔、及伊斯兰文化等都强调家庭观念、尊老爱幼、敬重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亚裔、俄罗斯裔、犹太裔等重视教育;印地安人崇尚保护自然;非洲裔擅长多样文体艺术……女童军都用来充实其项目内容,并教育女孩和成人会员们取长补短。凡参加过童子军者,都会对各国各族裔文化风俗艺术等有所了解,也会具有较宽阔的眼界,较懂得尊重容纳不同族裔的文化习惯。

   记得多年前,我为一所公立小学讲授中华文化,教二年级学生折纸。当问及有谁曾学过折纸时,一个小男孩举手说他在童子军里学过。我当时就很有感触:不少华人都在尽力传扬中华文化,但势单力薄能够接触的推广面很有限。然而这些项目一旦成为童子军这样庞大少儿组织的活动内容,全美国甚至世界就会有多少孩子能学到啊!因此,我后来很注重推行亚裔社区与主流组织的合作,介绍亚裔社区艺术家为女童军等组织举办文化讲座。我认为,有远见的华人社区领袖们也应该主动致力与主流组织合作以互通有无,一方面使我们社区的成人孩子获得多样化的教育机会,另一方面也将我们的文化传统通过主流组织广为传播,可以取得双赢局面。

 

[版权所有,请勿转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